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58886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谭 娴玉溪师范学院教育学院2004级学前教育指导教师:刘 茨【摘 要】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伴关系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的状况。本文在分析了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心理影响后,提出了建立同伴关系的几项措施。【关键词】社会性发展 同伴关系 幼儿教育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

2、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贯穿个体生命的始终,个体的社会性发展也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它是指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各种社会文化知识,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的行为方式,履行该社会所期待的行为角色,发展自身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化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个体发展的始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个体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也不同。但总的来说,社会性发展的好坏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幼儿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生活在社会之中,社会对幼儿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就是说,幼儿一出生就意味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幼儿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起始阶段,幼

3、儿将来能否积极适应各种社会环境,能否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的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的状况。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了解与初步掌握社会规范,逐渐掌握社会生活技能,处理人际关系,发展自主性,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由于社会性心理特征的发生与发展,幼儿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的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它是幼儿整个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关系到幼儿未来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幼儿社会情感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将促进幼儿身体和认

4、知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适应社会、参加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同伴关系是幼儿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共同活动中建立的一种人际关系,它反映了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相关的观察和研究表明,幼儿从出生后的半年起就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幼儿间的交往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因此,了解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同伴关系的涵义、发展及其特点同伴交往和同伴经历是同伴关系的外在表现形式,在幼儿的人际交往中,同伴之间的交往比幼儿与成人的交往更为重要。同伴关系

5、的发展,使幼儿产生了更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并使这些需要逐渐得到满足。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逐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学会与人相处的基本方法并从中吸取经验。最重要的是同伴间的交往是平等的、自由的,这对幼儿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 (一)同伴关系的涵义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者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期在生活中除亲子关系之外又一重要的社会关系,因为同伴关系为幼儿提供了与众多同龄伙伴平等和自由交往的机会。因此,与亲子关系相比,同伴关系使幼儿在更大的范围内体验一种

6、全新的人际关系,这是他们发展社会能力、提高社会适应性、形成友爱态度的基本前提。(二)婴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及其特点婴幼儿期是同伴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对于婴儿来说,从母体的狭小空间降生到一个宽阔且陌生的环境中,亲子关系开始发生,这可以说是婴儿最初的交往形式。婴儿出生后的半年起就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如果这一时期的同伴关系发展不好,将会影响到幼儿期同伴关系的发展,从而带来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将会影响到个体的发展,形成各种不良性格。1、婴儿期的同伴关系婴儿从出生的第一个月起,就表现出对其他婴儿的兴趣,但直到半年后他们才真正开始相互影响。自10个月以后就能够与其他婴儿出现带有某些应答特

7、征的交往行为,如一个婴儿的交往行为引起另一个婴儿的反应。1岁半以后,婴儿间的相互影响增多,出现了互补性交往行为,如一个婴儿把物品递给另一个婴儿,这个婴儿则伸手去接等。2、学前期的同伴关系学前期的幼儿受同伴的影响越来越大,此时游戏成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对大部分幼儿而言,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他们一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他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方式。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在游戏活动中与同伴的交往行为增加,如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各种问题并共同协商解决,相互模仿、交流和分享生活中的经验。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同伴关系和社会性都得到了发展。二、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

8、响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很多,它们主要是环境因素和幼儿自身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等因素。家庭环境是幼儿最初接触的重要环境,幼儿3岁以前主要生活在家庭中,所以家庭结构、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育观念、家庭居住环境等都对幼儿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有影响。幼儿入园之后,幼儿园环境便开始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其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在幼儿园中幼儿接触同伴的范围扩大,同伴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也不断的增加和变化,为幼儿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社区环境和大众传媒也是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的因素,良好的社区环境为幼儿

9、同伴间的交往提供了活动的空间;大众传媒则是信息传播的载体,通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幼儿可以从多方面认识世界,学习各种社会文化知识及交往技巧,从而改善同伴关系及发展自己的社会性。幼儿自身因素对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容小看的。幼儿自身因素包括幼儿的行为特征和认知能力。行为特征是幼儿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幼儿的行为特征影响幼儿的同伴类型和数量。如具有外向、友善的行为特征的幼儿,其同伴肯定比那些具有攻击性行为特征的幼儿多,而且其同伴也具有和自己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特征。幼儿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策略是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一种综合反映,而幼儿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所以说幼儿的行为

10、特征和认知能力影响幼儿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一)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幼儿的社会化是指幼儿在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掌握社会规范,学习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行为规范和价值体系,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从而客观的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促进幼儿社会化,发展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行为、良好的情绪情感及社会交往能力、认知能力等,还可以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品德。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社会适应性是指个体对社会中的各种关

11、系的适应及应变能力,社会适应性的强弱是个体社会化程度高低的具体体现。社会适应性强的幼儿,他们的社会化程度也比其他幼儿高,面对陌生的环境也不容易感到恐惧,他们会很快的适应环境并融入其中,所以这类幼儿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也不会轻易放弃。幼儿与成人的交往常常处于被关注、被动地位,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只能遵从成人的安排,没有多少自主权,而且不需要自己去发起和维持与父母的交往。但幼儿之间的交往恰恰相反,通常情况下他们之间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所以在同伴交往中,幼儿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维持这种关系,这就要求幼儿能够尊重别人,善于了解和顾及同伴的需求,学会通过协商合作来解决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状况。幼儿之间的语

12、言交流随时随地的进行着,他们在交谈中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倾听别人的语言。他们通过同伴间的交往逐渐摆脱自我中心语言,并学习和运用社会化语言,使自己的交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于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致使多数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但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别人不会像父母一样迁就自己,要想和同伴相处就必须遵守交往的规则,不然就会受到同伴的排斥。时间久了之后,幼儿就会懂得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自然就会去遵守这些行为规则,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性。2、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

13、言和行为反应。人们总是愿意和那些品行端正、友好、性格开朗、容易相处的人交往,而这些都是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所应具备的品质,同伴关系好的幼儿,通常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友好的,能够主动与人交往并维持相互间的关系,表现出许多亲社会的行为,很少会有攻击性的行为出现。幼儿往往通过学习,模仿积极的社会行为。在幼儿园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互相模仿彼此的行为。如教师表扬了一名帮助他人的幼儿之后,班上的多数幼儿就会急于告诉教师自己的相关经历,希望教师也表扬自己,有的幼儿还会对这种行为进行模仿,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对幼儿进行正面的引导,将会对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3、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形

14、成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使幼儿获得从成人那里得不到的心理满足,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特别是当幼儿遇到困难、危险时,同伴的帮助可能较之成人的帮助更容易使幼儿摆脱困境、恢复平静。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能使幼儿不受拘束、不受成人的干扰,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情绪。4、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幼儿的生活环境可以说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幼儿在属于他们的小社会中以他们特有的方式进行着交往。同伴间的交往使幼儿逐渐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认识自己和他人,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知道是非对错,能够理解别人等。良好的同伴关系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与同伴交流、协商、讨论的机

15、会,有助于幼儿学习相关的社会规范及文化知识,不断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5、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系统的发展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可以把同伴的各种行为与自己的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差别,学习判断同伴和自己行为的性质,这就为幼儿的自我评价提供了参照和评价标准,幼儿可以从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通过比较更好的认识自己。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学会了互相谦让,互相帮助,有了最基本的自我调控能力,如他们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进一步调整自己的行为。(二)不良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则会阻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现在许多

16、成年人具有的人格障碍,对社会的不适应,对他人的排斥,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的出现,都可以追溯到幼儿期不良的同伴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对幼儿的同伴交往给予高度的重视,对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通过社会技能训练进行干预,帮助其顺利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出生之后就不断地通过周围的人来认识世界,最初只有父母,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其产生影响的人会不断增加。个体通过与父母、教师、同伴及其他人的交往,不断地掌握社会规范、社会知识及经验。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其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和任务也不同,幼儿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生活技能和生活规范。如成人应该教幼儿学会生活自理,学会控制和正确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学会简单的待人接物的

17、方法,学会解决矛盾与冲突,学会与人合作、分享等。有这样一部分幼儿,他们不敢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事物,只要离开了父母亲人他们就会烦躁不安,甚至感到恐惧,不敢、不愿或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幼儿则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稍有不顺心的事情就又哭又闹,乱摔东西,乱发脾气,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也不懂得谦让、合作、分享,甚至要同伴对自己言听计从;还有的幼儿在与同伴交往时蛮横霸道,不讲道理,不遵守规则等。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因为成人对幼儿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性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及时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指导和干预,致使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出现偏差。幼儿的同伴关系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从而阻碍了他们社会性的正常发展。如果幼儿的这

18、些不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就会不断增加,甚至很可能形成反社会的人格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的重要性,这就对成人提出了要求: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同伴关系,对不良的同伴关系要及时进行教育、指导和干预。但应该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考虑幼儿的感受,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容易使幼儿产生叛逆心理而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三、如何建构良好的同伴关系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幼儿间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克服孤僻性格和自我中心的有效途径。成人应该予以重视、理解和支持并懂得加以引导,培养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发展幼

19、儿的社会性,以达到幼儿教育的目的。(一)家长应重视独生子女的同伴交往在家庭教育中,有的家长不重视子女同伴关系的发展,在他们看来,与人交往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等孩子到了社会环境中自然就会懂得,不需要过多的学习和培养。这类父母往往不重视孩子的同伴关系,忽视孩子的需求,时间久了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交往态度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这类孩子的自主性会变差,任性蛮横,同伴关系也不好。还有一些父母,他们的育儿态度比较强硬、专制,不允许孩子违背自己的意志,这样会使孩子疏远父母和同伴,也不利于孩子同伴关系的培养。在家庭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20、,为孩子创设一种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要让孩子敢说话、爱说话,家长应适当的让孩子走入自己的社交圈。如家中来了客人,可以让孩子参与接待、谈话。这样可以使孩子逐渐学习与人交往,消除孩子交往中的羞怯、恐惧心理。同时家长应该多带孩子到公园、游乐场等孩子群集的地方,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并注意观察孩子的交往行为,找机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交友的经历和感受,让孩子思考交友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交往,在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营造一定的物质和心理环境,并有意识、有计划的调节孩子间的合作,鼓励互助、轮流和分享,使孩子能够更好的与同伴进行社交活动,从而使孩子的社会性得到

21、良好的发展。(二)创造机会让幼儿在与同伴的接触中学会交往成人应该多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对于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成人应该多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适时对其进行指导,如语言指导,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减少交往中的语言障碍,提高他们的交往能力。对于那些性格孤僻的幼儿,成人应该予以他们更多的关注,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孤单一人,自己身边有许多人在关心自己。如成人可以找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在交谈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间多少会有一些语言交流,慢慢的他们会发现与同伴交往是一件很简单、很有趣的事情,他们的孤独感会逐渐减少,开始愿意和同伴交往。现在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由于现在的家

22、庭居住环境基本都是独门独户,加上家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导致幼儿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差。当他们进入幼儿园后,很多幼儿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与同伴相处。这就对家长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与同伴交往,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或把孩子的玩伴请到家中做客;其次,教师可以多开展一些需要多名幼儿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增加幼儿相互接触的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交往的技能技巧,互相取长补短。(三)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教师影响同伴关系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极大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和尊重幼儿的同伴交往,利用身边的资源为幼儿提供、创设有利于他们交往的宽松环境和氛围。幼儿在幼儿园的交往包括两个方面

23、:一是与教师的交往;二是与同伴的交往。教师的行为是幼儿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其对幼儿影响很大。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通过使用交往语言,用自己的行动来进行幼儿教育,使幼儿在无意识中受到熏陶。在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中,教师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到幼儿的交往活动中,对幼儿的交往行为进行适当的干预,积极引导他们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合作。教师还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相关的语言和常识教育,让他们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规范他们的交往语言和行为,让他们知道人们都喜欢讲文明、懂礼貌的孩子,而自己就应该做一个这样的孩子。现代社会要求幼儿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同伴关系是

24、幼儿最广泛、最正常的社会关系,幼儿与同伴的交往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了独特的经验,是成人无法给予和取代的。培养幼儿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教育目标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不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而且是生存的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程度,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成人应该改变观念,关注、培养、发展幼儿良好的同伴关系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为幼儿美好的未来做好准备。致 谢在此衷心感谢刘茨老师在我论文写作过程中的认真指导和帮助,使我的论文写作顺利完成,再次表示衷心感谢!【参考文献】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

25、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3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周念丽、张春霞,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5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培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6SA米勒,发展的研究方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7方富熹、方格、林佩芬,幼儿认知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8向海英,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方法初探,山东教育科研,1997年第5期,第3738页。9纪红艳,论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教育科学论

26、坛,2005年第9期,第4143页。10金晓梅,促进孩子同伴关系的发展,家庭教育,2000年第10期。11许英、于风丽,幼儿社会性教育方法初探,幼教园地,1997年第1期。12谢利琴,幼儿同伴交往的思考与引导,蕉岭教育信息网,2005年5月29日。On Impact of Peer relationships on th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Yuxi Norm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ducation 04 pre-school education, 2004132110 Tan Xian The instructor:

27、Liuci【Abstract】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Peer relationship is not only a major external factors to influenc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one of the main way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Childhood is the

28、 critical period and start-up phase of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Whether the children can adapt actively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whether they can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llective and the individual and whether they can bravely tak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 a large extent depend on the life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 of this phas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peer relationship on childrens psychology, this essay has proposed several 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peer relations. 【Key words】 social development peer relationships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