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于“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政治选修课(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走于“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政治选修课(1).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游走于“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政治选修课,选修课概念,选修课,相对于必修课而言,是指可由学生自己或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选择的课程。它是在学生兴趣、志向的基础上,为拓宽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一种课程。其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钻研、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为他们毕业后的升学或就业进一步打好基础。,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特征,拓展性。补充必修课没有涵盖的内容,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多样性。选修课的内容、课程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区域性。依托于当地独特的教学资源,选修课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播
2、与发展。,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意义,完善课程结构,丰富课程形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简单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形式。满足学生兴趣,推动学生发展。适应了学生兴趣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素养、影响学生一生、重视学生积淀、促进教师成长)拓展教师知识,促进教师成长。在准备课程资料的同时,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养未来的人。广阔的视野、深刻的思想、良好的心境、基础的道德、从容的生活态度。,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类型:谁来选,选什么,怎么选?,选修课分为两大部分:限定性选修课和非限定性选修课。限定性选修课是国家根据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潜能和
3、发展的需要,在共同必修的基础上,各科课程标准分类别、分层次设置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非限定性选修课是学校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一设若干选修模块,供学生选择。(校本课程)(学习主体、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浙江师范大学,高中选修课实施的成就与进展,(一)教师对选修课开设价值认同较高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有69%的教师认为有必要与很有必要开设选修课。关于“开设选修课的主要目的”,认为主要在于培养学生个性的占66.3%,为学生就业做准备的占20.2%。这表明大多数教师认同高中选修课程开设的价值。对于“设置选修课应首先考虑”,认为学生特长与个性发展
4、的占66.7%,教师专业成长的占16.2%,新知识讲授的占12.8%。学校特色彰显的只占3%。可见,教师们对选修课的功能定位较为准确,以学生个性发展作为选修课的首要目标。(丰盈学生精神、,浙江师范大学,(二)选修模式与教材编写得到较多肯定 对“目前在科目内设置选修模块比以往文、理分科合理吗?”认为较合理、合理的教师占62.5%。对于“总体上看你所教科目选修模块的设计”,认为较合理的占57.9%,合理的占16.5%。关于学校选修,55.6%的教师认为6个学分的学校选修数量适中。对于现行国家规定部分选修教材的编写,认为较好的占51.5%,好的占30.3%。可见,模块选修已得到半数以上教师的认可,科
5、内选修模块设计与教材编写得到教师的好评。,浙江师范大学,(三)选修课实施进展良好 关于“大多数学生对国家规定选修模块的学习态度”,认为一般的占31.3%,好的占5.7%。在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中,高中生基本上能按要求选足模块数量。学校选修课的开设,已开设35门的学校占22.2%,610门的占32.7%,1115门的占13.1%,16门以上的占11.4%。学校选修课实施总体状况比较认真。大部分学校能按要求开设选修课,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认真,选修课实施进展良好。学分认定工作初步展开。关于“你认为学校对学生选修课的学分认定”,认为较认真的占40.1%,认真的占35%。学分认定工作已在大部分学校初步展开,
6、态度比较认真。,浙江师范大学,(四)选修课师资培训形式多样,增强了教师的 胜任能力 为了确保选修课的实施,实验省都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师培训,着力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适应能力。各省充分利用假期,以高校或师资培训中心为依托,分模块采取讲座的形式进行培训。与此同时,部分学校也组织了不同程度的选修课校本培训,各级各类培训效果较好。认为培训获益较大的教师占48.8%,大的占23.9%。对于选修教材,认为基本适应的教师占29.3%。能适应的占38.4%,很好适应的占5.1%。通过培训,大部分教师能较好地胜任选修课的教学工作。,浙江师范大学,(一)选修模式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念很好,行动很难)首先,
7、认识上存在分歧,主要源自应试教育的压力。对于“目前条件下学校自主设计选修模块(课)”,认为完全不必要与不必要的教师占35.1%。认为目前科目内设置选修模块比以往文、理分科不合理与很不合理的教师占26.9%。认为国家规定的选修模块不符合与根本不符合实际的高达43.4%。对“总体上讲你所教科目选修模块的设计”,24.2%的教师认为不合理或很不合理。,高中选修课实施的问题与检讨,浙江师范大学,其次,内容模块方面,一些教师反映,本次选修模块以学术选修为主要取向,学术性模块较多,职业性模块较少,不尽合理。最后,对于学校自主选修模块的设置,认为目前高中开设选修课根本没必要和无多大必要的教师占31%。,浙江
8、师范大学,(二)选修课实施乏力 关于“实施选修课的主要困难”,认为升学压力占67.6%,设备较差的占37.4%,学生不重视的占30.6%,学校不重视的占11.1%,师资素质低的占9.1%。关于“制约选修课实施的因素”,认为评价问题的占60.3%,物质条件的占39.1%,社会支持不够的占33.7%,学生素质低的占26%,教师素质欠缺的占17.5%。,浙江师范大学,(三)难以克服的行为惯势 为考试服务的价值取向,出于行政的推动,学校、教师参与动力不足,评价机制缺乏,选修课程的利益价值难以体现。,浙江师范大学,不是建议的建议,用好用足国家限制性选修课区域统一开发、使用选修课、教师互为兼课,避免重复开
9、发课程。足够的教师储备(专们化教师、定期进修、培训)引进高校教师开设系列讲座,组建系列课程引进网络课程我校师范生技能选修课程开发的经验,浙江师范大学,美国高中选修课开发与实施,(一)课程设置 美国的高中课程一般分为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核心课程一般包括语言、数学、社会研究和科学;非核心课程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各个学校千差万别。至于每一种核心课程由哪些学科组成,从哪一年开设选修课,各州各校均不完全相同,但对课程核心内容的认定渐趋统一。同时,美国各州的中学都开设任意选修课,完全由学区或者学校自行决定,可以根据自己认同的教育观点确定课程标准,编制具体课程,这种校本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吸引学生,提高学校的
10、社会声誉和教育教学质量。,浙江师范大学,(二)课程形式 美国核心课程的选修课,也就是限定选修课,根据核心课程的学科分类一般有四个学科(Subject),即语言、数学、社会研究和科学。语言课程通常都包括阅读技能、语法、写作等;社会研究课程通常包括地理与历史、当代社会问题研究、政治学、心理学以及综合的人文研究课等。,浙江师范大学,美国选修课程开发的启示,1.课程结构的灵活性微型化 微型课程有相对独立的明确的内容和主题,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一周或几周内完成,这样就可以将知识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个部分,使得选修课的选择性得到了更好的保障,所以微型课程只要精心组织,可以不受传统课程的束缚,引导学生走向适合自
11、身特点的未来。除此之外,微型课程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之间、学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以一定的主题联系起来,弥补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浙江师范大学,2.课程体现时代性 微型化课程可以适当地选择新兴知识,融入到相应的学科中,与传统学科知识相结合,既能使学生加深对传统学科的理解,又可以掌握科学知识发展的最新动态。,浙江师范大学,3.课程体现综合性 对相近学科归于同一领域的划分,使相关知识能够相互支撑和渗透,加强了相关知识的借鉴和融会贯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地产生认知结构上相互沟通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课程提供了更大的包
12、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浙江师范大学,4.关注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美国在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方面更是给予了关注,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数不胜数。各学区学校都开设了各种兴趣类课程,只要学生愿意选,即使只有五六名学生,学校也愿意开设这样的课程,提供场地和其它设施。兴趣类课程,如卫生知识、健康知识、圣经、领导素质、人际沟通、生存技能、成功学、营养学、美容、星象学、啦啦队技巧等等,不胜枚举。,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开发对教师的挑战,关于“选修课对教师的主要挑战”,认为是教育观念的教师占60.3%,学科知识的占52.5%,教育学知识的占31.6%。选修课要求教师不仅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
13、知识,而且还要求教师把握本学科前沿动态,了解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素养,才能融会贯通、深入浅出,不断更新课程内容。除了学科知识,选修课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现代课程意识和较强的课程开发知识、技能,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主动、创造性地参与选修课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工作。,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开发对教师的要求,把握选修课的课程理念了解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展自己的教学视野把握时代的精神潮流了解地方的区域特色,浙江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必修为主,选修为辅。高等教育:必修与选修比例相当。职场人生:选修一门为必修。,浙江师范大学,选修课的发展前瞻,时代化历史与现实的契合区域化全国与地方的结合生活化课堂与生活的连接多样化目的与方式的相合,浙江师范大学,心里有积淀心尖有铜像心上有霞光,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