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793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数学三级下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 题认识千克教材 苏教 版本 三 年级 上 册教学目标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秤物体质量的方法,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2、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3、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教学重点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学思路认识千克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么直观,不能只靠观察得到认识。特别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等表面特征,而对于本质

2、性的质量大小关注较少。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实践中收获,从以下几方面开展教学:1、创设情境,感知轻重。通过进行“背人”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进入知识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借助实物,认知千克。尽可能多的准备丰富的学生熟悉的各种实物:两袋盐、1千克苹果、1千克冬枣、1千克月饼、1千克作业本、1千克面条、1千克饮料(牛奶)、1千克的洗衣粉等,这些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生活常用品可给学生最直接、最亲切的感知1千克物品的轻重、大小、多少。3、实践体验、建立概念。通过实践体验活动,建立概念。让学生认识台秤并亲手操作,称一称身边的物品1千克大约有几个,并通

3、过掂一掂、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感受质量概念。4、回归生活、深化认知。布置回家作业:先估计家中那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千克,再实际称一称;并和家长去超市看看那些物品是以千克作单位。教学资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及教师用书。互联网上千克的认识的相关论文及精彩教学片段。自制PPT课件。教 学 过 程 预 设教学时间环节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或实录)设计意图1分钟一、激趣引入。1、【谈话引入新课】师:(播放背人赛跑场景图片)小朋友,如果我们要进行一个背人跑的比赛,你愿意背(较胖的同学),还是愿意背(瘦弱的同学)?哎?大家为什么都想背(瘦弱的同学)?师板书:轻、重。

4、2、师:这里还有两袋食品,(小袋是面条,大袋是薯条)你们猜猜哪一袋重?你有什么办法知道到底哪一袋重?(1、用手掂一掂。2、用秤称)【活动一】1、学生看图后兴趣盎然,积极思考所提出的问题。生:因为很轻,背起来跑得快。很重,跑不动。2、学生小声议论,观点产生分歧时,让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之后让学生亲手掂掂,得出结论: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光看,得用手掂、用秤称才能得到准确结论。学生在游戏中进入知识的学习,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在猜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通过实践、比较,获取知识。1分钟二、认识秤,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1、教师提问:刚才有的小朋友建议用秤去称,你在哪

5、里见过它? 你还见过哪些秤?2、课件出示各种秤,逐一介绍。(电子秤称菜或超市里称散装食品;袖珍秤家庭用,妈妈买菜比较方便;磅秤一般在批发市场用,称比较重的货物;体重秤用来称体重;天平实验室用。)3、出示台秤。提问:用这个秤怎么比出两包物品的轻重?(课件出示秤的读数盘)。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我们的秤面的指针是按顺时针方向转的,谁转的远,谁就重。【活动二】1、学生回答问题,学生间互相补充。2、学生看课件听讲解,也可进行补充。3、学生进行短时间讨论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在学生已有的零散的、较浅层次的对秤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引导和自主交流,形成对秤的用途和台秤使用方法的系统知识。20分钟三、实践探

6、索,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1、引入。 (1)、台秤上称1包物品,正好1千克,提问:秤面上的指针指着“1”,到底“1”表示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千克。(2)、台秤上称1包物品,正好2千克,提问:秤面上的指针指着“2”,到底“2”表示什么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千克。(3)、提问:千克是什么?你对千克知道些什么?板书课题:千克的认识。2、感知1千克。(1)看:出示一些1千克包装的物品。(两袋盐、1千克苹果、1千克冬枣、1千克月饼、1千克作业本、1千克面条、1千克饮料(牛奶)、1千克的洗衣粉。)(2)掂:每组一样1千克的物品,学生每人用手掂一掂。3、建立1千克的清晰概念。(1)比较:将自己带来

7、的东西与1千克的物品分别掂一掂、比一比,是重些还是轻些。(2)验证:学生对手中物品的重量做出判断,并验证。(3)调整、确定:小组合作、将手中所准备的物品增补为正好1千克。并数一数1千克苹果的个数、1千克米的杯数、1千克饼干个数、1千克果冻个数填表(略)实物名数量1千克苹果( )个1千克鸡蛋( )个设疑提问:为什么1千克饼干的个数比1千克苹果多得多?(4)总结:怎样判断1千克的重量。(看:数量、包装(介绍包装)、掂、称)(5)估一估:(师出示一些实物)柚子( )千克 哈密瓜( )千克 鸡蛋( )千克提出问题: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帮助自己准确估测。学生看秤面回答。学生通过观察,收集信息。分组轮流传递

8、掂一掂1千克的实物。学生一手提自己准备的物品,一手提1千克的实物进行比较,再在台秤上验证。学生通过称量,将所准备的实物的重量调整为正好1千克。学生数出自己手中1千克物品的数量,进行全班交流填表。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每个饼干比每个苹果质量轻,所以同是1千克,饼干的数量要多些。学生使用掂、抱、数的方法进行估测并交流,并在台秤上进行验证。1、之所以选择这些1千克的实物,是因为这其中有固体、有液体,有密度大的,有密度小的,而且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这样学生建立的1千克的概念更加丰富、清晰,并且还能从中初步感知同是1千克的实物,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2、在看、掂完1千克实物后安排一个比较、验证、调整

9、环节,可以使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1千克质量的感知。3、通过观察、操作、合作、思考的过程,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感受千克的实际质量。4、进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较大数量的估测能力。自我反思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性分析1、做中学,学中思、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首先学生通过猜一猜、看一看、掂一掂的活动,形成了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称一称、比一比去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称称物品

10、、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同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2、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交流中获取知识。在小组活动中,通过分工合作,做到人人动手、积极思考,在体验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逐渐在认识1 千克质量轻重的同时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有的数量多,有的数量少,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3、紧密联系生活的素材选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者融通,学生就可能感受到书本知识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就有可能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

11、与动机,学习就有可能是一项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本节课的教学,从导入到认识千克,再到认识几千克,无不洋溢着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在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中建立起对千克的深刻体验。学生思维发展状况(或预设)分析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以游戏开头,叩开了学生记忆的闸门,生活中积累的知识喷薄而出。背一背,吸引学生产生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接下来的教学,联系身边的物体,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逐步加深对物体的感受。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在师生互动中完成对已有经验的归纳与引伸。2、引导学生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本质

12、的理解,培养学生养成推理有据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课一开始,让学生猜两包物品的轻重就埋下伏笔,使学生对自己只根据包装大小认定重量这种片面的想法产生怀疑,在之后提供的众多的1千克实物的认识过程中,学生逐渐已经认识到包装大小与轻重是没有关系的,在学生有了丰富体验和实际操作之后,提出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为什么1千克饼干的个数比1千克苹果多得多?学生的思维过程一气呵成,有理有据,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片面看问题的局限性,逐渐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法、手段与措施1、本节课中,学生的多种感官都活动起来,有了强烈的求知欲。但是由于教具(秤)准备不够充足,致使小组活动无法全面开展,一部分学生没有经历“称”的过程,对秤的认识和使用还不够熟练。2、对较重的物品的称量与估算由于实物准备不足,这部分的教学没有进行得很充分,可在课余时间、家庭作业中给予体现。改进措施:在备课中,多思考一下学生有关本节课的知识点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本次教学的铺垫,哪些实践活动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等。一旦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学生将在多彩多姿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无尽的教育财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学生最丰富的学习资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