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0907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算用结合”主题下的校本教研 数学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那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和解决问题教学如何真正使“算”和“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呢?这是新课改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学校本着“准确定位、积极引导、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原则,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探究、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寻找“算”和“用”的最佳结合点。一成立“算用结合”主题研究组由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研组长等骨干教师担任主题研究组的核心成员

2、,组成路桥小学“专家组”。 主题研究组的运作,改变了原来教研组各自为阵、孤立无助的局面,密切各教研组之间的联系。每两周开展教研活动,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弥补了横向管理中出现的“空白地带”。通过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算用结合”主题教研形式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活动促进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是我校开展校本教研的工作策略。为了校本教研有序、有效地开展、为了准确定位“算用结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要求学科组、教研组活动前制定好计划,确定活动时间(一般要求每两周至少举行一次活动),教

3、研活动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并选择合适的教研形式,要求教研形式丰富多样,重点实践集体备课、课例研讨、微格教研、教学沙龙等教研形式,培养教师认真落实教学常规的意识,提高教学基本功,增强教师反思的能力,切实提高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教研活动一般由组长主持,确定中心发言人,并由记录人及时记录。开展教研活动,我们学校的老师不分长幼彼此,各自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一部分算用结合的重点是什么?以算为主还是以用为主呢?算与用的最佳结合点在哪里?我们班的学生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难点是什么?可能产生的基本学习过程是什么?针对这一基本学习过程,可能会产生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去解决?你的想法是不是还需要作这样

4、的调整和完善?大家相互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对方对教材的看法、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关注。对教法的设计,不强求形成统一的结论。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教法的共同拥有与相互启迪。三反思交流活动我们的许多反思、交流与研讨并非都在正式的教研活动场合进行,它往往大量地存在于课间或平时的教师交谈之中(大多数又是同教研组的教师)。这种活动不是正式组织的,它没有一定的计划性,它重在教师的自我反思和互动交流,它的存在体现了学校有良好的教研氛围,这是对正式教研活动形式的延伸和补充。这种客观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非正式的教研活动形式“反思交流活动”。1灌注于笔端。就是要求教师把反思交流

5、活动中动态生成的有价值的现象、问题或观点及时记录下来,可以在备课本上写成教后小记,也可以写成教学随笔、教学故事或教学日记等。在反思中,教师们感悟到“算”“用”的最佳结合点,学会了尊重学生的需求,打开了以学定教的思路,激发了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2网上研讨。就是要求教师把教学反思呈现到校园网、路小教育博客网上,以问题的形式、案例的形式或教育叙事的形式等,把教学中困惑的问题展示出来,表述清楚。网上研讨可以扩大交流的空间,形成交流的轨迹。这种交流具有极高的民主性,能够形成一种十分宽松的学术氛围,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阐述不同的观点,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精彩就可能产生于点击鼠标的瞬间。四“算用结合”

6、深度认识认识之一 创设必要的现实情境来实现“算用结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数学知识只有呈现在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才能促使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计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正认识到计算的作用。新课程非常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去体验、理解有关知识,注重过程和运用。因此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身边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使数学融于学生的生活,变枯燥为丰富,变乏味为有趣。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必要性,并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可以创设运

7、动会给运动员发点心的情境:我们班有21名运动员,领了一箱矿泉水12瓶,再领9瓶够吗?“够吗”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进而使学生想到要知道准确的结果必须通过计算来解决。接着,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想到了用各种各样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先算2+9=11,再算10+11=21;有的把12分成11和1,1和9组成10,10+11=21;还有的先把9看成10,12+10=22,22-1=21。这样,学生从具体情境出发解决了问题,在富有情趣紧密联系生活的情境中理解了算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了数学思维。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决与应用的过程。”

8、显然,将计算教学融合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现实的生活情景为背景,为学生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为数学知识的学习提供可探究材料,丰富了学习题材,赋予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好计算的热情。当然,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地发散出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认识之二 以用促算 以算解用 算用相长我们知道,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必要。计算教学需要与解

9、决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简而言之,“算”是为用服务的,“用”又反过来促进“算”。因而,计算教学时要把“算”和“用”结合起来。教学中一定要给孩子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让孩子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计算的重要性。只有能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孩子,才能在创造性实践中充分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知识的价值。 例如,教学估算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购物情境,用投影出示一件价值为38元的衣服,一条31元裤子和一双22元的运动鞋,然后问学生:妈妈大约带100元钱买这三样东西,够吗?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方法估计,推断生活中的事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

10、题,这是我设计的本意。因此这一题我没有算好就停,而是请学生谈谈估算的方法和学后的感受。有好多小朋友发出这样的感慨:不学不知道,学了才知道计算还有这么快速的算法!有的说:在不需要准确计算时,用估算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又快又方便;还有的学生说:估算的方法真简便,我一定要学好估算!在以上活动中,学生学习了现实中的数学,发现了平时的生活中一些计算问题原来就是数学知识的原型,因此学习计算的热情就更高了。认识之三 “算用结合”创设情境要把握一个“度”在计算教学中,创设计算情境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必要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为

11、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这就提出“在创设情境中把握一个度”,不要为了追求“算用结合”在哪里挖空心思地搞情境创设。一味追求生活化情境要跑“调”的,在现在的计算课公开教学中,我们感觉到了计算教学好像进入了一个“程序”,这是不是好的现象呢,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另外把握一个“度”的另一方面的意思说,在创设时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不要一哄而上,要为解决问题服务,在创设时要考虑这样创设到底是为什么,学生在之中到底会学到什么等等。我在在低年级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比较少,应多创设简单教学情境,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创设算游乐园每项活动人数的情境,又如教学二上乘加时可以创设购买门票的情境,有两个大人带1个小孩

12、的,有4个大人带1个小孩的,有1个大人带2个小孩的,还有1个老师带3个学生的。大人的门票8元一张,儿童票5元一张。通过解决他们要花多少钱买门票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乘加的意义,感受乘加在生活中的运用。在高年级教学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基础知识的增多,可以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思索、合作探究来完成任务,并在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趣味和魅力。在“算用结合”教学摸索的道路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我们应尽可能做到:把准“算用结合”的教学目标让课堂凸现实效的灵魂;激发“算用结合”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前提;开发“算用结合”的课程资源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原动力;关注“算用结合”的人人参与让课堂凸现实效的关键;提升“算用结合”的思维品质,让课堂凸现实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