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师招聘必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四级语文下册说课稿【教师招聘必备】.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夜莺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3课)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 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
2、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去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 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 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从最基本的形式开始,将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读书的一种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 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 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
3、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 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 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 他们之间非常团结。 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 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 推测
4、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设计意图:用问题激起学生想象、创设文本情境,从而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品味人物形象,达到突出主要人物品格的目的。这样,也更能把课文上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 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 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 抒发真实感受;
5、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边读边想象,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对学生进行“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训练。) 五、 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 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 2、 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
6、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 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设计意图:将领悟写法渗透到升华文章中心中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体会到了小男孩的品质,也感悟到了文章的写法。 六、 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 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 领悟全文深义: 学了课文、想了这个故事前后可能发生的其它的故事,再读课题,夜莺的歌声究竟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
7、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设计意图:升华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巧妙地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附:板书设计 13、夜莺的歌声 小男孩德国官军游击队员 机智勇敢 凶恶霸道 勇敢团结 保卫家乡 热爱祖国 古诗三首说课稿舟过安仁舟过安仁这一课,是新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舟过安仁以新奇的角度写渔童行舟过江,以伞作帆,张伞使风时天真、活泼的情景。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结合教材、教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有感
8、情的朗读,背诵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重点: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 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学习难点:理解后两句诗并体会诗人的情感接下来,说一下的设计意图。本节课,我设计了六个环节:知诗人、解诗题;划节奏、读诗文;抓重点、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吟诗句、诵诗篇;拓展、延童趣。1、知诗人、解诗题。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开始,我设计了一个游戏环节,(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和老师配合吗?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听好游戏
9、要求:请你根据老师的提示猜一位人物的名字。猜到的同学可以抢答。提示一:此人性别男,生于1127年,卒于1206年提示二:此人是一位诗人,字廷秀,号诚斋 提示三:他的诗一善写田园著称,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文: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他是南宋四大家之一。生:杨万里师:很好!你们猜对了,他就是杨万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板书课题:舟过安仁)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游戏是孩子们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而这样的猜诗人,也是对诗人了解的一个过程,在学生倾听竞猜的时候,她或多或少的都会记住一点,我想这要比学生说或是老师介绍,学生记忆要深刻些。而与此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划节奏、读诗文这一部分,让
10、学生自主读诗,然后教师泛读,根据老师的读,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诗的节奏,然后自由朗读,这是第一次读诗,目的是让学生对诗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抓重点、明诗意。这是整节课的第二次,读诗文,读后引导学说说自己都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懂与不懂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诗文的意思,对诗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4、想诗境、悟诗情。这是整节课的第三次读文,学生自由读,读中体会作者的心情,感受当时的情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然后指生朗读,在这做到学生自评、师评、生生评,在学生展示了自己的朗读后,教师再一次的入情入境的朗读,学生闭眼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
11、引导学生结合诗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这一环节是重点,要让学生多说。5、吟诗句、诵诗篇。这首诗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有充满了童真童趣,引导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这也是整节课的第四次读,同样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然后指生朗读,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背诵时采用不同形式的背,前后两个人互背,男女生对诗句等不同形式,最后指生背诵,争取达到当堂背诵。6、拓展、延童趣。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童年是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时一首首美妙的诗。引入杨万里的又一首儿童诗稚子弄冰,引导学生读一读。我们看到的师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在放大一点
12、,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也可以变成一个美丽的小故事。设计一个小练笔,做到课内与课外的延伸。以读为基础,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读中思考、读中品味,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可能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提出宝贵意见。【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建议】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
13、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
14、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
15、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
16、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理解字词。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17、: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
18、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理解字词。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
19、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20、。(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
21、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
22、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3、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
23、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六、练习设计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补充资料】作者生平: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古诗三首1.牧童 吕岩
24、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2.舟过安仁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3.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设计理念】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破解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教学建议】1、三首古诗词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学生理解;语言生动形象,提供了
25、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可安排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个性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并逐步掌握诗词学习的主要方法,提高学习能力。2、本课教学可重点抓住人物动作破解诗词文义,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采取诵读、想象、吟唱、绘画、改编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3、“三分文章七分读”,古诗词教学尤应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音律美;领略诗词的意境美;领悟诗词的情感美,在熟读的基础上,把古诗词正确地背诵下来。【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
26、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
27、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
28、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
29、 学习牧童: 理解字词。 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
30、“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安仁: 理解字词。 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
31、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2、默写牧童。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
32、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三、
33、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
34、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结合图画,说说感受。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3、总结: 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背诵这首词。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
35、优美的短文。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六、练习设计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补充资料】作者生平: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其词艺术风格
36、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独坐敬亭山说课稿一、说教材及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中的一首古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中描绘了鸟尽云去,只有敬亭山与作者相伴的情景,整首诗表现的是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的孤单寂寞的心情。全诗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
37、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为教学目标。朗读、感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为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为教学难点。 三、说教学辅助手段及教学准备: 1.可播放画面,配上古筝音乐,来创设意境。 2.拓展文字资料,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以及李白的其他的诗。 3.学生收集李白的古诗和与课文相关资料。 四、说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自读自悟法:让学生自己通过注解来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熟读成诵法: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说教学过程 (一)简介诗人,引
38、出诗题。 1.课件出示诗人李白的画像,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进行介绍。 2.借机引出写诗背景李白在政治上遭受打击后,心情郁闷,到敬亭山寻求慰藉,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师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并边播放动画边吟诵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节奏。 (二)抓住诗题,学习生字亭(tng),了解敬亭山。鼓励自学,要求读准字音,着重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减一减,换一换等熟字记忆法记住字形。认清字形并在田字格里指导书写。过渡:你知道敬亭山在什么地方吗?(在今安徽省宣州市郊外,因有敬亭而得名。)诗题是什么意思,想想你能发现什么? (三)自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这
39、样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1.初读,扫清障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听别人读,达到对这首古诗有一个初步的感受。 2.再读,感悟诗的内容。 (1)小组按自学要求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交流汇报:重点读通诗句,理解诗意(扣重点词训练),大致说出诗人看到的景象,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 (四)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朗读一、二行诗句,品味“众鸟”、“飞尽”、“孤云”“独去闲”。想象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景象,说说诗句的意思,并联系作者的遭遇和看到的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孤独、
40、寂寞) 2.朗读后两行诗句,结合实际品味“相看”、“两不厌”。(后两行是说只有敬亭山没有嫌弃他,抛弃他,而是和他彼此做伴,彼此相看,却总觉得看不够。)领悟作者从敬亭山上寻到一丝丝慰藉的感情,并感悟作者赋予山灵性的表现方法。随机进行人山对话练习。 课件出示写话练习: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 )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 (五)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让学生根据理解读出感受,在配乐朗读中想象画面,根据课件出示的画面,给画配诗。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利用画面和古筝背景创设情景,会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景中去,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1、。 (六)感悟创新,拓展延伸。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对本首诗的学习情况(朗读、背诵、默写、画一画、演一演、编故事)。 2.收集有关李白的诗歌,准备开一个诗歌朗诵会。 设计这样的教学思路,首先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 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始终把“朗读”和“背诵”这一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多读,使学生掌握五言诗的朗读方法,把握朗读的节奏。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析,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象,逐渐达到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目的。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处处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讨论的过
42、程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体验情感,真正把学生融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讲解,只是在适时处指导、引导,让学生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体现了知识是自己学会的这一理念。再次,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抓住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读、悟、品、诵、拓展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真正受到美的熏陶。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
43、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
44、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
45、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
46、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