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391237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题目:他心何以可能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学 号: 0911327 姓 名: 年 级: 专 业: 哲学 学 院: 哲学院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他心何以可能试论析取论视角下陌生经验的确定摘要:胡塞尔的主体际性和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路向代表了现象学传统对他心问题的主流观点,却不可避免地陷入唯我论迷梦。针对这一困境,现象学的最新发展析取论通过区分真实知觉与错觉及幻觉的心理状态,排除了传统现象学中由“我”独断地推及他人这一认识论上的暴力,使他心成为可能。本文首先分析了析取论在何种意义上超越胡塞尔与梅洛庞蒂的传统现象学路向,进而阐释了为何认识论上的析取论相对于本体论上的

2、认识论更具解释力,最终对(认识论上的)析取论视角下他人陌生经验的确定加以论证,并总结了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在他心问题的解决上所显露出的融合趋势。关键词:他心问题 主体际性 身体图式 唯我论 析取论 引言胡塞尔早在上个世纪初便已将通向他人心灵的途径设定为哲学问题,但时至今日,通向他心的方法依旧困扰着我们。一直以来,关于自我和他人同一性问题的争论都聚焦于笛卡尔设下的心灵私有性陷阱之中,从而使得任何基于逻辑的类比论证均告失败。当前,学界关于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研究主要朝向三个目标:阐释自我何以体验到他人的情感并领悟他人的意图、自我与他人的意识体验之间何以建立起关系,以及如何发展在社会交往中与他人共享心灵的

3、能力。笛卡尔难题的提出,一方面指出了解决当前认知科学和意识哲学中通往他心问题的急迫性,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重新看待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研究范式的转向问题。而这种转向,也许正孕于驱散先验唯我论的迷雾、将自我主体性与他人客观性相结合的析取论路向之中。一、现象学历史上的他心问题胡塞尔的主体际性问题及梅洛庞蒂的回应(一)胡塞尔的主体际性:自我意识构造“他人”1.先验主体际性论胡塞尔现象学的目的,可以用给知识论寻求一个更坚实的基础来概括如果现象学只是对于一个独立先验意识主体的分析,则其科学客观性将难以寻求。先验现象学只保证了知识对于单个自我意识的有效客观性,而如何保证在存有众多自我意识的情况下对单个意识主体为

4、真的知识对其他主体也同样成立,即是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主题:“当我,这个沉思着的自我通过现象学的悬隔把自己还原唯我的绝对先验的自我时,我是否会成为一个独存的我?而当我以现象学的名义进行一种前后一贯的自我解释时,我是否依然是这个独存的我?因而,一门宣称要解决客观存在问题而又要作为哲学表现出来的现象学,是否已经烙上了先验的唯我论的痕迹?”1 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50页。为了摆脱唯我论,胡塞尔必须找到先验现象学单子论的出路,把科学的客观性奠基于更广阔的社会历史领域中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之上,这就是胡塞尔提出“主体际性”的缘由。所谓“

5、主体际性”(Intersubjektivitaet,又译作交互主体性、主体间性)理论,在胡塞尔的视界中就是纯粹意识如何在自身的意识经验中构造出他人,从而解决知识的客观性问题。通过将整个世界置于更广阔的视域下、置于更可靠的主体际性之上,胡塞尔为“先验自我”找到了出路,并开始向“他人”过渡。“在我的先验还原了的纯粹的意识生活领域之内,我所经验到的世界连同他人在内,按照经验的意义,可以说,并不是我个人综合的产物,而只是一个外在于我的世界,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是为每个人在此存在着的世界,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其客观对象的世界。”2 同上,第153页。诚然,在自我意识的确证中,胡塞尔已经通过意识的意向性分析

6、解决了意识活动和意识对象的问题客体是主体构造的结果。这里的意向性分析方法在主体际性问题中同样适用:本己的自我意识在意识活动中不仅可以构造出“他物”,还可以构造出“他人”。因此,现在的问题就是单个的主体意识如何从自身出发,超越自身而构造出另一个主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塞尔在对陌生经验的分析中引入了“共现”(Apprsentation)理论。“共现”是人的一种先验的认识能力,体现为事物既有某些侧面的当下直接呈现,又有别的侧面的共现,且所有的侧面都潜在地可以直接呈现。这种能力也可以运用于意识构造他人的场合:我通过他人的举止感知到他人的躯体,且既知我的躯体之中存有灵魂,所以我虽然没有看见他人的灵魂,

7、但我的共现能力使我认识到的这个躯体同样具有灵魂。按照胡塞尔的解释,虽然他人的心灵活动不能以原本的方式呈现,却能为他人的身体所共现,因而我们能够在对自己的身体经验(即身体与心灵之间关系的经验)的基础上,以一种类比统摄的方式获得对他人的经验。总之,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不仅在自我意识中构造出了“他物”,也构造出了“他人”。但值得注意的是,他人问题的特殊性在于单个主体对于其他主体的构造必须是一种交互的活动“正如他人的躯体身体存在于我的感知领域中一样,我的身体也存在于他人感知领域中;而且一般地说,他人立即会把我经验为他的他人,就像我把他经验为我的他人。”3 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

8、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77页。而这样一个交互地构造他人的后果,就是主体间共同体的确立。现象学用自我意识构造了他人,但得到了比“他人”更多的东西他人不仅仅是一个意识构造的对象,更具有超越其本身意义的更广阔的人类共同体的含义。就连自我也必须在他人身上才能获得存在的确证,自我意识成为了一个自我和他人都存在于其中的人类共同体。2.先验主体际性的困难显然,胡塞尔的主体际性是一种有问题的认识论姿态。如果我的先验意识只是为了保证对象的客观性才求助于别的先验意识,他人就只能是世界的一个注脚,其真实存在就没有也始终无法获得证明。即使把讨论范围严格限定在认识论之内,也还存在着别的先验意识如何向

9、我的先验意识呈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胡塞尔把身体问题推到了前台。考虑到“如果他人的本己本质性的东西是以直接的方式可通达的话,那么,它只能是我的本己本质的一个要素,而且他本身和我自己最终将会是同一个东西。”4同上,第194页。,他人意识不可能成为我的意向性的直接对象,这样一来,即使是旨在使得世界存在在先验上具有可能性的共同体的“共现”,也不过是一种“意向性的间接性”。他人的生理行为直接呈现或潜在共现,但他人的意识却始终只能共现。换言之,别的自我从未也不会呈现,却得以通过某种呈现的他物而共现。某一身体行为共现了别的心灵,就仿佛该行为属于一个心物有机体一样“陌生者的主体性是通过在我的主体性的独

10、特的本己本质性中的共现而得以产生的。”5 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203页。我有身体,我意识到别的身体,他人于是通过别的身体向我自己的身体呈现而为我所把握,这是一种近似的类比统觉。但是,胡塞尔仍然无法克服如何从身体向心灵过渡这样的难题:身体是经验的,意识是先验的,异质的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类比的通道。胡塞尔哲学并没有真正承认他人。在他关于共在的思想中,他人看似“他们”,实际上却是变相的“我们”,于是关于他人的“存在论观点重新回到了康德式主体的抽象观点”。6 萨特:他人就是地狱萨特自由选择论集,关群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1、,2007年,第186页。(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主体际性的创造性回应及其问题1.以身体际性取代意向际性自胡塞尔将主体性视同主体际性以来,纯粹意识间的关系成为哲学界的重要论域。而梅洛庞蒂借助海德格尔的“共在”概念及萨特从超越到反观的基于他人观念的自我意识,创造性地把主体际性解读为身体际性,进而将纯粹意识驱逐出了现象学的视域。他明确否定行为背后纯粹意识的存在:“没有任何行为证明了一种隐藏于它后面的纯粹意识,他人从来都不是作为正在思维着的自我的完全等价物被提供给我的。”7 Madison, Gary Brent,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A Searc

12、h for the limits of Consciousness,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0, p137.意识不再直接在场,只在与身体结合的情况下才有发挥作用的机会:“知觉着的心灵是一个肉身化的心灵。”8 Merleau-Ponty, Primacy of Perception, trans. James M. Edie,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64, p3.也就是说,梅洛庞蒂在胡塞尔主体际性的基础上,用身体意向性取代了意识意向性,以身体主体取代了意识主体,从而达至身心合一。因此,当

13、我们在梅洛庞蒂的语境下谈论他人问题的时候,“身体图式”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依照他本人的观点,人们对他人的知觉在幼年时期形成身体图式的同时便已形成,这一身体图式彰示着身体器官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梅洛庞蒂在这里举了著名的“右手触碰左手”的例子以说明这种关系何以推广到身体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在梅洛庞蒂的语境下身体即主体):右手触碰左手时,右手主动而左手被动,似乎分别是主体和客体;而实际上,这一触碰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左手触碰右手(如果我们更换坐标系的话)。也就是说,我的右手触碰左手与我的手触碰别人的手具有共同的本质:“我的双手共现或共存,因为它们是同一身体的两只手:他人作为这一共现的延伸而出现,

14、他和我就像是单一的身体间性的器官。”9 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54页。而这种“共现”和“共存”,正是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类比论证的读解与延伸:我的身体奠定了我所知觉到的对象的统一性的基础,然而他人的身体却从作为我的现象的一部分的命运中挣脱出来,同样提出了作为这一统一性的奠基者的要求,并赋予我的对象以主体间存在(或者换而言之,客观性的新维度)。如果世界同时是我和他人在世存在的场所,那么唯我论就被扬弃了。在这里,梅洛庞蒂用身体际性来取代胡塞尔的意识际性,以便保证对象的客观性:“我首先知觉到的是别的感受性,并且仅仅由此出发,就知觉到了某个别人和某种别的思想。”

15、10 同上,第155页。而在胡塞尔处,“当别的探索的身体、别的行为通过最初的意向性越界而向我呈现时,是整体的人伴随所有的可能性(不管这些可能性是什么)被给予了我,我在我的肉身化的存在中对此拥有不容置疑的证明。”11 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第198页。由此,梅洛庞蒂把胡塞尔关于他人意识的问题,整个地转变成了他人身体问题,将意识意向性转变成了一种全面却含混的、身心统一的意向性。总之,梅洛庞蒂认为,我们应该着眼知觉经验的全面结构来看待他人问题,而不应把行为与意图截然分开:“身势的沟通是通过我的意向和他人的身势、我的身势和在他人行为中显然

16、的意向的相互关系实现的。一切的发生,就如同他人的意向寓于我的身体中,或我的意向寓于他人的身体中。”12 Merleau-Ponty, M.,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rans. Colin Smith,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62.我与事物的关系以身体意向性为核心,我与他人的关系同样如此。在两种情形下,身体都不是通向纯粹意识的中介或者阻碍,因为纯粹意识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只需要用知觉的方式来直接确认便可获得真知。2.身体际性之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梅洛庞蒂的身体图式理论,实际上回避了由“我”达至他人的困难。他不得不承认

17、“唯我论是一种存在的真理”13 梅洛庞蒂:哲学赞词,杨大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87页。以身体知觉取代纯粹意识并不能够摆脱胡塞尔主体际性面临的唯我论困境。“最终说来,他人的行为甚至他人的言语都不是他人。他人的悲伤和他的愤怒于他和于我从来都不具有完全相同的意义。对他来说,它们是经历到的处境,对于我来说,它们是共现的处境。”14 Merleau-Ponty,The Prose of the World, trans. John ONeill,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73, p409.于是,问题遭到了转移:由如何证明他人的

18、存在转向了如何理解我与他人的关系。真正说来,他人对自我的呈现,要么作为纯粹意识,要么作为生理对象。为了避免这种隔阂,应该强调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相互性,并使得他人在主体和主体的观物之间转换。正是在这种从认识论转向存在论的要求下,梅洛庞蒂转而试图从“文化”(社会形态)和“自然”(本体论)的角度来展开身体间性,通过把身体意向性升华为文化世界中的交流和沟通来淡化身体意向性的唯我论色彩。按照他的理解,文化世界虽然没有脱离知觉基础,但相对单纯的感官世界能够更为有效地证明人的社会性:“我”不是文化的有意识的创造者,而是受制于整体意识的传承者。我们生活在文化或文明世界中,通过参与其中而自明地为我存在。“我通过他

19、人行为的意义与他人沟通,但关键是要通达这种意义的结构”。15 Madison, Gary Brent, The Phenomenology of Merleau-Ponty: A Search for the limits of Consciousness, Athens: Ohio University Press, 1990, p239.这种意义关系把人们引向某些普遍的东西,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命运。而在文化世界的诸多范畴中,科学视明确沟通为目标,艺术需要“汇合分离的生命”,哲学也同样需要交流;自我在其中最终都要求实现普遍规范性与个体创造性的统一。但是,梅洛庞蒂这一否定纯粹意识、强调身体

20、知觉,进而向文化和自然世界拓展的知觉现象学显然是一种没有充分承认个体间差异、以及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间不同的共在论,而他为这种事实上的求同所进行的本体论论证也只能是一种软弱的假定。由于追求一种身体与心灵间的模糊统一,梅洛庞蒂并没有能够真正克服身心二元论,他也因此同样处于意识哲学的迷梦和噩梦的困惑之中。二、析取论及其对主体际性问题的超越性承前所述,在慎重反思胡塞尔与梅洛庞蒂路向的唯我论困境后、在种种针对他知问题的怀疑论倾向的反驳努力中,现象学的最新发展析取论( Disjunctivism) 对于disjunctivism一词,目前国内学界只有王华平与盛晓明先生在“错觉论证“与析取论一文中提及,将其

21、译作”析取论“并纳入分析哲学的范畴。笔者认为,“析取论”的翻译是恰当的,因为disjunctivism的要旨正是真实知觉、错觉和幻觉的析取;但是将其纳入分析哲学的范畴并不合适,因为析取论并不遵循分析哲学强调语义分析的传统,而更多地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来源。使得心灵与世界的认知接触真正地成为可能,从而为人类自我认知的确定和自我与他人同一性的论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一)析取论的概念与分类1.作为心理意向性理论当代发展的析取论 一些特定的哲学问题往往伴随知觉的对象问题而来,因而鉴于认识论与知觉对象问题的深厚渊源,前者的失败会将我们引向对后者的反思。而以胡塞尔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传统立场最为显著的“错觉论证

22、”的假设,即是主张将产生错觉时的情形推广到所有知觉经验,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种类假设”假设错觉或幻觉与真实知觉是相同种类的心理状态。然而,正如此前所讨论的,共同种类假设将使得人类认知深陷唯我论的泥潭,而“知觉之幕”也将牢不可破。正是在抛弃这一假设的基础上,现象学的最新发展析取论诞生了。析取论最明显的特征,即是反对共同种类假设它强调真实知觉、错觉或幻觉背后有着看似相同(这种假象并不具有本体论意义)但实则不同的心理状态。所以,我们并不能像错觉论证那样,从广义的错觉情形中感知者感知到的是不同于普通事物的显相推出感知者在真实知觉情形中感知到的也是显相。析取论认为,在真实知觉情形下,主体确实感知到了世界中

23、的事物并将其作为自身经验的构成部分;而在幻觉情形下,主体经验中并没有普遍事物,从而幻觉经验与真实知觉经验有着不同构成;同样的可能也可以发生在真实知觉与错觉之间。由此,如果真实知觉与幻觉或错觉确实是不尽相同的经验状态,那么,经验就并非像传统上所认为的是它们的合取,而是它们的析取或者是真实知觉,或者是幻觉或错觉。这也是“析取论”这一名称的由来。析取论与传统知觉理论的这一根本分歧,归根结底来自两种不同的认识论。传统理论深受怀疑论的影响,欣然接受了由笛卡尔抛出心灵与世界没有本质联系的认识论,从而让世界退隐到了知觉之幕背后。析取论则认为,心灵不能在抛弃经验世界的情况下自导自演出各类知觉,因为心理状态本质

24、上依赖于外在世界。反过来,当我们经历特定的心理状态时,外在世界也就呈现在经验之中。因此,心灵与世界之间并无隔阂:如果世界确实存在,则心灵一定可以加以认知。 首先提出析取论概念的是欣顿。他认为“真实知觉和幻觉之间没有共同的要素,因此,或者我看见一道闪电,或者我只是具有对闪电的幻觉。”16 J.M. Hinton: Experiences: An inquiry into some ambiguities,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973, p217.可见,析取论所支持的论点,主要即是否定共同知觉要素的主张,从而否认真实的知觉经验与幻觉经验具有相同的心理状态。所有析取

25、论的支持者都会提到这一点。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析取论并不否认知觉状态与幻觉状态有着相同的物理基础(例如相同的脑状态),它认为知觉状态与脑状态并不完全一致,知觉状态虽然随附于主体所处的环境,但也受主体自身能动性的影响。2.析取论的两个主要趋向 虽然析取论者在反对共同种类假设上有着相同的态度,但当他们提出真实知觉经验与错觉及幻觉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一论断时,却可能出自不同的理由,对这一论断的不同阐释也区分了本体论上的析取论和认识论上的析取论两种趋向。(1)本体论上的析取论 本体论上的析取论主张真实经验在构成上依赖于普通事物,幻觉的对象则只是图式概念,即纯粹的显相。例如,我在桌上没有柠檬的的情况下可以幻

26、觉出一只黄色卵形柠檬的显相,但却不能真正“看到”它。柠檬在桌上这一事实之所以构成我对它的知觉的必要条件,是因为柠檬的在场不但激起了我的感官对其信息的接收,而这一接收所反映的我与它之间持续的信息联系构成了我关于柠檬的知觉经验。正因为我们所感知到的事物对经验本身做出了贡献,所以经验往往能够让我们感觉到一种在场的直接性。析取论认可了关于经验的常识印象。在此基础上,它认为,经验本质上是关系性的,如果没有了普通事物这一对象,经验也就不成其为经验;幻觉则不然,它可以具有与真实知觉相同的现象特性,但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纯粹的显相。因此,幻觉与真实知觉有着本质的不同。(2)认识论上的析取论 认识论上的析取论强调

27、真实经验能使我们处于优越的认识论地位,幻觉则不能成为我们辩护的证据。对处于真实知觉情形下的认知者来说,“当一个事实在他面前明晰起来时,这个事实的获得就对他之于那个问题的认识论立场做出了贡献。”17 J.H. Mcdowell: Mind and World: With a New Introd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p390.与之对照,在幻觉情形中,事物的实际情况如何并未出现在经验之中,因而经验也就是纯粹的显相。所以当认知者诉诸纯粹的显相来辩护自己的信念时,他其实并未涉及事物的实际情况。显相的析取概念强调析取式的两边有着不同的认识论意义。

28、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两种析取论:一种是本体论上的,强调真实知觉、错觉与幻觉的不同在前两种情形中,知觉的对象是物理物体,后者则是显相;一种是认识论上的,强调真实知觉与错觉以及幻觉的不同在真实知觉的情形中,认知者所经验到的事物才是他的经验的内容,后两种情况则不然。不过,两种析取论并不是互不相容的。我们可以认为经验是真实知觉、错觉和幻觉三者的析取。真实知觉不但在本体论上是关系性的,而且在认识论上是优越的;错觉虽然是关系性的,但缺乏认识论效力;幻觉则两者皆不具备。如此看来,析取项的分歧反映的是理论侧重点的不同,而并非析取论的内部融贯性问题。(二)析取论超越主体际性的可能 以胡塞尔和梅洛庞蒂为代表的传统现

29、象学理论按存在知觉之幕即从对他人的感知有赖于自身意识,而自身意识与真实世界之间又有隔阂这一假设前提出发来理解知觉经验,从而在说明真实知觉的情形时不得不引入另外的形而上学假设(如显相与外部世界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理论的假设就超出了理论本身的解释能力。因此,传统理论必会陷入唯我论的泥淖。析取论则不同,它是按心灵与世界间并无隔阂的情形来理解知觉经验的:在默认真实知觉的同时,析取论也不妨碍我们承认错觉现象,因为真实知觉与错觉根本就是不同的状态。1.析取论对胡塞尔和梅洛庞蒂现象学路径的超越由于笃信真实知觉与错觉、幻觉是不同的心理状态,析取论一方面消解了常识在知觉对象问题上的矛盾,另一方面也很好地解决

30、了知觉之幕问题。知觉之幕涉及我们能否与世界发生认知接触:如果经验的对象只是显相,那么我们将不能避免将它描画成挡在主体与世界之间的东西。析取论认为,我们在幻觉情形中只能感知到显相,并不表示我们在真实知觉的情形中也是如此在真实知觉的情形中,我们确实接触到了事物本身。事物出现在我们的经验中这一事实让我们得以形成对事物的知觉;事物的形象既是我们的经验内容,也是可感世界的一个方面,它们之间没有本体论上的间隙。而既然在析取论语境下主客体间没有本体论上的间隙,则“他心”成为可能。以下笔者将渐次论述析取论在何种意义上得以超越胡塞尔和梅洛庞蒂各自的路向,并在成功区分真实知觉与虚假知觉(错觉、幻觉)的前提下获知他

31、人的心理状态。如前所述,胡塞尔认为,他人的某种生理的行为可以直接呈现或潜在共现,但他人的意识始终只能通过某种呈现的东西得间接共现。这样一来,身体何以向心灵过渡的难题依然未得到解决:在“共在”理论中,他人实际上是变相的“我们”。而在析取论中,在真实知觉的情形中,认知者所经验到的事物完全由外在世界决定(在“他者”案例中,即指他人的身体和行为),虽然需要与主体意识共同作用产生认知,但经验本身是客观而不受主体影响的。这就排除了胡塞尔路向中的由“我”独断地推及他人这一认识论上的暴力。另一方面,梅洛庞蒂则试图通过把知觉和身体意向性的直接性升华为文化世界中的交流和沟通来淡化以我的身体意向性为核心所具有的唯我

32、论色彩。文化在梅洛庞蒂的他者理论中被视为我与他人经验的交汇处和证明人的社会性的工具。然而,梅洛庞蒂只是粗暴地假定,他人的存在无论是在身体经验还是文化世界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却未能给予其清晰的论证。这一借助身体图式的他心思考显然只是一种没有充分承认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共在论,仍未克服始于胡塞尔的“推己及人”的认识论上的暴力。反观析取论,认知的确定需要经验与主体性的共同作用,这就使得排除了梅洛庞蒂路向中身心统一的含混意向性。他人的身体不再能够独断地确定“我”对他人的认知,“我”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2.认识论上的析取论超越本体论上的析取论及他心的可能值得考虑的是,如果遵循析取论的思考

33、路径,则任何知觉都将是一个三选一的可能性,我们又该才能确定它是否是真实知觉呢?事实上,确定真实知觉并不简单的是是非问题,它有赖于我们对确定一词的理解。如果“确定”是指严格的无错,那么确定真实的知觉经验就近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确定”只是某一认知可在某种意义上击败其他认知,那么常识和科学就是很好的向导。例如,我在光线良好的室内看见桌子上有一颗黄色卵形的柠檬,一般而言这时我就真实地知觉到了一颗柠檬。但如果我走近过去它就消失了,那么我就有理由认为它只是我的幻觉。基于这一点,认识论上的析取论将比本体论上的更有说服力,因为在认识论上的析取论的语境下得到强调的正是真实知觉击败幻觉和错觉的认识论意义

34、。而为了探究这种击败的可能性,就需要引入“最大公因子”(Common Element Assumption)的概念。无论是在真实知觉情况下,还是在错觉和幻觉中,客体都具有同样的显相。例如在真实知觉中,柠檬呈现出黄色和卵形;在错觉中,虽然我们可能将绿色的葱误认为是柠檬,但在这一“误认为”的过程中,绿葱呈现的也将是黄色和卵形的特质;在幻觉中,我们则索性臆造出了一个并不存在的黄色、卵形的柠檬。在这里,“黄色”和“卵形”即是三种情形的“最大公因子”。“最大公因子”使得真实知觉与错觉、幻觉在主体处具有同样的显相,但真实知觉却在内容由于知识的支持而上优于错觉与幻觉,后两者仅有经验的空壳。显相并不一定意味着

35、事实,真实和虚假的内容均披着同样显相的外衣面向主体呈现,但事实在知识的支持下将击败错觉和幻觉。需要指出的是,显相固然对我们的认知过程有所贡献,但认知并不完全建立在显相之上,主体在认知的确定过程中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具体到他者问题上,对他人的感知首先是作为外部信息被感官接受,然后经过神经系统加工成主体的内在认知状态,而这一加工过程,正是主体性发挥作用的过程。主体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都在这一过程中的得到显现。我们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正是主体性与“最大公因子”合作将经验内化的过程。行为的意义并不在于行为本身,而在于行为背后的思想状态,即心理依据。传统认识论致力于从他人显相所展现的生理依据(身体与行为信

36、息的集合)推测出他心。但在真实知觉的情况(例如主体确切地知道客体处于痛苦之中)和相应的错觉或幻觉的情况(例如客体假装自己处于痛苦之中)下,这类生理依据往往是相同的,因此传统认识论认为我们不能进入他人的世界。认识论析取论学者麦克道尔由是认为,我们应该超越生理依据而达到心理依据,因为心理依据本身是直观呈现给心灵的。对感知的析取式分析路向是任何针对感觉经验本质的讨论所应有的起点。三、从析取论看现象学与分析哲学在心灵哲学层面相融合的路向最后,需要澄清的是,虽然持有析取论的学者多被划分入分析哲学的从事领域,但单就其对他者问题的讨论来看,却无一不具有深厚的现象学渊源。认知问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认知对象,即他

37、心,因此对陌生经验认知的研究不得不吸收现象学中意向性理论的合理内核。而正是析取论背后基于经验和主体性的心灵哲学,体现了当今学界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相融合的路向。(一)心灵哲学作为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交融点心灵哲学作为哲学的独立分支,既是现代欧陆哲学在对各种现象作专门的哲学探讨过程中分化出来的子类,亦为分析哲学传统与心理学、语言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观念化运动相结合的产物。长久以来,当代分析哲学在遗漏许多讨论的同时,也为一些经典问题所困扰:学界普遍认为,针对心灵的物理主义观点至少在理解心灵的某些特征,如思维状态的意向性、感官材料的性质和存在、甚至是意识本身的形式和存在时,有极大的困难。心灵的种种特

38、征似乎经不住自然科学方法的观察和检验(无论是针对行为、大脑状态还是因果关系),因而素来为主流物理主义传统所忽视,或是索性被视为一堆置真正哲学命题于不顾的心理学或行为学术语的堆砌。因此,即使在分析哲学的践行者们自己看来,当代分析哲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论是试图解决关乎意向性、感知、意识和行动的核心心灵哲学问题,还是想要为阐释其他关乎行为、艺术、文化和社会的重大哲学问题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分析哲学都需要欧陆哲学传统的合理内核:心灵哲学视心理现象为主要讨论对象,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抛开现象学传统而圈定自身的独有疆界。事实上,分析哲学一直遗漏的一个重要问题,恰是对行为对象的讨论。维特根斯坦、奥斯汀等哲学

39、家的工作使得语义分析在涉及抽象语句形式的同时,更关注通过说出这些语句来实施一种涉及对象的言语行为。语言研究从而变为面向对象的一种人类意向行为形式如果我们将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和语言理论一起加以吸收的话,就会产生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语言研究狭隘性的伟大突破我们终于得以从研究内容均为都是抽象语句这样一种静态假设中突围出来,得以朝向人类的实际行为。在当代心灵哲学家约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中,“适应方向”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对当代分析哲学对现象学意向性概念的普遍化路向。他认为,信念具有从心灵到世界的适应方向,愿望的适应方向则恰恰相反。每一个不同的心灵行为都是如此,它们都反映了心灵与世界的某种关系

40、。在具有适应方向的情况下,满足条件的概念非常普遍地应用于言语行为和意向状态。当我们说陈述是或真或假的、命令是或者被服从或者被违背的,承诺是或者被遵守或者被破坏的时,每种情形下我们都把语用行为的成功和失败归结为该行为与现实的适应关系,而这种适应关系是由语用要点所规定的特殊的适应方向所确定的。我们可以对所有的条件贴上“满足条件”或“成功条件”的标签,从而得到一个表达式。“这种满足概念也可以被清晰地应用于意向状态,不论对言语行为还是意向状态,满足概念在直观上看起来都是相当自然的,并可以相当普遍地应用于所有具有适应方向的地方”18 约翰赛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刘叶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41、,第120页。塞尔的这一理论,无疑正是分析哲学在汲取现象学意向性理论后针对他心问题做出的语义学阐释。他人陌生经验的可能,建立在“我”与他人的具有“适应方向”的关系之上。在具有适应方向的前提下,只要主体经验满足某些与现实相适应的语用条件,即可认为我对他人拥有真知。鉴于此,言语行为理论无疑挑战了开篇中笛卡尔心灵私有性的权威:一方面,对他人知识的辩护不再单单依赖于环境的经验证据,也需要自我知识的有力佐证;另一方面,他心内容的确定又离不开环境假设,故与笛卡尔的主张相比,自我知识的权威又是有条件的。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当前对作为心理特征的意向性研究认识到我们人类是能同时加工或处理句法和语义的句法机、

42、语义机,而已有的所谓智能机器只是句法机,因此机器要想有同人一样的智能,前提之一就是要想办法让它们有意向性或语义性。这无疑是分析哲学具有应用价值的一个表现,但若缺乏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分析哲学的语义分析将无用武之地。(二)析取论基于认知科学基础进一步破解他心问题的可能性沿袭现象学传统,析取论认为知觉经验是具有意向性的,这一点在传统分析哲学关于知觉的研究中往往遭到忽视。如同信念和愿望一样,知觉经验同样具有满足条件。我们不能将自我关乎一颗柠檬的知觉经验与柠檬自身黄色、卵形的经验事实分离开来,这也是知觉经验可以导致信念的原因:首先,视觉经验和信念的内容都是由一个完整的命题来表达的由于所有看见的视觉感知

43、都是看见了如此这般的东西,因此我们不能使用直接引语描述一个视觉感知的语句,而应使用间接引语;其次,知觉的适应方向与信念一样是从心灵到世界(与之相反,愿望则是从世界到心灵),如果知觉的满足条件在事实上不能实现而形成了幻觉或错觉,这将是知觉自身的问题而非外在世界的过错;最后,视觉经验与信念一样由其意向内容来表明其特征。分析哲学家们如果不考虑意向性分析,往往会犯认为对视觉经验满足条件的限定这样一种谓词可以从字面上来判定其对经验自身的真假这一典型错误。事实上,知觉经验由“黄色”和“卵形”这种表示颜色及形状的意向内容限定成分直接影响,而非表示原因的谓词影响视觉经验。而另一方面,分析哲学的当代发展也为现象

44、学提供了生命科学和心理学基础。笔者认为,意向性究竟如何可能,析取论又该如何在区分真实知觉和错觉及幻觉的前提下进一步破解他心问题,正需要采取一种强调认知科学基础的、更为务实的路向。我们无须上来就考虑对他人陌生经验的认知,可以先从基本的生理问题入手。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诸如饥渴,正是其他意向行为的基础。“意向性如何可能”这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大脑何以会产生生理需求这个问题。生理需求是一种意向现象,而大脑具有处理这些意向性形式的功能:当血管紧张素到达大脑视丘下部的时候,就会激发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引起饥渴的感觉,并最终导致指向食物或饮品的行为。意识和意向性的基本形式是由神经行为引起的,也是由脑系统来实现

45、的。由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机制来解释生理需求的意向,同样适用于他心问题的解释。塞尔将意向性结构分为命题内容和心理模式、适应方向、满足条件、因果自我指称性和意向性网络及前意向能力背景,大多数生物学上基本的意向现象都具有其满足条件的逻辑特征。例如,我能够感受到他人的痛苦,一定是由他人遭遇到不幸这一事实、扭曲的面部表情,或是发出的哭号等知觉经验引起的。可以说,意向和知觉经验均具有因果自我指称特性。塞尔认为,每一个具有适应方向的因果自指的意向状态同时也具有因果方向。正如塞尔所说,“一旦我们将意向性问题从抽象的精神层面放回到真实的动物生理学的具体层面,意向性问题的神秘性就被破除了。”19 约翰赛尔:心、脑与

46、科学,杨音莱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225页。这样一来,自我何以具有指向他人的意向状态这个问题也就几乎没有任何难解之谜。在基于认知科学基础的析取论语境下,某个知觉经验为真,当且仅当该经验自身成为其满足条件的其他各个方面被满足的原因。知识论证需要我们关于他人经验的直觉,对这种直觉的解释需要区分现象的表征属性和固有属性,前者即前文提到的真实知觉、错觉和幻觉共有的“最大公因子”显相,后者则为真实知觉所独有的知识支持。四、结语可以说,任何时代的哲学,都致力于帮助人类求索生命的意义、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真正有价值的哲学应该给我们以深刻的洞察力,使我们知道我们自己是谁,该如何去体验他者的世界

47、,并最终懂得如何生活。而他心问题作为生命意义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哲学发挥关键作用的地方。可以看出,由于意识到对他人一切言语和行为的感知都依赖于涉身心灵和知觉经验的共同作用,在新世纪自然科学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现象学苍白抽象的私有心灵在分析哲学提供的脑科学基础和语义分析下正逐步迈向生机无限的生活世界。正是站在现象学传统与分析哲学相融合的交汇点处,析取论在研究他心问题时,一方面引进了过去被纯粹客观科学所排斥的主观因素和涉身因素等种种与认知主体的心身相关的哲学思考,另一方面也加入了认知科学视角的知觉过程分析,从而实现了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经验转向。这种经验转向并不是回到以往的经验论,而是以认知科学

48、、神经科学和生物学为基础的朝向机体与心智及其内在语言和的新型哲学体系。这一发展不仅是哲学意义上的转向,更预示一个以经验为基础的、以科学方法为特征的哲学与科学进一步相辅相成的新时代的到来。参考文献:著作:1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黑尔德编,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2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倪梁康译现象学的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3 孙小玲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哲学中的主体际性问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4 【法】梅洛庞蒂著,姜志辉译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5 【法】梅洛庞蒂著,杨大春 张尧均译行为的结构商务印书馆2005年6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6年7 高新民,储昭华心灵哲学商务印书馆2002年8 【美】丹尼尔丹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