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19959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教师培训材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要实施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理解和把握它的实践基础。明确这门课程设置的背景,了解国际上基础教育综合实践课程发展的趋势,总结20多年来我国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经验,有助于提高我们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自觉性、针对性。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定位(一)、为什么要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是广大教师面对新课程不得不追问的基本问题。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是学生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为克服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局限性而提出来的。1

2、、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的根本要求: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对时代发展需要的应答。我们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它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哪些基本素质要求?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1)经济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世界东西方冷战格局的打破,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面前,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全球化”意味着整个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认

3、识到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大的国际环境,都需要融人“全球化”的浪潮。有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10多年的时间内,是国际上成立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各种合作组织最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国际上成立的各类合作性组织近千个。联合国各组织在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关系、解决各种分歧与冲突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种组织每年都要举行各类论坛、会议,讨论的主题都是与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相关的时代主题。各国政府首脑频繁出访,加强对话与沟通。在经济发展上,国家与国家、区域与区域的依存性和互补性越来越强。 学术界对“全球化”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全球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

4、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广义是指全球在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家之间的影响、互动日益加剧,使得具有共性的经济、文化等样式逐步普及成为全球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全球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领域。 第二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当代世界各种要素流动、融合并构成国家的全球体系的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表现为地区或国家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甚至从一般经济合作转变为经济制度、法律政策等等的趋同,也表现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规则和运行机制的趋同。 第三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就是人类社会的整体化、互联化、

5、依存性。但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趋同,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一体化。 无论怎样理解“全球化”的概念,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今世界进入了一个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交往、互动、依存日益紧密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一个部门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以经济为核心的“全球化”强调的是参与国际合作,通过沟通和交往谋求人类发展与进步。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具有全球化意识的“全球人”。经济全球化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它要求每个国家注重培养公民的全球意识,了解世界经济活动规则,关注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法律政治制度、生活方式,认识国际事务等方面。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不仅具有起码的全球意识、国际

6、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且具备合作、交往等好的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要求人们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理解,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并从国际背景和世界发展的角度思考各种问题,解决各种问题,同时具有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面前,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都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学会交往、合作、分享,具有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能力。 为了应对21世纪世界发展的挑战,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国际理解教育。1999年3月,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指导纲要规定,

7、各门课程实施中都应加强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而且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四大基本内容领域之一(另三个学习领域是信息技术教育、环境教育、健康教育)。高中的学习指导纲要则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英国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纲要也强调应对世界发展的需要,提出基础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六种基本技能,其中把“交往技能”放在首位。 美国务州制定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也不约而同地把“交往技能”作为课程的基本目标来设计。美国经济与教育中心研制的中小学应用学习标准把“交往”作为五大目标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召开的“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主题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

8、望”。大会发表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强调国际理解教育,注重“多元主义教育价值观”,对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必须设置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不能局限于专门的科目与知识,应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灵魂。 课程改革应该强调认识、理解并尊重国家内和国际间的文化差异,并将全球相互依存的理念同地方行动联系起来。应该强调课程开发方面的国际合作,鼓励引进别国教材,鼓励教材编写方面展开有成效的国际合作。 教科书应该就某一主题提供不同的视角并使这些视角的民族与文化背景清晰明了,而教科书的内容则应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 提升对外语学科的认识,学习外语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语言工具,更主要的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其他文

9、化,为建立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更深刻的理解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各种形式的行动以及学校的政策方针必须使和平、人权和民主既成为一种日常实践又是一项学习内容。 应该促进不同国家或不同文化环境中的大中小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定期交流。 .必须尊重少数民族或种族、宗教和语言上处于少数地位的人士以及土著居民的教育权。 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多元价值观以及交往与合作的能力不仅仅是在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培养起来的,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来培养。因此,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埃及、印度等国家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都不约而同地设计了综合实践类课程。 我国新一轮基

10、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程,可以说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2)信息时代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意味着信息技术已经由原先的一种纯粹的手段逐步演变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要素、生产要素,并逐步融人人们的生活方式。离开了信息技术,人类的现代生活似乎是难以维系的。 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并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它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意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价值观。 所谓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本身的一系列认识和观念。在信息时代面前,一方面认识到信息是人们的生活、生

11、产、个人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人们应时时处处注重利用信息资源,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过程中,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 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信息能力结构的核心,美国图书馆学会“信息能力”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将信息能力的内容结构分为“定位(10cate)”、“评价(evaluate)”和“有效利用(use effec“vely)”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信息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的要素: 信息收集能力。信息收集是信息利用的前提。信息收集不仅仅是随机浏览信息,它首先包括对各种信息源的把握能力,不仅包括从图书馆获取所需信息,而且包括从档案馆、专利局等社会信

12、息机构获取信息,还包括从亲朋好友、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其次包括对各种信息设备的操作能力,能够利用这些信息设备获取信息。 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以一定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任务为取向的。知识是信息鉴别的前提,只有通过鉴别,才能获取有用的真实的丰富的信息。 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实质上是将所获取的信息与自身信息需求进行匹配的过程,信息分析能力实际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分析,就是要发现信息所蕴含意义和价值。 信息利用能力。人们在收集信息并适当处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应能够妥善地利用信息,进行各种决策。 。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时代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信息的多样化和复杂性,这就要求

13、人们能对信息资源进行妥善地管理。 信息传播交流能力。包括通过信息设备、口头或文本形式传播信息。 信息价值观是对信息价值的认识,是对信息与人的生活和活动关系的整体把握。具有信息价值观的人,能够认识到信要息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把信息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而且善于时刻根据自身需要,从生活世界中自主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能够明辨信息中所蕴含的真伪、善恶。 在信息时代面前,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课堂讲授,是难以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需要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式。因此,世界各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增设综合实践类课程,完善课程结构,引导学生在开

14、放情景中自主学习,通过自主收集与处理信息来进行学习。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试行)把“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之一,课程计划则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来加以设计,特别强调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信息意识,具备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时代发展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3)知识经济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一方面,在人类生活领域和对自然界的认识中,人们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同时,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

15、一方面,科学发展呈现出学科不断分化,新领域不断产生,同时不同学科之间又不断整合,知识更新空前加快,学科分化与综合成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随着科技的竞争,世界经济竞争日益剧烈,而经济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了科技的竞争。人们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科学技术的更新变革了生产方式,资本经济逐步转变为知识经济,预示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各国普遍认识到要增强综合国力,必须提高人口素质,特别注重建立创新体系。因此可以说,知识经济时代实质上是一个强调创新的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精神,养成探究的习惯和态度,具有较强的探

16、究能力。在当前世界范围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中,突出创新,注重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成为各国普遍的改革目标。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日益呈现出“学习化”社会的特征。学习化社会强调,人的生活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发展的过程,社会是人学习的基本背景,社会中普遍存在着人的学习资源。从而开放学习、社会学习观念的产生,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学校教育,探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书本知识的教学来实现,还需要创设实践情景,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模仿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英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问题解决能力”是中小学课

17、程教学应培养和发展的六种基本技能之一。 日本课程改革颁布的学习指导纲要指出,“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根本指导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布的“德洛尔报告”强调,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应具有基本的创新品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并把“学会认知”作为基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综合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便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时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人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环境污染、人口激增、区域或民族矛盾激化,这些问题导致人类生存危机。1992

1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处理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关系的基本法则: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它成为世界各国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基本指导思想。这表明可持续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是重视人的价值的时代,是思考人的生存境遇和人的发展前景的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赋予人以深刻的人文关怀。可以说,可持续发展不仅仅产生于人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产生于人对自我的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克服一切短视的、功利的观点,着眼社会和人的长远发展。也正是在

19、这样一个时代面前,我们所处的社会具有强烈的学习性特征,一个学习型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客观地要求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终身教育观念,到21世纪又一次发挥活力。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终身发展的愿望和能力,能够自主地思考和规划人生。同时,可持续发展时代要求每个社会成员具有起码的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具有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应克服仅仅关注知识结果获得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新建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2、是对原有

20、中小学课程教学的矫正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教学的局限性的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新的时代面前,中小学课程与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远离时代需要的局限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对克服这些局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针对性。(1)课程教学目标单一(2)课程教学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3)学习方式单一(4)活动课的局限性(二)、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

21、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要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程,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学科课程、与以往的课外活动和活动课程有什么不同?这是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须明确的基本问题。1、从课程形态来看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具有严密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它不是一门学科课程,而是有着不同于学科课程的规定性的课程。(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经验性课程所谓经验性课程,一方面指课程的设计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背景、生活中感受到的问题与需

22、要为中心的,强调学生经验在课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课程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活动经验和活动过程基础之上的,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和参与。(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尤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转变学生那种单一的以知识授受为基本方式、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属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地体现了实践的课程观。实践的课程观不再把课程仅仅视为“学科”、“知识”或“教材”,而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所进行的一种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实践的课程观念强调:第一,课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不仅仅是

23、以文本形式来设计和组织的,而是以一系列活动为基础的,可以说,在实践的课程观指导下的课程,是以活动为中心的。第二,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情境包括课堂活动情境和开放的社会活动情境。第三,一方面,实践的课程观强调的实践不是指人类一般的、普遍的实践活动,而是指以学习和自我发展为目的的实践,这种实践依然是一种学习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的习过程。第四,实践的课程观注重的实践不纯粹强调实践的实际产品,它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的实际体验,通过体验,进一步获得感悟,获得能力发展和情感升华,形成良好的态度和价值观。(3)、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性课程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

24、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伸,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综合性课程。第一、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学科综合第二、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突出课程整合的理念。 第三、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特别强调与其他类型课程的整合,以及多样的学习方式的整合(4)、综合实践活动是三级管理的课程 作为一种基本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即国家、地方和学校对课程负有不同的管理责任。三级课程管

25、理体制照顾了地方差异和学校差异,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对学校的适应性,从而也强化了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方面的基本责任和权利。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宽松的课程管理环境。2、从基本特征看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的整合,有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软化学科界限;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强调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主动解决问题,加强中小学生的综合活动学习。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是开放式的,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利于

26、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与参与,密切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建立新的学习方式;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使学生具有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基本特征。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程度很高的课程,它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的独特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等价性与互补性。与其他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1)、综合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综合性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

27、决定的。(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4)、生成性:这是由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取向和该课程的开发所决定的。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的体验,因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就是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之中。(5)、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3、从价值取向上看一门课程是否有必

28、要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课程是否具有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价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设计的一门新课程,有人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它集中反映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也有人说,没有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没有走进新课程。人们之所以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做出如此评价,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区别于其他各类课程的独特价值,是新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不可取代的课程。(1)、丰富了学生经验 作为一种经验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价值集中地体现在学生经验和体验的获得上。这种经验和体验的形成及获得,是任何学科课程所不能比拟的,它具体表现为形成学生对自然、对社会

29、、对自我的整体认识。(2)、完善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说过,我们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就选择了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学科知识的获得为主要目的的课堂学科教学,赋予学生的生活方式是以理性生活为主要特征的,学生过着一种理性的生活。而综合实践活动在体系化的学科课程和课堂知识教学的框架中,为学生打开一个超越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一扇窗户,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实践的有效生活空间。(3)、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体系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则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三)、综

30、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追求的体现。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指从学生的自身行为变化上确定指标,即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察学生在行为上有什么变化,是否达到了预计的目标。 过程目标取向:即不注重或只追求活动的结果,更注重和追求活动的过程。 体验性目标取向:即注重学生在活动时的领悟、感悟等体验的获得和经验的生成。 生成性目标取向:即在具体的实践学习过程中,随着不同的教育情境的出现,自然而然地生成的课程目标,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动态性,它所注重的是学生在教育活动展开过程中的变化过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知识与技能目标:这

31、一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严密性,主要是指实践学习中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尝试而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以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目标: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性学习过程,在实践过程中学会寻找、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指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生成的目标。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责任感。 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 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

32、之间在联系上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 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 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4、各个领域的具体目标 就某一领域的活动而言,在确立活动目标时,不仅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同时还要考虑活动的具体内容、具体情境。具体目标的设计通常使用“了解”、“接触”等词语来表述具体的知识技能维度的目标;用“经历”、“体验”、“运用”、“参与”等词语来表述具体的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用“形成态度、情感、意识”等词语来表述具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

33、。如“国际理解”这一活动主题的具体目标表述如下: 认识并尊重不同文化差异; 包容不同文化; 了解、关心全球问题,有解决全球性问题的意识; 体验人际关系,尊重并关怀不同种族和人群; 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宽容人;把握自己的文化特色,分享自己对文化建设的价值;积极应用外语,展现对国际的理解和文化的学习。(四)、内容与形式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开发的课程领域,所以国家只着眼于对此课程宏观的指导(国家指定了四大课程领域),而不做强行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适合当地需要的内容。(1

34、)国家指定的四大内容领域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2)非指定内容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2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有以下几种: 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这一方式的核心是探究,其基本活动方式是观察、调查和研究。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其学习方式一般包括以下基本过程: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课题既可以有学生自主设计,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确定,只要与

35、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是学生感兴趣的课题就可以。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的过程计划、课题研究的条件准备、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预期研究结果,等等。课题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即按照研究学习方案,分步进行实施。如进行调查、观察、实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统计数据、撰写论文或研究报告等。课题探究的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包括对课题研究过程得与失的总结、对课题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对以后研究课题的设想与打算,等等。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活动:设计学习与应用学习是问题解决的两种基本形式,实际应用的设计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问题解决的实际操作。设计学习是指

36、设计出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系统,并创造出实施的方法。如设计班级形象宣传画、设计一套校服,等等。应用学习是指以解决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学习。以社会考察为主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社会情境和生活情境中进行的学习,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从而增加对社会的生活积累,并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体验与感悟、反思与批判。其基本形式有:社会考察、参观和访问。社会参与的实践性学习:是指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某一社会活动中的一员而进行实际的生产活动,从而获得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实现感。其形式主要有: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和生产劳动。3、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即以个人的

37、形式独立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任务。这种活动的形式最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活动:这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即几个(多数是35个)同学自由结合在一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任务。这一活动形式可以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横向交流的机会,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集体活动:主要是指以班集体为单位进行的活动。如班集体组织的外出参观、访问,集体听专题讲座、集体听专家介绍等均属于这种形式。(五)、管理与整合1.合实践活动的管理:目前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是如此。教育部(国家课程管理的最高职能部

38、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2)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为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造条件,包括师资、经费等。对学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情况进行督导、评价等。通过各种形式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帮助学校领导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指导学校切实地、创造性地落实课程计划中的有关要求。组织区域性的、校际间的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活动。(3)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管理要有组织建设和人员保证:设立研究和协调综合实践活动的专门机构和人员,以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成立综合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小组,建立校外指导教师队伍,并建立学生校外活动的协作单位,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建立学

39、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教师评价制度、学生评价方案、计算教师工作量制度、课程建设档案制度,等等。搞好校内的教师培训工作。2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性质上的整合:整体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特性之一。世界是由个人、社会、自然彼此交融而构成的有机整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也离不开个人、社会和自然世界,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无论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内容上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通过活动领域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有着共

40、同的性质(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方式上的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四大领域内容的整合方式有以下几种:设计兼顾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主题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并设计跨领域的综合活动主题,并将该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环节、劳

41、动与技术教育环节,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全过程。从而达到各领域内容的整合。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两两结合,整体设计 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分别两两结合,进行整体设计,并将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其中。设计以某一领域的内容为核心,涉及其他领域内容的主题 即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中的某一个领域的内容为主,构成核心主题,同时涉及其他领域的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兼顾其他领域的要求。(4)校内外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学校、教室的束缚,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把学校、家庭、社区融合起来,从而使综

42、合实践活动的整体性和开放性特征得以体现。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的综合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不是简单的内容删减,也不是简单的拼盘。走课程综合化的道路,是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突破,它顺应了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课程的综合化,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师日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面对全新的综合性课程,教师的角色将要发生哪些转变?教师应该发挥哪些作用?1、做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1)要有课程意识 (2)课程观影响着课程意识(3)养成反思性实践能力

43、(4)课程意识简述主体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强调教师时刻把自己和学生看作是课程的主体,把自己和学生置于课程之中。第一,学生是课程的主体;第二,教师是课程的主体。生成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接受主义”课程观,要求教师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之所以生成意识是课程意识的基本构成之一,是因为课程本身不是一个静止的完全预设的不能变更的教育要素。第一, 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第二,课程意义的动态生成与重建。资源意识;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第一,是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第二,是利用与

44、开发多种课程资源。2、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程综合化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促进生活、体验与学科的统一,促进师生合作,促进学习社区的建立。“教学规范”也将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的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1)、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2)、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一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二是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参与。三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参与。四是让学生在合作中参与。五是让学生在竞争中参与。六是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参与。(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评价:把学生引导到学习评价中去,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对

45、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积极的作用。一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评价的兴趣。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参与评价。三是让学生了解评价的方法。四是让学生掌握评价的语式。(4)、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一是校内的,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等3、做教学过程的分享者 教学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在这中间,师生通过共同活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以达

46、到在各方面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学任务的执行者、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影响和引导者,同时也是教学过程的分享者。 教师做教学过程的分享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做教学资源的分享者(2)做学生成功喜悦的分享者(3)做综合知识的分享者4、关注学生课程综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与成年人一样,他们所认识的周围世界,不是以学科的形式出现,而是综合的、整体的自然事物或社会现象。(1)、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2)、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3)、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4)、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5)、关注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二)、综合

47、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管理与评价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学生管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还极不成熟,他们的思维、判断、决策-带有很强的随意性。学生仅仅是学习的主体、发展变化的主体。在整个成长过程中,还需要呵护与扶植、引导与帮助。(1)、学生活动的分组:原则尊重学生意愿,服从主题需要关照学生兴趣,注重强弱结合强调就近组合,提倡男女生搭配分组、分工明确,允许跨班、跨校(2)、学生活动的指导主题的获取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成果的形成与展示2、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实施发展性学生评价1、确定学生评价主体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进行发展性学生评价(1)、发展性学生评价的特点发展性学生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发展性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而不是检查和评比发展性学生评价是注重过程的发展性学生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发展性学生评价倡导主体多元化和方式多样化发展性学生评价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2)、综合实践活动倡导的评价理念确立学生评价目标科学选择学生评价内容: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探究能力、社会实践和交往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