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136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科生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作者、学号: 学院、年级:教师教育学院 2006级学科、专业:教育学 小学教育(数学与科学方向)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日 期:2010年5月20日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对策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改革实验教科书的一大亮点,新奇、灵活、巧妙、有趣、富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且使教学如鱼得水,取得事半功倍的良效。相反,问题情境的创设华而不实、离题万里、枯燥乏味、牵强附会便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这样不仅冲淡了数学课应有的数学味,可能还会导致课堂教学目标未能及时实现,从而影响教学的进度。本文针对新课改

2、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缺失实效性、目的性、趣味性、数学性、科学性诸多误区进行反思和分析,然后详细诠释问题情境正确理解问题情境,最后提出通过变花哨为内涵,精选信息 ,设计矛盾、趣味和悬念的问题情境,凸显情境的数学味,紧扣学科教学目标等多种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进而让教师们正确理解问题情境,尽快走出创设的误区。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误区;对策The Erroneous Zon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reating Problem-Situation in Elementary School MathAbstract: Producing problem-si

3、tuations is a highlight of the text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Original, flexible, clever, interesting, and suitable to the problem-situations not only promotes the students mathematical thinking, but also makes the teaching procedure ahead of the time. On the

4、contrary, those problem-situations with flashy, reverse, boring and far-fetched will backfire our teaching aims, it could give less prominence to math leaning environment and cause teaching aims fail to come true on time, influence the teaching according to schedule. This article will reflect and an

5、alyze those erroneous zones ,such as actual effect, issue, interest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s ,what had lost by teacher in the new teaching reform experiment, then explain elaborately the real meaning of problem-situation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problem situations

6、via selecting information, designing contradictory, interesting, suspenseful problem-situations, highlighting the situation of mathematics taste, fastening of teaching objective, etc. And let the teachers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situation to get out of the promotion of the major traps as

7、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math; problem-situation; erroneous zones; countermeasures 目录引言 1研究方法 1讨论与分析 11 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弊病 11.1 问题情境因花哨的媒体动画而缺失实效性 11.2 问题情境因宽泛的提问而缺乏目的性 31.3 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 51.4 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数学味 51.5 问题情境的创设违背数学科学性 62 正确理解和认识问题情境 72.1 问题情境的涵义 72.2 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 82.3 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 8

8、3 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103.1 变“花哨”为“内涵”,创设简洁高效的问题情境 103.2 精选信息,尽快切入正题113.3 创设矛盾、趣味、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123.4 凸显情境的数学味,让问题情境创设更有效133.5 问题情境的素材和表现形式要紧扣教学目标13结论15参考文献16致谢17引言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广大教学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注意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创设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规律的逼真而高效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渐入问题,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与此同时,我们若认

9、真审视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就会有“意外”的发现:不少教师备课时为了创设问题情境,在寻找素材、构思情节上虽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因忽视了“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忽视了现实情境背后应突出的数学本质,忽视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实效性、趣味性等原则,而导致花了功夫却收效甚微。甚至有的教师为了课堂热闹而创设热闹,“浅表化去数学”的现象仍很普遍,出现这些误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基于对问题情境理解的偏差和诠释的失当造成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在学校图书馆、学院资料室查阅大量有关问题情境方面的书籍和月刊,并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机房和上网检索收集和查阅与创设问题情境相关的期刊文章,继而

10、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撰写和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案例研究法:研究与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相关的经典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片断,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从课堂实录中选取合适的案例,为本文提供有力的实证。讨论与分析1.问题情境创设的误区和弊病1.1问题情境因花哨的媒体动画而缺失实效性教师创设情境要能促进学生的思考,如果仅仅以鲜艳的画面,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那么不仅没有发挥情境应有的“促进激励”功能,而且学生还会因驻留在教师设计的华丽花哨、生动有趣、充满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之中,而忽视了问题情境背后的数学意义,这样以动画取代了学生的思维,造成了与价值理念“南辕北辙”的

11、负面冲击,如此创设问题情境定然无法取得最优化的效果。案例片段11:周长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伴随着优美的乐曲,画面上出现农夫和他的茅草屋,屋外有三块农田,分别是三角形的苹果地、长方形的玉米田和正方形的水稻田。 画外音:从前,有一个农夫,他种了一些庄稼,每到秋天的时候,田里就金灿灿的,收成这么好,农夫可高兴了!可是有一天,邻近的村子里突然跑来一群猪、牛、羊,它们要来吃庄稼了!这下可怎么办?农夫急坏了!小朋友,你们来帮帮农夫想想办法好吗?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叫道:“让农夫宰了它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哄堂大笑,教师的脸上非常尴尬,不予理睬。这时,一个“两条杆”站起来说到:“可以把这些田

12、用栅栏围起来。”师:真聪明,是这样围吗?(教师生怕再出岔子,没等学生回答连忙用电脑演示,线段首尾相连形成一个个封闭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三个图形从实物中剥离出来)师:你们都是这样想的吗?全班学生一阵沉默,然后木然地点了点头。突然,又是那名学生:“老师,不行,农夫走不进去了!”教师好像没听见,继续用电脑演示:这就是周长。师:谁到前面来指一指这些图形的周长?(屏幕上出示圆、五边形、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来指,可是这个学生的身高太矮,根本指不到图形,教师就用电脑一个一个演示给学生看,线段环绕图形一周、闪烁三下。师:像这样,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师:再来看看这片小树

13、叶,你能指出它的周长吗?又有一名学生到讲台前作示范,由于叶子很小,下面的学生根本看不清楚,示范学生也是很随意地比划了一下,然后教师又用课件演示:一片美丽的树叶四周闪烁着一圈边线。教师直接小结: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也是它的周长,我们把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叫做周长。反思分析:一提到情境,许多教师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多媒体课件,好像“情境”就是多媒体的代名词。由于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形、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于一体,演示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形象直观的演示既不用教师多费口舌而讲解不清1,同时又能让学生看清楚动态演示的过程,富有真实感和表现力的多媒体技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多数

14、教师在教学抽象几何概念时就青睐于多媒体技术。但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仅仅凭借一个漏洞百出的情境就将图形的边线直接从实物中抽象出来,不仅有悖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也将图形的边线和周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混淆了1。不仅如此,学生主体的“数学思考”被湮没于亮丽形式和动漫画面所引发的丰富的联想之中,像这样的问题情境,充其量只是提供了一幅供学生欣赏和发挥想象的炫丽画面而已,甚至还成为分散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因此,一个有效的课堂问题情境不在乎它是否有华丽的外表和新颖的招术,而应归结为本质上是否让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认知冲突,产生困惑、矛盾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思考当

15、中,这才是关键之所在。1.2问题情境因宽泛的提问而缺乏目的性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的教师往往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而导致问题情境和教学内容脱节,没有达到应有的质量和深度,内容华而不实,有趣却无知。毋庸置疑,宽泛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评价能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许多学者与教师达成的共识。但与此同时,教师要避免走向另一个误区:过于宽泛的问题情境会导致学生不知道做什么,将会使课堂陷入离题万里的境地。案例片段22:“9加几”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问题情境:(课件演示“9加几”运动会场上

16、的主题图,主题图上有9人在踢毽子、6人在跑步、7人在跳远、3人在跳绳等)师: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生1:有人在跑步。生2:有人在喝饮料。生3:有人在踢毽子。生4:草地上有小草、有毛毛虫。学生海阔天空地回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待过了7分钟,教师急忙抛出:“踢毽子的和跑步的一共几人?” 反思分析:上述问题情境具有宽泛性,它把学生的思维放到了广阔的背景之中,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从理论上分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起点产生问题:可以提出运动员参加的项目;可以提出有关数字信息;可以提出有关加法的数学问题。事实上,因为教学的对象是

17、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是从简单的入手。当一个学生先提出有人在跑步时,由于思维的迁移作用,其他学生就会抢着回答:我发现了有人在喝饮料,有人在踢毽子提出一系列与数学无关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该问题情境缺乏指向性。如果教师驾驭课堂能力差一点或者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将会使课堂陷入问题千个,离题万里,看起来很热闹,却达不到目标的局面。案例片段33:统计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教师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生1:我想知道大象过几岁生日。生2:我想知道大象的新衣服是谁送的。生3:我想知道大象妈妈给大象什么礼物。

18、生4:我想知道为什么没有生日蛋糕。(至此,五六分钟过去了)师(很着急):难道你们不想知道大象家来了那些客人吗?不想知道它们都给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生(不情愿地):想。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反思分析:这个问题情境之所以没有引导学生想到统计的问题,关键的一点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宽泛,太笼统,不明确,缺乏对数学内容的指向性,以致长时间也未能进入实质。而且丰富的生活情境掩盖了数学的信息,精美的课件转移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再加上教师“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的空泛提问,使教学完全背离了本义。这不仅说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缺乏对数学知识的指向性,学生的回答就容易缺乏有效性,而且也说明教师忽略了问题情境创

19、设的目的性,仅提了“看了这幅情境图,你想知道什么”这样宽泛的问题,学生想知道的当然很多,回答的自由度很大,因此出现发言积极踊跃,而内容却与数学知识不沾边的局面。1.3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趣味性 教师把创设问题情境仅仅看作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或教学知识的平台,把创设问题情境简单理解成为活跃课堂气氛服务12,却忽略了问题情境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且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忽略了问题情境也有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案例片段44:20以内加法练习课教学片段(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课伊始,教师热情洋溢地出示一个卡通动物机器猫的图像:今天机器猫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学数学,大家愿意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

20、起来,可兴趣却随着课堂的进度而逐渐减弱:首先是“机器猫+习题”,其次是“机器猫+连一连”,再次是“机器猫+巩固练习”,最后是“机器猫+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机器猫,教师不断地重复着同一句话:“看,机器猫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数学题?”学生在教师打着机器猫的旗帜下,枯燥无味地重复着练习题。反思分析:以上案例中只将问题情境的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试问,创设问题情境只是为了给传统教学包装点缀一下?问题情境的创设如果不能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且富有挑战性,那么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认知的内驱力,更别提能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和意义何在?1.4问题情境的

21、创设缺乏数学味数学味是一切数学本质属性的统称。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能片面地解读“数学源于生活”,而过分地追求一切数学知识都要生活化,不仅会使问题情境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淡化了数学学习应有的数学味,而且弱化和干扰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一定要切记:数学虽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能将二者等同起来。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的同时,勿忘了赋予它一定的数学意义。案例片段55:吨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课件出示一幅漂亮主题图,上面有牛、熊、马、鹿和一座小桥,并标出各只小动物的体重分别是500千克、400千克、300千克和100千克,小桥上立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限

22、重1吨”。这位教师首先介绍说:牛、熊、马、鹿一起去参加动物运动会,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然后问学生:你们从图上发现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提出了不少要用加减计算的数学问题,但就是没有学生提出有关“吨”与“千克”之间的数学问题。反思分析:以上情境源于教材的主题图,本来是一个不错的场景,可是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涉及问题的关键之处,导致问题与教学内容脱节,忽视了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浪费时间却得不到教师期望的答案。教师让学生发现图上的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自然很活跃,但所提的问题却忽略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数学本质“吨”与“千克”的关系,冲淡了应有的“数

23、学味”。这样的问题情境既浪费时间,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从而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没有数学学习内容的本质,就没有数学课的“数学味”。 1.5 问题情境的创设违背数学科学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所谓的学习兴趣而牵强附会地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貌合神离”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看似新颖独特,但仔细推敲却与实际生活相违背。有的违反了数学的科学性原则,甚至还误导学生。案例片段65:倒数的认识(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可以倒过来,如:人可以倒立,杯子可以倒过来口朝下,一张人的笑脸图倒过来变成了哭脸(图片出示),你们可以举例吗?生1:凳子可以倒过来放在桌子上。生

24、2:数学本子可以倒过来写。 师板书:倒数。师:猜一猜,倒数是什么?生:倒数就是将数倒过来,如1倒过来还是1,8倒过来还是8,9倒过来变成6。反思分析:以上教学是通过“东西可以倒过来”创设情境,貌似与“倒数”有关联,其实是教师望文生义,与“倒数”根本是两码事。进一步而言,倒数的本质特征是“两个数的积是1”,学生以“东西可以倒过来”迁移到“数可以倒过来”,从而得到倒数,明显是牵强附会。如此来创设问题情境偏离了数学的本质内涵,学生的回答定然不是教师所希望得到的答案,但这能怪学生吗?是“倒”的情境将学生引入了歧途。2.正确理解和认识问题情境2.1问题情境的涵义对于问题情境,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

25、克食盐放在你的面前,你无论如何也难以下咽。但将其融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不知不觉将其全部吸收了。问题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要融入问题情境中,才能显示其活力和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轻松、自信地学习,并接受它,从而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13本文中的问题情境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面临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冲突时,在当前状态下还难于理解或没有完全确定的解答方法和新的数学结构。其次才是情境,即数学知识产生和应用的具体环境和氛围。这里的环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虚拟的社会环境与经验性的想象环境,也可以是抽象的数学环境,甚至可以是群体的学习气氛等学习环境。由此

26、可见,问题情境不一定非得是生活里面的真情实景,有时候情境也可以是很抽象、虚拟的数学问题。问题情境是指问题的刺激模式,即问题呈现的形态和组织方式。问题情境的创设价值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知识背景。根据情境揭示数学知识发生的背景,从而充分显示数学学习的文化意境;(2)活化知识内涵。就是把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化为鲜活易懂的有趣场景;(3)问题的情境由问题的背景与问题的体系系列共同构成。数学中的情境是以看似非数学的故事或事件对数学问题的一种包装,问题情境的内涵表现为情境中有无数学问题,如何用数学解决情境中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在问题与情境之间,问题是核心,是本质,情境

27、只是辅助,是形式。没有情境的问题不一定不是好问题,但没有问题的情境一定不是好情境,甚至也不能称其为情境,因此离开了问题的情境会变得苍白无力。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和认知水平特点,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地置于特定的情境中,创设让学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多维感官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2.2 创设问题情境的要求在数学教学的领域中,郑毓信教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对学生的数学认知起到导向的作用,它不仅仅是“敲门砖”,还应是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1

28、4。而孙晓天教授认为:数学问题情境要满足两条:一个是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适合做数学课程与学生经验之间的接口;另一个是能成为学生应用数学和做出创新、发现的载体15。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引发学生主动进行数学思考的动力源泉,是数学问题解决的起点,情境因问题而有意义,问题因情境而有生气,任何把问题放于从属地位而盲目追求情境效果的教学都是失败的。当我们在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时,可以按照以下的要求:(1)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所谓“最近发展区”是学生即将获得并且能够获得的经验,但这种经验现在并不具备。在探究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在学

29、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可以解决的难易适度的问题,即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经过学生的一番努力才能得以解决,这样的问题也是学生进行探究和激发思维的重要前提,这是因为:倘若问题过于简单容易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机;太难则使学生产生过大的挫折,失去了进一步探究的信心,“跳一跳摘桃子”很形象说明这种问题的难易程度。总之,问题情境创设的成功与否,关键取决于教师对问题的设计,问题的答案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不能唾手可得也不能遥不可及。(2)情境要有一定亮度。所谓亮度有两个标准:一是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条理,特别是有关的目的,到达目的的障碍条件一定要清晰地呈现,有时利用书面、黑板、幻灯呈

30、现;二是尽量控制变量的数量,无关变量尽可能少出现,以免学生对问题情境产生太多的迷惑,增加了探究的难度,而且不利于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的形成。8(3)呈现要有一定曲度。这个过程,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看,是一个信息刺激接收器的选择性接受过程,因此要利用各种方法增加问题的新奇度。比如采用故事形式、电影形式呈现问题,引起思考。萨其曼曾提出,问题最好要包含一个异于常规的情境。82.3有效问题情境的特征当我们对小学数学中的常态课堂进行剖析时,就会发现:有效的问题情境具备以下特征:(1)趣味性有趣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相反,死板的教学使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教师要当好教练和导演的角色,诱发学生渐入问题情

31、境,使学生产生“入境始入亲”的感受,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被有趣的问题吸引,到达教师预设的理想彼岸。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儿童的心理,年龄特点及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有趣的童话故事、谜语及游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2)启发性在学习中产生疑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目的是促进学生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迁移。教师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逐渐加深,不断提高学生思考的层

32、次和思维品质,可以增强学生思维的体验过程。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梯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利用“割一割、拼一拼”的方法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进行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顺利地应用所学过的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算出梯形的面积,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中,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知识自身规律等方面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突破难点的“金钥匙”。 (3)挑战性心理学表明:学生的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而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

33、学过程中,教师若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规律,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起认知冲突,更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4)思考性创设问题情境不在于它是否有华丽的外形,而在于能否诱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能否培养学生一双能用数学的知识视察世界的眼睛,能否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因此,问题情境不能过于浅表化,肤浅,这样对学生没有启迪作用;也不能过于高深莫测,让学生望而却步,要给学生留下一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贴近学生认知水平中的“最近发展区”。(5)现实性现实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仅指问题情境一定要来自学生生活实际的生活情境,也可以是与学生认知发生冲突的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

34、题情境。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基础来建构新知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身边的生活”引进数学课堂,再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身边的生活”。这样做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感受数学的价值和力量。例如,新教材在接受统计的知识时,许多教师都是创设了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例子,让学生懂得辩证地看待成绩,学习从各种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学生身边的学习生活中去。3.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对策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数学

35、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11。中科院院士吴文俊教授也曾说:“数学的精髓就是从问题出发。”在数学学习中,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究的动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尝试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推动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问题

36、情境的创设要结合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围绕教学目标。针对以上问题情境存在的误区,提出有效的对策如下:3.1变“花哨”为“内涵”,创设简洁高效的问题情境最佳的问题情境不是一定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创设,更何况这对我们广大的农村教师而言也不切实际。在上述的案例片段1中,授课教师的出发点原本是好的,但是,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被花哨的媒体动画所吸引,教师在教学中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机械操作者,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无关的数学行为置之不理,而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遨游”于多媒体引发的丰富的联想之中,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效率可想而知。由此可见,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好比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当,对提高教学质

37、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相反,利用不当,多媒体的弊端足以覆盖它在教学中的优势,如同“案例片段1”一样,不仅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反而使教学效率低下。值此,教师倒不如利用朴实的语言去创设简洁的问题情境,哪怕只是寥寥数语,只要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掀起波澜,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是高效、最佳的问题情境。例如:在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教学中,新课伊始,教师就直接在黑板上写出:“2.41.2=”直奔主题,“你能尝试自己解决吗?”,“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行”,“老师期待同学们的惊人发现!”,就这样简短的几句话,便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这岂不是一种更直接、更有效、更简洁的情境创设?3.2精选信息,尽快切入正题

38、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将问题问到点子上,所提出的问题要能向学生反映本节课需要“做什么”。要把教学目标毫不含糊而清晰地呈现给学生,惟有如此,教师意图清楚,有的放矢,学生成竹于胸,由此带来的教学效果不言而喻。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不仅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快实现从生活原型到数学模型的快速过渡,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素材,更要努力创设一针见血的问题情境,只有这样,问题情境才能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问题情境。在上述“案例片段2”中,可以直接从情境中抽取核心信息,紧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向学生提出“你能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吗?” 这样的问题情境既具有开放性,又能培养

39、学生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升的能力,还能使学生的活动紧紧围绕“9加几”这一主题展开。可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处理好宽泛性与定向性的关系,我们所希望的是在收敛型与发散型思维之间建立起平衡的问题情境。而在“案例片段3”中,倘若教师向学生提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或许学生就会联想自己过生日的情景而站在大象的角度想想,从而就要知道“来了多少客人,送了哪些礼物”,这样不就很快切入正题了吗?只有这样,主题图作为问题情境的创设才真正发挥它的功效。譬如:案例片段75:长方形的周长(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一位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李大爷的一块长方形菜地,为了不让小鸡,小猪跑进菜地吃菜,李大爷

40、准备在菜地的周围围上篱笆。李大爷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长5米,宽3米,要计算需要的篱笆有多长。这时同学们惊奇了,但不会计算。教师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就会算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周长的计算。这样,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教师引导学生:把李大爷的菜地缩小后画于纸上,再让学生讨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但具有导入功能,而且与“案例片段2”、“案例片段3”相比,很明显教师从情境中精选了信息,很快揭示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既要从学生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出数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忘返”;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

41、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3.3 创设矛盾、趣味、悬念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学实践表明:从学生的情境状态着手,精心创设“矛盾、趣味和悬念的问题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盘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显著的效果。而矛盾的事物引人思辨,犹如投石于水中,激波荡漾,能够刺激学生在积极思维状态中去吸收新的信息和知识。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倘若不能巧妙设疑,有意地制造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情绪高昂、欲罢不能的兴奋状态,那么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冷漠的态度,同时也会给教师带来疲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新事物、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而当学生进入问题

42、情境时,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碰撞,这样既能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此刻教师只需稍作点拨,便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案例片段86:圆柱体体积计算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教师向学生设计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 师: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怎么办?生1: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师:求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生2: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师: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3: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师:求大厦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如此由浅入深地不断施问的问题情境,既诱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激发了学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43、强烈愿望。这样的问题情境教学,使学生通过积极思维找到矛盾根源。3.4 凸显情境的数学味,让问题情境创设更有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经验同化当前要学习的新知识10。可是,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没有调和好“生活味”和“数学味”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情境中出现了“重生活”而“轻数学”的普遍现象。因此,教师首先须明确情境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应该用数学的知识、技能和数学的魅力来引导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问题,教师必须淡化过浓的生活味,把问题情境的数学味凸显出来,引导更多的学

44、生运用符号、简图来表示抽象的数学;其次教师要切记生活化是更加有效进行数学化的途径,而非终极目的,数学化是主流9,生活化是支流,“切忌”舍本逐末,舍近求远,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变简单为复杂,更不更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努力做到二者的平衡、调和,要警惕“浅表花去数学现象”的再度发生。例如:负数的教学,教师不但可以从生活中出现的负数的形式来创设学习情境,如:天气预报、电梯的楼层、银行存折上的支出等等,而且还可以从数学本身的知识基础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口算 21,接着出示12,结果是多少呢?这样从数学认知的冲突中引进学习新知,既可以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生活,又可以领悟到生活中的浓浓的数学味

45、。为此,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要注重情境的生活化,更要及时引导学生挖掘情境背后的数学关系,进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数学地理解情境,让问题情境多一点数学味。在上文“案例片段5”中,若教师出示主题图后,问:“过桥要注意什么,能否通过大桥?”学生便会把注意力转向吨这个新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关吨的知识的欲望。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提供学生思维发展的攀爬台,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脚手架,教师选取的教学情境,不能只关注情境的趣味性,而要应用数学的知识魅力吸引学生,让所创设的情境为建构新知起到铺路搭桥的功效。3.5 问题情境的素材和表现形式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教育家顾汝佐教授指出:“情境创设要紧

46、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离开了这一点就不是数学课了”16。因此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要遵循目的性原则,提出问题要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且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才能根据问题去探索、去思考并逐步解决问题让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为教学目标服务。创设问题情境,选取什么素材、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考虑,能帮助学生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问题情境才是好的问题情境。教师要针对教学的三维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等认知创设问题情境,使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目的要明确,紧扣教学目标,而且要很具体,即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在上文“案例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