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创造力培养白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创造力培养白皮书.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白皮书缘起前 言廿一世纪是剧变的的时代,信息科技迅速发展与流通,社会多元化的脚步也越来越快,人类正面临第三次产业革命一个以脑力决胜负的知识经济时代。此时,不论是创新思考、批判思考或解决问题之能力,皆是未来世界公民的重要基础能力。创新可视为一系列知识生产、知识利用以及知识扩散的历程,而创造力就是创新的火苗。因此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之培育,不仅是提升国民素质之关键,亦为发展知识经济之前提,所以创造力教育也就成为未来教育工作之推动重点。为顺应全球经济型态之改变,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政府近来持续将提升创造力列为主要的国家发展策略。民国85年行政院教改会公布之中华民国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提出多采
2、多姿,活泼创新之现代教育方向,为创造力教育时代拉开序幕;尔后除了经济部与国科会积极推动一系列之创造力相关研究外,社会各界亦不断推出各项激发创造力发展之竞赛活动。在科技化国家推动方案、知识经济发展方案、新世纪人力发展方案、与第六次全国科技会议中,创造力与创新能力均为重要议题。检视我国目前之教育现况与社会环境,有必要透过系列的分析与检讨现行政策与措施,定位出创造力在教育改革与知识经济中的角色,从而宣扬创造力教育的理念,展开创造力教育之推动工作。换言之,当前首要任务,应为草拟有利于建立创造力社会之教育政策,营造创造力教育之课程与学习环境,孕育创意蓬勃之生态文化。广义之创新能力包含创造力、创新机制与创
3、业精神,具体成果就是社会大众在各领域之创意表现。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创造力则是学习成效之教育指针。狭义区分,创造力(creativity)是创新的知识基础,创新是(innovation)创造力的具体实践。创造力与创新为一体之两面,相辅相成。创意的产生,有赖于创造力智能的发挥;创意的绩效,取决于创新成果的展现。因此在创造力教育白皮书的制定过程中,兼顾创造力与创新能力之培养,并在激发创造力之余,着重创新之具体实践。第一節 发展沿革我国创造力教育之发展始自民国初年,历经民国50年代的萌芽阶段、60-70年代之初期实验阶段、70-80年代之扩大推展阶段,迄于今日之成熟阶段,已有四十多
4、年的历史,足见创造力在教育史上所占之重要地位。历来在既有之宪法、教育基本法、特殊教育法、艺术教育法、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以及多项教育相关法规命令中,已多次明订培养创造力之教育目标。宪法第一百六十六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应奖励科学之发明与创造。教育基本法第二条亦明订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制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特殊教育法第四条中则指出在创造能力领域中有卓越潜能或杰出表现者,符合所称之资赋优异者。近来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台北市资优教育白皮书、中华民国人文社会科学白皮书、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画、全国教育评估指针、以及大学教育政策白
5、皮书等也皆有关于创造力教育的政策宣示与规划。其中九年一贯课程纲要总纲秉承教育基本法第二条之理念,强调培养欣赏、表现、审美及创作能力为重要之课程目标。为求在多变的时代中强化国民竞争的优势,有计画与全面性地推动创造力,已是必然之势。职此之故,教育部顾问室自民国89年起陆续推动创造力与创意设计教育师资培训计画、创造力教育91-94年度中程发展计画,并着手草拟创造力教育白皮书,期望能更持续与有效地推动创造力教育。为配合当前九年一贯之教育政策与各项教改目标,创造力教育白皮书之施行范围涵括从幼儿园到大学各教育阶段,采全方位观点将创造力教育融入各生活层面,并分别制定合乎创造力教改主轴之政策原则。未来创造力教
6、育期望透过系统而全面的方式,特别着重从结构面与生态面落实和普及创造力教育。本白皮书以教育典范与机制的革新为施力点,在教育行政人员与老师之相互配合下,鼓舞学生、影响家长,并促成产业和民间组织之参与,进而形成尊重差异、享受改变之社会环境。秉承领导阶层与基层互为主体之原则,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双管齐下地制定和推动本政策。因为文化环境的支持和社会生态的影响,攸关本计划的成败,所以在推动过程中,将兼重结构面和策略面。除了个人的创造力,还特别强调集体创造的重要。因此在执行上将从结构面着手,尝试整合相关政策、体系和组织,藉群效(synergy)创造更有利的文化生态,方能在策略面上有效地落实本白皮书的政策。第
7、二节 愿景:打造创造力国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ROC) 创造力教育不仅为落实教改理念,其终极愿景更以打造未来崭新的创造力国度为目标。近年来,教育部鼓励养成全民阅读习惯,藉以帮助国民突破学习瓶颈,厚植个人知识基础;继之推动生命教育,希望学子能认识生命价值、激发个体潜力、尊重异己观点、并勇于发现和面对问题,以促成自我实现。而今之创造力教育则延续此一教育精神,以个体知识为基础,关怀生命为前提,期能活化全民的创造力潜能,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多元技能,从而开创丰富多元的自我价值,将台湾打造成一个创造力的国度。为建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意王国,本白皮书理想中的创造力国度系由个
8、人、学校、社会、产业、与文化等五大主体组成,分别以实现下述愿景为努力方向。在个人层面,其对象包含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家长以及社会大众。期许全民都有自我创造的意识,勇于创新、冒险、与超越,以开阔的思维和自在的态度展现独特、新奇和有趣之个人色彩,并从不断尝试创造之历程中发现学习乐趣,建构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在学校层面,以经营创新的学习环境与活泼的教学氛围为主体工程,提升教育视野,发展各校特色;让包容与想象力无限延伸,营造尊重差异、欣赏创造之多元教育学习环境。在社会层面,丰硕的知识资本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基础。为累积社会知识资本,除了鼓励创意不断延续与扩散,尚须健全知识管理机制,将创意转换成
9、可长期保存之文件与作品,存放于各乡镇之图书馆、博物馆、与美术馆,并将这些机构转化为可亲可近之创意基地。在产业层面,不论传统产业、新兴科技、或创意产业,均应透过知识资本之有效运用,提高产业附加价值。因此在流通全民创意成果之余,也须以法律保障智能财产权,方能提供足够诱因鼓励产业转型为知识产业。所以创造力教育也将积极宣导全民对智能财产之尊重,以保障创意者之权益,为知识密集的产业环境催生。在文化层面,要活络创意氛围,增进创新体验,让创意和生活零距离,随时随地可与创意邂逅。唯有人人积极分享点滴灵感,方能开创多元生活风貌、提升全民生命品质,型塑时时可以创造、处处可以创造的创新文化生态。 具体言之,创造力教
10、育白皮书旨在实现创造力国度(Republic of Creativity ,ROC)之愿景,其涵盖要点有以下五项:- 培养终身学习、勇于创造的生活态度- 提供尊重差异、活泼快乐的学习环境- 累积丰硕厚实、可亲可近的知识资本- 发展尊重智财、知识密集的产业形貌- 形成创新多元、积极分享的文化氛围第三节 白皮书研议过程创造力教育白皮书研究团队由本部顾问室召集十一位来自不同学术机构之教授、三十位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一位教育部顾问室研究员共同组成。在十个月(90/2-90/12)的规划时程中,分别针对幼教、小学、中学、大学、成教等不同教育阶段及世界各国之创造力教育与发展现况进行资料搜集与研究。在研究方法
11、方面,以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座谈、访问等质化与量化并重之方法,发出超过一万份之问卷,访谈三百位以上之教育工作者,并在台湾北、中、南、东以及偏远地区举办多场座谈会。国际组则搜集与比较包括欧美国家、华人地区和其它亚洲国家、以及纽西兰、澳洲等共三大类,共十四个国家或地区之创造力教育资料。总计画除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与扫描创造力教育政策环境之外,也架设创造力教育政策白皮书网站,定期公布与更新团队最新讯息与研究成果。研究团队所举办之会议,除了每周子计画之例行性小组会议之外,还举办十次的研究团队共同研讨会议,以建构创造力教育之主体架构与内涵,继而完成创造力教育白皮书以及六本不同子题之创造力教育学术研究报告。随
12、后并举办一场创造力教育白皮书公开座谈会,邀请教育界先进、各级相关学校与行政单位、创意得奖教师、创意研究团队、艺术与文化工作者等超过一百位人士与会,使创造力教育白皮书之内容在集思广益后,兼具理想与实务而更臻完备。第二章 创造力教育发展之现况第一節 国际现况分析 为了解国际创造力教育发展之内容与趋势,本报告共搜集了十四个国家及地区的相关资料,包括欧美和亚洲国家,检视其与创造力相关的政策。相关内容非常丰富,请参见完整报告。本节仅就各国之推动方式,与施行策略,简要说明如下。 世界各国对推动创造力教育均非常重视,各国领袖均在许多不同重要场合的谈话中,揭示创造力教育的重要性。各国有关科技、信息、艺术等部会
13、或民间组织,均有关于创造力或创新的政策或谘议报告,而亚太地区的政府教育部门则更曾提出有关创造力教育之相关政策。 在推动方式上,各国创造力相关政策之单位并不限于政府行政部门,形式亦不相同,尤其是欧美已开发国家,强调直接将创意融入教学或生活中。因此,民间组织与大专院校便成为推动创造力教育的重要推手。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与纽西兰的大学不仅设有创新学院,还颁发创造力学位,肯定创造力研究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体的行动方面,各国为提升民众之创造力以增加国家之竞争力,不论是民间机构或政府单位,无不积极整合学术、产业、艺术文化等不同领域的资源,竞相提出提升创造力的具体活动与方案。其推展之策略特别强调:1.促进领域
14、知识之可接近性与可取得性;2.建立良好审查机制,鼓励不同的创意社群之建立;3.重视个人之内外在动机的启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二节 我国现况分析为了解推动创造力政策可能之阻力及助力,据以发展策略,本章将从文化生态、政策法制、学校经营和课程教学四个层面对我国创造力教育之现况及问题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我国目前推动创造力教育,面临几个基本问题:壹、创造力发挥之社会条件已成熟,但对创造力之认知仍嫌偏狭与不足近十年来,由于民主体制日趋健全,国际交流的量与质大幅提升,社会日趋多元和开放,对异质的观念和行为容忍的程度也逐渐提高。凡此种种,均为创造力得以发展基本的社会条件。但是,一般而言,社会大众对于创意的认知
15、仍有所偏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迷思:一、 认为创意是少数资优生的专利;认为创意是先天的能力,无法培养和学习。二、 习于因循成规和旧制,不思求变,因而害怕改变、抗拒改革。对创造力观念不熟悉,对创意表现鉴赏的能力普遍不足,连带地在态度上对创新的观念和作法,仍抱持不确定、质疑、批判的态度。因此创新者反而易受排斥而常自我压抑、怯于表现。三、 创造力能力需长期培养,在错误中学习,然而由于升学主义与文凭主义挂帅,学校和家长过度重视才艺和学业成绩;当前学习价值重立即短期之成效,奖励成功,惩罚失败,实有碍创造力之发展。四、 不尊重智重财产权。智能财产权宣导不足,创造发明保障不够,对协助创新发明的各种人事物团体
16、,亦未见有力之鼓励与支持,使社会力量不愿投入创造。贰、既往教育政策均强调创造力,但相关法制亟待整合和加强政府历年来重大教育和经济政策,一再宣示创造力之重要。主要提及创造力者有:1. 教育改革总谘议报告书; 2. 国民教育阶段九年一贯课程纲要; 3. 科技化国家推动方案; 4. 台北市资优教育白皮书; 5. 中华民国人文社会科学白皮书; 6. 知识经济发展方案; 7. 新世纪人力发展方案; 8. 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计画等。近年来教育部推动之政策,从自学方案、多元入学到九年一贯等,亦均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例如九年一贯课程容许上课时数弹性,鼓励自编课程与协同教学,均提供创造力发展的空间。可是,一般而言
17、,法制之配套措施仍待加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 相关法令和措施常散见各处,缺乏有系统之整合;二、 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于创新发展未能积极提供资源。相对而言,现 行行政体系之习性和流程往往不利创造力之发展。政策制定时,缺乏 基层参与之常设管道。政府上级机构仍有轻微官僚化之虞,如:重短 效、重形式、重科层体制、重官场伦理、要求无条件配合等。以上种 种不仅不能发挥基层之自主性,积极鼓励主动创新,反而造成重重限 制。三、各级师资培育及在职进修系统常忽视创造力之培育;四、创造力政策绩效之评鉴缺乏系统化之程序和制度。参、推动教育创新之资源普遍不足目前教育机关的组织文化已日趋多元和开放,而且教师参与
18、学校行政和课程规划的机会增多,与社区之互动也益加频繁,这些都有利于创造力教学。但整体而言,创新尚未蔚为风气,从学校行政到课程教材,仍有诸多应该加强的项目:一、 学校组织文化不鼓励创新。可能的原因有:学校愿景模糊,行政主管缺乏长程思考,重视短期效果;领导作风过于权威,和老师缺乏平等的互动等。二、 评鉴学生时过度强调成果,重视标准答案;奖励措施倚赖外在之酬赏,如奖品、比赛与考试,欠缺引发内在动机之办法。三、 创造力教材不够充足。教师工作负荷过重,无力从事教学创新与行动研究,只能沿用传统之教材。第三章 推动原则与策略创造力教育攸关未来国家之发展,为使推动工作明确响应当前之教育现况与问题,谨先陈述创造
19、力教育推动之基本原则,进而拟定具体可行之策略。 第一節 推动原则 推动创造力教育应依循以下十个原则。壹、掌握创造本质 首先,推动创造力教育,应参考创造力研究和实务经验,界定创造力宜周延全观,掌握其本质。 一、全观原则: 1. 政策推动的对象,大众与菁英并重。推动创造力,应延续过去资优教育 之政策,培育特定人才,发挥潜能。同时,基于人人皆能创造的理念,开发大众的创意潜能。2. 政策的层次,个别与集体的创造力并重。3. 创造力教学的内容,情意、知识、技能并重, 科学与人文之创意并重。4. 创造力评鉴之标准,结果与过程并重。贰、营造体制与生态 创造力教育应从体制与生态层面着眼,才能形成可长可远之社会
20、创新支持体系与文化环境。二、结构原则:从结构面下手,营造乐在创新的文化环境与生态。一方面 注重创造力内容和技巧之传授,一方面从行政制度和组织 面入手,营造鼓励创造力文化的环境与生态。三、生态原则: 与社会结盟,营造适于创造力发展之文化和社会环境。参、活化行政机制 行政机制的活化为当务之急,唯有创新的行政,方能促进相关政策之整合与衔接,鼓励基层参与政策之制定,并发挥群效。四、整合原则:整合与协调相关政策。现行之教育政策中,诸多均与创造 力有关,创造力政策应建立与相关政策之接轨,以节省教 育资源,发挥群效。五、衔接原则:各阶段创造力教育政策与措施(幼教、国教、中教、高技教、社教)应相互衔接。 各阶
21、段的教育对象不同,教材也应随学生与环境的改变而调整。所以不仅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研 拟不同的推动方案,更要着重不同政策间的衔接,以确保 其完整性。六、赋权原则:赋权于民,尊重和激发基层主动性。政策之制订与执行, 传统较偏重由上而下之方式,中央制定政策,基层执行。 推动创造力教育,应鼓励基层参与政策之制定,并建立沟 通和回馈之管道,鼓励基层发挥主动性。肆、回归人本精神 创造力教育之实践,应回归人本精神,并融入生活,使得人人乐于体验和亲近。七、动机原则:让学生乐于创意学习,教师乐于创意教学,学校乐于创意 经营。创造力教育应以激发乐于创造之内在动机为终极目标,期使人人发现创造之乐趣,进而主动创造。八
22、、亲近原则:建立汇集、传递、分享和创造知识的文化机制,让知识成 为人人乐于亲近,易于获取的重要资源。九、体验原则:创造力教学应使学习者亲身体验创造的乐趣,创造的历 程,与创造的意义。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应强调体验,让大家从作中体验,并享受创造之乐趣。十、融入原则:创造力课程与教材应融入各科教学,融入生活。一方面应 视不同教育阶段之情境与需求,设计课程。一方面应考虑 当地文化因素,就地取材,发现在地之创意元素,使学生 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并发挥创意。第二节 推动策略 依循上述推动原则之基本精神,以下将从生态文化、行政法制、学校经营、课程与教学等四个面向拟订策略。 壹、强化体制与生态 政策之推展与社会意
23、见气候和价值观有关,政策之推动首应由政府作明确之宣示,既而在体制上作适当之调整,并进一步发展观念推广之策略。 一、明订提升创造力为施政重点。将创造力明文规定为教育部施政重点,并制订具体措施,以创造议题,集思广益,导引社会风气。 二、加强宣导,协助公众认识与重视创造力。透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之管道,使人民对创意的产生与创意的执行的发展历程,以及创意发生之阻力与助力有所了解,营造有利于创造力与创新之氛围。(一)鼓励各机构举办创造力与创新相关研究、研讨会、工作坊之活动。 (二)制作鼓励发挥创造力与创新之电视节目和课程教学录像带。 (三)建立创造力与创新资料中心。 (四)建立学习网站和网络,形成学习社区
24、。三、加强教育体系和社区之互动,鼓励民间从生活做起,发现和应用创意。透过赞助与协力机制,鼓励社区举办各类将创意生活化,生活创意化之活动。(一)结合家庭、社区与学校,透过团队创意历程,集思广益, 建构各地创造力教育特色。 (二)学校社区合作,从生活环境的美化开始推动都市及社区空间再 造运动。(三)落实一乡一馆活动,鼓励知识分享与经验传递。(四)增进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学馆、社教馆、文化中心等 的功能与数字化,使得领域知识的取得与加值运用更为便利。 四、提供不同文化族群间交流之机会,营造有利创造力之多元文化。 (一)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增进国际视野。积极推动有关培育创造力、提升创意文化之国际交
25、流计画。 (二)尊重并发掘台湾多元文化之特质,鼓励不同文化间之对话与交流。(三)透过奖励机制,探讨, 凸显, 鼓励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之转化 及再生。 (四)尊重弱势文化,提供弱势族群发展创意之机会。贰、活化行政机制 一、检讨相关之政策与制度。 主动全面检视教育相关之法令,消除不利创造力之障碍。(一)修订教师法等相关法令,检讨中小学教师的聘任、分级与淘汰制度, 明订教学创新与创造力培育为评鉴教师之效标。(二) 重新检讨师资培育系统(含课程内容、实习、教师检定等)相关之规定,明订创造力相关课程为师资培育之重点。(三) 建立有利于创造力培育之在职成长机制。实施教师进修多元认证制 度,鼓励中小学教师透
26、过进修、研习、工作坊、读书会、自主学习、 参观访问、教学实验、课程研发、行动研究、发表出版等多元方式示 范终身学习。(四) 鼓励中小学教师进行行动研究,仿照国科会补助大专院校教师进行专 案研究计画之方式,由教育部支持中小学教师从事行动研究。(五) 制定和加强智能财产权相关政策,在保护专利、鼓励创造与发明的前提下,增加创意流通与知识共享的机会。二、检讨和加强行政组织运作之型态。(一)检讨各级教育行政之组织经营、政策规划历程、推动策略、及行政服 务心态,以设计有利创意之行政体系。(二) 结合相关部会,针对创造力从发始至应用之过程,建立辅导机制。(三) 建立基层参与政策制定与活动策划之机制。三、 建
27、立严谨公正之审核机制。选择评审人,规划评审过程、评审标准的建立,均应以确实能够鼓励创造力为前提。 四、建立产、学、研单位进行对话、合作与整合之机制。(一) 鼓励跨越传统学科领域之界限,从教学和研究等各方面进行跨领 域之对话与整合,开创新议题与新领域。(二) 设立教学创投制度,挹注资金和资源,提供新领域诞生之环境。(三) 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落实大专院校技术移转及扩散机制, 达成知识流通、知识加值、及知识服务社会的目标。五、建立有利于创造力教学之评鉴制度。(一) 重新检视教学评鉴、课程评鉴、校长评鉴、校务评鉴等各项评鉴制度,删除不必要的重复,修正不当的评鉴基准与评鉴方式,并将学校创新环境与文
28、化列为评鉴视导重点。(二) 经常主动、不定期、并从多元化的角度评鉴学校创意,着重学生的实际表现,而非学校的书面资料、报表和看板。奖励成功、不罚失败,对于优秀的创意,应给予经费、人力、时间以及传播等具体资源以资鼓励。六、推动大专院校成为创新中心。(一) 修改教师评鉴升等办法, 加重原创性作品计分之比例。(二) 开发并加强大学校院教师的研发能量,协助其致力于知识创新与知识增值。 补助大学校院组成单一领域或跨领域之创意教师社群,以创新课程与教学、改善学生学习过程与型态、培育学生创造力为主要工作目标。参、强化学校经营 一、协助各校结合社区发展教育特色。 各校应发挥创意,建立结合民间团体之机制,整合并运
29、 用社会资源。政府配套措施应开放中小学试行校务发展基金制度,提供中小学结合社会资源、发展学校特色的机会。(一) 学校和社区共同合作,发掘社区文化中创意之内涵, 据以发展为课程和教材,并建立机制,鼓励社区参与教学活动。(二) 设置创意人驻校制度,邀请创意人进驻学校,分享经验与技术。二、推动创意学校。(一) 选拔创意学校,给予实质奖励。遴选具有创意之学校经营人才。(二) 各校应以设计创意空间与环境为经营重点。设计工作应鼓励师生和社区共同参与,亲身体验创意。三、推动学校成为学习型组织。(一) 透过教师团队共同努力,规划和建立学校愿景、 理念与价值观,推动学校组织创新。 (二)鼓励师生参与,共同设计与
30、评鉴创意教学和创新活动。(三) 遴选优秀种子教师,建立创意种子教师团队,以团队学习方 式,提升专业成长。四、推动以学校为本之教师成长计画。 积极协助其教师从事行动研究与教学实验创新,并提供发表、分享、应用、跨校交流的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终身学习。政府应有配套措施鼓励各各中小学提出教师成长计画、行动研究项目以及教学实验项目,具体提供经费与资源。五、推动各级学校进行合作联盟。(一) 大学院校应主动开放其软硬件资源,一方面提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发展创造力之机会,另一方面辅导各领域具有创造潜能之学生。(二) 大学院校研究项目之团队可广纳各级教师,一方面培育种子教师,扩散和推广研究成果,另一方面提供
31、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机会。 (三)征求个别学校型及跨校合作型创造力培育方案,并给予各校 充分的规划和执行时间。六、建立创意经验分享论坛。结合信息教育总蓝图,善用网络科技,建立创意教学的资源网站,汇集教师行动研究成果、各校创造力培育方案、以及教育行政机关主动发掘的学校创意表现,使其成为资源整合中心以及创意扩散的平台。肆、加强课程与教学 一、明定创造思考为教学课程目标之一,并纳入各阶段课程纲要。二、规划创造力取向之课程和教材,研发以培育创造力与创新为核心之教材。(一) 针对创造力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编印有关之参考资料。(二) 教材适当减量,但教学不减质,使教师有充分时间,研发和从事 创造力教学。(
32、三) 设计弹性课程,有效运用空白时段,让师生有自由发挥的时间。三、将创造力培育融入各科教学。(一) 加强阅读指导,从楷模中学习。(二) 鼓励教师协同教学,相互学习。(三) 鼓励教师研发创造力之教材教法,进行有关创造力培育之行动研 究。 (四)鼓励成立创造力与创新教学社群。 (五)遴选创意思考典范教师,减轻其教学与行政负担,负责整理、示范 和推广创意教学相关业务。 (六)规划创意思考资源教室,提供师生创意活动之空间。 四、辅导殊异学生发展创意潜能。 创造力教育应启发不同教育对象的学习潜能,故不可忽视低成就和中辍生等介于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之间灰色地带的学生,各校应利用培育创造力的机会来开发这些学生
33、的潜能。 第四章 先期行动方案为顺利推动创造力教育,具体提出以下六个先期行动方案,由教育部提供部分资源,配合政府其它部门,并善用民间力量,渐进推展。六项先期行动方案依序为:1.创意学子栽植列车、2.创意教师成长工程、3.创意学校总体营造、4.创意生活全民提案、5.创意智库线上学习、6.创意学养持续扎根。壹、方案一:创意学子栽植列车一、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透过一系列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全面性参与,尤其鼓励中辍生、低成就、文化不利之学生主动提案,以开展自我生命意义,增进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创意潜能,让创意蓬勃不绝,打破长久以来着重智育之制式教育藩篱。二、具体措施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成立各类创
34、意性质社团,开展多元才能。(2) 开设校园创意走廊,结合地方文物特色或庆典,选定不同主题,鼓励所有学生自动提案,长期展示学生之创意作品。(3) 针对多元主题,举办全国性创意学子优良作品博览会,遴选杰出创意作品。(4) 结合社区或地方资源,规划筹措创新学子奖助学金,培育创意人才,鼓励创意提案。(5) 办理创意生活体验营,跨出教室,关怀生命,拥抱自然。(6)辅导殊异学生发展创意潜能。三、预期成效 变化学生学习样式,引发自发学习动机,体验创造历程,展现创意成果,开展多元智能。贰、方案二:创意教师成长工程一、核心理念依自愿主动原则,透过师资培育、在职进修、行动研究以及奖励方案,提升教师之创造力与自发学
35、习能力。二、具体措施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奖助学校本位教师成长计划,从事行动研究与教学实验创新。(2) 遴选优秀种子教师,建立创意种子教师团队。(3) 成立教师创意工作坊,提供研习机会,增进经验交流与整合。(4) 建置创意教学剧场,提供教师创意教学法、创意教材范例及创意教具的展示交流机会,并每年举办教育创新金马奖,选拔各区最佳创意教学教师、创意研究团队、创意教材与教具。(5)建立以创意为导向之聘任、升等、评鉴制度。三、预期成效透过教师不断自主性学习与尝试,无限延展教师之教学创新与教学研究能力,具体实践于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成效,发展个人教学特色。参、方案三:创意学校总体营造一、核心理念建构
36、有利于培育师生创造力之生活空间、学校经营、及校园文化;鼓励各校寻求学校本位特色,打破以升学为导向之明星学校迷思,转型为多元主题特色学校。二、具体措施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推动学习型组织,建构学校愿景、理念与价值观,形塑创新氛 围,发展学校本位特色。(2)遴选据创新才能校长,表扬创意学校经营人才。(3)营造校园创意空间,鼓励艺术驻校。(4)组织创意行政团队,推动与研议创新行政机制。(5)选拔与报导各区以多元主题为特色之创意学校。三、预期成效 转化学校组织体系、行政服务、空间环境及校园文化条件,使其有利于师生创造力之培育;结合社区资源、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协助各校寻求有特色的治校理念。肆、方
37、案四:创意生活全民提案一、核心理念创意进驻家庭,融入生活,结合社区发展,体现文化特色。鼓励全民创意,提升生活品质与国家竞争力。二、具体措施 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结合学校、社区、基金会、以及民间团体,鼓励全民提案与发掘在地创意人物与特色,于各乡镇之图书馆、美术馆、乡镇公所等,不定期办理各项地方传统文物、技艺、生态之静态展览与动态教学。(2) 制播广电节目,系列报导各种创意家庭、创意社区、创意生活案例;以及社会各项创意竞赛活动、成果作品、人物典范。(3) 提案寻找并推广传统文化创意与现代生活创新实例。三、预期成效创意生活化,生活创意化;全民总动员,人人齐创造。伍、方案五:创意智库线上学习一
38、、核心理念 建置总体创意数据库与创意发展数字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创意竞赛、创意作品、线上学习等信息。二、具体措施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设置创意教学资源中心,编撰与发展各级学校适用之创意教材,搜集创意教学语言、创意教学法、创意教具、以及创意教案。(2) 开办创意银行,搜集社会各级创意点子与作品,并协助创意人管理获得专利之创意成品,落实智财权。(3) 推动创意线上学习网,研发创意网络游戏,建立创造力之专业知识、发展沿革与现况数据库,以及创造力测验、创造力计算机仿真线上互动教学平台。三、预期成效提供完整创意发展之数据库、测验工具、学习网站以及教学资源。陆、方案六:创意学养持续扎根一、
39、核心理念厚实创造力与创新研究永续发展之基盘,深化在地特色与政策推动之理论基础。二、具体措施教育部提供资源鼓励:(1) 持续推动工程、商学领域之创造力教育,发展教材并设置学程。(2) 结合艺术与信息科技,发展能充分体现科技与人文之创造力 教学方法。(3) 设置创造力与创新研究基地,研订国家创造力教育指针,发 展各领域套创造力内涵,研拟创新教学与教育创新之评量指标,并定期追踪考核。(4) 推动国际创意联盟,鼓励各国创意人才交流、见习,强化创意学养扩散,并掌握时势潮流。(5) 定期举办创新前瞻研讨会,广邀学者专家对未来之教育创新与社会创新趋势提出见解,经由归纳、分析,持续提出未来创造力教育之具体建议。三、预期成效总体审视创造力与创新发展之内容和前景,掌握潮流趋势,统整相关研究,持续研拟相关政策,营造创意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