《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4797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ok3w_ads(“s004”);ok3w_ads(“s005”);篇一: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阳山县青莲中学沈志亮 李志云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

2、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3、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

4、和方法。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2、以素质教育、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内化”原理为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过来推动内因,内因与外因是有机的统一体。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心理过程受个性心

5、理的制约和影响。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习惯属于心理过程,是内因。能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外因。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再去培养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开习惯的培养去讲培养能力。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状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随访、科任教师反馈,了解到学困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有如下表现:学习无计划,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求上进;学习缺乏激情、懒散,拖拉和应付现象比较严重;意志品质稍差,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独立自主性不强,学习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不能持久,一心多用;缺乏自制力,抗干扰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学习兴趣易转移到课外,如好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致

6、使学习的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安排,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学习思维质量不高,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上课时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等。以上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容易形成不良个性品质,导致学习困难,变成学困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降低学困生率,学校专门召开了行政领导和各教研组长参加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会议,商讨学困生转化策略。会议决定成立青莲中学“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青莲中学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

7、施方案。 2、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优化育人大环境。 学困生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心理存在的一些障碍,对社会、集体、教师、同学、学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上行为的偏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差,如果还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对学习更易失去信心,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当中,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激励学困生,使学困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在校园内及课室张贴名人名言、读书标语,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产生一种同

8、化力和约束力,对形成良好的班风起到重要的作用。 3、构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矫正学困生的不良习惯。 初中学困生由于意志品质稍差,学困生的行为变化无常,容易反复。因此,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访、家长会、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保持与家长联系,还要积极与镇关工委、派出所加强联系,整治学校周围环境。开展思想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法制教育,如2007年12月,学校邀请县关工委主任黎旭日同志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让全体师生树立在新时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奋读书的优良作风。2009年1月,邀请镇派出所所长梁卫扬同志法制教育讲座,邀请镇关工委合唱团到我校开展

9、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构建一帮一教育网络。2008年6月,学校与青莲新建二村(移民村)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教网络;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教育网络,减少社会中各种不良影响对学困生的侵蚀,为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矫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4、举办学法经验交流会,树立学习先进典型。 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困生当中最具影响力。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他们的进学习方法。近年来,我们每学期都召开两次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请一些在学习上有较大进步的学困生或学习成绩优异的

10、学生现身说法,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困生们能吸取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各级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照片和人生格言张贴在文化走廊上,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学困生,学校每学期都设“学习进步奖”和“学习积极分子奖”,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在每学期末把这些学生荣誉写进“给学生家长一封信”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让家长分享学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 5、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关注学困生成长。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帮扶两至三名学困生,填写“结对帮扶”跟踪表,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并针对他们的存在问题进行教

11、育。同时开展生生“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扶学困生,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习方法,督促学困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此让学困生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互助互励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困生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6、抓好日常行为规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与前提。每学期开学初,我们让班主任检查学生学习用具,抓好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卫生劳动、言行举止等教育,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养成勤上学、不留长

12、发不穿拖鞋、讲卫生爱劳动、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等。学校对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创建“文明班”评比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通过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开展学科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科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学科活动是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三年来,我们结合课题的计划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活动,如语文组举行了读书好专题演讲比赛与学困生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组举行了学困生智力大比拼活动;理化生组举行了学困生理化知识抢答竞赛

13、和实验操作竞赛活动;英语组举行了学困生听写单词比赛等。另外,2010年春季学期,举行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政治等学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在科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 六、课题研究成效 1、树立“关注学困生的成长”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研讨,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完善方案,无论平时上课或者每学期组内教研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关注任课教师在课上培养了学生哪些良好学习习惯,使教研有了共同话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们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教材观

14、,树立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的教师观,树立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的学生观。教师的备课、授课等工作中,始终围绕学生去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中,我校在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形成了如下的教学模式:预习研讨评价质疑辅导。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研讨是指课堂上师生进行研究讨论学习内容,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亮点,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一般要求老师用20分钟指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提出疑问,深化所学内容;辅导既指上课时对学

15、生提出问题的指导,又包含课外老师到课室的辅导。各学科组还结合学生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如语文课题组的“随堂作文”,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数学课题组的“解题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英语课题组的“口语交际”,以培养学困生良好口语能力;理化生组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2、课堂结构有所转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题研究前,大多数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低下。课题开展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们还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得课堂教学由灌输

16、书本知识转变为综合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不想学的绝大多数学困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还养成了读书动笔的习惯、勤于实验的习惯、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喜欢讨论问题的习惯,积极积累资料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大部分学困生读书意识有所增强,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读书氛围比前几年浓厚得多了,教学成绩也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09年中考,语文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数学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名,物理和化学科平均分均排全县第三名,政治和英语学科平均分分

17、列全县第四名。各学科平均分总体水平名列全县第三名,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肯定。2007年中考,黄宝怡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四名,并获县“梁延峰奖学金”。2009年中考,高颖诗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九名(乡镇第一名)。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以2009届毕业生就读我校三年来的成绩来看,平均分县排名和学困生率都有较大的进步(见附表)。 青莲中学2009届学生近三年的平均分(县排名)比较青莲中学2009届学生近三年的学困生率(30分以下)比较3、教师课改意识有所增强,教学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参与课题研究是辛苦的,但也是有收获的。大多数教师深深地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只有走课程改革

18、之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才会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大多数老师认为到“问题即课题”,积极把在课堂教学中的发现的问题提升为各学科教研教改课题,定期开展教学反思工作,注意积累教改经验,不断提高教研教改能力。每位教师期末能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度写了一份个案分析;如李东海的教育案例用爱心打动学生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全校形成了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风气,调动起了全校教师的教育科研积极性。三年来,本课题组共有4人9篇教研专题论文在县、市、省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县级以上刊物发表。如:课题主要

19、负责人沈志亮老师撰写论文浅谈转化初中物理学困生的策略于2007年7月获清远市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篇二: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普普通通的山区农村中学,大部分学生来自边远山区农村家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自主学习的意识普遍较差,相当部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加上进入初中后学习科目多、知识面广、难度大,致使相当部分学生对产生学习畏难情绪,学习信心不足,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学生存在的这些不良学习习惯,已成为了制约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学生不良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需要

20、持之以恒的、艰苦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探索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提高学困生转化成效,为此我们选择并开展了“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实验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学困生,一般是指那些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能力、方法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或心理健康辅导措施给予补尝和矫治的学生。 学习习惯:指学习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形成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

21、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策。 2、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形成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的实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通过课题研究,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促使教师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达到优化课堂教育目的。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依据。在叶老先生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从学生到教师等多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他认为:“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

22、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发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性,一辈子用不尽。” 2、以素质教育、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内化”原理为指导。心理学基础知识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反过来推动内因,内因与外因是有机的统一体。个性心理通过心理过程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心理过程受个性心理的制约和影响。按照心理学的分类,习惯属于心理过程,是内因。能

23、力属于个性心理特征,是外因。所以我们既不能把习惯培养好了之后再去培养能力,也不可能脱离开习惯的培养去讲培养能力。 五、课题研究措施 1、调查了解学困生学习状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通过问卷调查、随访、科任教师反馈,了解到学困生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主要有如下表现:学习无计划,对自己要求不严、不求上进;学习缺乏激情、懒散,拖拉和应付现象比较严重;意志品质稍差,过分依赖教师和家长,独立自主性不强,学习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不能持久,一心多用;缺乏自制力,抗干扰能力不强,容易受外界诱惑的影响,学习兴趣易转移到课外,如好玩电子游戏、上网聊天等,致使学习的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效率低,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24、和合理的学习安排,很少或者根本没有预习、复习的习惯,学习思维质量不高,没有积极、主动的思考习惯,学习停留在机械记忆的低水平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上课时被动接受老师提供的现成答案等。以上这些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容易形成不良个性品质,导致学习困难,变成学困生。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降低学困生率,学校专门召开了行政领导和各教研组长参加的学困生转化工作会议,商讨学困生转化策略。会议决定成立青莲中学“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出青莲中学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营造和谐民主教学氛围,优化育人大环境。 学困生由

25、于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加上心理存在的一些障碍,对社会、集体、教师、同学、学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上行为的偏差。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差,如果还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对学习更易失去信心,因此,我们要求老师带着微笑走进教室,走进学生当中,对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尊重与信任每一位学生,多激励学困生,使学困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教学氛围。与此同时,为了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在校园内及课室张贴名人名言、读书标语,优化育人环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和熏陶,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产生一种同化力和约束力,对形成良好的班风起到重要的作用。 3、构建“三结

26、合”的教育网络,矫正学困生的不良习惯。 初中学困生由于意志品质稍差,学困生的行为变化无常,容易反复。因此,我们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通过家访、家长会、给学生家长一封信等形式保持与家长联系,还要积极与镇关工委、派出所加强联系,整治学校周围环境。开展思想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法制教育,如2007年12月,学校邀请县关工委主任黎旭日同志到学校作革命传统教育讲座,让全体师生树立在新时期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奋读书的优良作风。2009年1月,邀请镇派出所所长梁卫扬同志法制教育讲座,邀请镇关工委合唱团到我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构建一帮一教育网络。2008年6月,学校与青

27、莲新建二村(移民村)联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教网络;通过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良好教育网络,减少社会中各种不良影响对学困生的侵蚀,为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的矫治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4、举办学法经验交流会,树立学习先进典型。 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在学困生当中最具影响力。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他们的进学习方法。近年来,我们每学期都召开两次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请一些在学习上有较大进步的学困生或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现身说法,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让学困生们能吸取好的

28、学习方法,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各级学习成绩前10名的学生照片和人生格言张贴在文化走廊上,成为广大学生的学习榜样。对于学习有进步的学困生,学校每学期都设“学习进步奖”和“学习积极分子奖”,及时给予表彰和鼓励。并在每学期末把这些学生荣誉写进“给学生家长一封信”中,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功,让家长分享学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状态。 5、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关注学困生成长。 开展师生“结对帮扶”活动,让每位教师每学期帮扶两至三名学困生,填写“结对帮扶”跟踪表,掌握学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动态,并针对他们的存在问题进行教育。同时开展生生“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帮扶学

29、困生,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习方法,督促学困生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以此让学困生在学习知识、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营造互助互励的良好氛围,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促使学困生有效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6、抓好日常行为规范,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通过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与前提。每学期开学初,我们让班主任检查学生学习用具,抓好学生的出勤、仪容仪表、卫生劳动、言行举止等教育,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养成勤上学、不留长发不穿拖鞋、讲卫生爱劳动、讲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等。学校对班级学生

30、的日常行为习惯培养工作进行百分考核,把它作为创建“文明班”评比的主要内容之一。因而,通过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品德,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开展学科活动,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科活动是课堂学习的补充与延伸,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开展学科活动是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三年来,我们结合课题的计划安排,开展了一系列学科活动,如语文组举行了读书好专题演讲比赛与学困生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组举行了学困生智力大比拼活动;理化生组举行了学困生理化知识抢答竞赛和实验操作竞赛活动;英语组举行了学困生听写单词比赛等。另外,20

31、10年春季学期,举行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化学、政治等学科知识竞赛。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在科学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 六、课题研究成效 1、树立“关注学困生的成长”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 每个学期我们都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进行研讨,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完善方案,无论平时上课或者每学期组内教研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关注任课教师在课上培养了学生哪些良好学习习惯,使教研有了共同话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们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的教材观,树立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服务者”的教师观,树立了“学生是学

32、习活动的主人”的学生观。教师的备课、授课等工作中,始终围绕学生去进行,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采用激励性评价,特别是挖掘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中,我校在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方面,形成了如下的教学模式:预习研讨评价质疑辅导。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我们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都要求学生做好预习;研讨是指课堂上师生进行研究讨论学习内容,共同解决学习问题;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闪光点、亮点,采用激励性评价;我们一般要求老师用20分钟指导学生学习新课内容,给学生更多时间去提出疑问,深化所学内容;辅导既指上课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指导,又包含课外老师到课室的辅导。各学科组还结合学生

33、的实际,形成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如语文课题组的“随堂作文”,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数学课题组的“解题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解题习惯;英语课题组的“口语交际”,以培养学困生良好口语能力;理化生组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动手操作习惯。 2、课堂结构有所转变,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课题研究前,大多数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教学效果低下。课题开展后,教师是导演,学生是主角,我们还要求教师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走生活化的教学之路,使得课堂教学由灌输书本知识转变为综合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

34、了学生的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前不想学的绝大多数学困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到了不少知识,还养成了读书动笔的习惯、勤于实验的习惯、勤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喜欢独立思考的习惯,喜欢讨论问题的习惯,积极积累资料的习惯,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大部分学困生读书意识有所增强,学习习惯有所好转,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读书氛围比前几年浓厚得多了,教学成绩也一年上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09年中考,语文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名,数学学科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名,物理和化学科平均分均排全县第三名,政治和英语学科平均分分列全县第四名。各学科平均分总体水平名列全县第三名,得到了上级的高

35、度肯定。2007年中考,黄宝怡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四名,并获县“梁延峰奖学金”。2009年中考,高颖诗同学中考总分名列全县第九名(乡镇第一名)。在转化学困生工作方面,也取得较好的成绩。以2009届毕业生就读我校三年来的成绩来看,平均分县排名和学困生率都有较大的进步(见附表)。 七、课题研究体会与思考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工作,教师们都认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应该说我们这个课题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们的课题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课改带来的新

36、成果让大部分老师内心感到欣慰。但课题研究范围大,要求高,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思想认识有限,理论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参差不齐。尽管他们对课题研究很有热情,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但收获与预期设想仍有一定距离,他们普遍感受到要转化一个学困生比培养一个优秀生过程更难,但更有成功感。但我们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也引起了我们的深思:篇三: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学校健康教育是整个健康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依据中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优化心

37、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减负增效的实施,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的关注。素质教育论者都强调学生要“学会学习”。既是“学会了”,也就形成了能力。而“学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过程。若不能切实培养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主动、长期地坚持下去,其学习过程就有可能中断。学习过程一中断,就无所谓“学会”,无所谓能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继学会生存、学会关心之

38、后,又发表了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专题报告,为21世纪教育提出了战略性思路与行动建议,指出“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个人(无例外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其中也强调这个目标“需要长期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告诉我们,学生要“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潜力”,就必须“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而要能够“长期的努力”坚持下去,就必须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更需要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质的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使学生具有开拓和竞争意识,健全开放的人格,能够独立自主接纳他人,友爱宽容,健康文明,有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目标的实现最基础的根源在小学教

39、育,小学教育应把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的教育应与之相适应,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今后发展的学习习惯。我校在2001年就确立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一研究课题。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深感对此课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具有更加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 1.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还没有能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应试教育”的阴影并没能彻底摆脱。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必要性。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

40、惯一旦养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素质,而且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2.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研究”这一课题而言,各地教科研部门开展的研究,还缺乏系统而深层次的探索,这正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并由此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 3.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推动素质教育的向前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常规学习习惯。 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听、说、读、审、检、作业书写、预习、复习方法的习惯。 2.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主要是指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41、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学习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4.自信的学习习惯。自信心是创新者不可缺少的良好心理素质。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习惯和联想探索,假设习惯的培养,体现个性发展。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

42、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与过程 1.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为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我校及时组建了实验工作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教导主任*具体负责课题管理,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团队活动和主题教育,形成了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建立健全心理教育有关机制。 教书育人的成败,关键在教师,课题研究能否顺利地开展,关键在于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符合时代的要求。而教育科研又是更新教育观念、永葆教育发展的生机与活力的有效载体,是将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实践的必由之路和必经过程。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组织课题组教师深入学习。一方面集

43、中学习有关习惯培养方面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了解课题研究的意义和步骤,组织教师仔细研读,认真琢磨,在级组里交流心得,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相关理论经验;一方面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先进的教育科研经验;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珍惜每一次与专业教研员的交流和研讨,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和能力。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掌握第一手材料。 为了掌握学生的情况,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我校为实验班全体学生建立了心理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生活习惯、学习兴趣、课外阅读、家庭学习、交往、爱好等)和问卷调查。通过认真分析综合,在掌握学生在校表现的同时,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

44、和生活环境。另外各班还建立了“知心信箱”、“悄悄话”等心理教育信箱,以便及时把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心理。一系列的操作使得我们掌握了第一手材料,为实验的实践奠定了基础。 3.围绕课题,狠抓实验工作管理。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集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开发自身潜能,取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健全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课题在内容上侧重于学生学习习惯的背景调查、成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帮助全体学生获得适应与发展,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矫治的能力。在途径和方法上,侧重于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

45、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优化个案者家庭教育的辅导研究,并辅之一次定期教育、适时矫治和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 4.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形式。我校实验班开设每两周一次的心理活动课。课的内容有的选用指导书上的范例,有的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及近期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即兴而定,在认真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如:角色扮演、讨论分析、辩论心理陈述等,使心理教育不受传统学科教学的干扰,以期收到更好效果。 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各科课堂教学中。课堂40分钟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宝贵时间,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对学生的

46、心理健康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抓住学科教学这个关键,适时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不仅在备课中列出心理素质培养目标,而且在授课中得到体现。学校在评课中将是否合理渗透心理教育,是否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评课的重要标准之一,有的放矢的教学管理也为我们在课堂中全方位渗透心理教育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

47、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习惯,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这不仅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日复一日,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无穷。 5.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很大,根据我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对我

48、校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心理辅导时,发现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良习惯往往根源于家庭的不良教育或家长的不良行为的影响,我们发现要帮助他们克服、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习惯,必须取得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开办家长报。使家长掌握了大量教育孩子及培养孩子好习惯的科学方法,使家长们认识到要改变以往把教育责任全部推给学校的错误想法和做法,从而积极配合学校做好习惯培养工作,把孩子培养成有用的人。 启动“走进家庭、同育新人”工程。利用课余时间全校上下进行集体家访,特别是对后进生、学困生、家庭生活贫困、有残疾的学生进行了全面的了解。并对于那些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和机会对他们进行心理调整、心理训练、行为训练,在进行个别辅导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建立一种平等自由的辅导关系,在和谐的辅导关系中,引导学生自我探讨,发现并了解自我,纠正不良习惯,促进健全人格的发展。为了将问题生尽快转化,我们还进行问题生跟踪教育,进行个案分析,让孩子们与快乐共存,与幸福有约。 6.将学习习惯的培养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丰富多彩活动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载体,它具有现实生活中所不及的凝练和精神,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我校各学科设立兴趣小组,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同时学校也组织了相关系列活动:如勤奋学习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晨读、学生作业展评观摩、朗诵会、百题口算大赛、学习习惯童谣创编大赛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