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14888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毕业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外来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管理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而外地民工的增多,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尤其是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依法保障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有一种看法认为,外来民工子女涌进学校,对于教育管理、教学质量是一种冲击,然而这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是不应该被质疑的,他们同样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维护这一权利,进我们应该进的义务。这些外来的孩子是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飘飞了一个个陌生的城市,来到另

2、一个陌生的城市。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民工子女就读人数日趋上升。外地学生中有很多的孩子是民工子女,这些民工家庭大多来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经济收入和文化素质都较低,家长主要在个体私营作坊工作或从事废品回收、清扫服务、小摊贩、搬运、修桥筑路。而且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往往有2-3个,因此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学习辅导思想上不够重视,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进行一些做人基本的礼仪规范教育,不少外来民工的子女与本地孩子相比存在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态度不端正、品德行为不良、心理素质差、和父母关系疏离等问题。如何使民工子女快速地融入当地的教育、生活社会群体之中, 让这些在弱势环境中

3、成长起来的“第二代移民”快速融入本地文明社会,发挥其主人翁精神,让他们与本地孩子一样有尊严地、有质量地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已成为我们每个教育者值得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家庭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天然的血缘性与早期性、全程的连续性、及时针对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家庭在小学生教育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外来民工作为一批特殊的人群,同样不可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做好教育管理 ,因此关注外来民工在子女小学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试图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摘要:由于外来民工的自身素质低下,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一字

4、不识。这就会造成对孩子的教育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有的动不动就对孩子乱骂乱打,使孩子跟父母无法很好得交流。同时父母长期忙于打工赚钱,流动性大,对于子女的学习成绩,心理状态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就只能听之任之了,再者由于本地人对外地人的排斥,使得外来民工的孩子因感情缺失或多或少地出现自卑,自闭,对人冷漠,敌视同伴等心理问题,使得他们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譬如好吃懒做,简单粗暴,弃学厌学等现象屡见不鲜。这部分孩子变得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对民工子女的小学教育就尤为重要了,不可以忽视。关键字:民工子女教育; 民工子女小学教育;教育政策一、 完善基本

5、性制度制度是基本性保障,我们建立了主动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实现教育和谐公平的一些基本性制度。1、主动吸纳。主要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对于我们学校来说,首先是学校的社会使命所系,因为学校理当力所能及的担负起解决外来民工子女就读这个社会问题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实际所允许,近年来,本地生源逐步减少,使我们有力量吸纳外来民工子女入学,并为他们提供与本地学生相同的服务。今年,我校的外来人口子女人数达450多,占学校学生数的35%,在秋季招生前,我们组织了调查摸底,通过社区积极宣传外来民工子女入学的政策和办法,对民工子女入学实行了“三统一”的政策,即统一报名时间、统一编班、统一收费。2、混合编班

6、。混合编班是“和谐共进”的基础。首先,我们将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混合、统一编班,这是实现“和谐共进”的第一步,这同一个班级中,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朝夕相处,在生活和学习上相互照应,使外来民工子女在短时间内融入主流,外来民工子女进入班上不到两个月,就基本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人们根本分不清楚哪些是本地学生,哪些是外来民工子女;第二,我们要求各班在优秀学生评选和班干部建设中优先考虑外来民工子女,本学期全校有外来民工子女学生干部15人,优秀学生39人;第三,我们加强了外来民工子女的学籍管理,严防流生,因外来民工子女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学生转学、复学手续比较麻烦,学校教导处、班主任老师不厌其烦,耐心做好服务

7、工作,还通过同一班级学生间的工作,使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3、拓展服务。针对外来民工子女这个特殊的生群,我们尽力提供一些帮助性的服务。一是成立学校成立“红领巾基金会”,通过“爱心飞翔校园义卖”等各种公益活动,筹得第一笔基金5000多元,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二是帮助外来民工联系就业,因为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与其父母的工作与就业悉悉相关,有些民工一时没有工作,小孩已经入学,学校就主动介绍推荐给一些用人单位,使民工子女家长可以安排工作,使他们的孩子可以安心就学。三是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继续学业,小学毕业时,学校主动帮助外来民工子女联系初中,详细说明情况,与相关的中学进行沟通,让他们上

8、一中学就能获得优惠。二、 开展根本性探索教学是学校的根本性任务,外来民工子女的涌入,改变了我们的生源结构,也必然影响教学的变化,我们认为,如何开展一种促进外来民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教学互动中共同成长的教学变革才是我们和谐共进的根本性探索。1、多元化课堂。由于我们采用的是混合编班制,来自不同省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组织同一个班级,班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元文化在同一个班级中交融。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尊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的观点、思维,观点的碰撞、思维的冲突,构成了特殊的课堂,这是一种多元化的课堂,尊重不同的文化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起点;同时,要促进不同文化的“和谐

9、”融合,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存在,才有文化的融合,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求得文化的统一,而是在多元文化的磨擦与融合中求得文化的进步。正是这种“多元化课堂”观的存在,课堂常常成为一种不同观点展示与发展的课堂,特别在语文、品德等一些人文性更强的学科教学中,更是呈现一种冲突着、融合着、发展着的文化景观。一位老师在执教爱录茉莉一课时,用诗意的课堂语言构筑教学情境,诗论“女儿从哪些地方感受父母之间的爱呢”时,学生争相发表自己对“真爱如茉莉”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熏陶、多元的解读,碰撞出一个个精彩的观点,令听课者耳目一新,发出阵阵会心的笑声。2、层次化辅导。按照外来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

10、地学习是学校最终决定实行“分层教育”的主要原因,此举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参加竞赛班,有专门的老师进行辅导;成绩中等的学生则组成几个小组,学校会派学科老师进行现场答疑;而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会被编入基础拓展组,巩固课堂所学。分层教育全部被安排在每天下午放心班以后进行,届时,不同层次的学生将可以得到不一样的照顾。由于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际情况都比较清楚,因此虽然是以自主选择为主,但学生中基本未出现担心“丢面子”而不愿去基础班的情况。不过对于个别实力达不到但却想去竞赛班的学生,老师则会给出建议。此外,由于分层并不完全等同于分班,因此,各个层次的学生

11、只是相对固定,比如,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成绩有所进步,就可以转到平行班进行自习。3、个性化成长。综合实践活动无疑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良好载体,因为它具有天生的文化包融性。在我们学校开发以垂虹文化为内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就充分发挥了由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优势,扩大文化的包融性,比如,我们在组织“垂虹桥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中,除了研究江南水乡的桥的特点之外,我们的视野就很自然地拓展到几乎全国各地的关于“桥”的相关知识,活动的信息量大大扩充,参与者的特长与个性充分地激发,而“综合活动课程”的内涵也更为丰富与厚实了,而“垂虹文化”的内涵在这种文化比较中显得更得清晰。在具体活动的组织中,我们强

12、调学生的个性化参与,画桥、写桥、咏桥、研究桥、“制作”桥、设计桥个性化的参与有利于学生个性人成长。三、 立足人本性建构学校德育,其实是一种立足人本性的建构,针对学校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现状,我们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1、学生表彰:在尊重“多元”中相互启迪。外来择校生,完全打破了原来的生源格局,变得极其复杂,学生学习基础、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是难免的,加上地区文化、教育、家庭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参差不齐、形态各异的学情。面对复杂的学情,我们根据“多元智能”的理论精神,积极寻找转变学生、发展学生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摆脱不良习惯,发扬长处,获得个性发展,“多元表彰”就是立足人本性建构的一种评价改革,这种

13、改革变原来的内容单一、次数不多的的“表彰”为经常性的、注重个性与成长的表彰。学校德育处每月每学期表彰的学生先进类别项目也越来越细,覆盖面越来越大,正是出于鼓励学生多元发展的考虑,让那些基础差的后进生也有机会尝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温馨感受。每周的升旗仪式,学校都要表彰上一周卫生、纪律、穿戴等方面表现好的班级和学生,评出“纪律标兵”、“礼仪之星”、“最佳值日岗”等;每学期期末,学校除了表彰“三好学生”“大会表扬”之外,还要表彰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如“写作之星”“口算大王”“小小画家”“小百灵”“小健将”等等。利用“垂虹文化艺术节”“数学活动周”“少年军校”等一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一下自己

14、的才能,获得了较好的效果。2、活动开展:在关注“特别”中消除偏见。强调和谐共进,并不是视“外来民工子女”的特殊性于不顾,相反,我们通过开展“关注外来民工子女”的活动来消除偏见。“为外来贫困学生过生日”就是其中的一项活动,学校经常会举行一些活动来庆祝外地学生的生日,让他们可以和本地学生一样享受快乐的生辰,接受快乐的祝福。组织“校园十佳少先队员”与外来学生代表进行“雏鹰假日小队”活动,“校园十佳队员”充当小导游,带领小伙伴参观校园、介绍校园文化,重点介绍了学校的特色景点“务本石”、“望虹亭”,还带领小伙伴参观历史文化遗产,活动中,小伙伴们增进了友谊,加深了了解。3、家校联系:在重视互动中强化沟通。

15、在外来民工子女学生众多的学校里,家校联系显得特别重要,为了进一步密切家校联系,我们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切实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如家校联系手册、家访、召开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具体地说,我们做到了“三个结合”。第一,书面联系与见面沟通相结合,我们既有书面的“家校联系册”,又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见面,在工作节奏快,竞争压力大、教师和家长都十分忙碌的今天,家校联系手册既简便易行,又能进行迅速及时的信息反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手段。“家校联系手册”的栏目设置采用了“自己的话”、“同学的话”、“家长的话”、“老师的话”这四个栏目。四个栏目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形成了师生对话、师长对话、生生对话、亲子对

16、话的格局,便于老师、家长、学生间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而面对面的家访则是家校联系的“常规武器”与永恒无法替代的联系方式,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什么“以学生为本”、“人性化教育”、“因材施教”等等都是空谈。第二,日常联系与阶段联系相结合,我们利用“家校联系册”等方式实现了家长与学校的“日常联系”,同时,我们又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进行阶段性联系,召开家长会是老师与家长双方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究教育方法的重要途径。每学期我们都针对外来学生实际,围绕目标制定一个计划,如本学期召开几次家长会,每次的主题是什么,内容集中,旨在实际解决问题,同时做到前后家长会的有效衔接,在家长会上,老师必须

17、讲明学校的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以及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使家长在了解和把握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寻找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和最佳途径,求得与学校教育的最佳配合。在家长会上,我们还要求老师留一定的时间让家长说一说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自己采取的教育方式,从而使老师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家长,通过这样的交流,增强教育的合力,同时,让本地家长与外来民工子女家庭同坐一间教室,进行家长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本身也很意义。第三,传统方式与网络方式相结合,除了以上说到的这些传统方式之外,我们还利用“家校路路通”开辟了家校联系的“第二通道”,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的工作是繁琐的,有很多事情需要和学生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的。利用“家

18、校路路通”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家长随时随地了解孩子在校成绩、表现、评语、作业、考勤、生活 等;学校随时随地通知家长,接受家长的意见和建议等;班主任随时随地与家长进行无线沟通,接受家长的咨询与建议等。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实现本地学生与外来民工子女学生的和谐共进,是我们学校教育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也是一个有价值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是做了一点初步的实践,我们必将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努力促进教育的和谐,实现教育真正的公平。六、七、八、 .结论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学业成绩、心理状况,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

19、等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反映出的众多问题实则是我国较为保守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不能适应不断提升的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它牵涉面广,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义务教育的范畴,它与户籍管理、财政制度、税收政策、社会保障、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相联系.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参考文献:1、刘怀廉.中国农民工问题M.人民出版社.2005年.2、马良.融合还是排斥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3、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胡卫.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5、周方.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干预M.2002年.6、李保强.学校管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共享阳光下的温暖对学校弱势群体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班主任2003年第六期 陆卫红著8、对大城市外来学龄前儿童保健与教育状况的调查思考 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2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