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423503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人文课堂”“开放课堂”“自主的课堂”已经形成。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有了质的提高,老师们在上课时有了更加广阔的创新空间。可是,透过成绩的光环,当我们静下心来,真正走进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会发现,在我们取得成绩的同时,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有不少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一、 把课堂当成讲堂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特别有些年龄稍大的老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传统语文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中心,这

2、些老教师已经穿着这双传统的“老鞋”走过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涯,新的课程理念难以被他们所理解和运用,他们即使穿着“新鞋”走的也是老路,课堂仍然是他们讲授知识的讲堂。二、 忽视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但是,许多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不是注重了“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就是注重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二者很难达到和谐统一。 比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三个儿子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学完生字之后,老师就提问:“老爷爷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他为什么说只看到了一个儿子?”学生读完课文之后很容易找到答案:老爷爷看到的是第三个儿子,因为第三个儿

3、子懂得为父母分忧,孝顺父母。接着,老师又以一个问题“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对待父母?”来结束这堂课的阅读教学。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把一堂精彩的阅读课上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对于文本中关于三个儿子的动作描写以及三个妈妈的语言描写却完全置之不理,这就成了“种自家的田,肥别人家的地”。 再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这篇文章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文字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他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的文章,不是纯粹的景物描写,而是通过写景来向我们点明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可是,有的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只是把它当成了一篇单纯写景的文章,阅读教学过程中,引导

4、学生通过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等重点词语和句子来体会德国街头那“奇丽的景色”,而对于德国作为一个“奇特的民族”的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境界却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的两条生命线。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两手共抓,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双赢,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有血有肉。三、 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长期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文的关键在于“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的会运用。所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就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文章的内容上,严重忽略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

5、以然”。其实,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语言”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雷雨一文时,将让学生了解“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分别写了什么作为这堂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的去体会课文中具体是怎样描写的,没有抓住关键词语去理解作者对天气变化生动、精彩的描写,也没有去体会句子所描写的景象。一堂课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收获了多少可想而知。再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泉水一课时,以“泉水在流入大海的过程中都流经哪儿”为线索,课堂紧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整个课堂都是

6、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走马观花,只了解了课文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机会很少,教学活动缺乏语言实践与运用,整堂课都是老师串讲课文内容,学生缺乏独特的语言的感受。上面两个教学案例中的两位老师,都将理解课文内容作为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其实也就是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从学生来看,他们似乎都了解了。如果学习一篇课文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那语文教学的学科价值又该如何去实现呢?通过“读说写”的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训练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情怀,就是语文学科的价值。因此,阅读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写了什么”,而应该是“怎样写的”。四、学习活动形式化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许多教

7、师片面的追求这一模式。于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如: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等。许多老师不管课堂实际是否需要,只是片面的追求这种外显的热闹形式。比如有的老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在让学生读了课文之后,便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实,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只要是读了课文就会很容易的了解,没有必要再去小组合作,这样的学习活动,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再如,有的老师在执教丑小鸭一文时,学生只是粗粗的读了一两遍课文,根本还没有走进文本,对文中的形象、情感、意韵还缺乏丰富的感悟,教师便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头饰,让学生来演一演,一堂课学生们手舞足蹈,兴奋异常,忙得不亦乐乎,一

8、堂语文课,变成了表演课,课堂变得热闹非凡。可是,在这表面热闹的背后,学生获得了多少语文知识,语文素养又得到了多少提高?阅读教学本因该是学生在老师搭建的平台上展现对文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分享智慧的过程。深刻的感悟才是进行积极、有效交流的前提。课堂上的“表演活动”如果只是在乎学生手舞足蹈的热闹形式,以凑成形式上的“活动”,浪费宝贵的读书时间,实在不值!五、 语言和思维得不到同时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言的灵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语言思维两手抓,在训练语言的同时,也要重视思维的训练。但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却往往重视了语言的训练,忽视了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四一课时,老师

9、先出示“蜻蜓、蝴蝶、蚂蚁、蚯蚓、蝌蚪、蜘蛛”这些相关图片及词语,学生自由认读之后,教师引导:师:在这些小动物中,你最想和谁打招呼?生1:我最想和小蝌蚪打招呼。师:那你就打一下招呼吧。生1:你好,小蝌蚪!师:谁还想和哪个小动物打招呼?生2:你好,小蚂蚁!生3:你好,小蜻蜓!师:小朋友自由的来说一说吧!(生自由地说)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与小动物打招呼后,没有做进一步的启发与引导,因此,学生的回答都是简单的“你好,小蝌蚪!”“你好,小蚂蚁!”之类的直白语言。其实,教师完全可以这样来引导:师:哪位小朋友想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打招呼?生1:你好,小蝌蚪!师:好的,谁也能说?生2:你好,小蚂蚁!

10、师:你能不能反过来说?生2:小蚂蚁,你好!师:真聪明,谁想继续来说?生3:小蝴蝶,你好!师:请看图片,这是一只怎样的蝴蝶?生3:这是一只漂亮的蝴蝶。师:你想一想,怎样跟这只蝴蝶打招呼,它会高兴?生3:你好,小蝴蝶,你长得真漂亮呀!师:你的回答更漂亮!小朋友,学着他的样子自由的说一说吧!(生自由的说)通过教师这样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如何把话说得更具体、生动,语言与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六、滥用多媒体课件语文学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揣摩、品味、联想实现多姿多彩的再造想象和个性化的情感解读。眼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喜欢用一

11、些多媒体课件来“装饰”课堂,完全用课件的演示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甚至有些教师认为,不使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教育的现代化。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用大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不用而非要去将其做成多媒体,明明是需要学生通过文本描述来实现自我想象、联想、体验与感悟的,却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所取代。这样,就无情的侵占了学生的想象空间,粗暴的掠夺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甚至有些教师把课件做得花里胡哨,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有的教师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都做成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画面

12、来体会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其实,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本身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透过文中那生动具体的语言文字,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感悟小兴安岭的美丽与富饶。如果再以豪华的多媒体课件来相伴,实在有“作秀”之嫌。这样做,即使学生的朗读再有感情,那也是用游离文本的煽情来替代了潜心感悟语言的真情实感,失去了真实与深刻,捧出的花再美,那也是一朵朵虽然艳丽却没有生命的“塑料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主张“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简单的课堂教学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令人心旷神怡!所以说,我们使用多媒体课件不要只注重形式,不要把它当成充场面、讲排场的手段。要因需而用、适时适度、恰到

13、好处。七、教语文就是教课本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多数的语文教师都是以教材上的课文展开,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课文就如同语文教师的臂膀,在他们心中,教语文就是教课本。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其实也就是个例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拐杖,教师面对这根拐杖,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针对性的调整,或“浅文深读”,或“长文短教”,使教材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就是“用教材”。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死教课本。另外,小学生正是记忆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要腾出时间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唐诗、宋词、童话、古典名著都可以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新课程标准也明确地提出了阅读和积累的要求,提倡扩大阅读面,规定课外阅读和积累的数量。所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让孩子们在充满自主和个性的氛围中去阅读和积累,在阅读和积累中享受成长的愉悦和快乐。总之,实施新课程改革,我们要将课标的新理念转变为我们的自觉行为,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如此,我们才能以语文的方式教语文,才能与新课改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