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1、2课教学设计及参考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四级上册1、2课教学设计及参考材料.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感悟1、谈谈学语文的乐趣。我教了十一年的语文,说实在的,我在这中间没有获得多少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这么长的时间里,对这门学科都不能感受到乐趣,很难说教好了语文,教好了学生。但我想像我这种情况的老师并不在少数,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在这个暑假里,我主要看了这些书海外文摘精选、岁月与性情周国平的自传、林语堂的苏轼传和十本左右的人物杂志。通过这些书的阅读,我对这个问题有了一点感悟:人温饱无忧后,最需要的是充实而丰富的精神生活。阅读能给予我们这种乐趣。如果我们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充实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那种乐趣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注重课文对学生的意义。当前语文老师备
2、课、上课的思考角度,可能为了考试或为了完成教材的任务而教,但我觉得从新课程标准第一维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来说,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教材对学生所产生的意义。语文是建构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正读到学生心里去了,对他的思想和生活起了好的作用了,这才是学生学语文的真正乐趣。如老师,您好!这篇课文,如果学生学后看你的眼神有了变化,融洽了与老师的关系,这也是教与学的目标和乐趣。这一点,我只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知道是对的,但很模糊,还不能讲清楚。2、注重字词的教学。我发现,中年级的老师都有忽视字词教学的倾向,特别是从高年级退下来接班的老师。我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以为进
3、入中年级,字词教学不再是重点了,随着学生识字量增加,自主识字能力会相应得到发展,学生自己能掌握新字生词了。我就有这种自欺欺人的心理。从我的调查来看,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达到自主识字的要求,即老师不教,自己能学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抄写强化和考试复习中完成识字要求,而另外三分之一则麻烦重重,错别字现象很严重。每年的小升初考试中,一些卷子错别字连篇,都是我们平时煮的夹生饭,所以在第一课时,扎扎实实地做好生字的正音辨形工作。当然,重视字词教学并不是要我们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面面俱到地领着学生学,中年级应该有所侧重了。学生在预习中已对课文中的生字词有了初步的认识,但问题也就在这认识中产生了。有的生字学生
4、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但也有一些生字是易混淆的,难记难写的,教师在备课时要能敏锐地意识到学生这些问题的所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加深了学生在预习时的模糊之处,使学生能清晰准确的记住字型字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一项基础工作,马虎不得。3、老师范读的重要和必要。这一点已经被强调了多次。但我还想谈谈我的想法。于永正老师强调老师应恰当的示范,可能是他喜爱唱戏的缘故。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上教唱戏的情景:师傅一句一句地示范,徒弟一句一句的学唱。在示范中,老师把每一句的唱腔、表情、动作,把每一句的神韵、技巧手把手教。等徒弟学到了真功夫,进了门,再自己修行、创新。而不是让徒弟漫无目
5、标,在低层次上浪费时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创新才是有品位的。靳家彦老师自成一家,就是读,反复读,反复思,反复品。我在人物传记上也看到,不少人感受到母语的魅力,是在老教授浑然忘我的吟诵之中。所以在教但愿人长久之前,我们自己在家大声反复地吟诵水调歌头,等你窥到苏轼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感受到他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之时,何愁这篇课文上不出语文味。既然范读,就要有些手段,不然会降低你在学生中的地位。多练是定心丸。有的老师担心自己普通话不标准,没有勇气。我想朗读真正打动人心的,在于真情和投入。丁有宽、徐善俊的方言很重,并没有妨碍他们自然而富有感染的朗读。以上三点是我的一些思考,不妥之处请
6、批评指正。教学老师,您好!这是一首现代诗。前半部分是对教师贡献的肯定和赞颂,后半部分是对教师奉献精神的颂扬。它的特点是感情强烈真挚,语言工整凝练,充分运用了对仗、比喻的修辞,使文章琅琅上口,富有节奏感。对小学生来说,它的形象稍嫌空泛,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老师真实具体的细节来树立形象。开始,从九月十号教师节入手,请学生说说,你想将自己的祝福献给曾经教过你的哪位老师,为什么?你想祝福他什么呢?(学生回忆教师对他成长的帮助,在心理上与课文内容、课文情感激起共鸣,为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情感做好铺垫。)接着请学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那句话,能表达老师对你的好,你就大声的读出来,我们要把这句话,或者这一节
7、献给你心中最爱的老师。(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课文中去,使课文如同为他写的,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了对教师情感。)然后请学生读,说说你为什么选择这一句。在学生讲述原因中,自然将自己生活经验和诗文的内容联系起来,这样就很容易的理解了诗意。(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唤醒学生在生活中的经历和情感。学生选择的句子可能跳跃性很大,使得整首诗出现分割状态。当然这是有必要的,因为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使学生深化理解与情感的必要方式。但是,在局部理解后,应及时抓住全篇,使学生整体把握,这样可以避免全课支离破碎。)接着在类似于赛读中,将情感的涌动推上高潮。而后,请学生说说,本诗中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并
8、请学生帮助解答,同时联系自己经验,体会情感。(“春晖”和“朝霞”是理解的难点。)此时学生已经将诗意与诗情与自己情感相通了,再整体读的时候,自然就表达的淋漓尽致了。作业设计:(可选择完成)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3、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4、最后,布置将全诗背诵,准备在教师节那天表演。教学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文包词。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表现了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遣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的情怀。先布置学生回去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和抄录水调歌头
9、。而教师自己,就要大声反复地将水调歌头吟诵。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教师诵读水调歌头全篇。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这是文章的主要线索,紧扣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然后将7年换成3000个日日夜夜,通过时间这一概念,
10、增强了对孩子们的情感冲击。而后再回首自己中秋的快乐,体会苏轼的孤独。再补充苏轼被贬后在牢中写下的诗,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在体会埋怨的原由时,教师可以引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体会“宽慰”是本课的难点,诗人豁达超然的心态是学生认知所不能达到的。所以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能理解到什么层次就理解到什么层次,不必人为拔高。)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教师要词文对照,让学生自己去读懂。还可以引入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过程中,老师在激起学生情感后,要及时、自然地带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重点句子
11、,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积累丰富的语感。)最后教师和学生在古筝的伴奏下,齐读水调歌头将古诗情韵推向高超。总结课文: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作业设计:1、补充背诵水调歌头。2、背诵课文4、5、6小节。老师,您好!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感受。 2、说说你心目中的老师。 二、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班上也决定举
12、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 (师生自由交流) 2、看看他们是怎样为老师献上祝福的。(相机引出以诗朗诵的方式学习新课,并同时为老师送上祝福。) 三、 提供课文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四、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 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13、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指名读; 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5)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
14、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4、齐读。 五、补充资料,自作自诵。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3、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们能不能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让我们的诗歌朗诵会更精彩? (各自起笔,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附参考材料:您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您是黄牛勤勤恳恳在黑板上耕耘您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不,都不对您比蜡烛的光辉更明亮您比勤劳的黄牛更朴实您比奉献的春蚕更无私对,我知道了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心灵净化灵魂永远
15、不知疲倦长大了我也要做一名老师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尊敬老师,诚恳求学。说起这个成语,还有个小故事呢: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了,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还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你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呀
16、?”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礼记别话谦谦的君子之风路从先生 礼记: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之与言,则趋而退。这是多么敦厚的一道人世风景。你看,跟着老师一起走路,即使遇见了熟人,也不可与熟人一起聊天而冷落了老师。在路上遇见了老师,就恭敬地和老师打招呼,然后端端正正地站着给老师让路。如果老师跟你说话,你就礼貌地回答;如果他不跟你说话,就恭敬地用眼光送着他走远。这是君子的风范。尊师重教,我们中华民族千年不衰。国家要复兴,民族要昌盛,就一定要尊师重教。君子登堂礼记: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
17、则入,言不闻则不入。这里说的是君子坦荡。君子出游,拜师访友,要做到走路有脚步声,决不可鬼鬼祟祟。一是说明君子心胸没有邪念;二是提醒室内的人,有客人到了。主人如有不想让外人看到的事,可以防备一下。还有君子登堂,内室门外有两双鞋,听得到谈话声,才可以入室拜会;听不见说话声,就不能乱闯。门外有两双鞋,则室内一定有三个人(主人与二个客人,古时候客人把鞋脱在门外,到室内席地而坐),三人内室谈话,外面听不见声音,则是密谈,所以君子要避开。所以古人登堂的礼节,那种君子坦荡的风度,是可以让我们现在借鉴的。2、但愿人长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的
18、生字只识不写。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1、投影片2、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3、板书课题:但愿人长久 指名背诵 二、 范读课文 三、 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根据学生回答,理解词人感情发展线索。 板书:心
19、绪不宁 埋怨 宽慰许多 自学,自己读课文 出示生字、读一读 指名读课文 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1-1中秋佳节之际,苏轼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 2-5苏轼所思所感 6苏轼吟诵水调歌头 四、 细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由轻声读文,思考: 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他为什么心绪不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字词,读一读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2、出示词,说说是谁写的。学习并理解字词: 皓月当空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屈指算来 3、指导朗读 交流预习资料 二、学习第二节 1、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0、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学习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指名试读、齐读 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三、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 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 。 四、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找出有关的词。 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2、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3、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 板书
21、:月圆人不圆 4、指导朗读 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5、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欣赏音乐、画面,思考 指名试读、诀读、齐读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比较:吟诵朗诵 “婵娟”指什么? (本课指美丽月色)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
22、”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 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但 愿 人 长 久 心绪不宁: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 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埋怨 : 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附参考材料:精彩片段:师:(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生: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挂天空,
23、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家人共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着外面传来的说笑声,想起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呢?生:他会想起小时候和弟弟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情景。生:他会想,小时候我们形影不离,可现在我们已经有七年不见了。生:他会想,弟弟啊弟弟,你现在在哪儿啊?我多想见到你啊!生:他还会想,月亮啊月亮,你真不懂人的心情,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干吗还这么圆,这么亮呢!师:是啊,别的家庭其乐融融,而苏轼只能孤独地面对月亮思念亲人,此时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请看下文。
24、评点这是一个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情感变化的教学片断。教者从观察图画入手,让学生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体会他可能听到的别人家团聚赏月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中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怨月的心理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嫦娥奔月关于月亮,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最广为流传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 传说尧的时候,天空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土地被烤焦了,庄稼也干枯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一些怪禽猛兽
25、,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残害人民。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于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解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和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后羿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后羿夫妻被贬到
26、人间后,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另有传说说,在月宫里还住着一个叫吴刚的人,每天不停地砍桂树。中秋起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书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从宋朝开始盛行,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
27、,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辈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
28、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月亮的名篇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被称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