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教学论文: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为目标。它是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从而体验科学的本质,进而让他们感受科学、体验科学。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教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广大科学教师的教学观已经从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转变。但同时也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的现象。如: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解片面化。要么把主导作用放大到极至,要么过于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而对学生产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过于放
2、手;探究教学,往往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模仿,未根据内容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模式等等。 分析这些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产生,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的低效教学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因为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虽然它的落脚点是学生,但主动权却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有效的科学探究需要依靠教师有效的教学实施来实现,教师的有效教学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础。 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从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入手,切实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实施。那么,平时教学过程中哪些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以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讨。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
3、感。在教学中,教师展示各种情景,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质疑,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科学探究是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在教学中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探究、拓展延伸等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经历首先便要发现问题。科学探究是一种思维状态,更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的心理倾向。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是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首要条件。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创设情境的形式和手段也多种多样,如用自制学具展示情境,游戏表演体验情境,语言故事描述情境等。但是,有时虽然教师花了极大的功夫创设了情境,但是学生通过情境却无法直接发现问题,从而
4、无法进一步探究。这是因为在许多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情境创设随意、低效的现象。如有的情境与探究活动内容之间缺乏实质性联系,难以启发学生发现问题,从而无法尽快切入探究活动;有的情境虚拟化,缺乏真实感,学生没有兴趣,无法引发学生充分的思维。教师在情境创设方面的片面理解,大大地降低了情境的实效。情境的创设应与教学中要探究的问题对应起来。首先,创设的情境要能使学生通过观察,产生具体的问题。其次,情境的创设开放度不能太大,应避免产生太多无法研究的问题。第三,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不能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潜在的认知指向和教学内容、方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
5、引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觉产生探究的欲望和动机。2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最有效的师生沟通手段,是教学成功的基础之一。在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中,大部分提问是对学生的考问,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验。而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首先要准确,即问题要用词准确,语言清
6、楚,要使用与学生语言能力相当的词,切忌含糊不清,不合逻辑,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如,在溶解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将盐、沙等物体放入水中搅拌,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等教师再一一引导,回到探究的问题上,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如“仔细观察,食盐、沙等物体的颗粒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学生就能直接把注意力集中在探究的核心问题上,将大大节省教学时间。第三,问题要有启发性,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思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的设计问题,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
7、的激发学生思维,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此外,提出问题后,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调整教学。第二,教师提出问题后,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不应打断他,应充分的鼓励,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及时发现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亮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第四,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3教学设计充分预设,有效利用教学生成传统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权威,任何活动都
8、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包括观察、实验、记录、交流、讨论等等,都严格按照教师的教案执行,这样的教学行为有积极的一面,大多数活动的要求能让全部学生明确,活动不容易“乱”,不容易出现教师难以掌控的局面,比较容易达成知识目标。但是,此种行为带来的消极面更大,会极大的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能力、科学精神方面的培养目标无法达成,长久以往,严重阻碍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为保证课堂教学达到基本要求、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整体的安排。因此,可以说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充分的预设是教学成功的保证。但是,我
9、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充分的预设,并不表示教师对教学的全控制,也并不表示教师对学生活动和思维的干预。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只有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才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所谓“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现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教师们已经逐渐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并利用“生成”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但是,在认识上难免有些偏差,以致于有的教师在
10、教学中一有“生成”就紧抓不放,随意的变更原有的教学设计。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纯粹为了“生成”而教,把“生成”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我认为这两类教师对“预设”和“生成”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小学科学教学不但需要预设,而且还应该充分的进行预设,尽可能多的考虑教学内容、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尽可能作的关注学生的经验水平,尽可能多的设想学生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思维障碍。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应对各种“生成”。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而且通过“预设”,有些“生成”是可以预知的。那么,在课堂中有了“生成”怎么办?如何处理?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考虑,可
11、以有两种处理方式。第一,有些“生成”是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与探究活动本身有密切的关系。那么,教师应该积极地关注和利用这些“生成”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探究活动向更深入的方向开展,对提高探究活动的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二,有些“生成”虽然与探究活动本身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深入探究,这时教师可进行简单的处理,如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这样的处理方式使教学主线始终贯穿课堂教学,不至于让“生成”把师生的注意力都游离到主线以外。同时,即保护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又节省了教学时间,更拓展了学生的探究空间。因此,充分的预设,代表的是对教材更深入地理解,
12、代表的是对整个教学设计更为成熟地把握,只有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善于把握各种生成的机会。4准确把握教师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建构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然而,现在的有些教学中,教师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常常忽视教师的指导,认为教师指导多了,就会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想法有失偏颇,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理应全程参与指导,只是要掌握好指导的“度”。指导并非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启发思维,适时地点拨,指导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表现为启迪和激励。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
13、案时,教师可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完善方案;在学生开展实验时,教师应全程参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帮助;在组织学生交流和讨论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交流,引导学生关注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闪光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在上述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不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能“急”,不能学生稍有犹豫就马上脱口而出,向学生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结论,惟恐学生对问题理解出现偏差,不给学生思考、停顿的机会,压缩学生的思维空间。此种教学行为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无法建构自己的理解,对新问题更不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判断。因此,教师应当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要留有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观察
14、、质疑、猜想、探究、归纳,让学生在已有的经验与需要探究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如果学生还有困难,教师可以适时地提出一些观点或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思维。还可以引导其他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开展讨论、交流,从而从学生中产生新的想法。有时,教师还可以提供信息方面的支持,比如利用一些图示、课件进行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5创设民主教学氛围,促进师生有效交往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师生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传统的教学活动,过分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互动,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个
15、性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构建师生的有效交往,营造民主的氛围是使探究活动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应体现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有效的师生交往,更体现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使师生间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就意味着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生也必须充分了解教师,彼此形成一种默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通过改变教学行为,重新定义教师的角色内涵,把自己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多倾听学生的发言,多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多表扬学生的独特见解,这样才有利于和学生构建平等的、互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一种民主的教学氛围,做到师生情感互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促使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发展。总之,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是学生自我教育与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思考、自我建构、发展逐渐积累和提高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是我们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所在,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方面的获得发展,才有可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参考书目:1. 教学方法:应用认知科学,促进学生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策略与艺术 浙江大学出版社3. 小学科学探究教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4. 新课标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 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