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时无声胜有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时无声胜有声.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此时无声胜有声 空白”艺术本是“接受”美学理论体系中关于文学艺术作品审美欣赏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是作品已写出部分向读者所提示和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已写出部分去想象去思考,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对这一点,古代诗人有很多有名的“空白”之作:“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白石老人画虾,白纸上往往不见水的踪影,但整张纸的“空白”,却使人产生的是水的感觉,虾已突出,水则虚生。其实,艺术中的空白和充实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它们和谐地统一于艺术整体之中。教学也要讲些“空白”艺术。“水至清则无鱼”。在教学中,有时讲得
2、愈多、愈细,学生反而得到的愈少、愈浅。教学中要适当、适时地留出空白,省略一些不须讲而学生自能领会的东西,让学生经过“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这一自我奋斗的历程,不仅尝到了成功喜悦,增强了学习信心,而且砥砺了思维,提高了能力,优化了认知结构。一、 设置悬念 布下空白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猜测和期待的眼光去探索文章真谛的过程”,悬念空白正符合这一点。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巧妙设疑,有意识的制造悬念,布下空白,此时整个课堂表面上平静,而学生实质处于“心事浩茫连天宇”的心理状态,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一对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词
3、语,巧设悬念,让带着这个问题去研读课文。二、 设置疑虑,制造空白文章反映客观事物具有典型性,所以艺术的省略是不可少的。教师必须根据语言的“偏离效应”功能,在课文的难点关键处,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艺术的填空补白和艺术的再创造,使文章在更高意义上充实、升华。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可以从“力”的角度适当留下空白,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作用在笋芽儿身上的力量有吸引力、反拉力、自奋力,从中领悟到深刻的道理。三、 对比迁移 领悟空白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一切的”。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通过教师让学生一连串的对比否定两处描写军队拿着火把前进的句子,学生
4、就能较容易地得出“敌人我们”的答案。四、结尾想象 渲染空白 一篇好文章,常常会使人觉得言虽尽而意不尽。有的写人记事的课文不写结局,留下艺术空白,让读者去思考,更富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凡卡的结尾以凡卡投信以后或者凡卡的美梦为题进行续写,学生能够悟出作者留下的空白,写出合乎情理的文章来。在教学月光曲这一课,让学生想象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后,会怎么样去面对生活呢?这样的结尾增添了浓郁的色彩,使学生感到课已尽,意无穷,留下难忘的印象。五、 急流停顿 强调空白 课堂教学有它的流畅性,教师旁征博引,妙语连株,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一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效果往往不好。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要在
5、讲的过程中适当停顿留有空白,让学生积极思考,体现教学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张驰有道,波澜起伏,例如:教师讲到重点难点处要留下空白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到新旧知识连接处要适当停顿,等学生完成“过渡”之后,再进一步向新知识讲解延伸。又如教师在讲授情景俱佳、文字优美的散文时,常常在学生读完文章后,特意为他们留下一段“空白”时间,使他们陶醉,给他们想象的余地,让学生贴着作者的心进入情境,走向广阔的思维空间。 六、开放作业 创造空白作业是反馈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根据每个班的学生能力不同,智力不同,思想能力不同,学习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针对这种差异,可以分层次布置作业,对基础差的做读读背背抄抄的
6、作业,对中等生做一些知识理解和简单应用题,对优秀生,做难度较大的题如想象、模写、表演(朗诵、小品、绘画、创作、舞蹈)等进行再创造。可以根据课文实际,把学生作业的设计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还可以根据所学教材,设计操作性作业,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做做实验,或让学生按照课文的介绍完成一个制作,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内化,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留有思维驰骋的余地,学生的思维才能开出绚丽智慧之花。这正如有名的东缨老师所说:“课上,教师绝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而把不少时间拨给学生默默自学;教师引导全班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沸水旋风似地热烈讨论,更给每个学生独立静静思考的充足时间;教师有时宛如率兵攻关一般地带领一班学生板演难题,却也回手给学生悄悄演题或做作业的空儿。这种时间、空间、声音上的一块块留白,给了学生消化、吮吸、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这实在是一种以逸待劳的高超的教学艺术。”参考文献:教学最优化实施通论 光明日报出版社(上卷) 作者:闫承利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之友空白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