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430965 上传时间:2023-0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读: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草案一、规划编制背景泰州市海陵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是国家空间规划改革后海陵区首个覆盖全域全要素的“多规合一”的规划,是海陵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空间发展蓝图和战略部署。规划是衔接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平台,是海陵区未来15年发展的指导性文件,是海陵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和指导各类建设的行动纲领。二、规划编制特点一是落实主城担当,高位谋划战略定位。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围绕跨江融合、沿江协同,加强区域通道共建,深化生态文旅合作。全面支撑都市区建设,彰显“

2、第一担当”,加快推进海姜一体化,加强与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功能互补,共同提升中心城区发展能级。二是协同三生空间,优化全域空间格局。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农业、生态和城镇空间格局,科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做强中心、做特乡镇、做美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可持续发展。三是强化增存并举,高效推动空间利用。围绕城市更新、产城融合建设,建立兼顾保护与效能的空间优化思路,推进以弹性导向的增量空间供给、效能导向的存量空间优化、集聚导向的流量空间盘整为核心的空间布局效率提升与用地结构调整,引导城市向内涵式发展转型。四是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3、。以人民为中心,在宏观层面推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配置更加均衡高效;在微观层面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绿色开敞空间、社区生活圈等诉求,提高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三、规划主要内容1 .明确城市功能定位,合理制定发展目标愿景规划确定海陵区的发展愿景为“魅力文化古邑、活力宜居水城”,发展定位为开放合作先导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绿色生态展示区、现代农业引领区、幸福和谐样板区。从空间底线、空间结构与效率、空间品质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提出至2035年,全区常住人口达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5.5%更有影响力的都市经济核心、更有吸引力的文旅休闲中心、更有竞争力

4、的绿色智造高地、更有亲和力的宜居幸福水城”建设获得显著成效。2 .统筹协调全域全要素,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规划统筹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构建“一核两轴、四片多廊”,城水相依、产城融合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一核”为老城综合服务核,打造高端商贸和城市休闲文化旅游目的地;“两轴”为海姜大道产城融合发展轴、东环路区域联动发展轴;“四片”为现代农业示范片区、绿色工业智造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以及老城综合服务片区;“多廊”包括新通扬运河、引江河、卤汀河、泰东河等多条生态廊道。规划综合考虑城镇现状条件和发展潜力,形成“1+2+1”的城镇结构。指中心城区,包括城中街道、城东街道、城西街道、

5、城南街道、城北街道、京泰路街道、红旗街道、苏陈镇,是全区行政、商业、文化、教育中心。“2”指重点镇,包括九龙镇、罡杨镇,是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综合性城镇节点。”广指一般镇,即华港镇,是城乡体系中重要的城镇载体。3 .强化底线约束,科学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规划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禀赋特色,对接区域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诉求,统筹有序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格落实上级分解下达的约束性指标。至2035年,全区完成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11.71万亩,耕地保护目标13.5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控制面积0.35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面积113.34平方公里。4 .延续历史文

6、脉,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规划构建“四级七类”城乡历史文化协同保护体系,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重点保护历史城区,城中、渔行水村、五巷一涵西街、涵东街4个历史文化街区,北山寺街、钟楼巷、八字桥西街3个历史地段,7个省级传统村落,116个文物保护单位,145个不可移动文物和一般历史建筑,以及50个区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历史城区中轴线(迎春路、海陵路)、历史文化展示带(五一路)和自然景观带(古护城河),形成多路径、多主体的空间展示体系以及多样化的展示方式。5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设施均衡性和可及性规划以多层级、全覆盖、多元化为导向,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公平共

7、享、包容弹性的公共服务体系,明确“市/区级、街道/镇级、社区/村级”等不同层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打造全龄友好的十五分钟生活圈。至2035年,中心城区卫生、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以及公园绿地、广场步行5分钟覆盖率均提高至90%。6 .构建便捷高效交通体系,促进内外畅达、城乡联动规划提出优化综合交通体系,形成东西联动、南北融合、公铁水统筹协调、面向区域一体的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相对完善、安全便捷、高效智慧、衔接顺畅、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打造开放共享、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交通城区。至2035年,建成30分钟市区通勤圈,实现1小时

8、通达省内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城市,中心城区道路网密度不低于8公里/平方公里。7 .优化中心城区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规划以提升城市能级、满足新兴需求为导向,形成城中片区、城西片区、城北片区、城东片区、城南片区、京泰路片区、苏陈片区、红旗片区、北部片区共九大发展片区,各功能片区突出特色职能培育,增存并举提升城市开发效率和建设品质。规划落实“工业强区”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要求,科学划定工业控制线,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增量精准投放,优先拓展海陵工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提高主导产业集聚度;挖掘存量潜力,推动西北工业片

9、区以及老城中低效及不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工业用地实施有机更新,打造绿色转型示范。规划落实“商贸兴区”战略,构建“2+3+4”商业中心体系,依托两大核心(老城文旅核心、东部商贸核心)、三个片区商业中心(东部新城中心、城西片区中心、周山河新城中心)和复合活力双十字轴(海陵路一鼓楼路、南通路一扬州路、东环路、济川路),整合优化老城商业资源,推动东部商贸区板块转型提升,加强南部片区向高端化空间配置发展,推动全域各级商业商务功能集聚化、差异化发展。规划落实“城建靓区”战略,逐步疏解老城核心区居住用地,有序推进城中村、园中村、老旧小区等改造提升,打造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宜居住区。构建文旅交融、街河并行、城河相生的全域魅力休闲体系,推进历史街区“小尺度”“渐进式”更新,实施骨干河道两岸环境综合整治和公共空间贯通,提高绿地品质和服务水平,彰显海陵“水绿环城、文史传城、场景营城、科创兴城”的风貌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