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4422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小学科学五级上册《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及评析.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材】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 一、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材料:课件、卵石、页岩、酒精灯、镊子、水槽、水桶学生准备材料:砖块、锤子、水、火柴、塑料瓶二、教学目标:1、通过类比推理得出卵石形成的原因;掌握风化的科学概念,了解风化对岩石的作用;初步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改变作用。2、能用简单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能大胆想象,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科学结论。3、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愿意合作交流,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卵石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利用模拟实验探究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现象。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评析人:

2、刘宝东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可以让大家一饱眼福的东西,想看吗?哦,都想啊,那得听我口令,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黑布袋,里面就是我为大家准备的礼物,现在不要拿出来,先用手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好开始摸。谁来说一下,你摸到了什么?石头,它是什么样子的?圆溜溜的、表面很光滑、有点圆、很硬。好,下面把它们从布袋里请出来,一见庐山真面目,真的是石头,你们太厉害了。知道这种石头叫什么名字吗?卵石,为什么叫卵石呢?原来它们长得圆溜溜的、像鸡蛋,好我们就叫它卵石。(板书:卵石)你们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卵石?对,大海边、小河边都有很多的卵石的影子,下面跟随老师一起去欣赏美丽的卵石去,请

3、看大屏幕,看到这些漂亮的卵石,同学们有什么问题想说吗?(卵石从哪里来的、卵石为什么这么圆、卵石是怎么形成的、是谁制作的卵石)真替你们高兴,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说明你们想进一步研究卵石,对吧?唉,你们自己做过卵石吗?哦,没有,想不想自己来做一块卵石呢?想啊,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 来做一块卵石(板书:做一块)(评:使学生感知卵石的多种多样,通过欣赏卵石活动,激发学生的研究卵石的兴趣,同时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使学生感受的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二、1、你们觉得,我们做一块卵石首先需要什么材料?(石头)。今天,我给你们准备的是砖块,因为石头太坚硬,需要时间太长,我们只要有办法把砖块磨圆,也就证明

4、我们能把石头磨圆。谁有办法能让砖块变成卵石,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摩擦,放在有水的瓶子里用力摇晃。大家想了这么多办法,在地上磨,两块石头互相摩擦,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为什么放在有水的瓶子里用力摇晃呀?(这样可以使石块在水的冲刷下表面更光滑),具体怎么做呀?你来说,把一些棱角明显的碎砖块放进装有多半瓶水的玻璃瓶中,盖好瓶盖,用力摇晃一会儿,把碎砖块取出来,观察它们的形状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想补充的?在实验前,留两块碎砖块,用其余的碎砖块进行试验,(请先用手仔细摸一摸碎砖块的棱角,记住这种感觉等做好后,再摸一摸,前后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都听明白了吗?大家觉得我们在做这个实验时,应该注意什么?(小组

5、内要分工明确,积极合作;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把实验前后的两种碎砖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比较一下碎砖形状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对,安全很重要。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请看大屏幕,你来读一下:还有不明白的吗?没有了。下面,各小组开始实验。提醒:(同学们停一下,请先用手仔细摸一摸碎砖块的棱角,记住这种感觉等做好后,再摸一摸,前后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好,请继续实验。)学生开始分小组实验。(待学生完全正常地进行实验时,教师开始让学生一边做,一边思考,自己是用什么方法使砖块变成卵石的。)同学们,实验还剩一分钟时间,没做完的小组抓紧时间。2、停,整理好你们的实验材料,请同学带着你们的杰作

6、到台上来,让大家一起来分享,其它小组要认真倾听,以便与自己的实验结果相对照。(谁来说一说,你们的砖块在实验前后有什么变化?你们在做实验时用到了哪些方法?你们小组先说,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做的吧。)生交流汇报:(生:我们用锤子把砖块砸碎,发现砖块上有锋利的棱角,这时我们把这些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瓶中,把瓶盖拧紧,用力摇晃,发现碎砖块的棱角没有了,有的碎砖块便成了圆形的。生:我发现碎砖块在水的冲刷作用下,并且相互碰撞,棱角渐渐就变没有了。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石子在冲刷、摩擦、碰撞的过程中慢慢地失去了棱角。)其他小组有没有想说的或不一样的做法?同学们做得很好,现在你们知道怎样做一块卵石了吗?谁再把这

7、个过程来说一说?(师 板书:碎砖块 磨圆卵石)。(评:本环节通过“做一块卵石”的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石头变圆要经过一些过程,为推理大自然中卵石的形成原因做铺垫。在活动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三、大自然中的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我们的卵石就是这样做出来的,那大自然中的卵石又是谁做的?是谁来完成这些工序的呢?同学们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讨论的结果最有说服力。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对不对呢?请看图片。2、出示河道或河滩上有卵石的图片。问:河道两旁没有山,这说明卵石的形成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河水,这些石头很可能是从远处冲来的。)3、出示河流上游有高山的

8、图片。问:从发现卵石的地方沿河往上走,可以看到什么?(在河流的上游两岸有高山,山上的石头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摇摇欲坠;在山脚下,河道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石块。)所看到的这些说明了什么?(或河道中的石块哪来的?)(这说明河道中的石块可能是从山上滚落下来的。)4、出示完整的河道图片。问:从河的上游沿河往下游走,可以发现石块有什么变化?(河道中的石块越来也小,棱角越来越不明显,表面越来越光滑)这又说明的什么?(卵石可能是在水的搬运过程中,逐渐被磨圆的。)(评: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大自然中的卵石存在环境,将做卵石用到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想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5、

9、提出问题:高山上的岩石为什么会破裂滚落下来?生回答,如果回答不上来,出示风化作用的图片,提示学生。(把高山岩石变碎的力量有:树、种子、水、温度,你们说的这些都称为风化作用。)6、师:那么到底温度的变化对岩石有没有破坏作用呢?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模拟实验?谁有办法?生:(实验方法:用镊子夹一小块岩石,先放到酒精灯上加热,再放到烧杯里的冷水中,反复几次,就会发现岩石出现裂缝或破裂的现象。)师:在做实验之前,有什么注意的问题?请先看实验提示:(幻灯片)选一块大小合适的石块,用镊子夹住。1.点燃酒精灯给石块加热,在加热过程中最好固定石块的的一个部位加热。2.加热一分钟左右,将石块放在水中冷却,然后在加热一

10、分钟左右,在冷却,在加热,反复加热冷却3、4次。注意观察石块的变化,不要用手碰石头。3.在加热过程中不要熄灭酒精灯,实验完毕后再熄灭酒精灯。4.整个试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 师:现在知道这个实验怎么做了吗?要用哪些器材?(岩石、火柴、酒精灯、夹子、水槽)现在请组长带一名同学上来取实验材料。(生实验过程中,师相机点拨: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石块会裂缝或者破碎、掉落。实验完毕,要求组长熄灭酒精灯,不要再碰仪器)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汇报。师:播放幻灯片【我们先来看一幅图,河道上游是高山,中游有大块石头,而到了下游,为什么变成了小石块?这些大石头是怎样变成小石头的?与什么有关系

11、?谁来猜一猜?】哪个小组来说?你们认为大自然中的树、种子、水、温度可以破坏岩石。(评:利用课件将做卵石的方法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类比、推理,卵石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三、温度的变化对岩石有破坏作用吗?我们能不能也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做这个实验,要用哪些材料?岩石、火柴、酒精灯、铁夹子、水槽、冷水。在做实验之前,有几点实验提示,请看大屏幕,请你起来读一下。明白实验要求了吗?下面,请小组长上来领材料。实验大部分完成了,请组长熄灭酒精灯,其他同学不要再碰材料了。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你说,你说,你说,通过实验证明温度的变化确实会对岩石造成破坏,那么大自然中有没有这种变化呢

12、?说的真好,冬季、白天岩石缝隙中流进融化的雪水,晚上水结冰,岩石缝隙增大。正如同学们猜测的那样,大自然中除了温度,还有水、植物、风等自然力量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什么叫风化在书第11页资料卡,自己读一下。正是因为有风化作用,高山上的很多岩石就会破碎,滚落下来,岩石从山上滚落下来又是怎样变成卵石的呢?河水搬运、冲刷;石块碰撞、摩擦,最后变成卵石。这是高山上的岩石是如何变成卵石的,那么,大自然中的卵石到底是怎样形成的,现在哪位同学能比较完整地说一下呢?风化岩石破碎河水搬运冲刷、摩擦、碰撞磨圆卵石(评: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用事实证明风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使学生体会到

13、证据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这样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也使课堂增加了趣味性,体现了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探究。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整理卵石形成的原因,形成完整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四、我们这节课自己动手做了一块卵石,你们高兴吗?课前对卵石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看来同学们这节课收获真的不少。马上要下课了,大家在课下可以继续研究一下,我们做的卵石再过几天,几个月,几年之后又会变成什么样呢?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4、做一块 卵石岩石风化碎石块 河水搬运、冲刷 互相碰撞、摩擦 - 磨圆 卵石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为基础,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进行类比推理

14、,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做一块卵石”的活动中,我先让学生根据试验材料制定实验方案,然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进行卵石的制作,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亲历卵石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初步明白卵石的成因,为学生突破下一环节的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学生通过类比推理比较容易地总结出大自然中卵石的成因。另外,课件形象直观的特点在突破难点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教学“研究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这一环节的时候,我精心挑选准备了质地松散的页岩。这样,学生在反复加热、冷却的过程中,就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到实验结果,形成正确的认识,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整堂课,我用“交朋友”的形式贯穿始终,将这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课堂总结”这个环节,是“交朋友”这个教学形式的点睛之笔,加深了学生对卵石这个“朋友”认识,也是对整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