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0681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一切以“生”为本.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一切以“生”为本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教学体会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服务的。既然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就必须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应为学生的学服务。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所收获,教师就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起点、疑点、弱点、错点和亮点。一切以学生为本,才能创建出真实有效的课堂。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从而提高课

2、堂的有效教学。 一、把握学生已有知识起点,进行有效诱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同时又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思考如何以“生”为本,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起点,从而促进教学的有效推进?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活动经验的形成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又服务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所以,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离不开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实际经验。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3、经常会发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些生活经验。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在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教师也要明确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不等同于数学活动经验。例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中,教师在引入面积这一概念时,应了解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摸摸这或摸摸索那,而且能摸出面或体的大小、形状和曲直等,但这活动并无明确的数学意义。但正是这种生活经验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打下了不可缺的基础。在教学中,只要教师在此基础上稍加引导和提升,在将生活经验 “数学化”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摸到的面就是物体的表面。加深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 新的基础教育观认为,教

4、学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状态和发展状态。这个理念启示着我们,课堂要以学生的现状来确定教学的起点,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发展。 二、研究学生学习疑点,进行有效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启发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捉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拨动思维之弦。由于疑点来自于学生,是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的探究是自主的,这样的学习课堂才会真正有效。例如“笔算退位减法”中三位数减法应“从个位减起”,但是学生也会有疑问:三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对于学生这一个疑问作为教师不能加以否定、回避、搪塞、甚至置之不理。而是应用极大的耐心和诚心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和释疑的

5、机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去、经历和体验“从高位减起”方法的可行性和局限性。可以出几题计算让学生尝试从高位减起,528 -395 = 153-78= 463-387=师:谁能说说你从高位减起时,遇到什么问题?生1:高位算起的话,后面遇到退位时难处理了。生2:后面的计算需要从前一位退1时,前面写的差要改比原来小1。师:谁能完整地说一下,从高位减起时该怎样计算?生3:从高位减起,一次要看两位,不够减时,也要从前一位退,不过要先退,再写上差。师:那么在平时计算时你会从个位减起,还是从高位减起。生4:从个位减起比高位减起简便,应选择“从个位减起”这样更简便,效率更高。 在本案例中,学生对“

6、笔算退位减法”中三位数减法应“从个位减起”,还是“从高位减起”的疑问都是由学生自己产生的。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思维积极性高。并让不同的学生又都积极参与探究“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活动,并深入浅出地作出回答,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自主学习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了解学生学习的弱点,进行有效突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往往会碰到很多困难,这时教师如何去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沉下心来,细细解读学生思维的脉动,找到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发现小学三年级“空间与图形”中上册的“周长”与下册的“面积”这两块内容引入,还加入大量的变式题和解决实

7、际问题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如何在课堂中弱化这些知识,在以“生”的课堂中,作为教师应对这一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并采取有效的教学对策。问题一:单位名称间的混淆。主要表现在1、当单位名称不一致时需要转化时出错。2、计算周长和面积后,单位用错。教学对策:1、加强周长与面积的对比练习。2、培养学生细心解答问题的习惯。问题二:图形转化中的困惑。例一根铁丝围成长1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如果把它围成一个正方形,则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或在一个长7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教学对策: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设计一些针对性地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感悟

8、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变化过程中的变与不变。问题三:解决问题时的障碍。如一个长方形菜地,长5米,宽4米,要用篱笆围起来,其中有一面靠墙,篱笆的长至少需要多少米?菜地面积是多少?教学对策:通过周长面积的比较,帮助学生克服旧知识的负迁移。“一面靠墙”对周长来说少了一条边要减去,对面积来说没有变化。并且通过图片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 学生学习的程中暴露的问题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问题的存在。要善于利用自己的各种资源,以生为本,为学生展开新的认知提供新的方向,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四、 面对学生错点,应化错为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在课堂中出现错误

9、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错误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吃一堑,长一智。”对于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如何巧妙地把他解决掉,以生为本变错误为宝才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例如:“植树问题”园林工人沿工路一侧植树(两端都要种),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生1:6(36)210(米)生2:636=216(米)生3:6361=215(米)师: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是正确的?生:第一种。因为现代化端都要种的情况,间隔数要比棵数少1,也就是有35个间隔,再用“间隔间隔数”的方法求出这段路的长度。学生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解法,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了“棵树1=间隔数”后来解决求路长

10、的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一道逆向思维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后面两种方法虽然是错误的方法却也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应重点抓住这两个错误的信息,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为什么不能用636和6361来计算。使学生明白要求路长,关键是求出间隔数,然后用“间隔间隔数”求出路长,面不是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到正确的方法上。运用错误资源的目的是为了让错误不于重演,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正确处理错误需要教师睿智的应对。五、挖掘学生学习亮点,促进有效生成 精彩的课堂不完全依赖于课前预设,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两者是有差异

11、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毕竟课堂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回答,都能成为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而动态生成则是课堂有效教学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课堂精彩生成的点,并使之成为有效教学的亮点,将静态的预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方案,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例如,“把一个六面都涂色的大正方体平均分割27个大小相同小正方体,问只有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几个?”对于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有所困难,教室里一片寂静。如果此时教师看到学生这种情况,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这题也就失去了它的思考价值,也让学生失去了一次让正方体知识升华的机会。作为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正方体知识(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学生听教师一分析马上豁然开朗,之前的难题迎刃而解。因正方体有6个面,只有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6个。正方体有12条棱,二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12个。正方体有8个顶点,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8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就是中间一个。或276812=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渔”通过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的思维来一次飞跃。沉闷的课堂瞬间转化为富有探究、活力四射的精彩课堂。 “琢玉在手,成玉在心。”只要我们时时刻刻心中有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我们课堂的每一步都可以走得更真实、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