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1915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五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十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主题:有志竟成单元教材解读:第三单元“有志竟成”,是由4篇叙事散文组成,集中赞扬了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其实,类似于这一主题的课文我们在上学期已学过一组,就是五上的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相信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定会驾轻就熟。有志者,事竟成。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双目失明的阿炳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要用动人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三保

2、太监郑和七次率领船队出洋,历经千辛万苦,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司马迁凭着他的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此外,本单元还有一篇读书方法指导的阅读课文和一项读书活动。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篇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2、学会本单元28个生字,认识22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4、学会在读书时能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提高自己的读书速度和效率。5、学生阅读上

3、下五千年,让学生继续学习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作笔记的习惯。6、口语交际:我来说一说。单元重点、难点1、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2、二泉映月,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3、司马迁发愤写,在理解、口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激起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兴趣,有心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篇目分析第8课海伦凯勒与文本对话海伦、凯勒:文章主要选取了海伦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来写: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夜以继日地学习说话,终于战胜了自我,找回了自信,重新燃起了生命

4、之火,取得了巨大成功。作者通过对这两件事的详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与命运作斗争及热爱生活、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课文开头先介绍了海伦小时候因遭受疾病而夺去了她健康的人生,从此她便与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所隔绝,但小海伦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顽强地站了起来与残疾做着常人无法想像的斗争,终于以她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虽然身体残疾,但残而不废!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海伦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她的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面对挫折与不幸,我们始终应该做一个强者,做一个永远“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文章可以分四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讲海伦在一岁半时,一场重病给她带来

5、不幸。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海伦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获取知识,增强了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第三部分是第6、7自然段,写海伦经过艰苦的努力练习拼读,使得自己的说话能力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 第四部分是第8自然段,写海伦大学毕业,立志为更多和自己一样不幸的人服务,把爱倾注到助残的事业上。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思路来把握课文 幼年致残练习拼写学习说话学成助人以情感人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作者的叙写满怀深情,能引导读者“披文入情”,缘情悟神。选材有详有略,重点突出,是本文的又一特色。课文详写了海伦摸盲文、拼写单词,完全靠触觉学习说话的艰难历程,略写了海伦一岁半时遭受的不幸和大学毕业

6、后将她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的事迹,突出了重点,更好地表现了海伦对生活的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学生学什么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注意“吮”和“挠”的读音,辨析“燥”和“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暴躁”“不屈不挠”等,辨析“倾诉”和“倾注”。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小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5、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我们怎么教一、亲身体验在初读课文,大概了解了课文之后,让学生拿出提前

7、准备的“红布条”蒙上双眼,亲自感受一下海伦凯勒在生活上面对的黑暗与孤寂,让学生谈自己在体验中的感受。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从读中体会海伦生活的不幸。课文在讲海伦凯勒的不幸时,花费的笔墨不多,主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她的不幸,从多种形式的读中让学生体会到她的不幸。二、把握形象教学写人的文章,应努力使人物的形象鲜明、生动地印刻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如何引导学生把握海伦凯勒这位创造奇迹的勇士形象呢?一是作介绍树立形象。学生搜集相关材料,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关于海伦凯勒的相关资料,让海伦凯勒这位为世界很多人所敬仰的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的形象树立起来。二是读课文充实形象。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读

8、课文内容,用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象丰满、鲜活、灵动起来。三、感悟精神教学本篇课文,在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抓住了主要内容,把握了任务形象的基础上,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重点词句,走进人物的心灵世界,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无比热爱。附:1、不屈不挠之一学习盲文。可以让学生找出课文描写海伦的不屈不挠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引导学生抓住“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拼命摸,不停地写,如饥似渴摸出了血”等词语体会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时的情景,来进一步体会。2、不屈不挠之二练习说话。同样可以先让学生找出反映海伦不屈

9、不挠的具体句子。引导想象海伦练习说话怎样“夜以继日地努力”,“怎样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的困难程度有多难,可以让学生试着也摸摸口型和嘴唇颤动的情况来体会发音的难度。学生自己体会到了就摸口型和嘴唇来了解意思是很困难的。从而进一步体会海伦要学习说话的艰难,但她学会了说话,而且也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可想而知海伦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多么的不屈不挠。3、在学习海伦学会盲文后,打开眼界的那个片段时,可以让学生和第一段对比读。老师读:“从此,她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

10、来越坏。”生读:“我常常感受到一阵微风吹过”读完后,让学生说说海伦此时的心情,体会海伦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兴奋。她从没有看到过世界什么样,却能真切的感受“微风的柔”、“花瓣的美”,可见,知识对海伦的重要及给她带来了勇气和信心。四、享受成功教学本篇课文固然要引导学生感受海伦凯勒的苦难不幸,感悟她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同时,也要凭借课文的相关语言材料和师生所搜集的相关资料,享受她获取的成功。让学生在享受海伦成功的时候,精神为之一振。五、写一写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海伦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地付出常人无法想像的困难,也为让学生学习海伦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学生写一写,可以写自己想对海伦说的话;可以写如果自

11、己是海伦会怎么做;也可以写课文读后感等六、 拓展作业,课外积累 1、只读了关于海伦的一篇文章,大家就有这样深的感受,如果去读一读更多有关海伦的文章,或者去读一读海伦写的书,相信大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老师为大家推荐几本,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去读的。 我生活的故事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对于一个生活在无边无际黑暗中的女孩,假如给她三天光明,她会做些什么呢? 海伦生活的故事是否会继续让我们感动呢?也许我们的心灵之光将由此被点燃! 课后请大家去选择一本读一读!2、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让学生认为海伦凯勒并不是一个神,只要付出了,我们就能成功。)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邰丽华:千手观音领舞,05年感动中国人

12、物周婷婷: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已被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体操运动员桑兰等。资料链接课文精彩段落欣赏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海伦学会了拼写自己的名字,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致小手指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欣赏】 在沙利文老师的支持、指导下,海伦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勤奋地学习,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那个年幼的身影是如何投入到摸读盲

13、文、拼写句子、单词之中。她不分昼夜,一心只是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获得认识世界的媒介!“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多么生动的譬喻啊,把海伦那份执著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动容。作为一名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残疾人,要获得知识,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的心血呀!海伦如饥似渴地学习,在不停地摸读、书写中,她的小手指都磨出了血,以致于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这样,海伦就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了,她通过勤奋刻苦的付出,使自己掌握了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从海伦的这一段成长中,我们怎

14、能不被她的顽强的精神而打动呢?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有时在林中漫步,有时和朋友们在湖上泛舟。她在想象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为一座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欣赏】 通过顽强的努力,海伦逐渐获得了认识世界,表达心声的能力,知识为她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户,生活在她“眼”里变得灿烂而美丽。想象是最为神奇的,我们带着怎样的心态,所想象到的也就带着怎样的色彩。如果一个人的心情沮丧,那在他的想象里必然带着黑色或灰色,没有快乐、明亮的气氛。所以,

15、从一个人的想象世界里实在可以窥见他的心灵。海伦想象中的落日是何等美妙的世界!宛若一首优美的诗,又似一段抒情的旋律,如果她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又怎能感受出如此动人的情景?这一段引自海伦的话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海伦凯勒。课例链接第9课二泉映月与文本对话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感受和体验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其丰富的内涵,学习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这篇文章真挚感人,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起初,琴声

16、委婉连绵,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课文的这一语段,不仅很好的诠释了音乐的初始部分、表达了琴声的深刻内涵,而且还完美的呼应了课文的前三段内容。阿炳生在惠山脚下,受二泉美景的熏染,江南灵秀的山水给了他不少创作的灵感。然而,阿炳却再也无法看见。于是,一声长叹之中,阿炳陷入了美好的回忆,忆二泉美景、忆师父教诲、忆人生之路。小时的阿炳无法听知二泉流水中的种种奇妙之音,当他经历人生坎坷,饱尝人生辛酸之后,再来到泉水之边。淙淙的泉水仿佛也已经懂得阿炳的满腹愁苦,流出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社会是不公的,命运是不幸的,然而阿炳更是倔强的。他用琴声表达出内心的悲恻,控诉着万恶的社会,又在铮

17、铮乐音中强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不屈服,“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执著地用音乐追求着心中的光明与幸福的生活。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这两组看似对立的词语,却更深一层地表现了乐曲的丰富内涵。就在乐曲的千回百转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听阿炳诉说满腔情怀之后,看他身背胡琴渐渐消失在惠山脚下,乐音却久久散之不去二泉映月,乐美、文美,怎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如此深邃的意境,感悟到如此丰富的内涵呢?我想,也只有创设一个乐文交融的情境,乐随文起,文伴乐悟,形成“涵咏”场。让学生从乐声中体会文本内涵,感受阿炳诉说的情怀,又从文本品读中更深地玩味乐声,领悟阿炳用乐声与命运

18、抗争的不屈精神。学生学什么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2、学会本课19个生字,注意“恬、饶”等字的读音。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结合上下文理解运用“饱经沧桑、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我们怎么教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

19、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可以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本课教学。一、学科整合,走进音乐。课前,可以和音乐老师联系,让学生在音乐课上欣赏二泉映月,通过音乐老师对乐曲的介绍,学生在情感上形成对乐曲的认知。二、破题导入,揭示课题。通过再次欣赏乐曲,唤醒学生对二泉映月的认知。三、了解坎坷,感悟情怀。这一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为后面感悟琴声内涵定下感情基调。可采用了“一唱三叹”的朗读方法,大量的补充资料。1、展现二泉美景图片,加上老师的介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

20、阿炳心中美丽的二泉。2、启发学生想象阿炳孤苦无依、卖艺度日的画面,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阿炳的坎坷经历。3、通过老师的描述来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的”这句话,一唱三叹,在感知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情况下,让学生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十多年的坎坷经历、身心的巨大的折磨,让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在朗读中感悟、渗透!浓重的为学生定下感情基调,为下文服务。四、品读琴声,体会内涵。在前面扎实的铺垫上,让学生来真正体会琴声的内涵。这一部分教学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读懂到读好。首先是读懂,让学生潜心、用心的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

21、。符合人的整个人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接着更深一层的读,问:乐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这些原因的理解也就深入内心感悟至深了。接着就是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再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五、总结成就,课外延伸。本着语文积累的最终目的,让学生记住二泉映月,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课外让学生浏览专题网站上其它许多关于阿炳的资料和欣赏其它一些音乐作品,并写下此时此刻心中最想说的话。资料链接阿炳,原名华彦钧,阿炳是他的小名。生于1893年7月,卒于1950年12月。阿炳二十多岁时,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眼疾恶化

22、,双眼相继失明,从此,人家便叫他瞎子阿炳。 阿炳从童年起就同他父亲华雪梅学习音乐。华雪梅是一位道士,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阿炳的音乐修养最初主要的基础出于道家音乐,而且是出于家传。道家音乐,大部分是非宗教性的民间音乐,其中有许多是毫未改动的民歌曲调。阿炳双目换明后得不到有钱的斋主的欢迎,只能离开道门,开始以卖唱为生。在无锡市里,一位戴着墨镜,胸前背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手里拉着胡琴,在街头上行走的,这人便是阿炳。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从来没有做过向人乞怜的样子,他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的音乐反映出来,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

23、,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建康而深沉的气息。阿炳用他的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无法了愿,突然吐血病故了。 阿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等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等三首琵琶作品,其中二泉映月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二泉映月: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是阿炳常去游玩的地方。他双目失明后,才奏出二泉映月一曲,用音乐形象来描绘他想象中的旧时曾目睹的美丽风景,而他当时所感到的却是漆黑一片,这就使得他在婉转优美的旋律中,时时流露出伤感怆凉的情调。 听松:乐曲描写宋代伟大的爱国将领岳飞,率领义勇军

24、士,进行卫国战争的故事。阿炳在此曲中间寄托着抗战胜利的心情。乐曲个性鲜明坚强,引子气魄阔大,一、二、三段都满含着不平凡的情调和结构,成功地抒写了奋斗的勇气和胜利的把握。阿炳在二胡上用的是老弦和中弦,声音特别浓厚有力 寒春风曲:这是阿炳又一首二胡曲子。阿炳自己说是道家失传了的梵音曲调而杨荫柳先生研究的结果是阿炳自己的作品,从曲名看是描写春天所吹寒冷的风,从乐曲本身让人感受到的是被压迫的沉重的唉叹和对光明的无限向往 大浪淘沙:据阿炳生前所言,这曲原是道家的梵音合奏曲牌,是他在琵琶上弹奏,而加进了琵琶的技术的。此曲经杨荫柳、曹安和二位先生录音并记谱才得以保存下来。乐曲结构紧凑,共分三段,音乐情绪从原

25、来的深沉忧怨发展到活泼有力最后在充满乐观和自信的乐声中结束。 龙船:原是民间所流行的一个琵琶曲调。乐曲中琵琶的弹奏是模仿端午节民间比赛龙船时,龙船上的罗鼓声与歌唱声。开头是模鼓,中间为好戏段,每段是一个民歌或一段器乐曲调,各段之间,又夹进模仿罗鼓的部分。 昭君出塞:这是阿炳父亲华雪梅亲传的琵琶曲,与昭君怨及塞上曲没有相似之处。第10课郑和远航与文本对话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

26、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学生学什么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我们怎么教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

27、“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1)规模宏大的远航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

28、宏大。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领先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

29、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3)友好和平的远航学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

30、法:1、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史上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大多明朝官员“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郑和教师引导学生试想: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资料链接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

31、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

32、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

33、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

34、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永乐三年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35、 1407年(永乐五年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

36、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

37、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与文本对话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全文内容概括

38、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司马迁发愤写是一篇凸显司马迁著书决心、痴心、精心、恒心的好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其中数量词的运用更使课文增色,让司马迁留名青史。一是数字中见决心“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这2600年是何等之巨,将有多少史实需要整理!二是数字中见痴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史记时,飞来一场横祸,使他“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课文中的“几次想血溅墙头”是司马迁悲愤交加的真实写照,但他不愿死得“比鸿毛还轻”,“一定要活下去

39、!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两个感叹号我们可以读出他坚强的决心和意志。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其痴心动天地、泣鬼神。三是数字中见精心司马迁写史记是“发愤”而作,苦难极多、痛楚极深,但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一册册竹简“光洁平滑”,“一行行工整的隶字”赏心悦目,其持之以恒、精心写作的虔诚明晰可见。四是数字中见恒心课文最后一段这样写道:“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里,“18年”、“60岁”、“52万字”连用三个数字,写出了司马迁的恒心。可以说史记是司马迁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光辉巨

40、著,无怪乎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学生学什么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辨析“游历、游览”“嘱托、嘱咐”“横祸、灾祸”“残生、一生”等组词。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4、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5、走进史记,说说史记中的故事。我们怎么教一、“愤”为主线,“读”为抓手。以题眼“发愤”一词串联教学全程,即引出“发愤”,感受“发愤”,品悟“发愤”,叩问“发愤”,拓展“发愤”。着力品悟“发愤”环节,读中悟“愤”,品“愤”促读,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

41、内心,并在不拘形式的读文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抓“发愤”,体会精神。1、为了让学生抓住“发愤”充分体会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进而体会司马迁坚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审题时就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质疑: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2、课文具体写“发愤”的第四小节正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为了让学生充分研读文本,体会精神,可以设置几个层次引导学生理解。首先是自己读一读,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一说,在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感情朗读,并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这实际上是将文本转变为自己语言的过程,考查学生的理解是否到位。第二层次是倒回前文,回顾司马迁从小到大为写史记所做

42、的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说:是啊,付出这么多心血的事业,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一方面是简单带到前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司马迁这种执着的发愤精神的理解。第三层次是简单介绍孟子里的一句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方面是课外的小小拓展,另一方面也是从精神上引起学生对司马迁的崇拜和共鸣,最后齐读这个重点段,升华感情。三、抓“巨著”,体会情感。在对史记这本巨著的理解处理上,主要是通过第五小节和课外介绍两个途径。第五小节设置的说话练习“史记是( )。”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第五小节乃至全文的理解。接下来老师抛出“后人

43、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补充资料。本来这些资料应该放在课堂的一开始,但课堂刚开始时只能是干巴巴的介绍,学完全文以后再来理解更能起到一个烘托的效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四、抓“拓展”,升华体验。为了让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高大丰满,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可近起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几次拓展。1、教材重组,连词成句。本册课本练习七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学完课文之后,可以把这一练习提上来,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这些成语的意思,并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

44、辉的一生。既积累了成语,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认识:“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博闻强记),聪慧异常,再加上(家学渊源),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栉风沐雨),游历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挺身而出),(犯颜极谏),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飞来横祸),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忍辱含垢),坚持写作,终以(大笔如椽)完成了52万字的(鸿篇巨制)史记,并将它(藏之名山),传之后人,功高盖世,名垂千古!”2、

45、课外进一步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推荐诵读,强化体验。语文学习,除了教会学生读懂课文,读好课文,能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能给他们更多的东西。在一册课本的二十多篇课文中,可能只有一两篇是真正能打动教师的,那么,就要尽力让它们也能打动学生,让他们受到语文文字的感染、熏陶,让他们以这篇课文为媒介,把目光放得更远一些,学到更多的东西。3、简单介绍孟子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帮助积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解之后,学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同时,

46、在他们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种子。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参天大树!资料链接史记(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

47、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作者简介司马迁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西汉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