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大全.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40604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PPT 页数:174 大小:14.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4页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4页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4页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4页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玉米病虫害大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玉米病虫害大全.ppt(1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玉米病虫害大全,玉米虫害,粘虫,粘虫:为鳞翅目,夜蛾科。在中国除新疆未见报道外,遍布各地。寄主于麦、稻、粟、玉米等禾谷类粮食作物及棉花、豆类、蔬菜等16科104种以上植物。幼虫食叶,大发生时可将作物叶片全部食光,造成严重损失。因其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成为全国性重要农业害虫。成虫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发生规律越冬幼虫,从早春开始

2、食害植株,到45月,由蛹化为成虫,直到秋季;可以发生两代。两种害虫均昼伏夜出,成虫有趋向蓝色荧光灯习性,可以用蓝色荧光灯诱杀防虫。黄地老虎,在被害作物叶背分散产卵,而小地老虎在地表附近产卵。1只雌成虫可产数百粒卵。初孵幼虫及若龄幼虫,取食叶片。大幼虫,白天隐蔽,夜间出来取食茎基部。,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虫害。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玉米螟,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通常以老熟幼虫在玉米茎秆、穗轴内或高粱、向日葵的秸秆中越冬,次年45月化蛹,蛹经过10天左右羽化。成

3、虫夜间活动,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寿命510天,喜欢在离地50厘米以上、生长较茂盛的玉米叶背面中脉两侧产卵,一个雌蛾可产卵350700粒,卵期35天。幼虫孵出后,先聚集在一起,然后在植株幼嫩部分爬行,开始危害。初孵幼虫,能吐丝下垂,借风力飘迁邻株,形成转株危害。幼虫多为五龄,三龄前主要集中在幼嫩心叶、雄穗、苞叶和花丝上活动取食,被害心叶展开后即呈现许多横排小玉米螟幼虫的危害孔;四龄以后,大部分钻入茎秆。玉米螟的危害,主要是因为叶片被幼虫咬食后,会降低其光合效率;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

4、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玉米螟适合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育,冬季气温较高,天敌寄生量少,有利于玉米螟的繁殖,危害较重;卵期干旱,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危害也较轻。,蚜虫,蚜虫:又称蜜虫、腻虫等,多属于同翅目蚜科,为刺吸式口腔的害虫,常群集于叶片、嫩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整株死亡。蚜虫分泌的蜜露还会诱发煤污病、病毒病并招来蚂蚁危害等。生活习性:蚜虫的繁殖力很强,一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雌性蚜虫一生下来就能够生育,而且蚜虫不需要雄性就可以怀孕,如果人类以蚜虫的速度繁殖后代,则一个女人一天生下的婴儿可以坐满一

5、个网球场。,蓟马,蓟马是一种靠植物汁液维生的昆虫,在动物分类学中属于昆虫纲缨翅目。幼虫呈白色,黄色,或橘色,成虫则呈棕色或黑色。进食时会造成叶子与花朵的损伤。成虫体长约1毫米,金黄色,卵长0.2毫米,长椭圆形,淡黄色。肉眼可见叶背面成虫、若虫。成虫多在叶脉间吸取汁液,因其较小不易看到,生产中常被忽视。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其适温为2328,适宜空气湿度为40%70%;湿度过大不能存活,当湿度达到100%,温度达31时,若虫全部死亡。在雨季,如遇连阴多雨,葱的叶腋间积水,能导致若虫死亡。大雨后或浇水后致使土壤板结,使若虫不能入土化蛹和蛹不能孵化成虫。,红蜘蛛,红蜘蛛:学名玉米叶螨,又名棉红蜘

6、蛛,俗称大蜘蛛、大龙、砂龙等。我国的种类以朱砂叶螨为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分布广泛,食性杂,可为害110多种植物。外形特征:(1)成螨长0.420.52毫米,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红色,梨形,体背两侧各有黑长斑一块。雌成螨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2)卵圆球形,光滑,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较少。(3)幼螨近圆形,有足3对。越冬代幼螨红色,非越冬代幼螨黄色。越冬代若螨红色,非越冬代若螨黄色,体两侧有黑斑。(4)若螨:有足4对,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地老虎,地老虎:昆虫纲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切根虫、夜盗虫。俗称地蚕。多食性作物害虫。种类很多,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其中小地老

7、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 等尤为重要。均以幼虫为害。寄主和为害对象有棉、玉米、高粱、粟、麦类、薯类、豆类、麻类、苜蓿、烟草、甜菜、油菜、瓜类以及多种蔬菜等。药用植物、牧草和林木苗圃的实生幼苗也常受害。多种杂草常为其重要寄主。影响地老虎发生的主要生态因素有:温度。高温和低温均不适于地老虎生存、繁殖。在温度301或 5以下条件下,可使小地老虎13 龄幼虫大量死亡。平均温度高于30时成虫寿命缩短,一般不能产卵。冬季温度偏高,5月份气温稳定,有利于幼虫越冬、化蛹、羽化,从而第 1代卵的发育和幼虫成活率高,为害就重。湿度和降水。大地老虎对高温和低温的抵抗能力强,但常因土壤湿度不适而

8、大量死亡。其他因素。如前茬作物、田间杂草或蜜源植物多时,有利于成虫获取补充营养和幼虫的转移,从而加重发生为害。,金针虫,金针虫:在地下主要为害玉米幼苗根茎部。为害时,可咬断刚出土的幼苗,也可外入已长大的幼苗根里取食为害,被害处不完全咬断,断口不整剂。还能钻蛀较大的种子及块茎、块根,蛀成孔洞,被害株则干枯而死亡。形状特征:褐纹金针虫幼虫叩头虫一般颜色较暗,体形细长或扁平,具有梳状或锯齿状触角。胸部下侧有一个爪,受压时可伸入胸腔。当叩头虫仰卧,若突然敲击爪,叩头虫即会弹起,向后跳跃。幼虫圆筒形,体表坚硬,蜡黄色或褐色,末端有两对附肢,体长1320mm。根据种类不同,幼虫期13年,蛹在土中的土室内,

9、蛹期大约3周。成虫体长89毫米或1418毫米,依种类而异。体黑或黑褐色,头部生有1对触角,胸部着生3对细长的足,前胸腹板具1个突起,可纳入中胸腹板的沟穴中。头部能上下活动似叩头状,故俗称“叩头虫”。幼虫体细长,2530毫米,金黄或茶褐色,并有光泽,故名“金针虫”。身体生有同色细毛,3对胸足大小相同。,蝼蛄,蝼蛄:是多种地栖性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蝼蛄科昆虫的总称。蝼蛄都营地下生活,吃新播的种子,咬食作物根部,对作物幼苗伤害极大,是重要地下害虫。体狭长。头小,圆锥形。复眼小而突出,单眼2个。前胸背板椭圆形,背面隆起如盾,两侧向下伸展,几乎把前足基节包起。前足特化为粗短结构,基节特短宽,腿节略弯,

10、片状,胫节很短,三角形,具强端刺,便于开掘。内侧有1裂缝为听器。前翅短,雄虫能鸣,发音镜不完善,仅以对角线脉和斜脉为界,形成长三角形室;端网区小,雌虫产卵器退化。,蛴螬,蛴螬是鞘翅目金龟子科中金龟子幼虫的统称。俗名地狗子、土蚕等,为重要的地下害虫,喜食刚播种的种子、根、块茎以及幼苗。栖居土中,啃食萌发的种子,咬断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可造成地上部萎蔫,田间缺苗断垄或毁种。有些种类成虫取食花器和叶片。蛴螬一到两年1代,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成虫即金龟子,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蛴螬有假死和负趋光性,并对未腐熟的粪肥有趋性。成虫交配后1015天产卵,产在松软湿润的土壤内,以水

11、浇地最多,每头雌虫可产卵一百粒左右。白天藏在土中,晚上89时进行取食等活动。幼虫蛴螬始终在地下活动,与土壤温湿度关系密切。当10厘米土温达5时开始上升土表,1318时活动最盛,23以上则往深土中移动,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土壤潮湿活动加强,尤其是连续阴雨天气,春、秋季在表土层活动,夏季时多在清晨和夜间到表土层。,耕葵粉蚧,耕葵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该虫是危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根、茎的害虫。该虫在小麦、玉米二熟制地区得到积累,随着秸秆还田、旋耕普及和跨区作业,成为制约玉米增产增收的重要害虫。该虫以雌成虫及

12、若虫在近地面的叶鞘内及根茎部刺吸寄主的汁液,呈现白粉絮状聚集为害,受害玉米初期叶鞘发黄,叶片从叶尖、叶缘开始发黄,自下而上逐渐卷曲、干枯,生长缓慢;重者使植株短小细弱,根部有许多小黑点,肿大,根茎部变粗、茎基部发黑,根尖变黑腐烂,严重时不能结穗,甚至整株死亡。,玉米旋心虫,玉米旋心虫属鞘翅目、叶甲科,俗称玉米蛀虫。寄主是玉米、高粱、谷子、杂草。以幼虫蛀入玉米苗基部为害,蛀孔褐色,土壤中有害病原菌易从蛀孔侵染植株,造成花叶或形成枯心苗,重者植株畸形,分蘖较多,形成“君子兰苗”。玉米旋心虫为害植株症状与玉米病毒病和缺锌症等相近,要注意区分,其主要区别是旋心虫为害后在玉米根茎处留有褐色蛀孔或裂痕。成

13、虫体长5MM6MM,全体密被黄褐色细毛。头黑褐色复眼黑色。前胸黄色,宽大于长,中间和两侧有凹陷,无侧缘。胸节和鞘翅上满面小刻点,鞘翅翠绿色,具光泽。足黄色,卵椭圆形安产时乳共同色,淡变枯黄色至褐色。老熟幼虫体长8MM11MM。头褐色腹部姜黄色,前胸背板红褐色。中胸至腹部末端每节均有红褐色毛片,中、后胸两侧各有4个,腹部1节8节两侧各有5个。臀节臀板呈半椭圆形,背面中部凹下,腹面也有毛片突起。,黑绒金龟子,黑绒金龟子属鞘翅目鳃金龟科。以越冬成虫咬食幼苗叶片、严重发生时可将幼苗吃光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在东北、华北每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表土下2030厘米处越冬第二年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开始出土活

14、动,早期多数成虫集在蒲公英、洋铁叶、苣荬菜等发芽杂草及杨、柳、榆等树的返青叶片上取食。4月下旬至5月份玉米、甜菜幼苗出土后,大量成虫迁移到田间为害。5月上、中旬为为害盛期。成虫夜间及上午多数潜伏于土内,仅少数活动为害,午后24时出土活动取食,有假死性和趋光性。飞翔力很强,傍晚多飞行于树冠周围,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其飞翔个体多为雄虫,飞翔高度达l0米,个别的达300米以上,雌虫一般不飞翔个别雌虫可以作短距离急飞和跳飞。成虫食性很杂,据介绍,可取食149种植物,主要喜食榆、杨、柳和甜菜等作物。成虫经过取食后,一般于5月中旬至5月末进行交尾产卵。每头雌虫一生中产卵量1159粒,多者为100粒,卵期51

15、0天,卵孵化率90%以上。初孵幼虫,以幼根和腐植质为食,幼虫共分三龄,平均第一龄19.29天;第二龄14.96天;第三龄21.42天。在2225温度范围内的土层,适合l2龄幼虫活动,老熟幼虫潜伏在20厘米以下土层中化蛹,于8月中、下旬羽化成虫,大部分成虫不出土而进行越冬。,草地螟:,草地螟:该虫为多食性害虫,可取食35科200余种植物,主要为害甜菜、大豆、向日葵、亚麻、高粱、豌豆、甘蓝、马铃薯、茴香、胡萝卜、葱、洋葱和玉米等,但嗜食程度有很大差异。栽培作物中,草地螟幼虫喜食大豆、甜菜、向日葵等;分布于我国北方地区,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吐丝作茧越冬。翌春5月化踊及羽化。成虫飞翔力弱,喜

16、食花蜜,卵散产于叶背主脉两侧,常34粒在一起,以距地面28cm的茎叶上最多。初孵幼虫多集中在枝梢上结网躲藏,取食叶肉,3龄后食量剧增,幼虫共5龄。,黄腹灯蛾,黄腹灯蛾又叫红腹灯蛾、星白灯蛾,主要为害作物有大豆、棉花、玉米、甘薯、马铃薯、蓖麻、桑、瓜类、绿肥、十字花科蔬菜等植物。初孵幼虫群居叶背,啃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后可分散为害;大龄幼虫咬食叶片,只留主脉和叶柄。中后期咬食叶片,咬断雌穗花丝,吃掉穗顶嫩粒。生活习性黄腹灯蛾成虫为白色,前翅散生许多黑色斑点。黄腹灯蛾在各地1年发生1代,以蛹在茧中越冬,翌年6月初羽化为成虫。第一代幼虫发生于6月中下旬,初孵化的幼虫群体为害,稍大后即分散为害。幼虫

17、有假死性,受惊动后立即钻进土缝里或草棵底下躲藏起来。幼虫为害作物叶片,甚至连幼茎全被吃掉,严重发生时可造成毁种。,大螟,大螟是为害玉米、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的蛀茎夜蛾类害虫。该虫原仅在稻田周边零星发生,近年危害呈上升趋势。以幼虫蛀食玉米的生长点,造成枯心苗。中后期幼虫蛀食茎秆和果穗,分别造成茎秆折断和烂苞。基本同二化螟。幼虫蛀入稻茎为害,也可造成枯梢、枯心苗、枯孕穗、白穗及虫伤株。大螟为害的孔较大,有大量虫粪排出茎外,又别于二化螟。大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蛀孔大、虫粪多,且大部分不在稻茎内,多夹在叶鞘和茎秆之间,受害稻茎的叶片、叶鞘部都变为黄色。大螟造成的枯心苗田边较多,田中间较少,别于二化螟、三化

18、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桃蛀螟,桃蛀螟,又叫桃蠹螟,桃实螟蛾、豹纹蛾、桃斑蛀螟。属鳞翅目,螟科,向日葵、玉米、高梁等粮油作物。发生规律。桃蛀螟发生34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干僵果内、树干枝权、树洞、翘皮下、贮果场、土块下及玉米、高梁、秸秆、玉米棒、向日葵花盘、蓖麻种子等处结厚茧越冬。越冬代成虫4月下旬始见。成虫白天静伏于枝叶稠密处的叶背、杂草丛中,夜晚飞出活动,羽化、交尾、产卵取食花蜜、露水以补充营养,对黑光灯有较强趋性,对糖醋液也有趋性。卵多散产在果实萼筒内,其次为两果相靠处及枝叶遮盖的果面或梗洼上。发生期长,世代重叠严重。初孵幼虫啃食花丝或果皮,随即蛀入果内,食掉果内子粒及隔膜,同时排出黑褐色

19、粒状粪便,堆集或悬挂于蛀孔部位,遇雨从虫孔渗出黄褐色汁液,引起果实腐烂。幼虫一般从花或果的萼筒、果与果、果号叶、果与枝的接触处钻入。卵、幼虫发生盛期一般与石榴花、幼果盛期基本一致,第一代卵盛期在6月上旬,幼虫盛期6月上、中旬,第二代卵盛期在7月上、中旬,第三代卵盛期在8月上旬,幼虫盛期在8月上中旬。,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在我国各省、自治区均有分布,是以为害水稻叶片为主的重要迁飞性害虫,也为害玉米、小麦、谷子、甘蔗等多种禾本科作物,7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大发生的频率明显增加。初孵幼虫取食心叶,出现针头状小点,也有先在叶鞘内为害,随着虫龄增大,吐丝缀稻叶两边叶缘,纵卷叶片成圆筒状虫苞,幼虫藏身

20、其内啃食叶肉,留下表皮呈白色条斑。严重时“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以孕、抽穗期受害损失最大。该虫的成虫有趋光性,喜荫蔽和潮湿,且能长距离迁飞。白天栖于荫蔽、高湿的作物田。喜吸食花蜜。成虫羽化后2天常选择生长茂密的稻田产卵,历时34天,卵散产,少数25粒相连。每雌产卵量4050粒,最多150 粒以上。产卵位置因水稻生育期而异。卵多产在叶片中脉附近。1龄幼虫在分蘖期爬入心叶或嫩叶鞘内侧啃食。在孕穗抽穗期,则爬至老虫苞或嫩叶鞘内侧啃食。2 龄幼虫可将叶尖卷成小虫苞,然后叶丝纵卷稻叶形成新的虫苞,幼虫潜藏虫苞内啃食。幼虫脱皮前,常转移至新叶重新作苞第4、5龄幼虫食量占总取食量95%左右,为害最大。每头幼

21、虫一生可卷叶56片,多的达910片。,斜纹夜蛾,斜纹夜蛾:为间歇性大暴发的杂食性食叶害虫,几乎遍及各省区。可为害99科200余种植物,最喜食植物90余种。幼虫以食叶为主,也食害花、果、嫩枝。虫口密度高时全田吃成光秆,成群迁移,造成大面积毁产。华北地区一年45代,以南地区69代,不滞育。在广东南部及台湾等地终年发生,大部分地区以蛹及少数老熟幼虫越冬。由于不耐低温,在0左右的长时间低温下,基本不能生存。有时在长江以北地区不能越冬,属迁飞性害虫。成虫昼伏夜出,趋光、趋化性强,喜产卵于高大茂密浓绿的植物中部。在黄淮地区,24代幼虫发生在68月下旬,79月为害严重。初孵幼虫群集为害,仅食叶肉,留下叶脉和

22、表皮,形成筛网状花叶,以后分散为害,4龄后进入暴食期。末龄幼虫入土筑一椭圆形土室化蛹。各虫态的最适温度为2830,相对湿度90以上,在3540的高温下也能正常生活。斜纹夜蛾的天敌种类较多,控制作用较大的有多种寄生蜂、寄生蝇、瓢虫、蜘蛛、步甲、病毒和菌类等。,玉米夜蛾,玉米夜蛾又名甜菜夜蛾、玉米小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广布全国各地的杂食性害虫,可为害玉米、高粱、甜莱、大豆、花生、芝麻、烟草等170多种植物。北京、陕西年发生45代,该虫属间歇性猖獗为害的害虫,不同年份发生情况差异较大,近年该虫为害呈上升趋势。在华北地区一年发生45代,山东5代,湖北56代,江西67代,世代重叠。江苏、河南、山东

23、、江西、湖南以蛹在土内越冬,少数以老熟幼虫在杂草上及土缝中越冬,冬暖时仍见少量取食。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可周年发生,无越冬休眠现象。越冬蛹在翌年3月份羽化为成虫,4月份在杂草上出现幼虫,67月份为害玉米苗,78月份是为害盛期。成虫白天隐藏在土块下、杂草丛及枯叶下的阴凉处,夜晚活动产卵,趋光性强。卵多产于叶背,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吐丝结网,在其内咬食叶肉,留下表皮。13龄幼虫食量很小,3龄以后分散为害,4龄幼虫食量猛增,45龄幼虫的食量占幼虫一生食量的90%左右。玉米夜蛾各虫态对高温抵抗力较强,78月份降雨少、气候干燥的年份虫害发生较重。,棉铃虫,棉铃虫也叫青虫、棉桃虫等,鳞翅目,夜蛾科,是世界性大害

24、虫。棉铃虫食性杂、寄主种类多。近几年,在耕作与栽培改制、复种面积扩大和玉米免耕直播的地区,棉铃虫为害玉米呈加重趋势。棉铃虫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地下25厘米的土室内越冬。次年5月开始羽化为成虫。成虫白天躲藏在隐蔽处不活动,日落后飞出,四处寻找开花植物,取食花蜜,补充营养。交配后即可产卵,一头雌蛾可产卵1000粒左右,最高可达3000粒。第一代卵高峰南疆在6月上旬北疆在6月中旬,主要产在胡麻、豌豆、早番茄、早玉米和紫草、菲沃斯、曼陀罗上,麦株上也有。第二代卵高峰南疆在7月上旬,北疆在7月中旬,主要产在玉米、棉花、番茄、烟草、辣椒等植物上,第三代卵高峰在8月,主要产在玉米、烟草、棉花、晚番茄、高粱上

25、。棉铃虫在玉米上产卵,主要是抽雄而未开花的阶段,开花后则减少。产卵部位主要在雌花花丝和雄花上,叶片正面也有。卵期一般34天,随温度而定。20时59天,25时4天,28时23天。棉铃虫在玉米上存活率较低,一般在10%左右。幼虫孵化时,咬食卵壳。初龄幼虫食量很小,以后食量逐渐增大。,红缘灯蛾,红缘灯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寄主有玉米、高梁、谷子、豆类、芝麻、棉花、向日葵、蔬菜等。幼虫取食叶片和果穗,大发生时可将叶片食尽或食去玉米花丝和籽粒。北方一年发生一代,以蛹越冬。第二年56月开始羽化,成虫晚间活动,有趋光性,产卵呈块状。初孵幼虫群集取食,遇惊扰时吐丝下垂扩散危害。3龄以后蚕食叶片,使叶片残缺不全。

26、老熟幼虫可在各种缝隙中化蛹。成虫出现于4至9月,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区。夜晚具趋光性。,蒙古灰象甲,蒙古象甲属为鞘翅目,象甲科。内蒙古、东北、华北2年1代,黄海地区115年1代,以成虫或幼虫越冬。翌春均温近10时,开始出土,成虫白天活动,以10时前后和16时前后活动最盛,受惊扰假死落地;夜晚和阴雨天很少活动,多潜伏在枝叶间和作物根际土缝中。成虫危害子叶和心叶,可造成孔洞、缺刻等症状,还可咬断嫩芽和嫩茎,也可生长点及子叶,使苗不能发育,严重时成片死苗,需毁种。,白星花金龟,白星花金龟为鞘翅目花金龟科昆虫,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中等地。成虫多群聚于玉米雌穗上取食花丝和幼嫩籽粒,也为害雄穗或嫩茎

27、,被害玉米穗上部籽粒全部被食光。白星花金龟体色多为古铜色或黑紫铜色,有光泽;前胸背板、鞘翅和臀板上有白色绒状斑纹;前胸背板上通常有23对或排列不规则的白色绒斑。一年一代,以幼虫在土中越冬。成虫5月份出现,78月为发生盛期。有假死性。主要为害玉米(乳期)、大麻等植物的花,或为害有伤痕的或过熟的桃和苹果,吸取榆、栎类多种树木伤口处的汁液。成虫产卵于含腐殖质多的土中或堆肥和腐物堆中。幼虫(蛴螬)头小体肥大,多以腐败物为食,常见于堆肥和腐烂秸秆堆中,有时亦见于鸡窝中。以背着地,足朝上行进。干燥幼虫入药,有破瘀、止痛、散风平喘、明目去翳等功能。,中华弧丽金龟,中华弧丽金龟属鞘翅目丽金龟科。成虫食性极杂,

28、可取食19科30种以上的植物。幼虫严重为害花生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成虫食叶呈不规则缺刻和孔洞,严重的仅残留叶脉,有时食害花和果实;有假死性,弱趋光。幼虫为害地下根茎。成虫食性极杂,可取食19科30种以上的植物。幼虫严重为害花生大豆玉米高粱等作物。中华弧丽金龟在我国发生广泛,食性杂,主要为害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甘薯等农作物,1年发生1代。成虫白天活动为害植株叶片,夜间入土潜伏;幼虫(金龟子幼虫统称蛴螬)在地下为害作物根部和地下茎,因此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都能被害。中华弧丽金龟主要以3龄以上幼虫在较深的土层中越冬。,小青花金龟,小青花金龟又名银点花金龟、小青花潜,属鞘翅目花金龟科。食性杂,除为害玉

29、米大田作物外,林果花木寄主植物有月季、梅、蔷薇、玫瑰、菊花、丁香、珍珠梅、杨、柳、榆、山楂、桃、松、美人蕉、大丽花、萱草、木芙蓉、葡萄等。每年发生1代,北方以幼虫越冬,江苏可以幼虫、蛹及成虫越冬。以成虫越冬的翌年4月上旬出土活动,4月下旬至6月盛发,以末龄幼虫越冬的,成虫于59月陆续出现,雨后出土多,安徽8月下旬成虫发生数量多,10月下旬终见。成虫白天活动,春季1015时,夏季812时及1417时活动最盛,春季多群聚在花上,食害草莓的花瓣、花蕊、芽及嫩叶,致落花。成虫喜食花器,故随寄主开花早迟转移为害,成虫飞行力强,具假死性;风雨天或低温时常栖息在花上不动,夜间入土潜伏或在树上过夜,成虫经取食

30、后交尾、产卵。卵散产在土中、杂草或落叶下。尤喜产卵于腐植质多的场所。幼虫孵化后以腐植质为食,长大后为害根部,但不明显,老熟后化蛹于浅土层。,双斑萤叶甲,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为害玉米、高粱、谷子、豆类、马铃薯、蔬菜、白麻及向日葵等多种作物。以成虫为害玉米叶片、雄穗和雌穗为主。取食叶肉,仅留表皮,受害玉米叶片呈现大片透明白斑,严重影响光合作用;取食花丝、雄穗和籽粒,影响玉米授粉结实。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5月开始孵化。幼虫共3龄,幼虫期30天左右,在38厘米土中活动或取食作物根部及杂草。7月初始见成虫,一直延续到10月,成虫期3个多月,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

31、,约经15天转移到豆类、玉米、高梁、谷子、杏树、苹果树上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大田收获后,转移到十字花科蔬菜上为害。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或花穗中。成虫飞翔力弱,一般只能飞25米,早晚气温低于8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成虫羽化后经20天开始交尾,把卵产在田间或菜园附近草丛中的表土下或杏、苹果等叶片上:卵散产或数粒粘在一起,卵耐干旱,幼虫生活在杂草丛下表土中,老熟幼虫在土中做土室化蛹,蛹期710天。干旱年份发生重。,褐足角胸叶甲,褐足角胸叶甲,鞘翅目叶甲科。可为害菊科、蔷薇科、禾本科和棉、麻等多种作物和杂草,主

32、要为害大豆、谷子、玉米、高粱、棉花等农作物和田间地头的葎草、铁苋菜。成虫啃食叶肉残存表皮或造成穿孔,呈不规则白色筛网状,严重时,小孔常连接起来,使叶片横向被切断,或叶片呈破碎状。心叶受害,常卷缩在一起呈牛尾状。幼虫生活于土中,食害植株根部,并于土中化蛹羽化后,为害植物地上部分,从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玉米抽雄前受害最重。据河北栾城县和赵县调查褐足角胸叶甲在6月25日开始化蛹,7月2日陆续开始羽化出土,7月520日为成虫发生高峰期,8月5日为发生末期。成虫发生期历时3040 天。玉田县今年7月16日在鸦鸿桥镇东牛庄村首次发现。,斑须蝽,斑须蝽别名:细毛蝽、斑角蝽、臭大姐,属半翅目,蝽科。

33、该虫主要寄主植物为玉米、麦类、水稻、高粱、棉花、果树、花卉等。一年发生代数因地区生态条件而异。成虫羽化后1天左右开始取食,在其生殖细胞未成熟前,必须摄取大量食物才能产卵。因此,成虫产卵前期是为害最严重时期,尤其对烟株的嫩茎、嫩果、顶梢粗叶脉等幼嫩多汁处为害最严重。成虫行动敏捷,能飞善爬。在强日照下,多栖于叶背面和嫩头,阴天或弱日照下则多在叶面和花蕾、幼果上。成虫羽化后39天开始交尾,一生可交尾多次。交尾后24天开始产卵,一般产卵于烟草的叶片、叶基部、嫩茎、花序枝梗、花萼、花冠、蒴果表面,尤以叶片正反面、嫩茎、嫩果上为最多。产卵时间多在上午810时和下午35时,1头雌虫可产卵68130粒。初孵若

34、虫群集在卵壳上,不食不动,经23天脱皮1次,进入2龄后分散为害。若虫喜食花蕾、嫩果,有群聚性。,赤须盲蝽,赤须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寄主为棉花、小麦、谷子、玉米、高粱、燕麦、黑麦、甜菜等农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赤须盲蝽成、若虫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进入穗期还为害玉米雄穗和花丝,被害部位初呈淡黄色小点,后呈白色雪花斑布满叶片。赤须盲蝽成、若虫在玉米叶片上刺吸汁液,进入穗期还为害玉米雄穗和花丝,致叶片初呈淡黄色小点,稍后呈白色雪花斑布满叶片。严重时整个田块植株叶片上就象落了一层雪花,致叶片呈现失水状,且从顶端逐渐向内纵卷。心叶受害生长受阻,展开的叶片出现孔洞或破叶,全株生长缓慢,矮小或枯死。华北地区

35、年生3代,以卵越冬。翌年第1代若虫于5月上旬进入孵化盛期,5月中下旬羽化。第2代若虫6月中旬盛发,6月下旬羽化。第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盛发,8月下旬至9月上旬,雌虫在杂草茎叶组织内产卵越冬。该虫成虫产卵期较长,有世代重叠现象。每雌产卵一般510粒。初孵若虫在卵壳附近停留片刻后,便开始活动取食。成虫于上午9时至17时前活跃,夜间或阴雨天多潜伏在植株中下部叶背面。,牧草盲蝽,牧草盲蝽属半翅目,盲蝽科。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其他地区也有分布,但较少。成、若虫刺吸玉米叶片汁液,受害后叶片出现黄白色小点。北方年生34代,以成虫在杂草、枯枝落叶、土石块下越冬。翌春寄主发芽后出蛰活动,喜欢在嫩叶、嫩茎、花

36、蕾上刺吸汁液,取食一段时间后开始交尾、产卵,卵多产在嫩茎、叶柄、叶脉或芽内,卵期约10天。若虫共5龄,经30多天羽化为成虫。成、若虫喜白天活动,早、晚取食最盛,活动迅速,善于隐避。发生期不整齐,6月常迁入棉田,秋季又迁回到木本植物或秋菜上。天敌主要有卵寄生蜂、捕食性蜘蛛、姬猎蝽、花蝽等。,稻绿蝽蝽,稻绿蝽蝽属半翅目,蝽科。该虫食性杂,除为害水稻外,还食害小麦、高粱、玉米、豆类、棉花、烟草、芝麻、蔬菜、甘蔗、柑桔等多种作物。吐丝开花期刺吸穗棒,造成穗棒畸形弯曲,灌浆期受害则出现籽粒变白、空瘪、继而褐变,后期易受穗腐病的为害。成虫体长1215毫米,宽68.5毫米,全体青绿色,复眼黑色。小盾片长三角

37、形,末端超出腹部中央,其前缘有3个横列的小黄白点。前翅长于腹末,爪末端黑色。卵成块,常排成26行。卵粒圆筒形,初产淡黄色,将孵化时红褐色。若虫共5龄,酷似成虫。初孵化时黄红色,末龄若虫绿色,但前胸和翅芽的侧缘淡红色,腹部各节边缘有半圆形红斑,触角和足红褐色,腹背正中有3对纵列白斑。前胸背板和小盾片上各有4个小黑点排列成梯形。前翅芽中央和内侧各有1个小黑点。成虫、若虫刺吸寄主植物的茎、叶汁液,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和观赏。北方地区年发生1代,四川、江西年发生3代,广东年生4代,少数5代。以成虫在杂草、土缝、灌木丛中越冬。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若虫为11.6,有效发育积温为668日度。卵成块产于

38、寄主叶片上,规则地排成39行,每块6070粒。12龄若虫有群集性,若虫和成虫有假死性,成虫并有趋光性和趋绿性。,大青叶蝉,大青叶蝉为分布广泛的杂食性害虫,可为害玉米、高粱、稻、麦、豆类、蔬菜、果树等。成虫和若虫刺吸茎叶汁液。玉米和高粱被害叶面有细小白斑,叶尖枯卷,幼苗严重受害时,叶片发黄卷曲,甚至枯死。该虫还传播病毒病。北方年生3代,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4月孵化,于杂草、农作物及蔬菜上为害,若虫期3050天,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各代发生期大体为:第1代4月上旬7月上旬,成虫5月下旬开始出现;第2代6月上旬8月中旬,成虫7月开始出现;第3代7月中旬11月中旬,成虫9月开始出

39、现。发生不整齐,世代重叠。成虫有趋光性,夏季颇强,晚秋不明显,可能是低温所致。成、若虫日夜均可活动取食,产卵寄主植物茎杆、叶柄、主脉、枝条等组织内,以产卵器刺破表皮成月牙形伤伤口,产卵612粒于其中,排列整齐,产卵处的植物表皮成肾形凸起。每雌可产卵3070粒,非越冬卵期915天,越冬卵期5个月以上。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至9、10月农作物陆续收割、杂草枯萎,则集中于秋菜、冬麦等绿色植物上为害,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直至秋后。以卵越冬。,截形叶螨,截形叶螨属蜱螨目,叶螨科。别名:棉红蜘蛛、棉叶螨,为害棉花、玉米、蓼、小

40、旋花、桑树、刺槐、榆树、薯类,豆类、瓜类茄子等,分布在全国各地。成、若螨群聚叶背吸取汁液,使叶片呈枯黄色细斑或灰白色,严重时叶片干枯。年生10-20代。华北地区以雌螨在土缝中或枯枝落叶上越冬;华中以各虫态在多种杂草上或树皮缝中越冬;华南地区由于冬季气温高继续繁殖为害。翌年早春气温高于 10,越冬成螨开始大量繁殖,有的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迁入为害,先是点片发生,后向周围扩散。在植株上先为害下部叶片,后向上蔓延,繁殖数量多及大发生时,常在叶或茎、枝的端部群聚成团,滚落地面被风刮走扩散蔓延。为害枣树者多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树,气温29-1,相对湿度35%-55%适宜其繁殖,一般6-8月为害重,

41、相对湿度高于70%繁殖受抑。,朱砂叶螨,朱砂叶螨:成、若螨聚集叶背刺吸叶片汁液,被害处呈现失绿斑点或条斑,使玉米减产严重。此虫因地区不同发生情况不同。在北方一年发生1215代,一般于10月中、下旬雌成螨体色由红色变为橙红色,并由夏季寄主向越冬场所迁移。多在杂草根部、土缝或树皮缝隙或在作物茎秆里、枯叶中越冬;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1518代,以雌成虫在豌豆、蚕豆、莴笋及杂草等植物上越冬,翌年34月先在杂草或春季作物上取食,并繁殖,然后再迁入菜地上繁殖为害,一般以68月是为害盛期。成虫羽化后即交配,交配的第二天即可产卵,每头雌虫产卵501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产卵前先吐丝结网,卵即在丝网下。在15时

42、卵期13天;20时为8天。刚孵化出的1龄幼虫,仅具3对足,再经过2次脱皮即为2、3龄,分别叫前期若虫和后若虫,均4对足。雄虫仅脱1次皮,仅有前期若虫。朱砂叶螨营两性繁殖,有的也可孤雌生殖,孤雌生殖的后代,多数为雄虫。幼虫和前期若虫不活动,而后期若虫活泼贪食,有向上爬的习性。此虫一般先为害下部叶片,逐渐向上扩散蔓延,当虫量大时,常在植株顶尖吐丝群集结团,由此向四处扩散。红蜘蛛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2931,最适宜相对湿度为35%55%。温度若超过30,相对湿度超过70%时,不利于繁殖和发生。,粟灰螟,粟灰螟:成虫体长8510mm,翅展1825mm,雄娥体淡黄褐色,额圆形不突向前方,无单眼,下唇须浅褐

43、色,胸部暗黄色;前翅浅黄褐色杂有黑褐色鳞片,中室顶端及中室里各具小黑斑1个;后翅灰白色,外缘浅褐色。雌蛾色较浅,前翅无小黑点。一般以2、3代发生区为害较重。幼虫于5月下旬化蛹,6月初羽化,6月中为成虫盛发期,随后进入产卵盛期,第1代幼虫6月中下旬为害;第2代幼虫8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害。在2代区,第1代幼虫集中为害春谷苗期,造成枯心,第2代主要为害春谷穗期和夏谷苗期;在3代区,第1、2代为害情况基本与2代区相同,第3代幼虫主要为害夏谷穗期和晚播夏谷苗期。成虫多于日落前后羽化,白天潜栖于谷株或其他植物的叶背、土缝等阴暗处,夜晚活动,有趋光性。第1代成虫卵多产于春谷苗中及下部叶背的中部至叶尖近部中脉

44、处,少数可产于叶面。第2代成虫卵在夏谷上的分布情况与第1代卵相似,而在已抽穗的春谷上多产于基部小叶或中部叶背,少数产于谷茎上。初孵幼虫行动活泼,爬行迅速。大部分幼虫于卵株上沿茎爬至下部叶鞘或靠近地面新生根处取食为害;部分吐丝下垂,随风飘至邻株或落地面爬于他株。降雨量和湿度对粟灰螟影响较大,春季如雨多,湿度大,有利于化蛹、羽化和产卵。播种越早,植株越高,受害越重。,玉米黄地老虎,玉米黄地老虎黄地老虎别名土蚕、地蚕、切根虫,属鳞翅目,夜蛾科。成虫体长1419毫米,前翅黄褐色,有1个明显的黑褐色背形斑和环形斑纹。老熟幼虫体长33一45毫米,头部黑褐色,有不规则深褐色网纹,体表多皱纹,臀板有两大块黄褐

45、色斑纹,中央断开,有较多分散的小黑点。蛹体长15一20毫米,腹部57节刻点小而多。幼虫食性很杂,危害棉花、玉米、甜菜、小麦、高粱、马铃薯、芝麻、瓜菜、树苗等。幼虫多从地面上咬断幼苗,主茎硬化后可爬到上部为害生长点。在西北及东北地区一年发生23代,黄淮地区一年3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34月化蛹,45月羽化,成虫发生期比小地老虎晚20一30天。黄地老虎在全国都是春秋两季为害,第一代主要为害玉米、棉花等的幼苗,以春季世代发生为害最重。秋季为害蔬菜和冬小麦等。以老熟幼虫或蛹在土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取食花蜜及发酵物,对黑光灯趋性强。卵散产于作物或杂草根茬上。l2龄幼虫在心叶处为害,3龄后躲在植物

46、根部,夜间为害。一般低洼地、黏壤上和杂草多的地块发生重。,西伯利亚蝗,西伯利亚蝗:成虫体形中等偏小,暗褐色,头顶端较钝,颜面倾斜,头侧窝明显,呈狭长四方形,雌雄两性触角顶端明显膨大,尤其是雄性更为明显,膨大呈锤状,触节中段一节的长度为其宽度的3倍(雄性)或22.25倍(雌性)。雄性前胸背板明显地呈圆形隆起,中隆线呈弧形,而雌性的较平坦,前有背板侧隆线明显,在沟前区呈弧形弯曲,前翅到达或略超过后足股节的顶端,缘前脉域基部明显膨大,雄性前翅的前、后肘脉部分或全部彼此相结合,中脉域很宽,有整齐的横脉,雄性前足胫节特别膨大,近乎梨形,雌性正常。体长:雄性17.123.4毫米,雌性1925毫米,前翅长:

47、雄性11.616.5毫米,雌性1214.7毫米。蝻:雌雄两性皆4龄。1龄:触角1314节,翅芽很少,位于中胸及后胸侧板两侧,具不明显的纵脉。2龄:触角1617节。翅芽顶端到达后胸的后缘,有明显的纵脉。3龄:触角1820节。翅芽到达腹部第一节,并在背后合拢。4龄:触角2223节,翅芽较长,前翅芽到达第三腹节,后翅芽到达第四腹节。卵:卵位于卵囊内,卵囊常呈不规则菱形或长桶形,中部略弯,长715毫米,暗黑色或褐色,一般含卵715粒,少者3粒,最多可达18粒,卵长卵形,微弯曲,长56.5毫米,宽1.22毫米。,苜蓿夜蛾,苜蓿夜蛾:体长约15毫米,翅展约35毫米。前翅灰褐色带青色。缘毛灰白色,沿外缘有7

48、个新月形黑点,近外缘有浓淡不均的棕褐色横带;翅中央有1块深色斑,有的可分出较暗的肾状纹,上有不规则小点。后翅色淡,有黄白色缘毛,外缘有黑色宽带,带中央有白斑,前部中央有弯曲黑斑。每年发生2代。以蛹在土中越冬。成虫羽化后需吸食花蜜作补充营养,并有趋光性。成虫白天在植株间飞翔,取食花蜜,产卵于棉叶背面。卵期约7天。幼龄幼虫有吐丝卷叶习性,在叶内取食,受惊后迅速后退。长大后则不再卷叶,蚕食大量叶片。老熟幼虫受惊后则卷成环形,落地假死。第1代幼虫7月份入土做土茧化蛹,成虫于8月羽化产卵,第2代幼虫除食叶外,并大量蛀食豆荚、棉铃等果实,为害严重,9月份幼虫老熟入土做土茧化蛹越冬。,亚洲飞蝗,亚洲飞蝗:属

49、直翅目蝗科,属群居性昆虫。该昆虫繁殖能力强,数量多,严重时会爆发蝗灾,导致农作物绝收,是主要的农业害虫。属群居型昆虫,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东北等地区的草地上,其分布区海拔高度一般在200500米,最高分布可达2500米。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为食,也喜食玉米、大麦、小麦等作物。亚洲飞蝗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发生时期随年份不同和地区等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差异。在新疆一般孵化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蝻期发育3035天,6月中旬羽化,8月为产卵盛期,成虫可活到9月份。据新疆博斯腾湖的观察,飞蝗蝗蝻(群居型)在3龄后期开始由发生基地向四周渡河扩散,蝗蝻在水中扩散时,呈带状

50、或团状,团的大小不等,其厚度可达5060毫米,扩散呈扇形,长达12公里,扩散时间很长,直到羽化,扩散结果使发生基地的虫口密度大量下降,而在新的扩散区密度则聚然增高,并异常集中,这一现象应在测报中引起高度重视。,大垫尖翅蝗,大垫尖翅蝗:成虫体型较小,黄褐色、褐色或暗褐色,有时呈绿色。头短,侧面看略高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的背面中央具红褐色或暗褐色纵条纹,向前可达头部。大垫尖翅蝗在我国西北部、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北部等地区一年发生1代,北京、山东渤海湾地区,小部分发生2代,山东西部及较南地区一年发生2代。均以卵在土中越冬。在发生2代地区,第一代于5月上旬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6月中、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