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之我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之我见.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有效性之我见 内容摘要 新课程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回归生活的数学,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多创设符合儿童特点的学习情景,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构建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灵气的有活力的有效课堂,使学生学并快乐着! 关键词 有效性 趣味数学 感悟数学 应用数学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学习过程除了被动接受知识之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等认识活动。在小学生的大脑里,充满了探究未知的欲望。他们渴望自己发现问题的
2、答案,并乐于体验发现的乐趣。新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说生听”变成了“畅所欲言”,“课堂练习”变成了“自由活动”。“生说生听”变成了“合作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但是,静心反思,我们却清醒地认识到:在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折射出却是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极为宝贵的东西“有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提出这样一
3、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一 在情境中学习体现趣味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教师在设计、组织、实施数学课时,应充分挖掘数学教学的现实性、生活性、情境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一是
4、可用放大的教学挂图,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静态的情境动态化、具体化;二是要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看懂图意,获取和选择信息,以利于新知识的引入或发现问题。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积极创设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统计”一课时,首先演示是限制做好的多媒体课件,再现道路上过往车辆的情境,并配以语言描述: “我们的城市建设在迅速发展。路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交通也越来越方便。你们看,道路上有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它们各开过多少辆呢?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这四
5、种车辆开过的数量?”通过讨论,使学生都认识到:路上车子开过很快消失,必须抓紧时间及时记录。交流中有的学生提议,小组内四人分工,每人统计一种汽车;有的说想好四种符号,分别表示四种汽车,出现一辆汽车,就记一个表示这种汽车的符号;有的学生认为,先划表,写好汽车名称,统计时出现一辆就记一个。重播过往车辆的情境,让学生用各自想到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统计实践。然后交流比较哪种方法便于及时记录,怎样记录便于统计。学生基本达成共识:划好表,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又快又便于统计。再次播放过往车辆的情境,让每个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再次记录。这一过程,借助现实问题情境的虚拟,使学生亲身体验了动态统计的数据收集过程,
6、这是采用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在课堂上获得的体验。以此体验为支撑,通过交流、比较,一方面使学生在统计方法的优化上得到共识,并初步学会画“正”字统计的方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动态统计的方法与静态统计方法的联系与区别,同时,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形成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合作意识,体现出趣味性的数学知识。二、在问题中探索体现思考的数学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究,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在问题中讨论交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巧妙设疑,将“疑”设在新旧知
7、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例如,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工程总量可以看作单位“1”,我设计了如下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列式计算:1、一条公路长20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2、一条公路长6.3千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3、一条公路长120米,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计算、比较,学生得出,为什么修公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的结果都是1/5呢?这时出示问题“一条公路,5天修完,每天修了全长的几分之几?”通过讨论,学生理解了这条公路的长度是“工作总量”,不管这条公路有多长,都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也沟通了“整数工程问题”与“分数工程
8、问题”的联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没有兴趣,学习就会变成很枯燥的事情而难以维持下去。在“圆的周长”这一课中,教材上是安排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计算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行比较。我在设计时,让每个学生测量自己带的不同直径的圆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发给小组的一张表上,只填圆的周长与直径,然后全组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研究、发现规律,开始的时候大家只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讨论后又发现这个倍数超过3,但不满4,然后又发现不满3.5,最后统一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地3倍多一些。这样做扩大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在合作、讨论、相互表达与倾听中,各自的想法、思路被明晰化,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争议等激起了彼
9、此的灵感,引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成功与快乐。 三、在亲历中体验体验感悟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吸收课本上的现有结论,而是学生亲身实验和体验的过程。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经历学习活动过程,从而获得各自独特的感悟和体验。现代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技术日益成熟,也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具有广阔的教学技术的选择空间,因此教师利用多种教育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教轴对称图形时,带学生到大自然中亲自采集、制作各类动、植物标本,课堂教学上通过出示实物标本或图案:美丽的蝴
10、蝶、黄绿色的蜻蜓等,让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欣赏对称美,感受对称性,这样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学生的脑海的中就很容易形成。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又如教“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演示,每排摆三个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摆2排,这时小正方体总数是6个,按照上面方法摆2层,小正方体的总数的12个,每个正方体是1立方厘米,所摆成的体积也就是12立方厘米,然后由学生事先做好的棱长1厘米的12个正方体摆成自己想摆的长方体,再由屏幕动态显示,把整体分解为每排的小立方体数,每层的个数和整个长方体的层数,也透视的形式解剖长、宽、高与长方体的体积关系,使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而动态的画面与学生的思维
11、活动紧密相连,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也得到发展。由此可见,学生只有经历学习活动,才能感受到理智的挑战和内心的震撼,获得真切、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四、在实践中运用体现应用的数学学生只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显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以,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实际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数学来自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用到数学”。如教学这样一题:妈妈去百货商店买茶杯,茶杯的价格有4元一只和6元一只两种。妈妈付给营业员40元,找回4元。你能说出妈 妈 买杯子的所有可能吗?大家经过合作学习,找到了四种答案:(1)买一种杯子的:(40-4)4=9(只)或(40-4)6=
12、6(只)(2)买两种杯子的:6元的买2只,62=12(元);4元的买6只,4 6=24(元),12+24=36(元),40-36=4(元)。或6元 的买4只,46=24(元);4元的买3只,43=12(元),12+24=36(元),40-36=4(元)。 在这里,教师创设的实际问题情境中隐藏着悬念,这些悬念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又如:三年级学生学了“千米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路线”之后,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数学日记:(1)从自己家经过哪些地方到学校的。(2)每段路估计有多远。第二天交流时,学生积极性普遍很高,有的学生这样写到:从我家出去向西100米,跨过一座40米的桥
13、,到了路口,向北行1000米左右就到了我的学校,爸爸骑车带我以每分钟200米的速度行路,要7分钟就到了。总之,要实现有效教学,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程序。以平等合作的身份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并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活动中正确指导,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老师不仅要研究教学方法,还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学;凡是学生能自己动手做的,就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真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小学数学教师3、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