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1112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应用活动实例设计最大和最小素材:大熊和小熊住在森林里,它们各自盖了一栋房子。为了晒太阳,它们想用竹子做窗框,开一扇窗子。大熊不惜力气,但怕动脑筋,就直接到竹林里砍了一根16米长的竹子,想把它截成四段,可不知该截多长做窗框,才能让最多的阳光晒进来。小熊爱动脑,但有点懒。它想用最短的竹子做成窗框,开一扇16平方米的大窗子,超过大熊。但算了半天也没有求出来。到底竹子该截多长,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帮它们解决这两个问题吗?1、制订活动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确定最值方案。(2)数学思考:主动参与活动,通过观察、实验、

2、推理发现问题的关键点(面积长和宽周长)(3)解决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策略。学会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并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4)、情感与态度:体验活动过程中的探索与创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质疑、善思的良好品质。2、设计活动过程(1)、创设情景,生成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基础上,生成数学问题(求最大面积和最小周长)。(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收集信息(长方形的面积、周长),尝试探求解决方案。可以利用学具(木条或铝丝)模拟操作,也可推理分析。 、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相同或相

3、近方案分组,创造合作机会。教师收集组内信息,适时反馈,进行组间协调和点拨。(3)、多样评价,自我反思: 通过自我评价、过程评价、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重点是过程评价。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中方法和策略的优化问题,更要评析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数学思考”、“情感态度”。(4)、拓展应用,问题延伸:问题解决后,可继续变换问题,可把窗子改成其他形状:三角形、圆形甚至由面到体(长方体、立方体、球),在后续知识的基础上继续探讨。 3、确定活动内容(1) 大熊问题:分析题意,讨论“16米竹子长度”、“窗子能晒进最多阳光”含义。操作学具,演示观察。把实际问题转

4、化为数学问题:16米竹子长度长方形周长,窗子能晒进最多阳光长方形面积最大。(建立数学模型)试一试,调整铝丝的长和宽的大小,确定最大面积的长方形。(动手操作)各组方案汇总,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师生共同优化解决方案。分析可能情况,确定最佳答案。长(正)方形周长一定长和宽可能情况长(正)方形面积最大(长+宽)2 = 16(米)长+宽 = 8(米)可能 7 + 1 = 8(米) 其面积 7 1 = 7(平方米) 6 + 2 = 8(米) 其面积 6 2 = 12(平方米) 5 + 3 = 8(米) 其面积 5 3 = 15(平方米)4 + 4 = 8(米) 其面积 4 4 = 16(平方米)由此可知,

5、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面积最大。(2)小熊问题:长(正)方形面积一定长和宽(边长)长(正)方形周长最小长宽 = 16(平方米)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16 1 = 16 (平方米) 其周长(16+1)2 = 34(米)8 2 = 16(平方米) 其周长(8+2)2 = 20(米)4 4 = 16(平方米) 其周长 44 = 16(米)由此可知,边长为4米的正方形周长最小。(3)汇总两个最值问题,探究问题之间的联系。利用长和宽作为中间量连接问题的已知和结论,进行两个问题之间双向转换。(4)问题拓展,变化题干。改变窗子的形状,稍作提示,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继续探究。4、安排活动时间课内外相结合。课外学

6、具准备,操作演示,初步建立数学模型。问题解决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度拓展。课内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交流、反馈,分组探讨。5评价活动效果(1)、自我评价 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真实体验,进行“自我反思”,说得失成败。可以用活动总结形式书面表达,汇总交流。 (2)、过程评价 师生就探究过程中的解决方法 、问题模型、探究方式进行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过程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参与过程也可提出不足。指导教师设计量化表格,定量或定性表现活动的参与程度和收获。(3)活动效果总评,物质和精神方面进行适度鼓励。对参与程度,策略优化,合作表现等方面都可以用小红旗的形式进行明示,以此激励和培养学生对实践活动的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