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47282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54524056毕业设计(论文)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室内自由活动情境下被拒绝与受欢迎(几岁)幼儿的行为特点及促进方法综述:1、幼儿的自由活动行为特点的研究2、人际关系与行为特点的研究3、人际关系对自由活动情景下的行为特点研究研究评价:1、总结研究的一些特点、2、指出这些已有研究对于揭示不同人际关系状态下儿童的行为特点研究对于揭示行为特点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重在解决行为特点的内容和行为表现的区分问题提出:对于这些不足,你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以前没解决的问题,然后提出你具体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你的研究方法,被试取样,结果:结果表述是和你的研究内容的标题一致,每个标题一个数据表述,对于的研究需要表述被拒绝和受欢迎儿童在每个行为维度

2、上比较,然后需要将各个维度上时间转换成z分后进行横向比较,然后找出一类儿童的行为模式。这部分注意要和你的研究内容一致,数据表述一定要正规,方法选用恰当,你所使用的x方法不适合,如果是次数是可以的,但是你使用的都是时间连续变量,这就不适合。讨论部分一定要说明你的数据结果中蕴含的稳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特点的捏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的结论是对讨论中能够逻辑上能够说的通、数据上能够支持的结论一一列出、论文结构引言文献综述已有研究评价问题提出研究结果讨论结论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参考文献致谢一 文献综述1、国外对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历程国外对同伴关系的研究开始比较早,早在19世纪末期,心理学家就开始了对儿童同伴

3、关系的研究。门罗(Monroe)在1899调查了学校儿童的友谊质量、优先选择的游戏活动和社会组织;库利(Cooley,1902)提出了儿童同伴和他们最初的群体对于儿童的社会化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儿童自我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到20世纪20年代,北美建立了第一批儿童福利研究机构之后,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儿童同伴关系和社会技能的实验研究。同时,研究者也发展了独特的社会测量法等新研究方法用以研究儿童的同伴关系。30年代开始系统地研究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而在二战期间,研究者对同伴关系研究的重视程度迅速下降,转而注意与战争有关的工作。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研究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儿童智力与学业发展的研究,

4、对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关注较少。到了二十世纪60、70年代,由于先前只关注儿童认知教育所带来的失败、更多双职工家庭的社会需要以及日益兴起的日托中心运动,促使学者又逐渐开始重视对同伴关系的研究。90年代,研究者继续调查影响儿童同伴关系的因素,研究扩展到更广泛的的领域,包括行为因素(如行为技能或行为缺陷)、关系类型(如同伴接纳、友谊)以及关系阶段(如关系的形成或维持)等。这类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对“社会技能影响同伴关系”假设的进一步延伸,而且研究方法也来自于以前的实验研究、游戏群体研究以及相关设计等这句话不顺。90年代的研究支持了以往的一个结论,即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相关。同时研究也发现,被

5、拒绝儿童的行为比预期的更加多样化,而且含有一系列的行为缺陷(如社交能力贫乏,交往迟钝)和行为过度(如过量活动)。进而,对有合作行为的被拒绝儿童的研究发现,在被拒绝儿童中,除了攻击者,还有退缩者。这类发现改变了以往的观点,认为攻击不一定是同伴拒绝的主要原因,既而研究者开始更多地注意其他行为,如社会退缩。研究发现,行为退缩是一种多维度结构,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气质和动机属性,这种结构随着儿童的年龄和社会背景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消极退缩能预测同伴拒绝,但是只有在童年期后期,这时儿童才可能辨明这类行为并判断它们是不正常的。研究者试图把退缩行为进一步分为不善交际的、消极-焦虑的、主动-孤立的、悲伤-沮丧的几

6、类,结果表明:(1)不善交际的儿童遭到更多的同伴忽视;(2)主动-孤立的儿童招致更多的同伴拒绝。(3)悲伤-沮丧的儿童在班上既被忽视也被拒绝。关于社交地位的稳定性,近来研究发现儿童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交地位不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现象,在两年之内,部分儿童的社交地位有所改变并互相重叠。有关研究从理论上开始探讨哪些因素可能导致童年期同伴接纳/拒绝的稳定性。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在同伴中的声望受到群体心理作用的强化(如忽视了新信息),并能长时间保持。而其他人坚决主张同伴进行评价时更多的是凭经验,利用交往中的信息形成和修正他们对于特定儿童的印象。后来的研究显示,行为经验帮助儿童获得一定的声望,而声望一旦形成后就能

7、自我巩固。在国外,各项研究区域成熟后,最新进入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有情感、脑神经科学、气质、性别和文化,这类跨学科的联系将进一步拓展儿童同伴关系领域的研究。开始了生物-心理-社会观点的时代。2、我国对于同伴关系的研究历程我国对于同伴交往的研究起步是比较晚的。从相关文献的检索来看,对幼儿同伴关系进行专门的研究和探讨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介绍国外关于同伴关系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儿童社会认识发展研究概况(方富熹,1986);培养、矫正儿童交往行为的方法(李生兰,1989;章炎1989);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叶玉华,1986;刘翠荣,1990);社会技能的训

8、练(宋尚桂、终月华,1989;冯江平,1989);社会性研究方法的介绍与评述(顾援,1988);幼儿友谊的研究(程展功,1900;杨汝钧,1987),等等。另一方面,我国的心理与教育工作者也开展了一些本土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了儿童同伴交往的意义、作用(荆建华,1988;黄刚,1990;袁爱玲,1986);对儿童友谊的调查和研究(李伯黍,1986;张建国,1989);对儿童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和良好社交行为的培养(王国琪,1987;徐晓华,1989;李慰宜,1987)等。199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就研究内容而言有很大的扩展和深入,表现在:(1)、研究影响幼

9、儿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吴放,1995;叶子、庞丽娟,1999;陈琴、庞丽娟,2001;井卫英、陈会昌,2002;董微微,2009)。(2)、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符明弘、左梦兰,1992;杨丽珠,1995)。(3)、致力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与不良社交行为的矫正(庞丽娟,1991;邹弘,1996;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2000;王慧芳、汪秋萍,2001;杨彩霞,2002;龙红芝,2004;刘丽香,2008)。(4)、对幼儿同伴交往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张芬,2001;庞丽娟,2002;张文渊,2003;邹晓燕、李英玉、黄晓梅,2006;车艳菊,2008)。(5)、积极关注国际上关于

10、幼儿同伴关系的研究(赵海钧,2001;万晶晶,2001、2002)。(6)开始了跨文化的研究(陈欣银等,1995)。就研究方法而言,突破了以介绍和教育经验总结为主的局面,采用了调查法、观察法、教育实验法、测量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我国学者也对我国不同年龄的儿童同伴关系进行了研究。邹晓燕等采用同伴提名法对93名大中小幼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同伴关系的选择性逐渐增强,幼儿期存在明显的同性别交往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评价标准化逐渐统一,由主观向客观标准转变。束从敏对中大班幼儿进行同伴提名法的研究,发现幼儿同伴关系有三种类型,受欢迎者、被拒绝者、和被忽略者,她认为在幼儿园中

11、大多数幼儿是受到忽略的。张文新对于同伴接纳性方面的测量提出了两种方法,观察法及社会测量技术。庞丽娟对鉴别同伴关系的同伴提名法做了详细的描述和研究,确定了四类儿童,分别为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儿童。3、在同伴关系与儿童行为方面有关研究表明,儿童的合作、友善、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受性成正相关,而攻击和破坏行为则导致同伴拒绝。在同伴接受性上有困难的儿童,往往会产生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外部世界的敌意倾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攻击和破坏性。社会行为与同伴关系的这一交互影响,构成了社会性正常与变态发展的基础。在假设亲社会行为将导致同伴接受,攻击行为将导致同伴拒绝的研究中,发现早期儿童

12、行为对后期同伴接受性有显著的效用,同时早期同伴接受性对后期亲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也有独特的影响。应当注意的是,攻击性儿童并不一定被拒斥,而许多被拒斥的儿童并无攻击性。攻击性儿童很少有同学朋友,但在社会上和邻里却有不少与其相似的儿童作为朋友。他们彼此支持和共同进行越轨行为,因此既是攻击性又被拒斥的儿童并不感到孤独,但却易走上犯罪的道路。一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因素的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有显著的正效用,对人际不信任有显著的负效用,而亲社会行为对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效用;外向性对同伴关系有显著的正效用,同伴关系对外向因素有显著的正效用,对焦虑和神经过敏有显著的负效用。由此可见,儿童关系与儿

13、童行为之间具有恰当的稳定性,表现为同伴接受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主要是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维持的,而同伴拒绝则是由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维持的。由于儿童的亲社会和攻击性具有较大的稳定性,相应地,儿童在同伴团体中的社会地位也相对稳定。一旦儿童行为发生变化,同伴接受性则无法保持自身的稳定性,这一结果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张文新提出儿童行为特征是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体现。4、不同同伴关系类型和行为特征方面有如下表(表1):受欢迎的儿童、被拒绝的儿童和被忽视的儿童的行为特征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视儿童积极、快乐的情绪许多破坏行为害羞外表吸引人好争论和反社会的攻击少对他人的攻击表现出退缩有许多双向交往极度活跃反

14、社会行为少高水平的合作游戏合作游戏少,说话过多不敢于自我表现愿意分享不愿意分享许多单独活动能坚持交往缺乏攻击性许多单独活动逃避双向交往,花较多时间和群体在一起被看作好领导反复试图社会性接近由表可以看出,儿童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他们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被拒绝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性甚至是反社会行为,虽然他们试图加入到群体活动中,但总是由于他们令人讨厌的特征而被拒之门外。David.R.Shaffer提出,被拒绝儿童在同伴交往中是比较笨拙的和不明智的,经常表现出许多攻击行为甚至反社会行为。发展心理学5、

15、原因模型提出80年代后期,研究者找到儿童发展与适应的潜在原因:交往经验,并且提出了更复杂的儿童适应不良决定因素模型。除了把儿童适应不良归结为儿童的偏离行为这类儿童自身的因素(如攻击、退缩)之外,研究者也把儿童与同伴交往的经验看成适应不良的潜在原因。理论框架包括原因模型和伴随模型,前者认为以往的交往经验(如同伴拒绝)加剧了由偏离行为引发的痛苦;后者认为同伴拒绝只是伴随偏离行为出现的一个信号,而不是适应不良的原因。这些争论成为90年代许多纵向研究的推动力。大量证据支持原因模型,表明除了攻击,同伴拒绝也增加了儿童适应不良的危险。近来对学前儿童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如果被拒绝儿童经历了同伴较多的消

16、极对待,更可能表现出较少的班级参与性,较低的学业成就和更多的孤独感。二 研究不足关于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中,在有关对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被忽略儿童行为特征的研究(表1),但是,在他所研究的行为特征中,没能将不受欢迎儿童与受欢迎儿童的行为对应上。近期,也有对被忽视儿童的行为与受欢迎儿童的行为的对比研究,但是少有关于被拒绝儿童行为与受欢迎儿童行为对比的研究。这样,在相关的研究中,就不能很好的对被拒绝儿童在行为上进行很好的认识与矫正,不能够对症下药。基于这个研究上的不足,还有我自身能力水平有限,我打算从同伴关系类型中选取两类进行研究,我将选取受欢迎幼儿和被拒绝幼儿作为我的研究对象。三 问题提出1、

17、相关理论基础:这里主要指我研究中的相关概念。1.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与他人之间主要形成两种不同性质的关系,一种是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另一种是同伴关系,根据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把同伴定义为:相互之间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发展心理学,D)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相近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关系。同伴关系的特点为: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力,如果他们希望友好相处或者实现共同目标,就必须学会理解彼此的观点,互相协商、妥协、合作。 同伴关系的作用:1、同伴交往促进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

18、技能的发展。2、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3、同伴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4、同伴交往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人格。(咨询师)111动态系统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目前已经为基于普遍科学原则的发展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该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研究的元理论。静态系统中的发展结果只是某一个特定时间影响系统结果的变量值,也就是说结果是独立于早期发生的事件的。而动态系统中,事件的发生是受到事件发生之前时间的历史影响的。x在t时间的结果是受到x在t之前时间的历史影响的。发展心理学家不仅对个体整个一生中稳定的状态感兴趣,而且对从一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变化机制也很感兴趣。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焦点在

19、于变化,变化的呈现是随着时间连续发展还是阶段性的发展。112认知发展理论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皮亚杰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论述了同伴关系在社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冲突将有助于认知发展并促进社会交流所需技能的获得。他指出,儿童在交往初期是自我为中心的,随着游戏的开始,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开始建立,同时儿童也体验到冲突、谈判或协商。这种冲突、谈判和协商不论是指向物体或不同的社会观点,在引发折衷主义和平等互惠的观念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体验让儿童体会到积极富有成效的同伴交往是通过与伙伴的合作而获得的。皮亚杰特别强调了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论是道德判断能力发展所必须的。维

20、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移置在内部并成为个性的机能及其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交往活动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在幼儿社会性教育中,一方面,要扩大儿童社会交往的范围,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幼儿同伴交往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儿童的社会交往给予一定的关注和指导,使儿童最初的这些社会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帮助幼儿在人生早期与周围生活的同伴和成人建立起积极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113重要他人重要他人是指个体在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同伴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影响着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影响儿童的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在互

21、动性主要他人中,随着儿童年龄的阶段的变化,其主导类型大体是沿着家长一教师一同辈伙伴一无现实存在的重要他人这样一个演变趋向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它表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的作用在减弱,同伴的影响逐步增长。同伴对于我们的评价将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思想。综上所述,同伴作为儿童的重要他人,对儿童的自我和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学前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形成中,幼儿也在经历同伴和同伴群体对幼儿人格和社会化的塑造,如果能够探明幼儿同伴关系特点将有利于帮助幼儿更好的建构重要他人一同伴对个体的影响。1.2同伴拒绝同伴拒绝属于同伴接纳这个发展指标范畴。从同伴拒绝概念描述的方式看,研究者一般从行为的角度和社会测量的角度进行

22、界定。从行为角度描述,同伴拒绝被界定为个体在同伴交往情境中受到同伴的排挤和拒斥,被同伴排斥于群体之外,且被拒绝幼儿交往性质比较消极,交往质量比较低;从社会测量的角度界定,被同伴拒绝幼儿被视为一既是不受欢迎的幼儿也是不受喜欢的幼儿,具有高水平的同伴拒绝和低水平的同伴接受。被同伴拒绝幼儿的社会测量结果反映了幼儿的社交地位和被拒绝的社交状况。1.3同伴提名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个同伴群体中,让儿童根据给定的名单进行限定提名,通常是3名,让每名儿童说出他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同伴。每名儿童能够获得积极提名分和消极提名分。经过标准化处理,得到积极提名标准分和消极提名标准分。两者相加得到儿童的社会影响力分数,两者

23、相减得到儿童的社会偏好分数。结合四项指标,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同伴地位,受欢迎、受拒绝、受忽视、矛盾型和一般型。同伴提名法的作用有三方面,第一可以了解幼儿同伴群体的整体人际交往状况、结构;第二,是了解同伴群体中每一个儿童的人际关系状况及其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第三,可以根据其提名结果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的社交类型,并结合其他方法研究各类儿童所具有的特征。1.4游戏之所以选择游戏作为观察维度之一,是因为游戏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来源(维果斯基,1978),有关幼儿的研究也指出游戏是研究学前幼儿获得社会知识和同伴互助的(Johnson,Christie,Yawkey,1987;Bredekamp,Copp

24、le,1997)。相关的研究也得出,幼儿游戏的能力,社会技能及同伴接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Connolly,Doyle,1984)。Pellegrini(1992)也提出,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轻易获得社会能力,评量应该在游戏互动情境中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最自然的情境中能表现出最自发的行为,并且能看到具体可观察的行为,有助于教师进行真实的评量。总而言之,由游戏的情境去整体观察幼儿的各项发展,尤其是社会能力部分,更能反映其能力的优劣高低。关于儿童游戏的发展最有影响的是帕顿的理论和皮亚杰的理论,前者把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看成是社会参与过程,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参与行为随其年龄增长而表现出前后相继的6个社会参与

25、范畴:无所事事的行为、单独游戏、旁观行为、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后者则把儿童游戏发展的过程看成是认知成熟的过程,根据儿童游戏中纯感觉动作与思维联系的程度,把儿童的游戏划分为3个连续的阶段。后来,史密斯对皮亚杰的理论的游戏范畴作了阐释,进一步将儿童的游戏分为4类:机能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1.5研究对象的选择之所以选择幼儿并为其促进做出努力,首先,有相关研究指出幼儿期尤其是4一6岁是同伴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同伴交往能力的关键期。(3-6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结构和发展特点)同伴交往不良不仅影响儿童当时的发展,还可能影响其以后的社会适应,导致退缩、攻击、逃学等各种社会

26、行为问题。其次,学前期,幼儿进入班级群体,开始进行稳定而持续的同伴互动。同伴逐渐成为幼儿的重要他人,同伴群体成为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同伴关系将影响幼儿未来的短期和长期的适应。初期同伴关系的优劣对于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尤为重要。从动态系统的发展来看,学前期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同伴关系系统的初始值,初始值的差异将影响其日后的发展状态,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研究学前幼儿的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再次,根据研究,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一旦确定,那么在整个儿童期中,这种地位就往往比较稳定,难以改变(Erwin,1993)。(儿童社会性发展,张文新)1.6社会行为研

27、究之所以选择行为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因为之前的一系列相关研究和实验调查都支持“儿童的社会行为影响关系模式”这一假设。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关注那些处于不利社会交往地位幼儿的行为,并且针对那些行为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状况。并且根据庞丽娟的研究,证实了幼儿积极行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或降低其消极行为的出现,随着儿童积极行为的促进,可使其消极行为相应减少。并且根据之前提到的原因模型和动态系理论,可以得知:根据原因模型:同伴交往不利是适应不良的表现,导致适应不良的原因是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偏离行为(攻击行为、退缩行为等),而交往经验(同伴交往不利)加剧了偏离行为引发的痛苦,如图:适应不良

28、交往不利偏离行为根据动态理论模型,本研究所选的被拒绝儿童此时处于交往不利的状态,依据交往不利是适应不良的表现,所以可以认为被拒绝儿童此时的状态是由之前的偏离行为导致的,或者现在的偏离行为也许会导致将来的交往不利。2、具体问题我将要在我的研究中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如下几个(1)利用同伴提名法筛选出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这个可以在幼儿园中进行,采用现场同伴提名,在所有孩子都在场的情况下,将一个孩子拉到角落,问他“你最喜欢哪三个小朋友?最不喜欢哪三个小朋友?”然后利用标准分和同伴提名的评分标准,筛选出两类儿童。(2)发放问卷(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让教师对已经筛选出的儿童进行行为上的评价。(3)在自

29、由游戏情境下进行观察,得出两类儿童在此情境下的行为模式,找出两类儿童在不同行为维度上的差异,得出促进被拒绝儿童的具体方法。3、研究内容主要叙述一下我在行为模式上分了几个维度以及各维度的操作定义:(1)性别:根据已有经验,在儿童同伴关系的总体研究中,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具体的行为上,由于幼儿个性,家庭教养方式及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性别的幼儿会出现差异。(2)游戏分类:在以往的研究中,游戏的分类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机能游戏、建筑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一种是本文采用的帕顿的六种分类的游戏,编码为:a:无所事事:儿童没有做游戏,只是碰巧观望暂时引起他们兴趣的事情,如没有可注视的就

30、玩弄自己的身体,或走来走去,爬上爬下,东张西望。b:旁观:儿童基本上观看其他儿童的游戏,有时凑上来与正在做游戏的儿童说话,提问题,出主意,但自己并没有直接参加游戏。c:个体(单独)游戏:儿童独自一人游戏,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根本不注意别人在干什么。d:平行游戏:儿童能在同一处玩,但各自玩各自的游戏,既不影响他人,也不受他人影响,互不干涉。e:联系(联合)游戏:儿童在一起玩同样的或类似的游戏,相互追随,但没有组织与分工,每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f:合作游戏:儿童为某种目的组织在一起进行游戏,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每个儿童承担一定角色任务,并且相互帮助。(3)主被动行为:操作定义分为5种。主动包括

31、:a:主动开始独立游戏活动b:主动邀请别人和自己一起开始游戏c:主动加入其它儿童的游戏被动包括:d:接受别的幼儿暗示或邀请才开始游戏e:接受老师的安排和分配才开始游戏 由于观察的情景是自由游戏下,没有老师的加入,所以e项不适用,在实际观察中没有编入观察表。(4)接近方式:根据相关研究,操作定义分为3种:a:身体 b:言语 c:其他(根据实际观察,其他主要是指肢体语言)(5)攻击行为(当前儿童在园攻击行为的观察研究)任何踢打抓咬,用力推搡以及用物体或工具等有意伤害他人的言语行为。由于过失或不小心而给同伴或其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不属于攻击行为。同时儿童的粗暴游戏也不属于攻击行为,因为目的不是伤害他人

32、。a:直接身体攻击:打人 踢人 损坏抢夺其他人财物 抓 咬 用力推搡b:直接言语攻击:骂人 羞辱 讽刺 起外号c:间接攻击:造谣离间 社会排斥(6) 退缩行为指孤独的行为,泛指跨时间、情境,在陌生与熟悉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的独自游戏,消磨时光的行为a:抑制行为:无所事事和观望行为b:安静退缩:单独进行安静的探索或建构性游戏c:活跃退缩:独自一人进行喧闹的身体动作游戏、装扮游戏4、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可以补充关于被拒绝幼儿的行为方面的研究内容,有助于该理论体系方面的完整。实践意义:(1)通过一些维度的具体的行为,来预测出幼儿的交往类型,避免了同伴提名中对于被拒绝幼儿提名时的强化的负效应,并且可以通过

33、找出被拒绝幼儿与受欢迎幼儿的有显著差异的行为,对此进行注意和矫正,做到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改善交往方式,从而改善被拒绝幼儿的交往地位。采用大样本研究,使其行为具有代表性。(2)同时提出的具体方法可以帮助被拒绝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完善人格,改善交往质量,减轻以往不良的同伴关系给其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5、研究方法(1)被试情况:被试分别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以及深圳宝安区红星幼儿园的大班和中班。共有374名幼儿参加了本研究:其中大班252名,平均年龄为5岁2个月,中班122名,平均年龄为6岁3个月;男生221名,女生153名。 (2)研究工具: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

34、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表(自制)。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Teacher rating scale of childrens socal behavior),共有三个维度:亲社会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退缩行为。每种行为的题目数分别为:11题,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274;13题,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536;7题,内在一致性系数为0.8499。采用三点计分:很不符合,0分;有时符合,1分;很符合,2分。 (3)观察方法:采用时间取样观察法。以1分钟为一个观察单位。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开放程度不同,从5天的5段观察录像中,分别在同一时间段选取一分钟进行观察编码的记录。(4)数据整理与分析:采用Exc

35、el和SPSS 17.0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四 研究过程1维度及操作定义,通过查阅文献确定各种需要观察的维度及其操作定义。2筛选被试,根据同伴提名法,从所在的两所幼儿园的所有大、中班级进行同伴提名,筛选出每个班级的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筛选总数结果如下(表一):受欢迎与被拒绝男、女人数分布(表一)受欢迎被拒绝合计男253055女261036合计5140913培训主试,将主试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主要是熟悉各种操作定义,以及讨论如何解决一些应该避免和注意的问题。4预观察,在其中一个幼儿园(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一个大班以及一个中班进行了为期7天的预观察。全程由2名心理学研究生进行观察。在

36、观察记录的结果上,一致性达到了96。4正式观察,在各观察者达到研究要求后,进入正式观察阶段,选择了其中的一个幼儿园(深圳红星幼儿园)的受欢迎和被拒绝儿童进行观察,以幼儿园的每个班级为观察单位。每个班观察5天,每天的观察时间从上午10:00到11:00。其间是幼儿的室内自由活动时间。观察人数分布如下(表二):受欢迎与被拒绝男、女人数分布(表二)受欢迎被拒绝合计男182038女13922合计3129605发放问卷,在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筛选出来后,给其所在班级的教龄最长的老师发放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每份问卷上写着两类儿童的名字,并且把两类儿童的顺序打乱。五、数据整理与分析受欢迎儿童的观察数据合

37、计表(表三)游戏合计a 14min25s,b 5min45s,c 28min06s,d 7min40s,e 77min40s,f 21min24s女a 4min40s,b 1min40s,c 10min21s,d 2min40s,e 31min15s,f 14min24s男a 9min45s,b 4min05s,c 17min45s,d 5min,e 46min25s,f 7min接近方式合计94a 99b 53c女39a 43b 23c男55a 56b 30c攻击行为合计13a 1b女3a男10a 1b退缩行为合计23a 37b 10c女8a 14b男15a 23b 10c主动性合计61a

38、35b 46c 6d女32a 12b 18c 2d男29a 23b 28c 4d注:女生有13人,男生有18人被拒绝儿童的观察数据合计表(表四)游戏合计a 17min55s,b 9min05s,c 26min57s,d 14min05s,e 62min26s,f 14min32s女a 6min,b 1min30s,c 11min40s,d 4min40s,e 17min10s,f 4min男a 11min55s,b 7min35s,c 15min17s,d 9min25s,e 45min16s,f 10min32s接近方式合计65a 72b 75c女15a 22b 26c男50a 50b 49

39、c攻击行为合计11a女A男10a退缩行为合计34a 47b 6c女13a 12b 2c男21a 35b 4c主动性合计65a 12b 43c 15d女23a 6b 8c 5d男42a 6b 35c 10d注:女生有9人,男生有20人(一)、受欢迎儿童与被拒绝儿童所占比例分布情况分析 结果显示如下(表五):受欢迎与被拒绝男、女所占比例分布(表五)受欢迎被拒绝合计男11.31%13.57%24.88%女16.99%6.54%23.53%合计28.30%20.11%48.41% 根据表一的结果显示,我们可以看出,女生中,受欢迎的人数比较多,被拒绝的人数比较少,相对而言,男生中,被拒绝的人数所占比例远

40、远大于女生。也可以说,受欢迎儿童中,女生占得比例较大,男生较小;相反,被拒绝儿童中男生占的比例较大而女生所占比例要小很多。可见,被拒绝的儿童中,男生占了大多数,原因在于男生的交往行为和游戏方式以及合作意识上更趋向于自我,这是性别上的差异,当然,与家庭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二)、被拒绝幼儿各类游戏参与程度分析1、被拒绝幼儿与受欢迎幼儿各类游戏参与程度比较 两类幼儿各类游戏参与时间如下(表六):被拒绝儿童与受欢迎儿童各类游戏参与时间分布(表六)游戏类型合计abcdEf种类受欢迎8653451686460466012849300被拒绝1075545161784537468728700合计194

41、0890330313058406215618000注:a、无所事事 b、旁观 c、独自 d、平行 e、联合 f、合作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在联合游戏上花的时间最多,而且受欢迎儿童比被拒绝儿童在这类游戏上花的时间还要多。比起受欢迎儿童,被拒绝儿童在无所事事行为、旁观行为和平行游戏上花的时间也比较多。但是在合作游戏上,受欢迎儿童花的时间要多于被拒绝儿童。卡方检验(表七)值Df渐进 Sig. (双侧)Pearson 卡方341.191a5.000 经过卡方检验(表五),卡方值为341.191,df为5,P值为0,P0.05,可见结果显著。由此可知,受欢迎儿童与被拒绝儿童在各种游戏

42、上花的时间有非常显著的差别,也可以说在各种游戏的参与程度上,两类儿童是有区别的。2、被拒绝男、女幼儿各类游戏参与程度比较 被拒绝男女儿童各类游戏参与时间分布如下(表八):被拒绝男、女儿童各类游戏参与时间分布(表八) 游戏类型合计abcdEf性别男71545591756527166326000女360907002409203902700合计10755451617805363610228700注:a、无所事事 b、旁观c、独自 d、平行 e、联合 f、合作由此得出均值如下:男:a 35.75,b 22.75,c 45.85,d 28.25,e 135.8, f 31.6女:a 40, b 10,

43、c 77.78,d 31.11,e 114.44,f 26.67 由此可见:被拒绝男生在旁观、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中花的时间多于被拒绝女生;而被拒绝女生在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无所事事上花的时间多于被拒绝男生。卡方检验(表九)值Df渐进 Sig. (双侧)Pearson 卡方250.813a5.000 经过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50.813,df为5,P值为0,P0.05。由此可见,被拒绝男生和被拒绝女生在各类游戏的选择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也可以说被拒绝男生和被拒绝女各类游戏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3、小结通过对被拒绝儿童和受欢迎儿童的对比,得知:被拒绝儿童和受欢迎在各类游戏上的参与程度是显著不同的,而

44、且被拒绝儿童在无所事事行为、旁观行为和平行游戏上花的时间比受欢迎儿童多,也就是说他们在不用与同伴交流和往来的行为或游戏上花的时间多;并且与受欢迎儿童比起来,被拒绝儿童在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中参与的时间少,也就是说,被拒绝儿童更倾向于自己玩,而不是去和别人一起玩,结果就是,被拒绝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孤立的。通过对被拒绝男生和被拒绝女生的对比,得知,男生在旁观、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中花的时间多于女生,而女生在其他几种游戏上花的时间多于男生。由此可知,被拒绝男生和被拒绝女生在游戏水平上有不同的倾向,被拒绝男生对于大家一起玩更感兴趣,不过在玩的过程说会出现一些消极行为让人觉得不愉快;而大部分被拒绝女生倾向于

45、自己玩,不理睬周围的人和环境,基本不会邀请别人,对于别人的主动加入多会不理睬甚至训斥走想要加入的同伴。(三)、被拒绝幼儿游戏行为水平研究1 问卷计分结果:在把被拒绝儿童和受欢迎儿童筛选出来后,将他们的名字分别写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上,并且把俩类儿童的顺序打乱。然后,根据每个班选出的俩类儿童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问卷发给每个班的老师,让老师根据每个儿童平时的表现在问卷的相应选项上标记。问卷回收,剔除无效问卷,核分。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中有三种行为水平,分别是:亲社会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退缩行为。分别对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的三种行为水平做了Mann-Whitney 检验,结果如下:1.1 被拒绝幼儿和受欢迎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分析 根据被拒绝儿童和受欢迎儿童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中亲社会行为的得分,得出如下结果:亲社会行为的Mann-Whitney 检验(表十)亲社会行为得分Mann-Whitney U368.000Wilcoxon W1188.000Z-5.225渐近显著性(双侧).000根据表十得,P值为0,P0.05,所以可以认为:受欢迎儿童和被拒绝儿童在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受欢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得分明显的高于被拒绝儿童。1.2 被拒绝幼儿和受欢迎幼儿攻击行为水平分析根据被拒绝儿童和受欢迎儿童在幼儿社会行为教师问卷中攻击-破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