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02843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科学性的策略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在科学学习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科学性。学生的语言表达贯穿于整个科学课堂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科学:实验猜测的表述重依据;实验现象的描述重事实;实验结论的表达重推理。关键字:科学性 重依据 重事实 重推理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在我们的科学学习中,十分强调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交流,使学生在语言交流中引发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由于我们的学生认知水平还十分有限,他们想的,观察到的,研究发现的内容并不一定十

2、分全面,语言表达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语言表述的科学性。什么是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概念、定义、论点等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即概念、定义、论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可靠等。而本文所述的科学性是指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所表述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或是符合现有认知水平,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经得起同学们的推敲,是否符合一定的逻辑推理。在科学学习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呢?一、实验猜测的表述重依据在科学课堂中经常会有猜测的环节,这种猜测是一种科学性的预测,是学生建立在已有

3、生活经验和符合基本科学逻辑的一种合理估计,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瞎猜。也就是说,学生的猜测是有一定依据的。在这个猜测环节中,可以展现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或是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原有认识,即学生的前概念。但是在平时的科学课堂中,学生的很多猜测都没有依据,是一种凭空的瞎猜。那么,我们科学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做到猜测有依据呢,我觉得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指导:1 联系生活现象进行猜测科学源自生活,生活中充满着科学。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科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唤起学生亲近科学的热情,体会科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特别是在猜测阶段,学生最好的依据就是生活,

4、凭借生活经验对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现象进行合理猜测。如我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时,让学生猜测蜡烛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有一个学生认为蜡烛在水中是浮的,他的理由是:蜡烛遇热会化成油,平时看到油倒入水中是浮的,蜡烛可能是用油做的,因此也是浮的。我肯定了这位学生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猜测,非常好,建议其他同学也可以联系平时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来进行合理猜测。如果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能坚持联系生活经验展开科学猜测,让学生在猜测时科学表达自己猜测的理由,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猜测有依据,理由表达重科学。当然,教师在提出这类问题时一定要注意从生活中引入科学学习。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猜测前面所学的知识是学生猜测

5、的很好的依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猜测,比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这一课是教科版新版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六课。在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研究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知道了50毫升水中小苏打溶解的份数比食盐少。我在执教该课时是这样引导学生猜测的:师:在100毫升水中,大约可以溶解多少克食盐呢?生沉默(虽然前面已经比较过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但具体到可以溶解几克学生仍然比较茫然)师:在上一节课中,50毫升水中大约已经溶解多少克食盐了?生1:大约有十多克食盐。生2:我觉得在100毫升水中可以溶解20多克食盐。师:你是怎么想的?生2:因为上一节课我们在50毫升水中已经

6、可以溶解10多克了,现在有100毫升是50毫升的2倍,应该可以溶解20多克。生3:我觉得可以溶解30多克,因为上节课在50毫升水中溶解了10多克后还能够再溶解,但已经溶解得比较慢了,我估计在100毫升水中应该可以溶解30多克食盐!刚开始,学生有些茫然,但经过我的引导后,学生开始联系前面所学知识进行猜测,并且能讲出猜测的理由,这种猜测是有一定依据的,也是比较科学的。我想,在科学课上,教师能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猜测时讲依据,学生的猜测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价值。二、实验现象的描述重事实在实验中经常会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描述是观察活动的要素之一,没有描述的观察只是感官的刺激而无思维的加工。在描

7、述的过程中应该力求真实、全面。学生的描述可能很凌乱,用词也可能比较随意,教师要注重学生描述的客观全面。1适时的提问让描述更客观比如对溶解现象的描述。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溶解现象描述很不到位,不能正确地解释物质在水里是否溶解。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相关现象,并能用科学概念描述出来,我们选择以高锰酸钾为材料进行实验。高锰酸钾在水里搅拌后“慢慢地溶解了”、“水都变紫了”,这是学生对溶解的初步感受。对于“高锰酸钾的颗粒变小到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粒,而且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样的特征,学生还无法用语言描述出来。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继续加以引导,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描述要求:比较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溶解前后

8、的大小,它们在水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能想象它们变得多小?”学生这样描述:“高锰酸钾溶解后颗粒变小了,小得看不见了,应该要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这样的描述,说明学生基本理解了高锰酸钾溶解后颗粒变小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微粒这一个特征。用同样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溶液是什么颜色,这颜色深浅怎么样?让学生从“水变成了紫色而且深浅一致”的现象得出这些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的结论。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导,学生对溶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描述也更加客观。2提炼关键字让描述更全面学生在使用语言文字描述时,当需要描述的语言比较多的时候,就非常容易出错。因为内容比较多,学生脑子里呈现出来

9、的事物就很多,在表达的时候,很容易把一些事物遗忘了,说了这点又忘了那点,这时候的思维是比较混乱的。这时候如果教师在旁边给予小小的帮助,列出每个事物的关键字,那么学生的表述就比较全面了,不会再遗漏什么了。比如在教学植物单元时,我们会让学生描述植物从发芽到产生种子,发生了哪些变化?一般的学生都说不清楚,很难有学生能全面地说到每个部分的变化。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有一位教师给学生列出了六个关键字“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后,让学生描述植物从发芽到产生种子发生的变化,大部分的学生通过这几个关键字能基本比较全面地把植物的变化说清楚了,这说明提炼关键字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描述更全面。学生的描述水平是

10、随着观察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但发展学生的描述水平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我们在课堂上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让学生的描述更客观更全面。三、实验结论的表达重推理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的分析,经过一定的逻辑推理得出来的,它与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可是在我们的课堂中,学生在得出结论时,还会时常被他们原有的认知所左右,甚至实验结论只想证明自己原来的猜测。因此,我们平时在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时,一定要注重推理,关注学生推理过程的逻辑性。1.关注学生所得结论与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很多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到了实验汇报的时候,学生只将自己小组的实验现象或是实验数据一一汇报出来,接着就

11、是直接一个实验结论,至于他们是如何从实验现象中得出这个实验结论则避而不谈了,老师为了省时,看到自己需要的结论也就匆匆收了场。长此以往,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不重视推理,实验结论以偏盖全,甚至违背事实的现象出现。事实上,在学生汇报后,教师若能适时地提出要求:我们的哪些实验现象或实验数据可以支持我们的结论,我们是怎么想的?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自然会让学生关注实验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因果联系,更加注重结论表述的科学性。比如我在听一位教师执教磁铁的吸铁能力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在教师的指导下,研究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吸铁能力,观察各个部分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师:你们小组实验后有什么发现?生:磁

12、铁的两端吸的大头针多,中间的地方吸不住。师:其他小组观察到的也是这样吗?生:是。师:看到这个现象,你们会怎样解释?生1: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最强,中间的部分没有吸铁能力。生2:我认为磁铁的两端吸铁能力最强,中间的部分吸铁能力最弱。师:你同意哪个观点呢?说说理由。生3:我们发现,当把大头针放在磁铁中间的时候,感觉也有一点吸力,只不过这个力太小了,没有把一个大头针给吸起来,所以说吸引力是有的,应该用“中间的部分吸铁能力最弱”比较科学。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准确地运用语言,恰当地作出判断。在实验过程中,磁铁的中间部分是没有吸起大头针,但是并不能说明中间部分没有吸引力,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换

13、成一个很轻很小的铁一类的物质,也许就能吸起来。这位教师在交流中,及时抓住课堂中出现的具有关键性、能揭示科学概念的问题,“层层剥笋”,在重点处做文章,让实验现象与科学结论之间的推理过程更符合逻辑,科学结论的表述更科学。2.关注结论自身表述的完整性。科学课中经常出现学生实验结论表述不完整的现象。如果这样的表述脱离了支持它的实验现象,就会引起歧义。比如在教学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在进行了由不同材料组成的物体,它们的沉浮与重量有无关系的实验之后,学生发现: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可是在学生表述实验结论时,无法表述完整,很多学生只说到: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把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丢了。其实学生心里是明白的,就是在表述时无法表述完整,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指导,帮助学生完整地表述实验结论,这对学生思维严密性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当然,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是一项长期的活动。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时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朝着科学规范的语言发展,使我们的科学课堂更加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