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426265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二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 全册.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第一单元单元备课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解读:背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长短、高矮,会用直接和间接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但都不是从量化的角度比较。如这个东西长多少,这个东西比那个东西长多少并不知道。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从量化的角度进行比较。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认识线段编排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其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

2、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他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比如,学生形成了厘米、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米厘米”的错误。再比如,即使有些学生熟记进率,并能正确进行名数的化聚,但在完成诸如“一张床长(),一个文具盒长( ),一本书厚( )”之类的练习时,却不能正确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这样的例子从

3、另一个侧面提醒我们,应当重视计量单位观念的形成,并将这方面的要求落到实处。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比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图钉、手指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伸开两臂比划米有多长,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一方面可以丰富测量的经验,体会数学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如测量铅笔、身高、黑板等各种物体的长度,测量跳远的长度。让他们认识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皮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

4、巩固长度观念。(3)培养估测意识。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估测既可以巩固长度观念,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教材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量感与估测策略。如第6、8题。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是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教学的。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无限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实际生活中无法借助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

5、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 ,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单元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

6、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教学建议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

7、象。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尽量不要把直线和线段进行对比。)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了教材。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问题研讨:关于“线段”,生活中没有这种物体,学生不好理解,讲深了也不行,浅了学生又不好理解记忆。因此,在教学时需要拓展吗,例如,画一条比二厘米长三厘米人线段。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张英丽一、教学内容背景:一年级下册学生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学生对于相同数位的数相加,进位

8、、退位等思想和技巧已经基本掌握,二年级下册还将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本单元在整个学段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5加减法估算二、编排特点1从实际情境中引出计算问题,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计算问题的过程。课标“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乘车参观博物馆的问题两位数减两位数:奥运申办城市得票数的比较问题解决:学校卫生评比连加、连减:摘西瓜、运西瓜加减混合:公共汽车上、下人加减法估算:购买日用品需带多少钱所以,计算内容本身就是一个

9、解决问题的过程。2借助直观操作(摆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3体现算法多样化。(1)不进位加、不退位减中既可用口算,也可用笔算。(2)连减 P27(3)估算策略的多样化。4让学生通过交流、探索,自己归纳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法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三、具体编排1两位数加两位数主题图(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2)图中包含着解决“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的实际问题所需的信息,如每辆车准乘70人,每个班的人数都是已知的。可以引导学生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哪两个班的人数相加,和不超过70?”让学生列出

10、每两个班人数相加的算式,使学生看到例1例3中的算式都是自己列出来的,发现知识的前后联系。(3)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不进位加 例1(1)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2)从主题图中抽取出其中两个班,自然地引出计算问题。(3)多种算法:小女孩直接运用学过的口算解决问题。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小棒用一种形象的竖式形式摆出来,与竖式相对应,使学生很容易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5)计算时,把分步演算的过程放在虚框里,使学生看到整个动态的计算过程。(6)最后让学生通过讨论,说一说

11、列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教师就应该鼓励。虽然教材上是从个位加起的,但在不进位加中,从个位加起并没有显出其必要性来,如果学生觉得不一定要从个位加起,也没关系。 例2(1)一般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2)编排与例1一致。(3)小精灵的问题“你是从哪位加起的?还可以怎样加?”就是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可以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为以后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做准备。进位加 例3(1)整个编排方式与前面一致。(2)教学时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

12、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2两位数减两位数主题图(1)结合北京申奥成功的现实情景,用统计表的方式给出各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是从现实问题中引出来的,另一方面,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这个题材很新,与计算问题的结合也很自然。(3)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统计表说说各个城市分别得了多少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进而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相应的算式。不退位减 例1(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2)多种算法:口算(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3)列竖式时,借助

13、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4)编排与不进位加一致。退位减 例2(一般的退位减)(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3)提出问题: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与加法一致。问题解决 例4(1)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

14、多(少)几”的问题是同一类问题,是具有特殊数量关系的问题,专门安排例题。(2)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3)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要求的数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4)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特点:(1)

15、由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例1、例2都是摘、运西瓜的事,且是有联系的,例2中的被减数是例1算出的和。(2)引出算式的方式略有不同。 例1:用统计表呈现数据,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例2:通过对话给出信息,提出问题,引出算式。既可以用连减,也可以先计算一共运走多少个。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例3:数据标在图中,直接提出问题,引出算式。加减法估算课标要求:“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前面已经渗透了有关估计、估算的内容,这儿是第一次正式教学。但近似数的概念、约等号还没出现。 例4(1)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估算情境说明估算的必要性:用估算还是精确计算是根据计算的精确度需要而定的。

16、(2)估算策略的多样化。(两步都用估算;一步估算,一步精确计算)(3)估算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点是要让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4整理和复习(1)计算:重点是复习加减法笔算计算法则的异同点。(2)解决问题: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现开放性。五、教学建议1利用情景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提出数学问题的现实意义,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尤其是进位和退位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捆小棒和拆小棒来帮助理解。3要让学生灵活采取计算策略,对口算、笔算和估算的选择要根据计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而定。4发展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

17、材中很多地方都没有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去归纳、总结。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主讲稿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二上数学44页-66页二、教材解读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乘法口诀,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是本册的主要目标。课标指出,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另外,由于低年级儿童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为了能长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地创设了游戏比赛背口诀,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

18、趣与动机,从而在连环式的情境中使学生孜孜不倦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三、课标要求1、使学生知道乘法的含义,认识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2、认识乘号,会读、写乘法算式,会口述乘法算式所表示的意思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4、能用加法和乘法表示同一内容。加强学生对乘法的认识。5、使学生会计算乘加、乘减式题,让学生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不同方法6、让学生掌握简单的乘法应用题,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

19、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五、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并理解同数连加和乘法的关系。六、学情分析本单元教材划分为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的口诀两节,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乘法的初步认识、26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数学。七、教学建议教材对26乘法口诀的编排做了较大改进。一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二是,26的乘法口诀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三段编排。基于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五个五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

20、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2、3、4的乘法口诀。这部分教材中,以种向日葵的事例,例2、例3借助图画,顺次编出2、3的乘法的口诀。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例4教学4的乘法口诀。特意安排了学生摆正方形的活动,并设计有相应的连加计算。为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出4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6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教学内容编排,基本上和4的乘法口诀相同。有2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基础,教材特意把一六六六的口诀留给学生来归纳。促使学生在归纳口诀的过程中,加深对每句口

21、诀意义的理解,更好的掌握乘法口诀。这样编排,各段教学重点突出,同时分散了教学难点。由易到难呈现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八、课时安排每节一课时,复习测试2课时,共计10课时。九、问题研讨如何让学生很快的记住乘法口诀?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主讲稿 一、教学内容: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教材解读: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包括轴对称(也叫反转对称),中心对称、平移对称、旋转对称和镜面对称等多种形式。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

22、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学生对于对称现象并不很陌生,例如,许多艺术作品建筑设计中都体现了对称的风格。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教材中的对称不仅限于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第68页的内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教材借助与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的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感性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而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名称以及“对称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的性质不要求全掌握。三、课标要求:在本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四、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辨认

23、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3、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欣赏数学美。五、教学重难点:1.能从不同角度正确观察物体的形状。2.认识了解轴对称图形及镜面对称图形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空六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习的是乘法口诀。经过老师的处理,数学教学变得很活泼了,在这里插入二单元的图形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和学习的兴趣都是有很大的益处的,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但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不是重

24、点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本单元是让学生观察具体的实物以后还将学习观察较为抽象的几何图形。七教学建议:本单元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学时应注意: 1.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他们尽可能感受更多的具体、形象,直观的物体,使直观形象的物体在头脑中形成表象。2.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发现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操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学习的习惯。3.另外,在镜面对称一节里安排的复习内容可以单独用1课时的时间进行。八、课时

25、安排:本单元建议课时为3课时。其中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1课时,轴对称1课时,镜面对称1课时。九、问题研讨: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主讲稿表内乘法(二)一、单元内容:人教版二上数学第六单元(7293页):包括7的乘法口诀、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倍的认识、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6、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3、学会应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4、通过79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四、课标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乘法的意义。2、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表内乘法。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4、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5、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五、单元教学重、难点:1、理解每一句乘法口

27、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2、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六、学情分析:学生对乘法口诀已不再陌生,在表内乘法(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诀的推导、应用,但是79的乘法口诀比较复杂(79的乘法口诀里面两句口诀跨度大,学生不好记忆),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创新意识。七、单元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

28、在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对于今后的计算非常重要。由于79的乘法口诀句数增多,数目也增大,在记忆和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应注意:1、让学生充分利用学习26的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2、在教学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时,尽量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学习生活;同时,在经过独立思考以及和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多种多样编口诀和记忆口诀的方法;教师进行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忆口诀的方法。3、记忆口诀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口诀意义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同时还要多采用游戏、比赛等活动形式进行训练,以提高

29、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率。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多和他们单独对话,使他们有指导性的活动参与学习。4、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情景或出示直观的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题意,同时让学生通过摆学具帮助思考。5、在教学中应加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不同的收获。八、单元课时安排:大约13课时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看一看 摆一摆 1课时左右九、问题研讨1、如何使乘法口诀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之中,使学生加深对口诀的理解与应用?2、如何让学生通过玩数学游戏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体验学

30、数学的快乐?二年级数学上第七单元主讲稿教学内容: 1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 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3 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4 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方法。教材解读: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课标要求:让学生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水果的数量,统计学生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天气情况,调查同学们的家庭人口数等。教学目标:1. 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初

31、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 使学生初步认识条性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 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难点:1.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2. 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性统计图。教学建议: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与上一册统计内容一样,要注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取素材进行教学,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课时安排: 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课时进行教学。问题研讨:在教学

32、中,怎样让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习题设计: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主讲稿第八单元 数学广角【单元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99101页:包括简单的排列、最简单的推理、简单的推理等三部分内容。【单元教材分析】课程标准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因此本单元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试图在渗透数学教学思想方法方面作一些努力和探索,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实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课标要求】1、让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2

33、、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的规律,并明白简单的排列。3、能根据所给的条件进行简单的推理,并给以简单的解释。【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知识。2、能应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难点:掌握简单的逻辑推理。【学情分析】本单元是实验教材的新增版块,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可采取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2、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要用到推理,本单元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学习。【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探讨】在本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出一些简单的排列组合和推理的题目让学生做,例如A地到B地有两条路,从B地到C地有三条路。从A到B再到C有几种走法?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式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