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51327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校本化”教学如何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潮州市潮安区实验学校 陈 琦摘要:教育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时代要求教学实践需要创新,而教学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要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必须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整合各种生活和社会资源, 利用教材,拓展教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内涵更为丰富,真正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关键词:校本化、钻研教材、拓展、和谐发展教育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时代要求教学实践需要创新,

2、而教学实践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作为教师,要实现教学实践的创新,就迫切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当地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本校、本班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充分挖掘当地资源,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大胆地对教材进行改革,使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创新的火花在校本化教学中绽放。一.充分学习和钻研教材,整体把握教材,明确教材的三维目标。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望。新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课程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和依

3、据。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教材”是凭借,“教学”是手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不需要教”是目的。教材是对话的文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而新教材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等方面与原教材相比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这就迫使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清教材的重点章节及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明确教材的三维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

4、设多样的问题情境,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多角度认识教材,使教学有的放矢,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利用教材,结合当地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把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合理和大胆的修改例题,设计情境性例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我们知道,教材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思想,在这样的教材面前,我们须重组教材,用心挖掘,拓展教材的功能,让数学学习与生活相结合。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数学情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本人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选取学生熟

5、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本人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的实际问题时,将传染问题修改为:“有一个人患了禽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就此,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建立联系,搭起教材内容通向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激起学生的联想和创意,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又如,本人在教学垂径定理时,以学生生活为背景设计数学例题,将例题中的“赵州桥”改为当地的“庵埠的万和桥”;在教学“从算式到方程时”,将教材配套的例题修改为“从潮州市大润发

6、超市到庵埠的路程是30千米,小华先骑自行车到彩塘车站后坐的士到庵埠,共花了1小时。已知他骑车的平均速度为15千米/小时,坐的士的平均速度为60千米/小时。你能算出小华从彩塘到庵埠的路程吗?”这环节,本人通过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身边事例提出问题,引发了学生思考的欲望,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世界,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三.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发利用学生差异资源,设计开放性例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7、,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初中数学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才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提法反映了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着一种新的数学理念和实践体系。而这需要我们的教学须面向全体的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导致学生性格,智能等各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这种差异为班级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差异视作为资源来开发和利用,实施有差异性的教学,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美国著名的课程专家瑞夫.泰勒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教师完成某种任务,而在于学生

8、行为规范中引起的某种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应包括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心理、知识、能力、行为等多方面的变化。教师不是简单地教书,而是要用智慧创新教材,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数学的学习。在平时教学中,本人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例题,让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解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的学习中得到收获。另外,在作业的设计上也实施分层作业。本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D四个小组,根据每个小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作业,使具有不同能力的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数学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课程理念落实在真实的行动

9、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四拓展教材,挖掘资源,让学生“敢问”“想问”,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创新的火花在校本化教学中绽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创新是指现实生活中一切有创造性意义的研究和发明、见解和活动。而创造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思维的训练,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入手。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本人先让学生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且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通过度量,剪拼其两个锐角以及拼成一个长方形等方法,得出:直角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这个时候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了充分的了解,

10、此时我及时引发学生展开猜想;“请同学们猜一猜,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呢?”由于受某种思维障碍的影响,立刻有学生猜出了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180,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于 180的错误答案。此时,我马上指出:“这个猜想对不对,还需要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证明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一样,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猜想,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亢奋的状态,还可使学生在猜想的过程中初步勾勒出知识的轮廓,从整体了解所学知识内容。另外,在教学中,本人还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

11、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如本人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围墙问题”时,将矩形面积问题设计成如下问题:“某农场要建一个长方形的养鸡场,鸡场的一边靠墙(墙长18m),另三边用木栏围成,木栏长35m。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50m2吗?鸡场的面积能达到180m2吗?如果能,请你给出设计方案;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3)若墙长为m,另三边用竹篱笆围成,题中的墙长度m对题目的解起着怎样的作用?”。此题通过一题三变,加深学生对面积问题的理解,同时充分认识到墙长对矩形边长的限制作用。另外,本人还设计了另一变式题“利用22米长的墙为一边,用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养鸡场,中间用篱笆分割出两个小长方形,总共用去

12、篱笆36米,为了使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为96平方米,问矩形各边各应是多少?”。通过此题,学生不仅再次明确墙长的限制作用,还通过比较,归纳出解决面积问题的方法和关键,同时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创新的火花在校本化教学中绽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整合各种生活和社会资源, 利用教材,拓展教材,从根本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内涵更为丰富,真正实现教材使用的“校本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张筱玮.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12期, 广西教育学院杂志社3.初中数学课改新教材的使用研究 作者:曾大洋,张白翎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学周刊2012年16期,孙中达 河北省石家庄市5. 江家齐. 教育与新学科.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