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427240 上传时间:2023-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会读本课“搁板、埋怨、掀起、抱怨、魁梧黧黑、倒霉、勉强、寡妇 ”理解“勉强、寡妇”的意思。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4.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认读本课生字词(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这节课有几个生字词字音不容易读准,抽生读,正音解意。二、概括课文内容(4) 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由概括课文内容。 (抓不住重要内容)2老师可引导学生

2、先说说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之间什么关系?然后再说说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学生概括内容如下: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老师板书在黑板上,学生书写在书上。三、理解内容 学习表达(过渡)同学们概括得不错,但是如果就这样概括,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 渔夫和妻子桑娜 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让学生填上合适的词语。(不顾贫穷)这样就能看出渔夫与桑娜是什么样的人?(贫穷善良的人)默读课文,划出能看出渔夫和桑娜 贫穷 的句段。(2)(一)体会桑娜家的“穷” (3)1生自由交流 (生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

3、火炉旁补一张破帆。”从破帆看出家里穷;“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从古老的钟看出穷 。生2:“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从缺衣少食、不顾惜身体劳作看出穷。)2.体会“穷”屏幕出示: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这样的一个家庭再增加两个孩子,生活会怎样?(生:丈夫可能更加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桑娜从早到晚地干活,可能还填不饱

4、肚子。孩子们可能连黑面包也没得吃。)(过渡)师:同学们,我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来体会这样的生活,请再读课文。 桑娜家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说板书“贫穷”第二板块:体会穷人的“人”(过渡)接着交流从哪看出他们是善良的? (一)桑娜的善良(4 )1自由交流 从第8、9自然段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说明桑娜善良。2练习段落加小标题 师:(第8、9段)给第8、9自然段加个小标题,用最简练的话分别说说这两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学生交流第8自然段“抱孩子回家”,第9自然段“忐忑不安地想”,再简洁成一个字:抱、想)师:大家注意桑娜 “抱”和“想”的先后顺序。 3体会桑娜的善良

5、(过渡语)假如我们把“抱”和“想”的顺序颠倒一下,桑娜先想后抱, 屏幕显示: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桑娜心里想: “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嗯,揍我一顿也好!”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 这样写行不行?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桑娜看到两个孩子先想到的是什么? (从桑娜想也没想就把孩子抱回家能看出她先救孩子,后想自己,她很善良。)我们从桑娜先想后抱看出了桑娜善良的本性。4体会心理描写表达效果(5)桑拿把孩子抱回家才意识到抱孩子不是闹着玩的,这是桑娜的一大段心理描写,我们来做个比较,看看两段心理描写(板书

6、:心理描写) 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们认真读这两段,你发现什么不同就说出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写法不同:第一段桑娜在沉思,想得有条理,没有省略号,第二段忐忑不安,有省略号。当一个人心情复杂、内心矛盾、紧张担忧时,常常会导致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心里想的话也是断断续续。作者这时往往使用

7、这种 心理描写方法。心理描写的作用不同:第一段介绍情况 ,第二段表现桑娜善良板书(不顾)(二) 渔夫的善良(8)师:同学们, 下面我们也来写一段心理描写,要求用上才学到的心理描写的方法。要写出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要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就写渔夫的心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 写心理描写。交流小练笔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这节课我们正是通过这样的心理描写感受到“渔夫和妻子桑娜 不顾 贫穷 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美好品质 四、总结(1)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生活贫穷,但保持着人善良的本性。 齐读名言:能为别人付出的心是善良的心,能为别人的生活宁可自己受苦的人是不寻常

8、的人,这类人必定有高贵的精神,有高尚的品格,有天使般的心灵!列夫 托尔斯泰 板书:穷 人渔夫和妻子桑娜不顾贫穷收养了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 心理描写:介绍 情况表现 思想 三、基于课堂实践反思的教学设计(一)课堂实录穷人课堂教学实录执教地点:上海市求知小学 执教者:钟静 执教时间:2010年12月15日上午第二节一、认读本课生字词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穷人。同学们都读过课文了,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出示本课生词)谁会读这些词?(举手的学生很少)老师走到生1跟前:敢于展示自己的孩子是可爱的,敢于展示自己不足的孩子是可敬的。你是不是觉得这里面有你不会读的字?(生1点头)师:没关系,读错了能提

9、醒我们都来注意这个字。(生1读词语一遍,但有四个字音读错了。)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2:他读的是魁梧w黧l黑。师:应该怎么读,你觉得得?生2:魁梧w黧l黑。师:听老师读魁梧w黧l黑。生齐:魁梧w黧l黑。师:(课件中“勉强”中的“强”变红)这个词是个多音字,它可以读二声音,比如坚强、强大,但有一种情况,在它表示硬要、迫使的时候,它就读三声,比如说强人所难,还有勉强。再来读?生齐:勉强qing。师:(指着“寡妇”一词)这个词读?生齐:寡妇f。师:这个字在这里读轻声,再读一遍?生齐:寡妇fu。师:寡妇是指什么样的人?生3:寡妇就是指死了丈夫的女人。师:(出示“鳏夫”一词)那鳏夫是指什么样的人?生4:

10、鳏夫是指死了妻子的男人。师:我们把这些词再读一遍。生齐读生词一遍。二、概括课文内容师:好,那么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比较长,很难说是不是?只有一个孩子举手。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桑娜有五个孩子,他的丈夫是一个渔夫,他们很穷。有一天,丈夫出去打鱼,十一点了还没回来师:打住!要讲一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接着前面说的内容继续)桑娜来到邻居家,发现邻居西蒙死了,旁边有两个很小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养不起那么多孩子了,她认为应该收养这两个孩子,于是便收养了他们。师:非常棒,课文内容你已经读懂了。我们在概括主要内容的时候,尤其是故事性的主要内容,老师教给你一个方法,你首先抓住课文中的主要人

11、物。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啊?生齐:桑娜。师:还有?生齐:渔夫。(教师板书:桑娜 渔夫)师:还有谁?生齐:西蒙。(教师板书:西蒙)师: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看看这些主要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生齐:渔夫的妻子是桑娜。(教师板书:妻子)师:那么他们的西蒙什么关系?生齐:邻居。(教师板书:邻居)师:人物的关系理清了,你再看,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生1:渔夫出去打渔,他的妻子桑娜发现邻居西蒙死了,她的身边有两个正在沉睡中的孩子。师:那两个孩子就会变成?生1:变成孤儿。(教师板书:孤儿)师:然后呢?生1:渔夫的妻子桑娜把两个孤儿带回了家里,他们两个收养了这两个孤儿。(教师板书:收养了)师:(指板书)

12、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板书: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三、理解内容,学习表达师:同学们概括得不错,但是如果就这样概括,你觉得还少什么?因为这样看不出来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生齐:善良,穷人。(教师板书:贫穷)师:默读课文1、2自然段,拿出笔来,画出能看出渔夫和桑娜贫穷的句段。(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句子。)第一板块:体会桑娜家的“穷”师:你划的哪些句子?生1:请大家都看第二自然段,“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13、”我是从这段看出他们是穷人。课件出示:师:这样的一个家庭,如果再增加两个孩子,哪怕是增加一个,他们会过得怎么样?生齐:更穷。师:丈夫会更加地?生齐:不顾惜身体。师:桑娜还要更辛苦地操劳。他们能填饱肚子吗?生齐:不能。师:更没有鞋穿,他们可能连黑面包也没得吃。师:同学们,我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作者的语言文字来感受来体会这样的生活,请再读课文。学生齐读该段。师:桑娜家的生活可以用一个词来说生齐:贫穷。(教师板书:贫穷)第二板块:体会穷人的“人”师:刚才同学们说渔夫和桑娜不仅是穷人,还是善良的人。下面就请默读课文,画出一段从哪里看出他们是善良的一段。(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句子。)师:

14、从哪看出他们是善良的?(一)桑娜的善良生1:请大家都看第8自然段桑娜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心跳得厉害,她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忙把帐子拉好。师:看来同学们画的都是这两段。(课件出示第8、9自然段)师:都看这两段。给第8、9自然段加个小标题,好不好?第8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第9自然段主要写什么?生2:第8自然段写的是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孤儿带回家。师:也就是把孩子抱回家,小标题可以再简练些把孩子抱回家。下一段呢?生2:第9自然段写的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心情。师:就这样讲,多好啊。你看,这就是给段落加小标题。我们还可以再简练些:第8自然段是说桑娜在抱孩子,第9自然段是说桑娜在忐忑不安地想。

15、一个字生齐:抱。师:一个字生齐:想。师:我们注意桑娜 “抱”和“想”的顺序。桑娜是?生齐:先抱后想。师:假如我们把“抱”和“想”的顺序颠倒一下,桑娜先想后抱,这样写行不行?(课件出示第9、8自然段)生齐:可以不可以。师:三思而后行,有利于我们过上明智的生活。桑娜看到两个孩子先想到的是什么? 生3:不可以。桑娜先抱孩子后想,就体现出桑娜很善良,她想都没想就是把孩子抱回来了。师:你把课文读懂了。桑娜想都没想就把孩子抱回来了。她先抱,她想的是谁?生齐:孩子。师:如果她先想后抱呢,哪一个更能体现桑娜的善良?生齐:先抱后想。师:对啊!我们从桑娜先想后抱看出了桑娜善良的本性。那么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她为什么

16、又想呢?她都想到了什么?刚才我们理解渔夫家穷的时候,有一段心理描写,这里写桑娜的善良,同样是心理描写。现在我们这两段心理描写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师:出声地读一读。(学生自读这两段心理描写)师:都是心理描写,有什么不同?上面是?生齐:沉思。师:下面是?生齐:忐忑不安。师:这种想和这种想会有什么不同?再看,这种想里面有很多?生齐:省略号。师:桑娜在?生齐:沉思。师:她首先想的是什么?生齐:丈夫在劳作。师:接着想什么?生齐:孩子。师:孩子怎么样?生齐:没有鞋穿,没有吃的。师:她想得很有条理。那下面这一段心理描写呢?生4:很凌乱。师:从哪能看出她想得很乱?生5:省略号。师:还从哪?

17、你看这些话有没有顺序?生齐:没有。师:当一个人?生齐:忐忑不安。师:“忐忑”是典型的会意字,一看就知道“忐忑不安”什么意思?生齐:心神不定。师:一个人精神紧张就会心神不定,她就会怎么样?想得没有条理,想得很乱。当一个人心情复杂、内心矛盾、紧张担忧时,常常会导致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心里想的话也是断断续续。师:还有什么不同?桑娜沉思,是通过桑娜的想来写家里的情况。(板书:介绍情况)师:第二段心理描写呢?你从这段心理描写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沉默)师:读一读。(学生自读这段心理描写)师:桑娜是个怎样的人?通过这段心理描写你有哪些了解?生齐:善良。师:从哪看出她是善良的人?也宁可?生齐

18、:被揍。师:也要?生齐:救孩子。师:她知不知道家里很穷?生齐:知道。师:你看桑娜这个人,她从丈夫的角度考虑,又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她又考虑了这个家,她爱丈夫,爱孩子,也爱自己的家,但是,她还要收养两个孩子。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生齐:善良的人。师:正是这样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感受到桑娜不顾自己(板书:不顾),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收养两个孤儿,那这段心理描写的作用是?师生:表现人物的思想。(板书:表现思想)(二) 渔夫的善良师:刚才有一个男生还找到了一处句子,你继续来交流还从哪里看出他的善良。生1:刚才都说过了。师:有没有画渔夫的段落啊?生齐:画了。师:那渔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要通过我们对他的心理描写体

19、现出来,好不好?生齐:渔夫也很善良。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它可以怎么样?写得复杂矛盾。课件出示:师:那么我们在写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时候,有两个要求:第一,你要写出渔夫的犹豫、矛盾,他为什么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他在忧虑什么?你要写他心里的矛盾;还要通过你的心理描写写出渔夫是个什么样的人。准备好了吗?好,就在教材后面空白的地方,开始写。(学生自由练写渔夫的心理活动)师:来,没写完。谁来交流一下大体的思路。生2: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他想:我们家不能再收养一个孩子,可以我们不能不收养他们,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孤儿,将来就会留下阴影。师:这哪里是阴影啊,他们会被?生齐:饿死。师:我

20、们不能让他们饿死。从他的这段心理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也是什么样的人啊?生齐:不顾贫穷的人。四、总结全文师:这就是作者笔下的穷人,生活贫穷,但保持着人善良的本性。课件出示名言:(学生齐读)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二)教学效果观察与评价报告穷人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报告一、观察点的选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课堂,提高课堂的质量需要我们关注教什么,关注学生在语文知识或语文学习行为上有什么收获,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将是我们反思课堂,不断提高课程意识的首要问题。阅读教学中,我们既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内涵,体会思想感情,又要引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的特点、作用、效果,并使其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让学生能

21、够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有机统一中,感受到语言的力量、语文的魅力。教学目标达成要在课堂中完成,达成度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与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或思维上的倾向,必须是课堂教学中关注的。如果学生应该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生该弄清的问题没有弄清,即使是再准确地执行了文本教案,教学目标的完成也只能成为空谈。为了更好的研究教学目标的达成,了解教师在目标达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学生参与度的影响,我们以小组研讨的一节语文课堂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时间内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我们把穷人一课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和作用这一环节做为观察对象,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的有效提问、学生

22、的参与度、以及侯答情况策略。观察方法(一)观察样本 我们以五年级小学语文的穷人一课为观察样本,选取了其中的一个片断:完成教学目标2、3的教学过程,即从第10分钟到35分钟。(二)观察工具我们运用自制的观察量表进行观察。自制量表从三个纬度对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进行分类,第一个纬度:教师行为。分为有效提问即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提问;一般提问即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提问。第二个纬度:学生参与。分为主动参与即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被动参与即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学习。第三个纬度:候答情况即学生思考的时间。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和教师的引导倾向。分为提问前停顿即叫一位学生前,先停顿几秒;提问前不停顿即叫一位学生前,几乎没有

23、停顿;先叫后问即在提问前先叫起学生再提问。表1 教学目标达成观察表行为类别 教师行为 1有效提问 与教学目标相关的提问 2一般提问 与教学目标无关的提问 B. 学生参与 1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2被动参与 学生被动参与课堂学习 C. 候答情况 1提问前停顿 叫一位学生前,先停顿几秒 2提问前不停顿 叫一位学生前,几乎没有停顿 3先叫后问 在提问前先叫起学生再提问 (三)记录方法 观察课堂实录,采用手工记录方法,记录教师的问题,观察教师的叫答、侯答行为,记录教师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记录学生参与学习行为的主动和被动性。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2.分析(1)在20分钟内,教师提出的问题个数

24、是15个,共提问15 次。其中有效提问 12个,占提问数的 80 %。一般性提问3 个,占提问数的 2%(2)在学生参与方面,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共 6次。其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交流的 3 次,占 50 %。被动参与课堂交流 次,占 50 %。(3)在提问的停顿方面,先停顿几秒的频数为 4 次,占 57 %;未停顿的频数为 3 %,占 42 %。三、讨论1从教师教的行为统计信息看,该教师课堂提问注重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重视课堂教学提问的有效性,重视对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重视读写结合。因为在 35分钟的时间内,教师提出的落实教学目标的有效提问的权重占 80 2从学生学的行为来看,学

25、生对心理描写并不陌生,很容易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但对心理描写的方法和作用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不同的方法选取不同的内容来写,学生需要联系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的思考,学生的侯答相对较长。3.课堂上教师态度亲和,语言简洁。教师的引导忽略了学生关注心理描写的内容,学生交流讨论的空间相对较少。主动参与度不大,或许是课堂上缺少支持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或许是教序过程中缺少有效的策略引导。(三)执教教师反思在“磨课”中成长一、“教学目标确定很好,但教学过程重点不突出” 课文穷人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存于小学语文教材时间久,各个版本的教材基本都选用这篇课文。也正因为是经典的名家名篇,整篇文章可

26、以设定教的内容非常多:环境描写细致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对话描写细腻传神。语言材料太丰富,造成了本课教学目标制定取舍的困难。经过专家的指导,团队的研讨,对教材的反复深入解读,根据本课的两个重要思想内容:一是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桑娜的两处心理描写中感受得十分真切:通过桑娜等丈夫时的沉思写出了桑娜家里贫穷,通过桑娜探望邻居西蒙时的心理活动写出西蒙家的悲惨。二是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课文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

27、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孤儿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于现实的土壤,通过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两个重要思想内容都是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表现,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备课组将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定为:1.会读本课“搁板、埋怨、掀起、抱怨、魁梧黧黑、倒霉、勉强、寡妇 ”理解“勉强、寡妇”的

28、意思。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3.学习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4.完成心理描写的小练笔。将教学重难点定为:学习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课后,徐家良、吴忠豪两位教授都对本课目标及教学重点的设定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同时也都提出了“重点不突出”,没有将心理描写的作用方法讲透彻,学生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看不出多大进步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在教学目标制定时已经做出了取舍,在教学过程中却中却犯了“面面俱到,面面不到”的错误。生字词教学、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花费了不少时间,致使教学重点学习心理描写的方法作用及写心理练笔时因时间的原因匆匆而过。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 二、“老师不要教学

29、生已经会的内容”在课例打磨过程中,徐教授这样评价我:“通过两次接触钟老师,发现你的一种教学思想一定要改变:学生已经会的内容不要教!”当时自己心里一愣,表面点头称是内心却并不承认。在执教穷人时,我用事实验证了徐教授的话:没有根据学情及时改进教案,依旧在上自己的教案,教学生已经会的内容。课堂镜头回放:师: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因这篇课文比较长,概括课文内容有难度,班上只有一个小男孩举手。)生:渔夫有5个孩子,他的妻子桑娜每天不停操劳还是吃不饱。邻居西蒙有两个孩子,她生病死了,两个孩子变成了孤儿。桑娜去探望时发现邻居死了,她非常善良就把孩子抱回了家。渔夫回家后,也同意收养孩子。师:通过这个

30、同学的概括,老师发现这位同学已经把课文内容读懂了。但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语言还要简练,可以抓住课文主要人物有哪些?之间什么关系?然后再说说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生交流:课文主要写了渔夫、桑娜,他们是夫妻关系,还有邻居西蒙。师根据学生所说板书“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师:课文内容已经概括好了,但是从概括的这句主要内容还看不出渔夫和桑娜是什么的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生:善良师:仅仅是善良的人?(老师指课题“穷人”提示)生:不是还是穷人师:从课文哪里看出他们是穷人?请大家读课文,划出相关的句段。从学生概括的课文内容可以看出,他已经将课文内容读懂了,知道渔夫与桑娜是贫穷善良的人,只是还不

31、会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而老师却在学生已经读懂课文内容的情况下还要继续教学生去划出“从哪里看出他们是贫穷善良的人”,这就是无效的教学。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内容的前提下,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既然大家都知道桑娜和渔夫是贫穷善良的人,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作者是如何写他们的“穷”和“善良”。这样就将教学指向学生不会的内容,同时也指向了教学重点:学习课文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节约了课堂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文本解读不透,不要为了写而写”穷人一课最精彩的部分是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段一直非常苦恼,教学设计几经改动最后确定用两组心理描写作比较学习心理描写的作用和

32、:桑娜沉思时的心理描写与忐忑不安时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不同,企图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沉思”时的心理描写有条理,而当一个人心情忐忑不安、紧张担忧时,常常会导致思维混乱,前言不搭后语,这时心里想的话也是断断续续,没有条理。这两段心理描写的作用也不同:桑娜在沉思时所想是在介绍桑娜家的情况,而桑娜忐忑不安地想则表现桑娜的善良品质。在学习了心理描写的写法和作用后,让学生写小练笔:渔夫复杂的心理活动,要写出渔夫的复杂心情与渔夫是个怎样的人。尽管在课堂实践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通过本次活动,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方向渐渐明晰了,也更坚信了这样的理念:语文教学是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语言和精神同构

33、共生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和灵魂。 我在执教穷人一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丢开课文语言搞腾云驾雾式的内容分析,也没有脱离内容搞支离破碎的语言训练,而是始终将两者统一在一起。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研究体现“贫穷”与“善良”的两段心理描写,这实际上是让学生在推敲语言的过程中研究内容,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语言。学生在研究内容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搬用课文,而是充分调用自己的经验,对课文有关内容进行观照,从而生发自己的思想。所以学生对“贫穷、善良”内涵的看法是他们的主观经验与课文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课堂小练笔的意图也是在学生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法也有了正确的思想

34、认识后,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语言只有运用它去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才会成为学生主体内在的东西。 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得好:我们不能只注意语言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的作用,而更应当谨慎地回到语言的与内在精神活动紧密交织的本源和语言与这一本源的相互影响上去。 如果只重视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忽视了思想情感及其他语文因素,其结果仅仅是发展了学生的一些极其表面的语文能力;如果一味强调语文教育的思想性、人文性,结果学生只会喊几句空洞的政治口号,语文素养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分离了语言和内容的语文教学,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正如徐家良教授所说:语文教学要指向语言学习,语言学习要再语境中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