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372513 上传时间:2023-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怎一怨字了得由怨妇诗探访中国古代社会问题默认分类 2008-01-06 16:55:43 阅读83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l 摘要:中国的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闺/宫怨诗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而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对于这两种类型的诗,由于它们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类似性,所以我更趋向于将这两种诗并成为怨妇诗。我在读这类诗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在怨妇诗中,我看到了一些中国古代社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有思想层面的,更有社会政治层面所存

2、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角,不但有哪些深藏闺阁中不谙世事的怨妇们,甚至包括可能与此关联性不大的文人阶层,甚至王侯将相阶层。所以,我认为怨妇诗中蕴含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无限乾坤,它甚至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在这里,无数人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登台,不同阶层的人物在这里演绎着他们的矛盾的性格,冲突的经历以及悲剧的人生。l 关键词:怨妇诗、中国古代社会、女子、怨恨一、衣不如新,人不如故怨妇诗的产生与发展怨妇诗起源于周代:诗经小雅有一篇白华,据朱熹诗集传,周幽王得褒姒,黜申后,“申后作此诗”以自伤,因此,宫怨诗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延绵不绝。怨妇诗在诗经里尤多,像写弃妇的邶风谷风、卫风氓,写思妇的

3、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都是早期怨妇诗的代表。汉魏晋南北朝时,闺怨诗又获长足发展,比较著名的有汉乐府怨歌行、白头吟、上山采靡芜,古诗行行重行行,曹植美女篇,傅玄豫章行苦相篇,以及南北朝乐府子夜歌、懊侬歌里的部分作品等;在闺怨诗中还看到,男尊女卑的现实使许多丈夫出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聂夷中古别离)这与王西厢里临别之际莺莺告诫张生“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一样,都唯恐其夫另觅新欢,劝其夫“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特别是东汉以来,随着游宦、干谒风气的盛行、文士地

4、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官本位”的意识与日俱增,往往“去其邑里”,多方游处而经久不归,遂使“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徐干中论谴交)。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古语所谓“荡子成名,必弃糟糠之妇”。上述一类以游子妇为叙写对象的闺怨诗便真切地表现了女性对此的忧怨心情。可以说,怨妇诗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产物,它应时代而生。抒发着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妇女心中无限的苦闷,她们以着流水般的行文将心中的苦楚化为美妙的诗篇。在怨妇诗中,怨妇们以着细腻的笔触,将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所产生的那种心理状态浓墨重彩的展现在人们面前,我们一

5、方面会不自觉地被诗中那悲伤的色调所牵动,所触动,另一方面在怨妇诗中的委婉深长,含蓄无限,恰当的比兴,浅而深的艺术风格所感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统治阶级对女子的行为做出了种种限制,提倡在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女子毋妒忌,使得那些怨妇们,心中虽有怨意,但却不敢抒发,我发现,真正出自女子之手的怨妇诗变少了,而出现了一个可能并不是新的现象,男子也似有须眉不让巾帼之势,在魏晋南北朝之后,男子成为了怨妇诗的主要作者。但综观那些怨妇诗,基本上是抒发心中不得意,男子借女子之口,将感情细化。同时,文人墨客虽然属于士人阶层,属于古代社会的最高阶层,但是,他们

6、的地位却相对的不稳定,使得大部分文人墨客身上有着一种独特的“怨妇情结”,正是这种特殊而奇怪的情结,使得怨妇诗同中国的其它类型的诗歌一样在唐宋迎来了其鼎盛时期,同时在历朝历代都未曾消失。中国的怨妇诗之所以能够如此繁盛,并且受到很多文人墨客的喜好,我想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的诗歌发展的奇特顺序造成的。不少文学家都认为,一个完整的诗歌发展顺序应该是,首先发展叙事诗,当叙事诗发展到了几近完美的时候,抒情诗便会迎来期发展的高峰。而纵观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在中国的叙事诗还为发展的非常完整的时候,中国的抒情诗便可以说几乎达到了顶峰,当欧洲人还惊叹于荷马史诗叙事的精妙与描写的宏伟壮阔时,他们想象不

7、到,在汨罗江边,屈原用一曲离骚的哀怨,以着九章天问的执著,将中国的抒情诗推向里顶峰。同时,令人感到惊叹的是,屈原在离骚中,竟是以着一个女子的口吻,抒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然身处谗言蜚语之中,楚王的不信任,流放后的自己身不保,但是它仍然坚持不懈的宣传着他美君贤相的梦想,他以着一个怨妇所应具有的哀伤,一个怨妇身上所具有的悲切,将离骚写得令人读罢,总会掩卷长思。虽然这是一首不折不扣的爱国诗,却淡淡地有着一种怨妇的感伤。二、落花无情似君意,流水有情恰侬愁封建礼教对古代妇女的残害。“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可是当氓将这位卫国的姑娘娶回家几年后,那位纯真的姑娘发现,那位曾

8、经忠厚老实的氓,心早如落花无情。“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面对着这个残酷的现实,卫国姑娘感伤地回忆着曾经氓的誓言“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最终,她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分开,发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决裂之辞。但综观中国古代社会,能够像这位卫国姑娘一样的古代妇女毕竟只是少数。是什么原因让世间缺少能够与负心人一刀两断的女子,是什么让大多数女子面对着怨恨仍然选择沉默甚至忍让迁就,是什么让这些原本有爱有恨的女子的心灵充满了麻木?探究中国古代的怨妇诗,让我们走进这们一个群体,感受她们的悲喜,思考她们不幸的源泉。我想大家可能都有一个同样的答案,那就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封建

9、礼教。封建礼教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特权思想礼记曲礼孔疏云:“礼者,所以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节,度也。”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

10、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 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待陌生人,往往就采

11、取非人道的行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但我觉得封建礼教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管下不管上,管人不管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便是一个典范。朱熹十分厌恶他的政敌御史唐仲友,逼迫唐仲友的情人严蕊说出唐仲友的罪行,因为朱熹认为作为官员,与妓女关系暧昧是件可耻的事情,谁料,严蕊虽未烟花女子,却意志坚强,是死不肯承认朱熹为唐列出的种种罪行。最后此时只得草草作罢。这

12、件事情轰动朝野,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着实令人感到吃惊。由监察官向皇帝报告说,朱熹强娶了两个小尼姑为妾,而且被证明为事实,这可苦煞了朱熹,只得低下身来向皇帝连连求饶。我相信透过这个例子,大家对礼教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我认为封建礼教对中国古代妇女的迫害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对女子生理上的摧残这种残害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应该就是缠足了。对于缠足的起源,传说各执一词,但据历史记载,早在宋代,人们便开始缠足。满清入关后,虽不提倡,甚至还明令禁止过,但是,由于缠足之风过盛,并为能够止住这种风俗,缠足仍然畸形地保留了下来。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

13、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但俗话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女子裹足,想要换得一双小脚,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要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而裹完的小脚,脚上的所有软骨都断裂,所有的骨头都折断过,每一寸肌肤都曾经流过血,最后除去大拇指还剩下一个小小的突出部分可见,其它四指拇趾都在那一次次可怕的浩劫中消失殆尽,透过女子那婆娑的泪眼我们分

14、明看到了一双畸形的小脚,但女子仍对它们视若珍宝。裹脚大大的限制了女子们的活动能力,限制了女子们的自由,是女子更容易受到管束,是女子彻底的成为了男子的附庸,成为了男子掌上的玩具。甚至,脚的大小。,成为了评判一个女子的重要标准,一个女子,无论她的条件如何,用脚的大小便盖棺定论,这对女子们看似公平,却蕴含着极大的不公平。尽管有统一的标准,但将女子的德行,女子的相貌,女子的品质等同于脚的大小,是谁都没法接受与想象的。这种评价标准,是建立在不将女子当成人的基础之上的,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却遭此厄运,中国古代妇女的生活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由此可见。2、对女子心理上的摧残裹脚所带来的痛苦,肉体上的残疾往往会带来

15、心理上的扭曲,但好在,中国的古代女子们由于足不出户,并未做出像太监一般乱国违纪之事。但女子们的厄运并未就此结束。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的蔓延,让女子不但从生理上,更从心理上受到了严重的不平等待遇。社会给了男子受教育的机会,但却不允许将这种机会平等地分与女子一点。女子整日困守闺阁。其实,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人们要称女子的住房为闺阁呢,在辞海中,对“阁”字的一个最原始的解释是架空的小楼。而通过对古代建筑的一些了解,确信了我的怀疑是有意义的。一般富裕人家的闺阁都不会布置第一层楼里,是要走上一段楼梯才能到达的,而且这个小房子,一般与其它的房间分离,似有架空之意,这难道不是一个小阁吗?在这个出入不便的小阁中,

16、女子几乎被软禁。她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不了解外面的情形。所以,当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来到自家的后花园时,会感慨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番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连自家的后花园都未曾去过,真令人感叹呀。同时,对于女子的文化水平,也做了一个较大的限制,在古代社会,有才的女子都被称为具有“咏絮之才”,但需知,那位历代人公认的非常有才气的女子,晋代的谢道韫,也只不过咏了“未若柳絮因风起。”这么一句。可见整个社会对女子才学方面的要求实在是低呀。李清照曾经想教一位女孩写词,但这位女孩拒绝了。这个女孩死的时候,辛弃疾帮她做墓志铭,对她曾经拒绝李清照一事大书特书,

17、并予以高度的赞扬。除此之外,三纲五常对女子的行为举止作了非常严格的规定。想想每个女子的性格各异,可是统治阶级,却要将一些不可理喻的规定强加在她们身上,试图将所有人培养成所谓的淑女。3、对妇女作了种种道德上的限制,而对男子限制相对较少。一夫多妻制规定一个男子可以同时娶几个女子,而对于女子,这更多的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教育。而对于大部分女子而言,面对滥情的丈夫,妒忌是件司空见惯的事情,但礼教又不允许她们的妒忌之心。女子就算被负心人抛弃,也只能默默地承担着这份苦果,这如很多人感慨地那样“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朗是路人”,那位曾经有情有意的萧统,在入宫成为太子之后,早与曾经两情相悦的恋人,形同陌路了

18、。而萧统或许早已将这件往事忘却,多少人面对这种情况总会感慨,“老来多健忘”,但殊不知此诗的下一句话是:惟不忘相思,可是又有多少人知晓呢?白居易曾感慨:“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读之,令人无限感伤。女性作为封建社会的弱势群体,只能注定被男性蹂躏。男权主义渗透了整个封建社会,在男性中心社会里的法律、礼教、风俗、偏见正似大军压境,不绝地向女性阵线压迫,男性把封建的枷锁一层又一层地套在女性的脖子上,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人伦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这都是摧残干千万万女性的紧箍咒,她们身上的镣铐,灵魂上的枷锁,整整奴役了她们几千年。这无疑造成了千百年来历史上的一出出悲剧。即使是剥削阶级中的妇女,她们

19、的命运也很悲惨。她们几乎都是一夫多妻制的牺牲品。有的还要充当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红颜薄命,并不单指美女,实际上概括了旧时代绝大多数女性的悲惨命运。女性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除了少数的与悲惨命运相对抗的佼佼者外。封建社会的女性,永远不可能摆脱这种命运。或许氓决不是一个个例,他是无数古代负心男子的一个真实写照,无数的氓,就会有无数的卫国姑娘,她们在痛苦中生活着,为了一份痴情,为了一份曾经拥有的爱。这些怨妇们,可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极具典型性的群体,她们忍受着心理与生理的双重折磨,对于那些负心人,她们只得默默地忍受着,忍受着。由此,怨妇诗才能够如此感人至深,才能够让人如此释卷难忘,其背后深刻的社会现象

20、,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心中那最柔弱的神经。面对这男子们对过去的失忆,她们只能够在心中默默地念叨:“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从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是呀,这是多少女子的心声呀。三、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怨妇诗中的宫怨诗的思考宫禁

21、,是一片神秘、特殊的天地。对诗歌而言,宫禁又是一个敏感、特殊的题材。高高的红墙之内,交替上演着一幕幕的悲喜剧。当一篇篇哀怨的诗篇传出禁庭,迅速引起广泛的反响。终有敢吃螃蟹的人,提笔捉纸写宫怨,描写那满城春色宫墙柳下的女子的心境,或悲,或喜,或忧,或思,或愁。正是这些诗人的努力,才使我们今天能窥见宫廷女性生活的一鳞半爪。以宫怨为题材的诗歌,自诗经起,历代皆有吟咏。“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骨肉至亲,代为他人”,“残妆和泪湿红绡,何必彩珠慰寂寥”, “呼天地兮惨悴,恨古今兮安极;知吾生兮必死,又何爱兮旦夕”,这是弱势女性们被阻隔亲情,骨肉分离,同时又色衰而爱弛的凄

22、苦命运的真实写照,这是弱势女性不甘被摧残而仰天哭泣的血泪的苦哭。封建社会一个个高高在上的君主、帝王,是封建社会的宠儿,上天给与了他们最多的恩赐,后宫佳丽三千人,多少嫔妃宫女虽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容,只是无奈于红颜薄命;多少苦涩的岁月,竟将那满头的青丝换成了,三千尺的如愁绪般的白发。或因色衰爱驰尝够了君恩中断的苦水,在幽深阴暗的冷宫流泪叹闷;或因争宠挫败失去了往日的荣耀,发出了如泣如诉的伤感;或因宫墙深院的森严而不敢言语,忍受着精神的无穷折磨。她们怨不尽,愁无极,一任青春虚度,莫可奈何?或许,有点类似现代人爱谈论名人或者贵族们的八卦一样,古人对于那些宫中的八卦似乎也情有独钟,但我觉得,宫怨诗这

23、个怨妇诗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绝不仅仅只有这么一种简单的社会解释,它具有更深层次社会意义。首先,我认为宫怨诗不仅仅是怎一个“怨”字了得的一个意象,它有着深层次的内涵,蕴藏着无限的社会意义,同时透过宫怨诗,我们也为认识古代社会的一些社会问题开辟了一扇颇有价值的窗户。 首先就宫怨的思想层面而言,我们来做一点探究。宫怨诗是以抒发宫女的悲怨愁情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诗歌题材。它的思想价值在于:诗人们以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抒写宫女的悲哀愁怨,揭示她们在宫嫔制度下的悲惨的遭遇,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残酷的罪行。而将这种感情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宫怨诗的内容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宫怨诗塑造了具有独特生命与情感的女

24、性形象,折射了女性的生命形态,多方面展示了女性的生活和感情世界,为后人提供了认识价值。宫怨诗所抒之情体现出具体化、个体化的特点。从宫怨诗中隐藏了女性的悲剧,折射出古代女性的生命形态。宫廷是一个恐怖的世界,女性往往成为改朝换代的牺牲品。宫怨诗向我们展现了宫女生活的真象。但宫怨诗人并不满足于此,在充分展示宫女生活的同时,他们又将笔触伸向宫女的心灵深处,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她们的丰富细腻的感情世界,展示了她们喜怒哀乐的心路历程。被选入宫,歌舞侍作,得宠承恩,失宠幽闭,枯死宫中,望宠,忧移,怨弃,妒幸,憧憬,渴望,孤独,郁闷,哀怜,无奈,辛酸,构成了她们独特的悲剧生命与悲剧体验。宫怨诗大多有其特定的具体

25、的情感内涵与指向。因为在宫怨诗中,活跃着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宫怨诗既反映了女性极度奢华的物质生活,又表现出了她们渴望真情的强烈愿望,以及在非人性制度摧残下极度扭曲的情爱,从中可以看到在浮华背后宫廷制度对妇女人性的摧残。宫女直接受制于皇帝,较之一般人更无人格可言,更容易陷入色衰被弃的命运。对宫女妃嫔而言,失去恩宠便意味着失去生存的意义,意味着生命的失落、青春的失落、爱情的失落、幸福的失落。从她们的哀怨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她们被损害、被摧残的心灵,看到了她们在宫嫔制度禁锢下了无生趣、苍白可怜的人生。而言古代女性生命意义的实现,无非就是得到他人的赏爱。换句话说,生命意义实现的动力不是自我的自

26、主发挥,而是被动地等待他人的赏识。这就是古代女性的生命形态,宫怨诗中都反映出来了。宫怨诗重在倾诉与渲泄怨愤,大多有感而发,诗人往往能够设身处地,或者把自我融入到客体中去,因而有更多的情感投入,诗人不满足于抒发共性的情感,因此愈益趋向于以“自我”的身份向人们讲话,以吐露心迹,倾诉衷肠。宫怨诗或选择自我作为抒情主人公,或由主体以主人公身份自述,如班婕妤的怨歌行“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即可看出整首诗是以怨妇的身份,在向君王吐露秋扇见捐的怨愤。再如杜审言的赋得妾薄命“自怜春色罢,团扇复迎秋”,显然诗人是以失宠宫妃的口吻,向人倾吐自我的愁苦。发展至后来,宫怨诗甚至直接使用第一人称。如杜荀鹤的春宫怨“承

27、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李咸用的妾薄命“妾命何太薄,不及宫中水”,诗人干脆打扮成主人公以“自我”身份直接倾诉。第二,通过宫妃之怨在表达她们对命运难以抗争的哀叹的同时,还有对薄幸君王的责备。“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忧怨之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封建社会里,历代帝王为了满足一己私欲,都大量占有女性,以为皇权至上的标志之一,白居易的新乐府上阳白发人就典型地描述了这种后妃制度的残酷和罪恶,以及宫女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理。这些宫怨诗里反映的都是一些妇女根本问题,表现的是对命运难以抗争的哀叹。这些抗争也许是软弱的,但却是对正当生活权力的捍卫。诗中还表现出了对薄幸君王的责备。这些怨诗的出现,是封建社会男权制度造成的

28、,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女子却只能从一而终,普通人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皇宫之内了,帝王连生杀大权都能操纵,自然也掌握着宫女们的幸福,即使生活在社会的上层,这些宫妃们的生活也是不幸的,不过是帝王的玩物。有些男性的宫怨诗用第一人称,表现的不仅仅是对宫女们的同情,还有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第三,借宫怨表达对封建礼教的抨击,批判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罪恶。我国古代从西周时期开始关于婚姻的解除就有若干制度,被称为“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又称为“七去”,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项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弃之,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者去;多言去;盗窃去。按照周代的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

29、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夫权专制的典型反映。宫怨诗中也反映了古制的野蛮性,并表达了强烈的谴责。诗人们以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抒写女性的悲哀愁怨,揭示她们在宫嫔制度下的不幸遭遇,客观上批判了封建社会残害妇女的罪恶,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抨击。第四,表现了进步文人对宫女的深切同情和关心,也是诗人寄托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构成了古代文人情志作品的一部分。任何时代,进步文人都是追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的,宫怨诗人也不例外。从宫怨诗中,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诗人们同情妇女,同情弱者的人道精神,是诗人们对宫女不幸

30、命运的深沉咏叹。诗人们对宫妃的同情和关切,体现了同情弱者,鞭挞丑恶的进步倾向。托物抒怀是古代文人发表思想感情的常见方式。在封建时代,思想禁锢,统治环境险恶,文人们对政治的看法,对官场的不满以及个人的遭遇坎坷,往往不敢用直抒的方式来表达,而常常通过托物寄怀的方式来曲折表现。宫怨诗人能以悲天悯人的人道精神,多方面展现宫女的生活和感情世界,抒写她们的凄苦哀怨,揭示她们的不幸遭遇。一方面,他们把宫女当成有生命有精神的血肉之躯,写她们的生老病死、七情六欲;另一方面,他们甚至把宫女当成独立平等的社会的人,写她们的独特的情感与个性,表现她们的抗争,呼吁社会的关注,为她们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除此之外,诗人们基

31、于与宫女有同样不遇的命运,故此常借宫怨诗渲泄其不遇情结。前二者诗人是尽可能地设身处地,从宫女的处境地位出发,选取最佳视角展示宫女生活,后者则因心灵的认同,精神的共鸣,诗人写宫女即是写自己,于是倾注了全部的心智与情感,其人情浓度自是非前者可比。就宫怨诗的艺术价值方面我们也能窥得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斑。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方面,宫怨诗也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它在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善于从宫女独特的处境地位,情感的心理出发,选择最佳视觉来揭示宫女生活的各个层面。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含蓄委婉的抒情手法,独特的意象结构群均显示了宫怨诗人不凡的艺术功底。翻开宫怨诗,纷至沓来的是一组组充满悲愁幽寂情调的

32、意象群落:森严肃杀的宫殿、幽深空寂的重廊、凄清冷落的月夜、萧条衰败的残春暮秋透过这一组组意象,我们可以触摸到宫女灵魂深处的哀痛,感受到诗人发自内心的关切与同情,深切体会到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不幸和悲惨。这些意象之所以能引起我们强烈的震撼,首先得力于宫怨诗人善于围绕宫怨诗的主题选择,最能表现宫女悲怨愁情的意象。任何意象的构造,都以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真实地抒情达意为指归。宫怨诗是以反映宫女生活、抒写宫女怨情为主要内容的,为了真实而贴切地反映这一内容,宫怨诗人选择了一个以悲郁幽寂为基调的意象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空间意象,时间意象,自然意象,器物意象构成。用“春秋”、“月夜”、“日暮”这些高度“意象化

33、”的特殊物象来渲染烘托宫女的悲怨愁情,就使得悲更见其悲,愁愈显其愁,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器物意象是宫怨诗中颇具特色的一类。它既能显示宫女的身份,又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这类意象主要有团扇意象和宫漏意象。综观宫怨诗的意象,有的来自典故,如长门、昭阳意象;有的来自文化传统,如春秋意象;有的是诗人的独创,如宫漏、苔藓意象。这些意象,包孕着丰富深厚的内容,对表现宫女的怨情、增强诗歌的形象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理论中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它涉及到诗歌创作与欣赏的关系问题。诗人们如何从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中选取最能表现自我主观情思的景象,创造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是检验诗人艺术功

34、力的重要尺度。宫怨诗的意象构造,不仅以其独特的意象体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感性世界,而且充分显现了宫怨诗人创造形象的不凡功力。四、可怜无定河边骨,皆是春闺梦里人怨妇诗中的反战含义的思考征妇也是怨妇诗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主角。由于古代统治者频繁发动对内对外战争,导致了兵役制度的黑暗和人民徭役负担的沉重。或许大家都还记得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还有杜甫的兵车行中的“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我认为虽然诗歌中中可能会用到夸张的手法,但是这种事情存在的可能性还是挺大的。经年累月的征战,一方面使征人、役夫有家难归,另一方面便使无数思妇居家独守,因而

35、产生了许多“征妇怨”一类的闺怨诗。这些诗也带有深沉的怨伤,然其感情内涵又与其它几种闺怨诗有所不同。首先,试读以下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固然也感伤夫婿久征不归,但却更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怨战、厌战的情绪。这类诗在怨伤战乱的同时也多流露出一种殷忧,但不是丈夫的弃旧迎新(少数作品除外),而是征夫的生死与冷暖。诸如“坐想鼓鼙声,寸心攒百箭”,“苦战应憔悴,寒衣不要宽”,“征衣一倍装绵厚,犹虑交河雪冻深”,字里行间蕴含着深细入微的担忧和体贴,读来颇觉情深意厚。其实,征妇是所有怨妇中最矛盾的一种。她们有丈夫

36、,一个爱着她们的丈夫,只是这个丈夫远征在外,她们所忧的不是夫婿的变情,而是夫婿的生命安危。她们会为远方的夫婿密密地缝制秋衣,在北雁南飞之时,她们会一直地仰天长望,在这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时刻,遥想着征战的夫婿,希冀着云中谁寄锦书来。同时征妇们心中对于战争带有着深深的怨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看到杨柳,想到了曾经折柳而别,在这里,“箫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是的,柳即留。征妇的心中充满了对夫婿的思念,同时也暗自怨恨着战争。五、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古代的怨妇典型们在王美人和长公主为刘彘和阿娇定下一门娃娃亲之后,刘彘

37、天真地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 “汉皇重阿娇,筑之黄金屋”。但这场婚姻,从一开始便注定是一场悲剧。当刘彘改名为刘彻后,当刘彻登上皇帝的宝座后,阿娇也成为了母仪天下的皇后。那位曾经笑随戏伴后园中,秋千架上春衫薄的纯真浪漫的阿娇,遭遇到了那位在中国历史上被评为雄才大略的皇帝。结婚几年后,当刘彻将万千宠爱集于那位歌女出身的卫子夫时,阿娇动怒了,她以巫蛊之术诅咒卫子夫,事情败露之后,她被贬长门,由皇后变为了一个弃妇,心中的无限郁结,长门的寂寥生活,魂逾佚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居,让阿娇倍感世间的人情冷暖,她终日以泪洗面,遂辗转想出一法,命一个心腹内监,携了黄金千斤,向大文士司马相如求得代做一

38、篇赋,请他写自己深居长门的闺怨。司马相如得悉原因,挥毫落墨,落笔千言。这赋名曰长门赋,诉说一位深宫永巷中的女子愁闷悲思,写得委婉凄楚:“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忽寝寐而梦想兮,魄若君之在旁”,此乃阿娇欲借文人笔墨,感悟主心,她命宫人日日传诵,希望为武帝所听到而回心转意。但长门赋虽是千古佳文,但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阿娇的一腔悲苦,加上司马相如华丽的词藻,并不能够挽回汉武帝那颗早已离铉的心,阿娇仍然深锁长门,历尽春风桃李花开日,感伤秋雨梧桐叶落时。到了其母长公主死后,阿娇寥落悲郁异常,不久也魂归黄泉。也许,阿娇留给后世文人的绝不仅仅只是那个金屋藏娇的成语以及司马相如的那曲长门赋,阿娇和她

39、后来长期居住的长门,几乎成为了一个典故,成为了一个不名自清的借代名词。如李白的长门怨天回北斗挂西楼,金屋无人萤火流。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桂殿长愁不记春,黄金四屋起秋尘。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长门宫里人。在这里,长门不仅仅是那个深锁着一位废后的冷宫,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还有江采苹的谢赐珍珠:“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 封建社会中的女子,尤其是皇帝的嫔妃,以色事人,女为悦己者容。现在诗人既然已失去了玄宗的爱宠,就无必要打扮,也无心打扮了。首句通过不梳洗的容貌描写,把梅妃在失宠后的精神萎靡写得生动传神。同时,历代还有无数的诗人将自己自比于

40、阿娇,感同于阿娇的悲惨心境。例如,裴交泰的一首长门怨所说的“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还有,王昌龄的西宫秋怨,写到“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谁分含啼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此外,经常作为怨妇的典型的人还有,汉成帝时期的班婕妤等。文人们细细的品咂着这位怨妇或许并不复杂的心境,并将自己类比。它所反映出的一些社会现象是值得我们细细研究的。首先,在当时男性的社会地位相对于女子而言较高,他们能够放下身段,用女子的典故,甚至以女子自居,表明他们心中确有难言之隐,整个统治阶级对士人严格的语言控制时不可忽视的,文字狱其实早在春秋时期便有了,但真正大规模的为人们所知应该是清朝的事儿了,但是,

41、它的存在仍然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它是一条无形的门槛,限制着中国文人的言论自由,所以,文人们有话不敢直说,只能接一个女子之口或者一个女子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且往往要使用典故,而非现实存在的那么一个人。其次,我发现其实翻来覆去,反复被提及的只是那么几个人,如阿娇以及班婕妤等诸如之类的较为人所熟悉的形象,我个人觉得这可能和中国人当时的整体知识文化水平有关系吧,在当时,虽有,朝为田舍郎,夕登天子堂的说法,但毕竟只是少数人,用统计学的来讲就是概率特别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过于特殊的典故可能只有少数人知晓,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不知所云,毕竟诗歌是一种阳春白雪,而大多数古代中国人只听得懂下里巴人。

42、六、中国古代文人的“怨妇”情结文人对怨妇诗的情有独钟读唐诗时,总会惊诧于诗人怨妇诗的情有独钟,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这类怨妇诗描摹之细腻,刻画之入微,缠绵悱恻、沉郁感人。几乎所有的诗人都写过这方面的诗篇,而且不乏名篇佳构。中唐朱庆馀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姑舅。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你不看此诗的题目,你真的要被这位新嫁娘在新婚之夜后的羞涩娇柔所感动。但是当你看到闺意献张水部这个标题之后,可能会大倒胃口。原来朱诗人的这首诗是在临考前献给主考官张籍的一首意在取媚的诗歌。那位

43、娇滴滴地向夫君唱个喏:“郎君,你看奴家的眉眼描画可是符合时尚”的新嫁娘竟是朱诗人的“夫子”自况了。”无独有偶,这位在朱诗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张主考官也有类似的一首诗节妇吟:“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拟同生死。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这首诗用现代的话说是:您明知道我已经有了男人,却还要赠我一双华美的珠玉,我将它系在红色的用罗纱做的裙子上,以此表明我对您的心意非常感激,但是我与丈夫曾经发誓生死与共,我只好把珠玉归还给您,遗憾自己没有在出嫁的之前就遇到您。坦率地说,当初,我没有读到全诗,而在读到“恨不相逢未嫁时”这

44、一句,内心是非常震撼的,我被这位女性的缠绵悱恻所感动。初读张籍的全诗,我惊诧于张籍对女性坚贞情感的描写之细腻。但是当我从资料中了解到,这位“妾”是诗人的自比时,心中竟有点不可名状的感觉了。这位朱庆馀心目中的伟大高高在上的“夫婿”,却在另一个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面前自称“贱妾”了一位泪眼婆娑、楚楚可怜的小女子。 我通过对大量的怨妇诗的通读以及研究,中国古代的诗人对怨妇诗为何情有独钟,为何能把这类诗写得如此真切感人,因为这些封建社会的寒士文人们,胸中怀揣着一颗儒家的“大则兼济天下”、造福天下众生的心愿,做着“洞房花烛要,金榜题名时”的梦、沉浸在“书中自有在玉颜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万户侯”的幻

45、想中,抱着“板凳坐的十年冷”的决心和意志,以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毅力,在将四书五经无数遍的翻阅,无数遍的通读,之后通过层层的严格的选拔与考试,只有其中的部分人能够获取他们梦寐以求的功名利禄,而且封建社会,皇帝一人说了算的独断专政,“官高一级压死人”的官本位主义思想的泛滥,文人墨客们对于皇帝,对于上司,有着女子对于丈夫般的百依百顺,甚至有着为他们宁愿齐眉举案的想法,可以说,文人墨客们,地位的难得,地位的不稳固,甚至有所谓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危险,在皇帝及上司面前,它们的地位并不亚于女子的地位,他们与那些怨妇们有同样的遭遇,同样的情怀。与此同时,较高的文学修养,

46、让文人墨客的心中有着比常人更细腻的情怀,它们容易感伤,容易动情,容易被那些不愉快的事情所触动,他们的心境与女子有着几分的相似之处。中国的文人骨子里有着奴颜媚膝的怨妇情结,这种情结自屈原始,瓜瓞绵绵,经久不衰。司马迁说: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士者死。良禽择木而栖,猛兽择穴而居,中国古代的文人与妇女一样从来没有获得过独立的人格,始终是权贵的附庸,在那个伴君如伴虎的年代里,他们的生与死,喜与悲,升与降,浮而沉,左与右,从来没有握在自己的手中,随时都有可能遭遇“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惨结局。由是,形成了中国文人的依附性和软骨症。即使是那位引亢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47、,也还是向权贵韩朝宗写过:“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这样类似求乞的话语。可能有人会说,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铮铮铁骨的“士”,但总体来说这样“硬汉”是稀有资源,凤毛麟角。即使是被世人目为不苟同不屈服的“硬汉”们,绝大部分不过是“节妇”“烈妇”变种而已。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义。但是那个他所殉之“义”,不过是忠于明惠帝这个老主子罢了。方孝孺在被目为“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刚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俯首贴耳”却是不言自明的,例如,在那场南北战争中,他若能站出来,直指明惠帝错误的人事安排,那么历史应该会好好的成全他那颗忠义之心的。纵观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他们口口声声将仁义道

48、德放在第一位,却未曾有一个完整和独立的人格。他们更多的应该只是科举考试培养出来的奴才的奴才,他们默默地承受着时代强压在他们身上一系列的规则,却始终无法解脱,纵使他们才华横溢,纵使他们天资聪颖,纵使他们刚正不阿,但是,他们身上所具有的那种怨妇情节却并未因为他们的各种条件而改变。南京的夫子庙,古来便是烟花之地,每次科举结束之后,夫子庙也迎来了它的产业高潮期,大批落榜的文人来此寻花问柳,以寻心灵的安慰,因为,面对着这些貌美如花,才华横溢的女子们,这些文人们发现自己是个男的,这是他们比之于那些女子们最大的优势了,但当它们面对的是皇帝及上司的时候,这种优势荡然无存,他们与生具有的依附性奴隶性占据他它们那颗本就脆弱的心灵。唐太宗说: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唐太宗正是看到了中国文人的软肋。明代被称为中国的“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汤显祖也有过类似的话语:“此时男子多化为妇人,侧立俯行,好语巧笑,乃得立于时,”对中国文人性格刻画可谓入木三分,与唐太宗的话异曲同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价而沽”,如果卖了一个好价钱,立于时乃好语巧笑;如果没有卖一个好价钱,或者卖不出去,不立于时,则怨恨忧伤。明于此,则可以读懂中国文人的怨妇诗。可能,读者会发现,对于怨妇中的一个重要的类别,商妇,我并未作详细地的描述。我认为商妇的形象较为单一,其抒情主人公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