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教科书小学一级数学上册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教科书小学一级数学上册解读.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课标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研制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六年级)经修订后形成的一套新教材。实验教材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经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下面就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几个主要问题作一简要说明: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数学乐园。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
2、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的立体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位置,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
3、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6)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0)通过综合与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教材的编写特点通过教材的修订,我
4、们期望使本套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质量得到全面提升,体现数学的价值,体现时代精神与科技进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教材结构更为科学合理,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好数学和会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初步形成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严谨性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教材的版面设计清爽美观,图文并茂配合切当,装帧精美,文字准确并适合
5、于小学生阅读。修订后的教材,既具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同时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1. 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丰富的内容。原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以标准(实验稿)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适当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本次教材修订与实验教材相比较,其主要变化体现为如下几点。(1)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设置了“准备课”单元。设置准备课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通过具体事物的数量比较,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为后面学习正确数数和比较数的大小做好准备。(2)“数与代数”的内容与编排结构与实验教材的基本相同。(3)“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
6、较大的变化。(4)“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和编排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5)“综合与实践”的编排有所调整。对一年级上册的“数学乐园”活动进行了重新设计,加强了综合性和实践性。2. 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为了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册教材的设计注意下面几点。(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有关的数学知识。(2)尽量选择、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思考、相互交流,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3)安排了“生活中的数
7、”等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了素材。(4)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5)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渗透思想品德教育。3. 根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体现合理的教学顺序和节奏,更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1)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概念,达到计算熟练(2)重视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初步建立数感。(3)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允许学生采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4)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
8、学生的空间观念。数和形反映了客观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它们都是数学研究的对象。图形与空间的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数和形不是各自孤立的,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本册教材在“15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的前后分别安排了“位置”单元和“认识图形(一)”单元。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空间方位概念、自己周围环境中物体的形状有所了解、获得体验,直观认识常见的立体图形,感知它们的一些简单特征及图形间关系,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儿童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入学前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和图形的感性经验。小学低年级的几何教学,主要目的在于帮助
9、学生逐步发展起空间观念。因此,在这里教材注意利用儿童已有的经验,通过大量、丰富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丰富学生对物体的形状和图形的感性认识,体验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兴趣。教材特别注意设计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滚一滚、搭积木、我说你猜、找一找周围环境中的图形等,让学生感受并直观地了解图形的一些特点;教材还通过用一些常见立体图形“看谁搭得有稳又高”的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探索立体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体验。在大量感知的过程中,逐步体会什么是空间与图形,利用这些知识我们能做什么,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5)精心设计学习
10、和训练的案例与步骤,为学生逐步形成数学能力提供必要资源。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需要理解与建构,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达到加深理解、灵活运用的水平,形成基本技能。本册教材的编写与修订,不仅注意根据儿童学习数学的认知规律选择案例、设计内容的呈现形式和展开过程,而且注意精心编排练习,通过科学合理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逐步形成技能,达到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的目标,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逐步发展数学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例如,第68页第6题是让学生进行“凑十”的练习,第80页第3题是让学生进行“10加几、10减几”的
11、练习,这些练习都是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做准备。二是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体现学习规律和能力形成的规律,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知识结构。例如,第三单元增加了“整理和复习”,并且让全册教材的3个“整理和复习”与“总复习”前后呼应,步步完善,使学生逐步形成对这册数学学习内容完整地理解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在“总复习”部分,在对全册学习内容复习的基础上,教材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知识的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受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等多方面的训练,也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和学习数学兴趣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三是注重知识的渗透。教材采用合理孕伏的编排策略,
12、将后续学习中需要提前渗透的知识、方法等有步骤地在练习中安排,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与理解。教材设计了“找规律”“求未知加数”“比多比少”等几条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孕伏序列。在本册教材中采用了“孕伏”的处理方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获得对“找规律”的初步感受,学会找出简单规律的方法。4. 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为使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机会与素材。数学教材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要为了落实标准(2011)提出的“四基”课程目标,特别是要为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必需的机会。关于“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本套教材采取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各个内容领域
13、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渗透各种思想方法;二是在二至六年级的每册教材中单独设置“数学广角”单元,利用操作直观等手段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低年级的教材中,一般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对一些数学思想有所感受和体会。在一年级教材中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中都渗透了数学思想,如符号思想、模型思想、化归思想、推理思想、函数思想、统计思想、集合思想,等等。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比多少”的编排,对小猴和散乱放置的各种水果先进行分类,将相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并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引出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并渗透了统计思想和一一对应
14、思想。又如,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整理和复习第1题,设计了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先在卡片上写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算式,然后自行整理成有规律的表。教材给出了晶晶同学整理的加法表的一部分,让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再把表格填写完整。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一方面巩固了20以内进位加法,另一方面让学生计算第一列算式并观察加数与和的关系,体会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不断变化,和也随之变化,渗透了函数思想在使学生“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方面,教材除了提供“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外,还注意设计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希望以此提示教师在课堂上多组织探究性学习活动,并尽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动手操作、探究活动
15、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例如, 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第35页用立体图形的拼搭活动,练习十一第14题“用下面数,你能组成几组算式”等,让学生通过探索寻找答案,经历过程并积累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5. 落实“四能”课程目标,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供清晰的思路和步骤。关于数学课程目标,标准(2011)还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验教材使用情况调研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在如何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四能”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或困惑。因此,对实验教材进行修订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四能”提供清晰的思路
16、和步骤。关于这一方面,教材的变化比较大,具体体现如下(1)加强在各个内容领域中对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四能”的教学与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2)循序渐进地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3)提供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教材大大丰富了解决问题方法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解决不同的问题,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现实,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例题中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表达了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4)为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
17、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与情境,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能力。除了在许多题目中提出“你发现了什么”“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外,还安排了专门的题目让学生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加以解决,例如第58页第3题、第96页第4题等。通过这样一些练习,使一年级的小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 设置过程性评价板块,为学生提供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的良好体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与能力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过程性评价板块。在每单元学习结束时,为学生提供反思与自我
18、评价“成长小档案”;在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安排了“自我评价表”。“成长小档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本单元学习的感想。教材通过所提供的案例提示,一要让学生回顾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有哪些收获,感受自己知识和能力的增长;二要让学生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或印象深刻的事,回味学习的乐趣。“自我评价表”是让学生在全部学习结束后,对自己本学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与自我评价。教材提供了9项反思与评价的内容,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与学习习惯的培养。上述的两方面安排,给学生提供了进行反思、归纳、整理体验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7. 体现教学
19、方法的开放性、创造性,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关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标准(2011)认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为此,教材的设计一方面要反映课程标准的理念,另一方面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尽可能提供方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
20、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提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会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2)尽量注意使创设的情境为探索数学问题提供丰富的素材或信息。许多例题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或进行创造性地发挥。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的插图包含了学习“比多少”的多方面的信息,教材提出“还可以比什么”,提示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得信息,通过丰富的变式,使学生加深对“同样多”“多”“少”的理解。(3)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小猪帮小兔盖房、农家小院、小猴吃水果、看谁拿得对、喂小鸡、快乐的周末、郊游、堆雪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