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老师:唐代兴 作者: 准考证号:内容摘要:朗读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朗读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方式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朗读教学 多种形式 朗读是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殿堂,感悟语文精神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训练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其语文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领会诗文所创造
2、的意境,从而受到审美的教育,陶冶其情操,发掘知识瑰宝,提高鉴赏与成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一 朗读的特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深入地思考了。朗读即出声地、响亮地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著作:吴丽娟,朗读的要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
3、年版,第10页。尽管朗读是一种“说”的形式,但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说话。一般的说话是将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现实生活中除了哑巴人人都会说话,而且有些文盲都还能说得头头是道。朗读是要借助于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说话。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除了用眼,还要动脑,在朗读的过程中不仅自己获得了知识,还将信息传达给了倾听他朗读的其他孩子。前者是用口语在交流,而后者是将别人的文章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诗文语气连贯,并能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同时,学生在朗读的时候,他将书本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在这过程中,学生本身也会听到自己发出的语言信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虽然
4、默读较朗读程序大大简化了,速度也提高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总之,朗读是多种感官并用的一种语言信息处理和转换的过程,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语言文字加以理解,再将其转换为口语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孩子们的言语观察、言语听觉和言语动觉能力就会得到相应的锻炼。二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朗读是搞活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课文中语句的语气、语调、语感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等,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并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1 朗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
5、的复杂的智力活动,它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把原文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从而理解和掌握原文。但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2著作:刘梅等,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他们不可能对看书这个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教师应首先训练他们出声地朗读课文,带点强制性地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然后再逐渐地培养学生脱离这种被动式的有意注意,最终走向主动式的无意注意,学会自己约束自己进行学习。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体会到课文的内容、神韵、风格。朗读是考查学生理解程度最简洁的手段。学生对课文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都可以通过朗
6、读来判断。朗读时学生的眼、脑、口、耳都必须协同活动,无论是教师范读还是学生朗读,都会将眼睛所看到的文字通过大脑的思考融入自己的情感后才能表达出来。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2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3著作:王海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9页。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学生们能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晰。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留下印象深刻。宋代学者朱熹4著作:吴颖,谚语集锦,朝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5页5著作: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9
7、页6著作:张中行,作文杂谈,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05页。7著作:刘梅等,儿童发展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82页。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张中行先生说:“读,为的是吸收”,“使身外之物变为身内之物,并积少成多,这就成为写作的资本。”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语言材料词语、句、段、篇能够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记忆。朗读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掌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在积累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和作文能力。对此张中行先生又指出:“你不读或读而不熟,有了
8、意思,可用的表达框架茫茫然,拿起笔就难于得心应手。反之,多读,熟了,笔墨着纸可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早已蜂拥而至,你自然可以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3 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8著作:裴松,三国志,天地出版社,2006年版,第58页。,即说明了这个道理。4 朗读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是阅读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这种阅读方式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感性经验,他们可以用这些经验将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可以与人交流
9、,并通过不断的交流逐渐提高自己的水平,推动思维的灵活性,逻辑性的发展,加强智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接受到各种情感的陶冶。课文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劳动态度,科学家废寝忘食、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都会大大感染和丰富学生们的情感。他们会将这些美好的品质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要求和需要,积极模仿,从而产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 现今小学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它是达到教育
10、更高境界的基本手段之一,但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存在一些问题。1朗读只注重表面形式 绝大部分低中年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简单地停留在故事的情节和词的表面意义上。有的教师在课堂中只一味地自己讲,既不作示范,也不让学生根据理解情况练习。这样,学生没有具体的比较,模仿对象,同时连自己感受课文的机会都没有,根本无法深入地体会课文。学生不朗读,教师就无法掌握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也就无从把握课堂组织教学的节奏,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需要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解,还必须注意形象的示范,只有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
11、读方法。2朗读时间不充足 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训练时间较少,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读完,老师就“啪啪”拍手示意学生停下,进去下一环节的学习,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而已。 3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一组读了二组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在多读、多练,如果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用心、用情去读,那与念经有什么两样?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
12、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如果在朗读前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课文中寻找答案,并做记录,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学生参与朗读面窄 通常每个班的差生在朗读时吐字不清,笑话百出,浪费时间,会使教学任务不能按计划完成 。因此,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都往往会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都只能规规矩矩地坐着当听众,这种朗读面窄,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人人会读呢?5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 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
13、。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意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悲痛与仇恨,一字一句应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分角色朗读”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又时教师却让学生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四 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
14、水平,还推动了思维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每堂课中的朗读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1 借助文本的魅力,激发学生想读的欲望 读实验教材,我们会发现教材极大限度地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所选课文绝大多数为新课文,文质兼美,语感鲜明,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可读性很强。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的欲望呢?借助插图,按图索文。教材配合课文绘有精美的插图,我们可以根据小学生对于鲜明的事物接受快的特点,先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内容,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之后,然后老师说“文中就写了图上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想读文,了解
15、文中所写内容的欲望,此时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反复读文。比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学生踊跃地举手发言:图上有五颜六色的葡萄;热情好客的维吾尔老乡请客人们吃葡萄、我顺势引导:“是呀!这篇课文便是介绍图上的的美景。”然后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呢?”看谁能用在课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学生便很快很投入地开始朗读。 质疑启思,读文求解。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可根据教材,让学生分小组对文章合作质疑,再依据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教师做好调控工作,适机指导学生读文。学生会充满兴趣地读文,解疑释疑。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一课时,我让
16、学生初读之后质疑:小男孩喜欢小汽车吗?为什么小男孩不让妈妈给他买小汽车?售货员阿姨为什么眼圈红了?又为什么要把小汽车送给小男孩?我将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板书出来,让学生分成小组带着问题充分读文,自己探讨,解决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我又让学生用文中的句段或者自己的理解回答问题,多数孩子通过读文后回答得非常正确。2 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朗读指导要采用多种形式,多种形式交替进行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的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9著作:吴颖,谚语集锦,朝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5页。,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
17、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但不能很枯燥地让学生一遍一遍地读,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集体读 集体读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滥于充数”10著作:刘利民,成语故事,朝华出版社,2006年5月版,第35页,教师或学生也可以领着学生朗读,这种朗读方法不利于学生自己感悟课文,自己朗读表达。因此次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分角色朗读 孩子们特别愿意走进文中的世界,让孩子扮演文中的角色读文是他们很喜
18、欢的一种朗读形式。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孩子们分别扮演川川和地质勘探队员叔叔,通过对话清楚地了解了“岩石书”的用途,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欲望,他们的内心充斥着长大为祖国做贡献的远大理想。配乐朗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季老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我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恰当的音乐给学生创设情境朗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在情境中朗读,更加能让学生体会到德国的美景与那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和再见了,亲人!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配乐朗读来渲染气氛,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表演朗读 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我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加上自编动作,把课文“演读”成小小课
19、本剧,同时,我还让学生边读边演,孩子们积极性可高了,兴趣浓厚,几遍“演读”之后,大多数学生就可以背诵全文了。在教学乌鸦和狐狸这课也可采用这种方法。创设情境的想象朗读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同时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使学生更深刻地、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倾听老师的范读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3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
20、吐字清楚,读准字音,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4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
21、争着读。学生在朗读时可以放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也可请学生配配画外音,让学生将朗读的成果展示出来更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一次,我在教学日月潭一课时,我对学生说:“日月潭景色秀丽,经常有游客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游客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日月潭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游客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
22、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5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找春天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处?孩子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如果
23、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多数孩子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他们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两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6 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11著作:叶圣陶作品集,叶圣陶,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8月版先生把有感
24、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 “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应该读得稍轻且慢,“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轻松愉悦,听着学生优美的朗读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丁当有声,错落有致,他们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读
25、出了对老师的尊敬与关心。因此,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朗读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参考文献:1张万祥,教师专业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冯林,中国教师,朝华出版社,2008年5月版。3周春久,普通话学习训练教程,吉宁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4张谨,学生之友,开明出版社,2010年6月版。5陶月兰,魅力中国,西苑出版社,2009年9月版。6苏丽娟, 青年文学家,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版。7 王艳化,成才之路,东方出版社,2009年8月版。8曾风鸾, 基础教育研究,2009年3月版。9 麦齐好,基础教育研究,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年9月版。10 席颖, 现代中小学教育,海洋出版社,2009年7月。11 徐浪,文学教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