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内外结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浅谈小学科学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内容摘要小学生主要是借助具体事物,通过生动的事例、显著的现象、简单的推理和有趣的实验等一些直观感知的案例来学习科学。充分挖掘校内人力、环境资源,有效利用校外自然、社会资源,能全面提高和巩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将校内、外各种科学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科技校本课程,可以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走向自己的轨道,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关键字科学教育 校内资源 校外资源 校本课程在欧美发达国家,科学课的比重是和母语及数学相等的,不仅是等重,有的还是排在前面的。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从根本上提高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途径。而
2、全面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是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基础。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科学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中的比重,虽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程度,但是上至中央决策层,下至基层教育管理者,其重视程度都在慢慢的增强。对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将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小学生正处在直观感知和形式感知的阶段,他们需要借助一些的具体事物来理解科学现象,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这些具体事物主要包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亲身经历的自然现象、富有吸引力的实验及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首要任务就是创设各种直观、具体的情境,以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模式,让学生充分
3、的融入到科学探究的氛围中去。就目前小学科学的教学而言,校内外科学教学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教师仅仅是停留在课堂讲授和实验探究的层面。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有效地利用和挖掘校内外教学资源,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小学科学教育事业,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 确定目标,总体规划校内外资源科学课堂的建构不应该是“齐步走”式的预设每一节课、每个儿童都达到同样的教学目标,而应该是让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地充分地发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有层次的确定目标,如:第一层确定为基础性的科学普及知识,第二层为进一步兴趣探究引导知识,第三层是具有定向研究的更深层次的知识等。在普遍的提高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同时
4、,应注重兴趣高、有爱好的学生的培养。学校在制定自己的科学教育方案时,应结合自身条件,提出总体规划。二、 立足校园,开发校内科学教育资源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有效的融合和利用校内的各种科学教育资源,有效的开展各种探究式学习和科技兴趣活动,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主体内容。1、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创设探究氛围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学校首先要建设各种相应的实践场所,如:农业种植方面的“农作物种植基地”、“新科技种植基地”,科技发明制作方面的“科技发明资料室”、“科技制作室”,智力开发方面的“七巧板活动室”、“搭纸桥活动室”、“机器人活动室
5、”,用于天文气象观测的“天文气象台”,用于作品展览展示的“作品展室”等。各实践场所内要进行相应的配置和布置,充实必需的工具和设施。校园环境资源内容充实有趣,形式多样,各个相关的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多彩,极大提高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2、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当前的小学科学教育,课时量是不多的,教师要利用短短的几十分钟的时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并初步运用。所以,我们让学生在课堂内尽量多地进行科学探究,让学生在“玩”中取乐,乐中有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觉开展探究。走
6、出课堂,最终还是要回归课堂,课堂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阵地。其次,尽量把科学课堂扩大化。一是教育师资扩面,除了科学专兼职老师外,充分利用其他相关学科教师的个人特长,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指导,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例如,在信息技术课上,要求老师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上查找科普资料;部分老教师及门卫、保安,虽然他们没有从事科学教学,但他们在农业种植和养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二是教育场地扩容。许多科学研究只局限在教室里是收效甚微的,我们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利用校园内现有的教育场所和资源,对学生进行科学教学。例如,当教学五年级下册植物的花(
7、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时,就可以走出教室,观察校园内各种植物的花;在教学教学五年级下册种辣椒(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时,可以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到校内科技实践基地,种植并观察辣椒的生长过程走出课堂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于课堂,课堂教学始终是科学教学的主阵地,小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教师进行方法论的引导,以便学生挖掘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学习资源。3、依托校内资源,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科技活动有了各种相应的实践场所,这是我们就要充分的进行利用。如何用好这些设施,就考验教师兴趣小组的指导和辅导能力。首先,要选拔有兴趣和爱好的同学参加小组,要面向全体学生选拔,人数要有一定的规模。其次,活动要定时开
8、展,有计划、记录和效果。同时,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评比活动(以下简称“三小”评比)。小制作主要指的学具、玩具和各类模型的制作及课外的昆虫、动植物标本的制作,旨在锻炼动手能力;开展小发明活动,旨在教给学生发明的方法,进行发明创造的讨论交流;小论文比赛,是指学生在科学研究后,撰写科学小论文,教师进行指导、评比或向上级推荐校级优秀作品参加评比。三、 内外呼应,拓展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在教学方式上必须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结合校外的生活资源,学以致用,确立学生的科学概念和探究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充分挖掘校外人力及社会资源首先,父母是学生校外学习的组织者
9、,应有效利用学生的父母等家庭资源,发挥学生家庭成员各自的优势,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学生在他们那里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利用家长学校,引导家长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努力让每位学生生活在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中。其次,可以依托家庭成员的一些社会资源,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一些条件允许的工矿企业,设立固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定时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2、有效利用校外自然资源我们必须要以大自然作为学习的对象,河流、山川、农田、花草树木等,都是科学学习的重要载体,也是开展相关科技活动的学习资源,在适当的时间到达适当的地点,用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活动。如学“岩石的科学”、“土壤与植
10、物”、“动物王国”等单元时(青岛版小学科学教材),要求学生在春游过程中注意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并记好科学观察日记。3、不断充实校外社会资源首先,科学学习要以整个社会生活作为大背景,社会生活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大课堂,动物园、植物园、博物馆和科技馆,都是科学教育的很好的活教材,到这些场所进行学习,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其次,充分利用科普读物和网络资源。如果让学生的学习仅限于课本知识,那么学到的知识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科普读物和互联网,学习科技知识,关注科技前沿,让学生学生明白,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仅学好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引导学生从丰富的课外阅读中去获取广泛而深入的知识。
11、可以定期向学生推荐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博览网、中国网上动物园等。让学生认识到,互联网是个资源宝库,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很多的科学知识。四、 融汇整合,初步形成科技校本课程开发科技校本课程是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充分开发之后所必然发展的一步。在开发过程中,应整合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结合地方特点,认真组织,整合后的科技校本课程完全可以成为学校特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成立校本课程研发领导小组在学校外部需要和地方教育当局的主管领导、学科方面的专家型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充分的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在学校内部,学校成立校本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有了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校本开发才有保障,工作才
12、能正常有效地开展。2、档案保存:建立一套科学、规范、有序的档案材料,对形成校本课程有着独特的作用。3、确立校本化模式科学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具有多因素的、复杂的、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它涉及各种材料的选择、有关课程的计划、设计、编制等过程。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也涉及到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家长资源的有效性,教师、家长、学生组合的稳定性等。校本的研究模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单个教师或教师团体创造课程资源,也可是改编或选择现有校内外资源;它既包括长期的、中期的、短期的课程研制计划,也包括具体的、单项课程资源的研制等等。科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也就是是对课内外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和整合的过程。综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如能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借助校内外科学教育资源,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记忆,必然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开发和有效利用校内外科技教育资源,并整合成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增强,科技兴趣浓厚。不仅学生能够得到锻炼,教师也能够进行再学习,从而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极大地提高教师业务素质,进而打造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牌。学校应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确立自己学校科学课程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教育宗旨和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