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586127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引言1一、研究背景2(一)选题缘由2(二)研究现状2(三)研究意义3(四)研究方法31文献研究法32。观察法33。访谈法4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概念4(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4(二)家庭教育的概念4三、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4四、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5(一)遗传因素5(二)家庭饮食习惯6(三)家庭结构不完整6(四)家庭氛围不和谐7(五)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7(六)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81、冷漠无情型的家庭教育82、放任型的家庭教育83、溺爱型的家庭教育94、期望过高、专制型的家庭教育9五、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9(一)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1

2、0(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观101、做民主型的家长112、学会倾听并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重建自我113、协调沟通,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124、要让孩子与同伴进行多交往12(三)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13(四)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131 采取适度的惩罚。132、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133、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144、正确面对幼儿问题,耐心积极地给予指导14(五)在生活中通过移情等方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15(六)家园共育15结论16参考文献:17致谢18引言从本世纪开始,独生子女已渐渐成为一个具有世纪性的社会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

3、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过分的溺爱,使相当部分的幼儿产生了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在与人交往、集体活动、学习、游戏中,当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打人、推搡、争抢玩具等不良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处在幼儿期的孩子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行为,它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常常困扰着家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较广泛参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 , 对有关研究成果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攻击行为的理论、影响因素以及有效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归类,在此 基础上做了综合论述,以期对儿童良好行为的塑造有所启迪 。从家庭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预防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求为

4、如何有效地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提供意见!关键词: 家庭教育; 幼儿攻击性行为; 影响因素 ;矫正策略一、研究背景(一)选题缘由曾在在幼儿杂志上看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调查资料显示儿童的行为问题的病率在不断的上升,目前的数据已经达到是 18。2%-22%了。韦斯特在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研究中发现: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为有攻击性行为。同样休斯曼在对600名被试长达22年的跟踪研究也发现“8岁时的攻击性表现能预测他们30岁时候的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攻击型儿童可能到成年期还会出现适应不良表现为人缘较差、更多学业失败、酗酒、反社会行为和精神障碍”。可见,攻击性行为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是

5、非常大的,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我们要十分的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尽早在幼儿小的时候从家庭教育入手对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控制与矫治。(二)研究现状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关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中,人们认识到儿童攻击性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80年代以前的研究者强调生物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象弗洛以德的攻击本能理论,道拉德的挫折攻击理论。80年代以后,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引发点,有关个体认知对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受到重视。众多心理学家如Dodge,Frame,Parke,Slaby等,纷纷从社会认知的角度运用信息加工理论、归因理论以及决策理论等对

6、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发展及维持机制诸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取是了丰硕成果。其基本观点是: 高攻击性儿童之所以攻击他人或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处理人际问题, 是因为他们对环境信息的认知加工存在偏差, 或者由于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技能的低下所导致的。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矫治, 国内外许多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不少较为有效的措施,常见的有:冷处理法、奖励法、惩罚法、正强化法、榜样训练法、移情、 暂停法等等,另外也有比较多的是从环境和个体方面出发而提出的,如:创造非攻击 的环境、培养儿童的同情心和自我控制能力、改变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医学上,也有提出使用药物治疗的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有药物治疗了

7、,在一般的临床治疗中,精神刺激药物不失为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三)研究意义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 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家庭是幼儿接触的“第一社会”,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说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价值。理论意义:对已有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借鉴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探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干预策略,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有益的

8、理论和实践依据。实践意义: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为家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采取相应有效的教育对策提供意见!(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针对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结合所学的教育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2。观察法 观察法就是从外部世界取得信息,并把它变为经验过程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幼儿或家长行为进行观察,得出相关的信息,为以后的研究和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3。访谈法 教育调查中的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单独的标准化谈话来收集资料的方法。本文主要是通过与若干名幼儿老师及幼

9、儿家长进行谈话来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和家庭教育的概念(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概念心理学中对攻击行为的界定 ,主要是以行为的解剖学性质、行为的前提条件、行为的后果和观察者对行为所作的社 会判断这四个方面为基础 。综合分析儿童攻击行为可定义为儿童“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 包括一个人故意打、踢 、推 、掐等躯体攻击行为和哄起外号、造谣中伤等口头攻击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情绪不稳 、脾气暴躁 、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 、言语较多 ,喜欢与人争执 ,好胜心强等方面 。(二)家庭教育的概念家庭教育是教育实践中的一种,是指在家庭互动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所产生的教育影响,

10、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是父母一种永恒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在整个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就相应的出现了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贯穿人们一生,因而又是一种终身教育,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家庭教育中处于重要位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在孩子身上倾注的天然的爱是谁也无法替代的,因而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三、家庭教育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有许多表现, 肖晓玛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方面作出了较 为合理、全面的概括:

11、 第一,情绪不稳、脾气暴躁。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叫喊、哭闹、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 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 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休克。第二,易冲动, 自控能力差。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 如打人、推人、踢人、咬人等, 惹事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第三,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很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都或 多或少表现出一些攻击性行为,只是轻重程度不一,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客观存在。幼

12、儿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其自身品德的行成和被攻击者的身心发展带来危害,而且给教育者教学环境也带来很大的干扰和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形成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呢?四、从家庭教育角度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遗传因素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中,遗传大约占50,其余50中有一部分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所谓遗传并不是父母打人、骂人等一些具体的行为遗传给孩子,他们遗传给孩子的只是神经活动类型,比如情绪容易激动、兴奋性强、反应速度快等自然特征。幼儿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阶段,由于幼儿的个体发展不完善,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比较容

13、易兴奋,再加上幼儿的性情比较活泼、好奇心较强,经常在新的刺激产生一些不合常规的行为现象,比如幼儿的气质对幼儿产生的攻击性行为有着一定的影 响,不同气质的幼儿的表现形式都不一样,在幼儿托儿所常见幼儿动不动就咬人的现象,那是因为此时期的幼儿生理发育不完善,正处于生理长牙的期间,牙龈发痒,所以就会产生咬人的行为,并且此阶段的幼儿有明显的生理特点:动作大于语言,心理上比较以“自我”为 中心,因为现在的幼儿都是家庭中的宝贝,常在与同伴游戏中发生争执,因为他们词汇量比较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在很多的活动中大多是因为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思,不能与同伴进行沟通, 所以经常会发生抢玩具或者打人的方式来获得自己想

14、要的东西, 经常会用伤 害他人的行为来保卫自己的权益,但是他们大多是因语言表达问题产生的攻击行为,多属于友好和好奇,这些具体的自然特征遇到合适的土壤,就会滋生出攻击性行为。1986年Rushton等人对269对同卵双生子和277对异卵双生子进行了敌意和攻击性行为的追踪测量发现:同卵双生子攻击性行为的相关(r=0。40)明显高于异卵双生子(r=0。04),说明了幼儿攻击性倾向在某种程度上受遗传的影响。但是从本质上讲,幼儿攻击性的差别,虽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但后天环境与教育是攻击性行为产生及其强度的决定性因素。(二)家庭饮食习惯专家介绍,食物对改变性格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察发现,长期偏食、长期不

15、食某些食物,确实会给人体的营养结构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影响幼儿健康和性格的因素很多,但长期饮食不节,确实是导致健康性格改变的重要因素。一些研究显示,糖的摄入量过多与儿童易发生攻击性行为明显相关, 但并不能由此认为, 过多食糖对所有儿童尤其是无攻击性行为的儿童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而言,如果儿童有攻击性行为, 合理地限制其糖的摄入量是可取的。 (三)家庭结构不完整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 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 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

16、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 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家庭结构不完整,一般是指单亲家庭。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者父亲和他生活,一位家长担负了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双重任务,容易忽视对幼儿的教育。而且在这类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更容易使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四)家庭氛围不和谐家庭气氛如何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研究表明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家庭中,幼儿的性格脾气都比较好。而在专制、紧张、常有冲突的家庭中的孩子性格脾气也比较的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也较多。充满暴力攻击的婚姻冲

17、突为儿童提供了一系列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 儿童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及其后果, 获得有关人际交往的知识和不恰当的攻击性冲突解决策略。在这种家庭环境下, 儿童会形成错误的观念: 攻击行为是一种解决矛盾的可行办法。这种错误观念导致儿童的问题行为。有的家庭气氛紧张, 家庭成员之间沟通较少, 缺乏亲情,在这种环境中, 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和谐, 经常在家中争吵、谩骂甚至武力相见, 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同样的方式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有的家长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的思想指导下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 不允许孩子出一丁点错。当孩子出错时, 家长不能正确对待,不是先了解出错的原因, 动之以情, 晓之

18、以理, 而是认为“棍棒下面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简单地使用暴力惩罚, 也会导致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五)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孩子有时候根本不知道错在哪里,有些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进行体罚。在这个时候孩子出于对家长的恐惧可能暂时压抑住了攻击性行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更严重的报复性攻击性行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帮妈妈打扫房间,但是在清扫的时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这个时候家长误以为孩子是在捣乱,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或者打骂孩子。这时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严重地受到伤害,并且从中学习到家长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处理方式去对待同龄伙伴,那么攻击行为就因此而慢慢产生。有的

19、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攻击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六)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1、冷漠无情型的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和抚养方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研究文献极具说服力地证明:冷漠拒斥的家长常常会反复无常地惩罚孩子,并容许孩子表现攻击性冲动,他们更容易培养出攻击性的幼儿。他们给孩子树立了对人漠不关心的榜样。当孩子对别人表现出攻击性时,

20、他们也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这就使孩子们的打斗行为合法化,使孩子失去控制自己攻击性冲动的锻炼机会。这些家长往往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当他们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无法忍受时,就会惩罚孩子,如打屁股,打耳光,打手心等等。这又向孩子提供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模仿原型,不但达不到控制攻击性的目的,反之却变相地暗示孩子,增强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因此,研究证实了:常靠体罚来约束攻击性行为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在家庭之外往往是强侵犯性的。2、放任型的家庭教育研究发现,缺少家长监控的幼儿可能造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与同伴打架,欺负同伴、骂老师,违反规则等等。家长对孩子的行踪、与什么人交往、从事怎样的活动、课堂课间的表现如何

21、等问题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种放任型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不关心,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机率也极高。有的家长工作的事情比较的多压力比较的大,所以对孩子的关心也就少了,回家的大部分时间都让孩子自己安排,小孩子就看奥特曼等电视剧。我们都知道,电视媒介对幼儿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这些具有攻击性行为隐患的影片。孩子每天看,导致把里面的情节演示到生活里,从而形成对别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3、溺爱型的家庭教育现代的家庭大多是”6+1”家庭,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生活。有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特别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非常溺爱孩子。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家庭教养方式。有的爷爷奶奶,对小孩百依百顺,

22、任凭其呼风唤雨,为所欲为,对于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和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孩子长年累月处于这样一种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有错误也不能纠正,不合理的欲望却常常在无原则的纵容下得到满足,因而使孩子养成任性、不讲道理的个性,而且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也得到了强化。甚至有的还对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揍他。打不赢就用脚踢,用嘴咬,用手抓!”在大人的纵容下,孩子就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4、期望过高、专制型的家庭教育家长过分的专制会导致幼儿严重的挫折感, 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指出: “攻击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的。” 可见,挫折是造成攻击行为的一种潜在因

23、素。如果幼儿的需求总是遇到干扰或障碍, 他就作出攻击性的反应。过分专制的家长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幼儿的一切活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极多,所以有许多幼儿不仅周一到周五要上幼儿园,周六周日还要上许多的兴趣班。不仅幼儿的压力大,家长的压力更大,生怕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的,所以有时候幼儿一有做不好的,家长就要打孩子,认为孩子做的不够好,辜负了自己的一片苦心。 家长忽略孩子的意愿, 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 容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而且专制型的家长往往容易对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幼儿的挫折感, 从而诱发不良情绪,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时, 幼儿就往往会采用攻击的形式

24、。五、家庭教育中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干预策略(一)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通过饮食可以改变自己的性格,是近年来医学专家的一个新发现, 食物到底会不会影响到性格或者改变性格?专家介绍,食物对改变性格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观察发现,长期偏食、长期不食某些食物,确实会给人体的营养结构造成影响,甚至影响健康。影响幼儿健康和性格的因素很多,但长期饮食不节,确实是导致健康性格改变的重要因素。既然一个人的性格与饮食的喜好有着直接的联系,那么通过有意识地选择食物,也可以逐步地改变与修正一个人的性格。幼儿期的孩子性格可塑性较大,一些幼儿的一些行为如自我为中心、任性、易激动易发火等都可以利用饮食来进行适当的塑造,比如自我为

25、中心、任性的人多吃黄绿色蔬菜及红萝卜。因为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偏食引起的营养不足,且暴饮暴食,从而形成极端、一面倒的个性。要改善这一性格,首先要改掉糖分摄取过量的习惯,鱼肉比现在多吃一倍以上,多吃黄绿色蔬菜及红萝卜,但切记不要吃过咸的食物,这样容易产生焦虑的个性,导致功亏一篑。再比如易激动易发火的人少吃零食,多吃海产品如海带。爱发火的人主要是盐分及糖分摄取过量,蛋白质及钙质不足,且喜欢吃口味重的零食。这就要减低盐分及糖分的摄取了,少吃零食,多吃海产品如海带,贝,虾,蟹。豆类、牛奶中也有含量丰富的钙质,还要多食桂圆,干核桃仁,蘑菇等,可补充维生素B1,B2。说到底,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因素综合的

26、结果。而饮食习惯,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性格和饮食之间互相反应。而人有所偏好是难免的,但是无论是健全的人格,抑或是健康的饮食习惯,都离不开营养均衡。幼儿期正处在性格养成的关键期,科学地搭配食物,养成良好合理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教育观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我们更应强调的是爱的教育,特别是平时要培养他的爱心和同情心、学会谦让合作等良好的品质,只有这样做才能彻底消灭滋生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温床。也不要在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时候粗暴的大声训斥甚至动手打人,这也会给孩子不良的示范和榜样。1、做民主型的家长家长应该努力做民主性的家长,进行民主性教育,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关

27、注孩子的成长。孩子应是家庭中的一名小主人。既是主人,有些事情家长要跟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見,而不应把大人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孩子虽小,但自有他的主張。家庭中要倡导民主气氛,培养平等观念,争取形成宽容、和谐、理解的亲子关系。放任型、忽视型和专制型的家长都容易导致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放任型的家长对孩子千依顺, 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从不控制孩子的行为, 必然会形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任性、骄横的性格, 他们习惯于成人满足其各种要求, 一旦不如意, 就会出现哭闹、殴打他人等一系列攻击性行为。忽视型的家长对孩子不闻不问, 漠不关心。情感冷淡的父母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对他人缺乏关怀的模仿对象,这

28、影响了幼儿移情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出现。而亲社会行为表现越少, 攻击性行为就表现越多。过分专制的家长往往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幼儿的一切活动,忽略孩子的意愿,过于控制孩子的自主性,往往容易对幼儿提出过高的要求和期望,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幼儿的挫折感,从而诱发不良情绪,当这种不良情绪得不到合理的宣泄时,幼儿就往往会采用攻击的形式。2、学会倾听并给予正确引导,帮助幼儿重建自我 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要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分清是非,正确指导,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学会倾听,当孩子讲述的时候,大人尽量不要打断他们的话题。要认真地倾听并用眼睛告诉孩子,你在认真倾听。当孩子

29、讲了一个幼稚的故事或者是无意义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也要鼓励他们讲完。当孩子受到了委屈向家长倾诉,家长要耐心地听他讲,让他宣泄,让他感觉到我们听进了他的意见,理解了他内心所想的,家长是愿意和他进行交流的,那么我们就能够很轻松地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灵上的沟通了。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由于不明白事理所引起的。作为家长应该以冷静的态度解决孩子间的纠纷,分清孩子争执的双方谁是谁非,不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对无理取闹的孩子妥协,不能给孩子留下“攻击占便宜”的印象,因为妥协虽然赢得了一时的安宁,而实质上却助长了孩子的攻击行为,为其健康发展种下祸根。家长要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对与错,知道哪些行为

30、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交往技能。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当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能友好的与同伴相处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为他们树立了自信。他就会自然的将好的行为内化在自己的意识中,认同自己的表现,从而不断进步、不断发展,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重建自我。3、协调沟通,注意对孩子教育的一致性这里说的“一致性”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方面,是家庭内部成员对孩子的教育要求统一,教育步调要一致,绝不能父亲一个样,母亲一个样,或者父母一个样爷爷奶奶又一个样,这样会使孩子左

31、右为难,不知所措,容易养成撒谎、投机取巧等不良行为。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社会教育保持一致。教育要与幼儿园、社会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父母应该主动与幼儿园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情况,有计划地配合幼儿园开展教育。面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给予正确的引导,做到教育一致性。4、要让孩子与同伴进行多交往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住的房子往往都是单人式的房子,缺少了与年龄相仿的小朋友互相往来玩耍的机会。家长在这个时候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在与孩子游戏中注意培养孩子学会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共同游戏等。比如: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的时候,家长应该教导孩子说

32、:“能给我玩玩吗?”或者“我们一起玩好吗?”等等。同时要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也拿出来给同伴玩,进行交换。让孩子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哪些交往方式是适宜的,这样,在孩子心目中,就会渐渐地产生合群和尊重别人、关心别人的愿望,并因此减少攻击性行为。(三)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是孩子最早的模仿对象, 应该和睦相处, 互相关心和尊重,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当家庭矛盾无法避免时, 应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正面冲突, 尤其是不能出现家庭暴力, 而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幼儿性格较温和,极少产生过激行为,而矛盾型家庭成长下的孩子脾气暴躁,易产

33、生攻击性行为。当儿童看到父母采取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了冲突或直接教给儿童使用非攻击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时, 他们很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四)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采取合适的干预策略1 采取适度的惩罚。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 可以对幼儿进行适度的惩罚, 可以使儿童明白其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 阻止其再表现出不当行为, 以达到儿童“自我控制” 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 惩罚应让幼儿明白受到惩罚的具体原因, 以不损伤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前提。如取消一次幼儿看动画片的机会,还可以进行冷处理, 让孩子单独呆在一处, 不理睬他, 直到他平静下来, 这样的方式不会给孩子提供呵斥、打骂等攻击模式。2、教会

34、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 烦恼、挫折、愤怒是容易引起攻击行为的情感,对于自控力弱的孩子来说,它也是点燃攻击行为的导火线。攻击性情绪积聚越多,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可 能性也就越大。弗洛伊德认为 , 应该鼓励人们不 时地表现他们的攻击性冲动, 否则积聚到一定水平 就会触发暴力性发泄, 因而他大力推崇精神宣泄法; 攻击的挫折理论也认为, 人们一旦为挫折的情境惹怒, 愤怒的情绪状态就会作为一种有攻击危险的心 理准备而存在, 被激起的愤怒情绪必须得到宣泄, 才可以有效降低人们的攻击性; 而宣泄是一种很好的消除人的怨恨和攻击冲动的方法。因此在社会规 范允许的范围内教会学生用言语来倾诉内心体验到 的攻击性情绪,

35、 教会儿童通过从事体育运动、找师 长好友尽情倾诉或进行一些没有破坏性的、幻想的 攻击行为等方法合理地进行心理宣泄, 有助于儿童控制并消除自己的攻击行为。因此爸妈要教会孩子懂得宣泄自己的感情,把自己的烦恼、愤怒宣泄出来,尽可能使孩子的攻击行为减少到最低的限度。3、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采取冷处理等方法帮助幼儿,所谓“冷处理”就是对一些比较容易冲动的孩子,在一段时间里不予理睬,以“惩罚”他的攻击行为。如让孩子一个人在房间里反省,暂时剥夺其参加某项活动的权利等;有时候可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故意忽略,而特别关注被攻击对象。这种方法的运用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让其“坐冷板凳”,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后就要解

36、除惩罚,惩罚时间不宜过长,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更多的要以平静、温和的方式进行教育。更重要的是,应教给孩子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对不同幼儿的各种攻击性行为做到分层、分类的了解后,寻找不同层面可以给予有效干预的不同方法。针对频繁发生攻击行为的幼儿,可以采取跟踪研究的方法来及时发现和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对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受到同伴攻击而不敢吭声的幼儿,家长可以适当的站在被攻击对象这边,帮助幼儿大胆的制止对方的行为,必要时引导他们进行还击,这帮助些能力弱的幼儿树立自信心,以此来制止攻击者地行为。家长自己要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让孩子懂得正确宣泄自己的情感,将攻击行为降

37、到最低限度。4、正确面对幼儿问题,耐心积极地给予指导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孩子有攻击行为,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良孩子”的标签。教育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只是不赞同他在某种特定情境下所做出的攻击行为,而并非是对他本人有意见。攻击行为是最令人头痛的不良行为,要教育孩子“改邪归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长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难而上,而不要奢望能靠枯燥的说教,粗暴的限制恐吓的方法去对待。管教孩子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家长持续而一致性,说到做到,坚持原则,多多使用积极的手段,让孩子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家长所喜欢的,只有在无奈的情况下我们才使用一些消极的手段。(五)在生活中通过移情等方式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移情是个体

38、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情绪情 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的能力。费希巴赫等人研究表明, 移情能力与攻击行为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 移情能力越低, 也就越倾向于向别人采取攻击性行为, 而让攻击者更多地了解其攻击行为给对方造成的不良后果, 觉察和体验到别人的痛苦, 则能有效地减少其攻击性。家长应通过示范和解释使幼儿明白他们的攻击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如: 孩子打了邻居家的小妹妹, 家长可以让孩子回忆自己以前被别的孩子推打的经历或受伤的经历, 让其明白邻居家的小妹妹目前的心情。在平时, 则可以通过文学作品或游戏等让孩子体会他人的感受, 使孩子学会体贴和关心他

39、人, 从而提高幼儿的移情能力, 把攻击行为转化为亲社会行为。Zillmann也认为,攻击性的降低可以通过双方的观点交流而实现,他说:“攻击性冲突的最好解决途径是,一个人明白了对方的痛苦,一个人看到了另一个人观念中的善念,对方的目标是合法的,行为是合理的”。那么训练儿童利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手段以扼制其消极的攻击性策略的实施无疑是可行的。(六)家园共育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跟家庭教育有关,另外一些社会的因素也不如忽视,幼儿的发展来自幼儿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幼儿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老师和家长进行沟通,收集相关教育文章、资料作为交流的共育资

40、料,共同学习有关攻击性行为的知识,了解如何认定孩子是否有攻击性倾向。改善幼儿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幼儿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结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和良好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 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而且也阻碍儿童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家长要注意不要给孩子提供模仿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在家庭中,家长必须要用充分的爱和时间为孩子创造一个和睦、友爱的环境气氛,改变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并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错了事要坚持说服教育,不要用打骂的方法,父母的表

41、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我相信,如果每位父母都能这样做的话,一定会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参考文献:1Zillmann.Cognition-excitationinterdependenciesinaggressivebehaviorJ.AggressiveBehavior,1988,14:51-64.2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51-252.3 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4但菲.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N.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 23卷第3期.5肖晓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及其矫治N.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2、), 2002 年 5月 第23卷第 17 5 期.6蒋俊梅.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矫正J.教育探索,2002年08期.7 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年第23 卷,第7 期.8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9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0丁新胜. 儿童攻击性行为及矫正 N .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1) 。11钱雪娟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 J 学前教育研究,2004,(10).12何金妮.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J.早期教育,2006年04期.

43、13吴霞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其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致谢赵婧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且视野开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在赵老师的帮助下,我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初步掌握了研究的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论文从选题、开题、初稿的完成以及最后的定稿都得到了恩师无数次辛苦的修改和指导,如果没有赵老师的悉心指点,论文很难顺利完成。对老师的感激,远非几句辞谢所能尽显。愿老师合家欢乐,一生平安!同时还要感谢在平顶山学院有幸求学期间领略到他们和朋友们渊博的学识,使我受益匪浅。在此,对

44、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教诲,尤其是在论文开题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还要把美好的祝愿送给每一位帮助过我的师长和同学们,祝福大家今后一帆风顺,事业有成!恋爱运UP一绪Lets月亭方正!気持今Flying Get!dou都斗豆逗陡抖痘兜读蚪窦篼蔸乧侸兠凟剅吺唗投斣枓梪橷毭氀浢渎渎瞗窬窦脰艔豆读逾郖酘酡钭鋀钭閗闘阧餖饾斗鬦鬪鬬鬭du读度毒渡堵独肚镀赌睹杜督都犊妒顿蠹笃嘟渎椟牍黩髑芏儥凟剢剫匵厾噣土涂妬嬻剬塅媏彖断毈瑖碫篅簖缎专腶葮褍踹躖锻鍴Mr Najib met search crews at Pearce RAAF base near Perth on Thursday morning,

45、 before their planes left for the day, and then later held talks with Mr Abbott.The disappearance of MH370 has tested our collective resolve, he told a news conference.Faced with so little evidence, and such a Herculean task, investigators from Malaysia, the US, the UK, China, Australia and France h

46、ave worked without pauseHe thanked both search teams and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for their efforts in recent weeks, and said the search would go on.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MH370 - Facts at a glance 8 March:Malaysia Airlines Kuala Lumpur-Beijing flight carrying 239 people disappears Planes t

47、ransponder, which communicates with ground radar, was switched off as it left Malaysian airspace Satellite pings indicate plane was still flying seven hours after satellite contact was lost 24 March:Based on new calculations, Malaysian PM says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that plane crashed in southern Indian Ocean with no survivors What we know The search for flight MH370I know that until we find the plane, many families cannot start to grieve. I cannot imagine what they must be going through. But I can promise them that we will not give up, he said.Malaysian authorities have come in for heavy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