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0416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2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doc(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自我创造行为创造全新的你这本书整本书只谈论一个原则,一个原理,一个技术,就是行为上的自我创造技术,可以创造出你自己随心所欲选择的新个性,新习惯,打造一个全新的你。如果你读过了独眼易龙的回忆录缺陷是金,磨难是银-在口吃,手淫,早泄中煎熬的男人你就会了解,就是这本书让我独眼易龙克服了羞怯,懦弱,抑郁,手淫恶习,人际交往的恐惧,当众讲话的恐惧,成功摆脱纠缠了我十五年的口吃也是这本书的功劳,这本书也让我如愿以偿的娶到了自己心爱的女人,现在我的生活自由自在,这本书功不可没。这本小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时虽然不到两元钱的价格,和另外一本书人性艺术内心电影剪辑师对我而言价值连城,超过了我读过的任何其它书籍。

2、这两本书不仅陪伴我度过在俄罗斯地狱般的监狱生涯,让我免于崩溃,直到今天为止始终带在身边,帮助我解决了很多困扰我的难题。近二十年来,我去过无数城市,住过无数个宾馆,换过不同的交通工具,更换过几个旅行箱,但我的旅行箱里只有三样东西不变,牙具,刮胡刀,和这两本书,我用皮夹子把两本书合包在一起,在飞机上,在火车上,临睡前都要读一读,每次都让我找到灵感和力量。有了这本书,你可以让曾经的心理医生下线,可以跟你曾经追随的大师说声“拜拜”,同时也和那些给你各种建议的专家和顾问礼貌的道声“再见”。这是一本可以彻底改变你生活的“圣经”。同时你也知道,同样的书在不同的人阅读下产生的作用效果也是有所不同的,相信你会是

3、从中收获最大的那一个,打开这本书,你就进入了一个自己改变自己的旅途,祝你旅途轻松、愉快!第一章:我为什么会是这副样子我为什么会是这副样子?许多人常如此自问。尤其在孤独、愤怒之时更会如此自问。其实,这个问题弦外另有音,“我可能改变吗?“我能改变自己吗?或是你能令我改变吗?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是不能,因为没有一个人能够改变你。而前两个问题的答案却是肯定的,你能够改变你自己。本书就是要告诉你怎么改变你自己。简而言之,本书真正的用意是帮助你了解自己为什么会变成目前的样子,如何改变自己,如何重新塑造新的自我。但是,不管我们多么渴望,光靠本书还是无法使你改变。重要的是,只有你才能改变你自己。因为,是你创造了

4、自己!本书所言创造新的自我,并非指理论上或生理学上的创造,而是心理上重新塑造。因为你自己的情感. 态度. 思想,构成了你的个性, 因此只要你能借助意志控制自己的行为,便能创造新的个性,而且每天每天都会有所改变。“但我并不愿改变整个个性啊!我只要改变某一点罢了!”不错,很多人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然而特殊点与一个人整个个性有极密切的关系,而本书只是针对我们所要改变的某种个性而言的,只要是你有急切想改的感觉、态度、想法以及习惯等,你必能改变它,因为这些既然是你自己养成的,当然你也能将它改掉。很多人却这么认为:“我觉得应该这样,所以就这样做了”,但这本书却将因果倒置,主张由自己的自由意志来引导你的思想

5、、态度和感觉,变成:“正因自己如此做,所以我才会有这种感觉”,或许你会反驳:“我早知道,感觉会随着行为而改变.就是因做了这种事,我才会有罪恶感”。的确你说的也是行动跟感觉的一种因果关系,但是此书所指的不是这层关系。一般所谓罪恶感是因你自我反省而来,而本书中所指的反应,是直接来自于你的行为,丝毫不含反省的味道,这些直接效应对心灵的影响极大,但你可能从不知道它的存在。这种直接效应绝对可靠,万无一失。每当你这么做了(为了某种理由)一定会有这么做产生的感觉,也必然会得到好的报偿或坏的惩罚,因为人性中都有一个基本法则在不断运作,这个法则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却很难捉摸,它深深地困惑着人,以至于我们的历代祖先

6、)直都有同样的问题:“我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做了这件事后觉得不安。”这并没有说明做后的不安情绪是焦虑、抑郁、愤怒或不被爱等。“我对那事觉得不安,是因为在我小时候,别人告诉我那样做不好,至今我仍有相同的想法。”为什么你仍有相同的感觉呢?我想,你一定不会相信是孩提时学来的吧!这本书就是要让你了解,为什么你会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并且教你如何不再相信它只要你肯的话。下面各章中将会一一阐明你现在为何仍有这种感觉、态度及行为,并提供改变的方法。我们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分析法,以前的那套分析法无法预测、解释或付诸于试验,对于心理治疗是毫无帮助的。本书的方法是根据,项既能解说、预言,又能付之于试验

7、的理论,且经过无数心理医师使用,证实成功后的方法。刚刚我们提及心理医师这个名词,我们补充一点,下面文章中提及的自我改变法,可由你自己去实施,并不需找心理分析家,也许他们能帮你早些发现问题症结之所在,但是如果连你自己都无法觉察出自己何处不对,他们亦不会有何发现的。所以,你应了解分析学家就象这本书一样,只能告诉你如何来改变自己,却不能改变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如果此书的主张正确,能够讲明白那条能够改变你和再造你的基本原则,那么,它带给你生活上的冲击,将超过你读过的任何一本书。我相信,即使本书只有十分之一正确,它也可以改变你的生活。现在,开始进入我们要讲的原则吧!第二章:自我创造的原则塑造自己

8、的个性时,每天应运用这个基本原则:“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这句话乍听之下,好象极为简单,其实不然,虽然尚有许多其他说法,但却不能比刚说的那句话更具体。这条原则,十分的确切,它可以解释构成你整个个性内的所有感觉、态度及思想。我们无需为了使它更具真实性,而将之弄得复杂,最重要的是,让大家明了它的含义。我再把那句话复述一遍。“你每次的行动,都在加强此行动背后的意念和动机”。每次,你做任何一件事时,驱使你去做某事的动机或感觉即被加强。也许那是对自己的想法,对别人的想法或对世界的

9、想法,无论是指什么,只要你去做它,它的动机便被加强。如果不行动时,情况即会变得较模糊,然后渐渐地消失,有所行动时,就会更明显、更充实、更富刺激性。如何了解这个原则,查觉出它的作用及重要性, 可能得费一段时间,不过我可提出一些较具体的事实让你们参考,帮助你找出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现在我想请读者做点事,当你一页一页看下去的时候,请找出这个基本原则及在有关的陈述中的真确性。也许你会发现某些例外的地方而想予以抨击。注意!那是以后的事,现在才刚开始请不要这样。若你吹毛求疵,而无视于事实的话,则真会应了那条原则的说法,你会发现此书的说法完全不正确。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常常会发现下面这种事?聚会中,罗夫不经

10、意地批评一部电影,起初他的表现还颇温和,也许他还有些喜欢那部电影,他批评的目的只是想表现一下自己的聪明罢了,但结果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别人对他的批评,不只一笑置之,更有人出口反驳。罗夫不甘示弱,继续地批评。最后,他对这部电影的态度及观点整个地改变了。罗夫下次再参加聚会时,一定会先想到“电影”这个话题,于是又将产生一番攻击性的批评。这件事到底说明了什么?现在我只想针对其中一点来谈,那就是,我们提过的原则发挥了它的功效。罗夫批评电影的动机是认为电影有其缺点这个看法一再地被加强,只要他一谈及电影,此动机就会表现出来。很多事情刚开始时,我们常单凭一种感觉、态度或看法而去行事,然后那种看法就更加深了

11、。比如罗夫,即借着其自身的行为而产生他那种感觉。再假设当罗夫批评时,有个罗夫所尊敬的人指正说:“其实你开始并非真的不喜欢那部电影,只不过后来有点恨它。”即使罗夫也承认这点,但他还会反驳说:“我一想到这部电影电就觉得它腐朽不堪”。如果他懂得心理学,或许应加上这一句:“那家伙惹我生气,我只是将气发泄在电影上罢了!”但事情并非如此,假设罗夫一直都认为他辩护是因有人惹他生气的话,到后来他应不会痛恨那部电影,反而会因替电影辩护而体会出这部电影的许多优点。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到底是何种动机驱使罗夫去做这种评论,不管那个动机是什么,它后来总是被加强了。罗夫生长于一个十分重视智能的家庭中,他父亲常在餐桌上出问

12、题考孩子们,答不出来的就会遭到嘲笑。罗夫长得并不出色,也不精于运动,更无幽默感,所以他只有朝智能方面去努力,以求获得别人的重视及赞美。因此只要一有表现其智力的机会,他就从不放过。他愈是以这种想法去行动自己唯一特长是头脑好,就愈加地相信这种想法。但这种因果关系对他并不好,他念大学时,人人都叫他“伟大的反驳家”。所以,罗夫在聚餐时所表现的态度只是他的一贯作风罢了。他起先批评电影,纯粹是为大显其聪明,而当有人反对其说法时,他就再度予以反驳,这时他已非就电影本身缺点来批评,而是想要维护自己一向所支持的特点,认为自己很聪明罢了。我们怎样才能描述罗夫的动机呢?好比是这样:他的行为是基于相信自己唯一受人欢迎

13、之处,就是智力高。若没有这个优点,他将受人轻视,而变成一个一无所有没有吸引力的可怜虫,因此,他所说每句辩驳的话都加强了他的想法。下次再聚餐时,他定会先想到电影这个话题。他一直渴望有这种机会证实自己的聪明,其实并不完全是针对别人,主要是向自己证实。读者请注意这点:罗夫所以一再的在聚会中批评电影,表现出他认为智力能代表一切的想法,这就是人们往往用行动来加强自信的某种方法。这亦是本书所要提的自我创造的原则无时无刻都在发挥功效,而且对我们的个性影响很大。假设罗夫辩驳是有其他的动机,例如说与他争论的人他本就认识,而且有点不喜欢他,正好他捉住这个机会使对方难堪,极力反驳对方,如果是这样,则其反驳是基于“不

14、喜欢”,这种感觉一再加深,到最后就变成瞧不起对方了正与电影的情形一样。近年来,许多作家不断地用各种方式描述这种心理:如果你对某人做了报复,你定永远无法原谅他,你攻击某人,就愈发觉他真该受到攻击;如果你要军人痛恨敌人的话,光讲敌人的残暴凶狠还不够,最好是把他们的脸孔特征画在刀靶上,每天训练把敌人的脸孔刺破,这样才能引起他们的杀机。历史上伟大的宣传家都知道这条原则的真理,是要使别人追随你的“运动”。不光是空口高唱信条,还要让他们实际行动,做点有关“运动”中支持信条的事。这种原则常常被煽动者或操纵者所使用。虽然这条原则曾被那些人运用过,但是每个人都有其自由意志去做选择及各自创造并保持自己人生观的本能

15、,只要你懂得这条原则,就不会成为那些操纵者的牺牲品。这条原则说明了何以有些人会有别人认为完全不合理的想法,甚至于最有理性的人也会去相信极为不合理的事情用某些行动来说服自己相信其想法。象有妄想狂的人,你碰到他时定会大摇其头,认为他神经不正常,因为他对未来的事情极度恐惧,他脑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又真找不到任何事实来做根据。最后,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证实这个原则。十九世纪有部法国戏剧Le Voyage de Monsieur Perri chon,剧中主人翁十分富有,他有一女儿。有两位男士丹尼尔及阿尔蒙同时想跟她结婚,他两人知道决定权握在其父亲于中,于是跑去向他请求。阿尔蒙的办法是尽他所能为其父亲做事,丹

16、尼尔则是使其父亲为他做事,他替自己安排一连串的险境,然后借着某种行动好让主人翁救他出来。他假装自己被困在山上的裂缝中快冻死了,这位父亲便奋力去解救他,愈想救他,愈觉得那位男孩值得他救,最后终于救他出来,并决定把女孩嫁给他。这算不算是操纵行为呢?不错,但丹尼尔只不过是在某些方面引诱那位父亲去行动罢了,真正控制感情的还是老人自己。我们亦常做出这种事情。这本书其他部分还会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解后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使我们免去许多不必要的改变,或不想要的习惯。我想我可以把这条原则称做“自我控制”,或者说得更好一点叫“自我解放”,而最好的称呼是“自我创造”。第三章:找出动机来关于上一章我们讨论过的那个原

17、则,很早就有人提出许多问题,现在我利用本章及下一章来做答复,这样或许能使读者更加了解那个原则。第一个问题是那个原则或许有几分对,但它是否真如你说的那样重要?而且这么多年了,连职业心理治疗家都还无法完全了解。不错,这是有可能的。我们有所谓的现代心理学家的历史尚不满一百年,但却只有一位早期最伟大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几乎发现了这条原则。他以为某种情绪是随着行为而生的,而非行为根据情绪而发,如我们惊吓是因为我们曾逃跑过,由于这种论调引起詹姆士施行一种行为治疗法:“即你这样做的话,就会觉得那样。为了要对一个平常我们对他怀有敌意的人产生好感,唯一的办法是故意使自己向他微笑,或问他一些表示关心的问题,强迫自

18、己说出亲善的话”。但是这套理论并不一定常常行得通的,为什么呢?詹姆士也不知道。所以这种方式有时我们称它做“行为修正治疗”也就渐渐地不敷使用了。而后来,一种心理分析法很快地占了优势。它的本质刚好与行为修正法相反,其首脑人物为弗洛伊德,他认为人似乎不可能改变,病人的行为根本毫无意义可言,即使他由东半球旅行至西半球,或变更工作,与不同的女人结婚但他在潜意识里仍是同一个人。而象詹姆士的说法只要行为不同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觉根本是荒谬之至,是行不通的,因为那种理论只是顾及到人的外在活动,而弗洛伊德却以为真正的问题是潜伏于心灵深处,我们要去发掘出来。但问题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治疗法也无法行其道,在他晚年时,于有期

19、及无期分析一书中,他是对心灵的可能改变性完全绝望了。最后,那些曾受过弗洛伊德学派训练的年轻治疗家,偶尔也会鼓励他们的病人在某些方面修正一下行为,但目标依然很狭窄,常常只是借助改进外人对病人的看法,来改进患者的“自我印象”。例如他们可能会告诉罗夫“不要再反驳下去了,那样会叫人不喜欢你的,而且你可以从他们的脸上看出来,那样不是更叫你讨厌自己了吗”?当然这句话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但依然不够完全。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詹姆士是走对了路,但他却没到达目的地,而弗洛伊德虽对人类的行为做了许多有价值的观察,但说穿了,他真和伟大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一样,由于他的假说,把一些后辈引向一条遥远而错误

20、的路上。弗洛伊德假设,人要表现正确的行为一定要先改变他的内在,而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必要先了解孩童时代,及如何变成目前的样子。但.两个假说都是错误的,以至于把我们诱入了歧途。那么,詹姆士的理论又有何不对劲?近几年来行为修正理论错在哪里?问题是这样:他们忽略了动机在几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不知道每次我们行动时,其背后的动机都一再地被加强。我们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某些时候试着去喜欢某人,虽然我们是真心的,但依旧不喜欢那人时,心中就会觉得不安,有受挫感欲望一再地受阻挠。终于我们放弃了原先的念头,去他的,我就是无法喜欢他,只有天才晓得我曾努力试过。因此我们不再尝试了,即使是连想去喜欢他的欲望也消失了

21、,因为我们不再继续用行动来加强这个喜欢他的功机了。当然啦,有时候我们努力企图去喜欢某人时,经些时日就会真的喜欢上他,为什么会那样呢?有许多可能的原因,或许是对方发现到我们的友善,于是开始表现出他从未有过的宽容态度,或者露出他从来没有展现过的一面,而这意外的一面恰恰是我们真正喜欢的一面,使我们心中充满快乐而对他露出真挚的功作因为喜欢他而对他说话或做某事于是我们真的就开始喜欢他了,这又是那条原则在发挥作用了。詹姆士也知道动作及因动作而生的情感间有个联系,但他误解了到底那个联系是什么。詹姆士在进入心理学部门工作前,曾在哈佛大学主讲解剖学,是位医生。他之所以认为行为会产生某种情绪,是根据他的生理学研究

22、理论耐得:我们在跑步时会剌激腺体,腺体又剌激情感,所以行动就产生了情感。但他只注意这种连带关系,却忽略了动机所在,以至无法解决问题。詹姆士误解了行为与情绪之间的联结,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他忽略了任何行为都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效果。所有行为的“立即”效果,都是为了满足、缓和和减低行为背后的动机性冲动,而它的“最终”效果却是加强这个冲动。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习惯里看出这种效果。如果你感觉到冲动并得到满足的话,那么这个冲动就减低了,或者暂时消除了,但到最后,这个冲动却因这项行为而得到了增强,结果就变成了习惯。如果把习惯看作我们整个生活形态的缩影,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冲动都是在我们以行为满足它之后建立的。

23、在第一个阶段中,我们以为冲动被消除了,其实只是暂时蒙蔽了最后的效果而已。就象妄想症患者一样,他在一遍又一遍的检查门窗是否锁好的时候,暂时消除了怀疑.结果却增强了他的妄想症。第四章:让自己有个愉快的转变读者常问及的第二个问题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如何能解释一个人个性的一贯性”?根据那条原则的说法,如果它发挥作用的话,则每个人每天都在重建其个性,如果你不按照某种引起动机的感觉去行动,那种动机就会渐渐地模糊消失。因此很显然地,你必须经常根据你的感觉、态度、思想去做一连串的活动。否则的话,诚如原则所说,你的个性就会改变因为那些感觉需要借着行动一再地充实它,亦即弗洛伊德说的,人并不是自动就能改变的。我们从观

24、察一个人时,发现他的举止与他孩童时代依然一样,就可知这种一贯性。如果说我们每天都在创造一个新的自我,那么这种一贯性又如何而来呢?很多人的个性终其一生都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是长大后自己改变自己的个性,有的人变得更好而有的人则是变得更糟。也有人不管多大年纪都能靠自己的力量没有借助于心理分析家克服各种心理疑难症。有项报告指出,靠心理治疗医治才得离开精神病院的患者,比起病人自己痊愈的人数要少得多。心理治疗对病 人多少有点帮助,但某种治疗法却对改变患者的个性无多大作用因为那种治疗方式是要求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的生活方式不可多做改变。我们之能改变个性完全是靠自己,正统的治疗法亦同意这点,并将这个观念表现在“

25、心灵的创伤”里的某些理论中。所谓“创伤”是指某个可怕的事件在心灵上留下深刻及永恒的伤害。不错,创伤希腊文的意思即是“受伤”,但我却觉得这种引用法不太好,因为并非所有的创伤对心灵均有所损害就事件在心理或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言,有些还真是有益无损呢!就象“塞翁失马”还是那位“受伤的人”曾遇见过的最幸运的事哩!自我创造原则对于创伤解释得比早期的理论更加完整。更有趣的是,它还说明了为什么创伤不会造成之因。想一想,有种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的小小创伤:从马背上摔下来。一般人都会认为应该马上再爬上去,为什么呢?因为不这样的话,你就容易失去信心。这是什么道理呢?自我创造原则会明白地为你解释原因。任何因害怕而生的逃避

26、行为都会使惧怕感增加,这种反应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随处可见,尤其是表演家对它特别重视。例如赛车手在一次意外之后依然会再度地开快车,否则他们真会因受恐惧感侵袭而预见自己发疯的样子。有一次失败之后,不要继之而产生恒久的害怕心理。注意!我是说恐惧感常随着失败而来,而非失败造成恐惧感,因为这种说法会使真正的因果关系含混不清,正确的说法是:任何人都不会再失败以后马上害怕!只有“逃避”失败才会导致害怕。再来看看另一个较重大大的创伤。露斯十四岁,正好是接受自己的性别、扮演适当角色的年龄,而她却在这时遭到强暴,这事使她伤心欲绝,时间虽很短暂, 但后果却令她终生难忘。首先她感到羞耻,尤其是当她父亲还骂她引诱那个男

27、人时,更令她无地白容。于是她立刻用那件事提醒自己终止一切与性有关的活动不管是多轻微的小事。她不再学习舞蹈,服装方面也趋于极度保守型,只交一些正正经经的女孩,绝对不与男孩来往,她的整个生活都变成完全逃避“性”。她轻视它,认为它可耻,对男人均采不信任态度,对自己的身体及性的欲望都产生厌恶感。就这样,一年年地加深内心的恐惧及憎恶。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件可怕的强暴事件发生的时间,正值她扮演性角色最易受到伤害的年龄,如果晚几年发生的话,那时她已完全建立起性的生活方式,一下子要改变可能就不会那么容易;又假如发生的时间早些的话,譬如说八岁好了,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性的生活方式,当然也就不可能在心灵上留下那么深刻

28、的创伤了。问题是露斯正含苞待放,在可塑性极大的十四岁时发生了那种可怕的事情。再者,如果露斯的父母在她遭受强暴之后极力帮助她,使其行为不作任何改变的话,或许情况也不会那么槽,例如坚持要她继续学舞蹈,参加学校里的活动,替她买更多她那种年龄喜欢的衣服等等。起初,露丝可能一下子还是没办法快乐起来.对于父母的好意或许只是勉强虚应一下,但不久之后就会真正的喜欢上这种蛮富活力的生活方式的。这样一来,露斯的心灵就不会留下任何的创伤。如果我们把心灵的创伤用这种说法来解释的话任何改变我们规律生活的事件就可看出哪些是对我们有害的创伤,并把它排除掉,或者还可以自己创造出快乐的事件永志心坎我们马上就要谈到的。先来看一个

29、预见且有可能会发生创伤的例子。有一对夫妇得知他们五岁的儿子视觉有了毛病,而这种毛病经由戴一年厚眼镜就可矫正,而鲍比在幼稚园里非常活泼、外向、好动,他的爸爸妈妈可以预测到,只要他一戴上那副眼镜去上学,其他的小孩子一定会视他为外国的特务,或是卡通片上的人物,这样问题就来了,那些小孩子或许会跟他开恶劣的玩笑这件事本身就很令人受不了更可怕的是会影响鲍比的个性,他不是变得沉默、易怒,就会成为小丑型的人格。无论是哪一种情形,一年下来他不会再是原来的那个小孩,而且新的行为方式很可能就一直持续不改。他的父母最后想了个对策,他们去会见鲍比的老师,商量一些可能会发生的事,三个人拟了一个办法。隔天上学时,老师明知答

30、案却还故意问班上的同学有多少人喜欢鲍比,全班都举起起手,然后她再向他们解释说,不久鲍比就会戴上一种特制的眼镜,长大后视力才会跟他们一样正常,接着连续三天老师都把同样的事情复述一次,好让学生记得,并把它当一回事。终于鲍比戴上他的眼镜来上学了,有几个小孩恶意批评一番, 但大多数的同学都站在鲍比这边。几个礼拜下来,他的父母及老师发现他照常参加学校里的一切活动,毫无退缩的行为发生,他很快地就适应了新的需要,依然是以前那个活泼、外向的小孩。这是凭一对敏感的双亲及机智的老师之助,才得以免去心灵创伤的例子。那么到底有益于我们的创伤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随时都可看到这样的事情。例如唐纳,一个十五岁的青年,成天与

31、一群犬儒主义者及自私的朋友在一起,他总以为仁慈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他虽爱双亲,但却反对依赖他们。至于他的父母呢?他们也不敢要求唐纳做家务事,深恐会使唐纳与他们间的关系更加疏远。然而有一天母亲中风了,所有的家事及其他一切一切的事都落在唐纳身上了,但后果却是大大地出人意料之外,唐纳一夜之间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他认为身负新的责任,必要去履行,而且从他每个新的活功中证实了自己活得更有意义。他觉得这种责任与身体健全的父母用专制的口吻命令他去做的有所不同,后者常因害怕遭责备而去做,因此只能带来不满罢了。而目前的情况反让唐纳深觉自己应负起这些责任因为他是唯一能做这些事的人。他的动机基于不愿意看到他母亲没人照顾

32、,不愿使母亲热爱的家在她眼前变得一团糟,更不愿令他的父亲没人关心或穿槛楼的衣衫。当然也有不是这种情形的例子,但幸运的是他深爱他妈妈,如果唐纳只是被父亲强迫去照顾一个他所厌恶的母亲的话,结果可能就不是这个样子了。就这样,他反而得到了一个有益于自己的创伤。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有位专爱欺凌弱小的学生,被老师指定去维护他以前恐吓过的同学的安全,于是他尽力地把照顾同学的工作作好并压制其他的恶霸学生,他整个个性也因而转好。由于被赋予新的责任,而造成快乐的转变,这种事在任何年纪都可能发生。例如三十五岁的汤姆,智力高但急躁、粗鲁,患有胃溃疡,他的职业是演员, 但却濒临末路,他知道自己实在是没有演戏的天分。为了

33、糊口,在医院里找到一份工作,由于他聪明,即使漫不经心的也能把工作做得不错。就这样,当他的演戏生涯突然中止时,既受命为一间破旧医院里的行政首长。他一接任即无回顾,不但重新整顿了医院也救了自己,虽然工作的压力比以前更甚,但他的胃溃疡及粗鲁的个性却不药而愈,他成了另一个人,这便是一个令他快乐的转变。对多数人来讲,成人生活里的转变,不管是有益与否,大都来自我们所爱的人或工作上的同事或压力。你是不是常听到类似这样的话:“爱丽斯自从认识赫伯后就象变了个人似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并非他待她好, 而是他激发她去做新的事情、表现得诚恳、热心。我们可以说:“是赫伯使爱丽斯把最好的一面表现出来”。所以认识一个新的又

34、吸引力的朋友可能是一个快乐的转变之始,新朋友可以防止你做有害于你的事情,促使你做有益之事,并令你去关心这世界上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事。象这样的朋友能使你建立起自尊。有时一位你深爱的人基于爱心给你忠告,你就会照着他的话去做那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发挥作用。但他本人并不知!比如费尔很喜欢吹牛,虽然所说的无伤大雅,有时他会告诉别人他曾是学校里的赛跑冠军,有时则会吹说他正在赚大钱,他的女朋友爱他,不为了钱,也不为他跑得快,纯梓是因他有趣、热心、慷慨及其他特点。她虽不知吹牛会对费尔带来什么后果,但却晓得到实在不是一件好事,而且别人也不会喜欢的。于是她就以关心的口吻替代指责提醒费尔,他马上就承认了这个缺点。不错,

35、他知道自己与人交谈的用意就是要炫耀善跑及赚大钱。他的女朋友这样告诉他::“但吹牛却令你看起来很不安的样子”。这话一针见血。就是不安才会驱使他吹牛,他要使自己看起来有分量。“我是杰出的人物!”这就是他心里所想的。“我以前是个赛跑冠军。我一年赚十万美金!”他所以这样吹牛是认为如果别人不知其成就的话就会贬低他的身价。这也就是一般人吹牛的动机,希望因此得到陌生人的尊敬。我当然不赞成轻视陌生人或漠不关心他们,但如果经常计较别人喜不喜欢你的话,往往会引起自己的焦虑不安,并会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样一来必会驱使你去说谎,去夸张已有的事情。对费尔而言,他认识其女友是一种有益于自己的转变,他能明了她是基于爱他而

36、提出忠告,也因此能改变行为,改掉吹牛的习惯,并减少了内心的焦躁不安。另一种改变的例子,我们可经常在某人的青春期或青春期过后不久发现。虽然大部分心理分析家认为一个人在五岁的时候人格就大致定性了,但发生在青春期的创痛,仍然会使久已定型的生活态度发生极大的改变。有些年轻女孩,身材修长、动作笨拙、害羞、内向、对自己没信心,但两三年后,突然变成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并且轻易地就成了学校乐队指挥。为男孩子追求的目标,还不时地接到参加舞会的邀请。这种转变是好是不好都得视个人如何运用其经验而定,但脱离以前的基本生活形态,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改变。但有许多小孩却有不同的发展。例如茱莉她非常聪明、活泼,自幼稚园一直到中

37、学,几乎都当班长,但后来情形有了改观,她马上觉察到自己不再象小孩时那么漂亮,不仅长相变得平凡无奇,且孩童时健康美丽的体格此时却变成一个笨重的身躯,根本没有身材可言。上了大学,她几乎完全变了,不只是外表,连整个生活方式也改了,不再活跃在大众之前,反而退缩不进。以前高中时,她曾扮演莎士比亚名剧中的女主角,现在她根本提不起勇气去试音,她变得畏缩、抑郁,并相信此后再也没什么指望了。这是不是一种转变呢?的确是。但它并非三小时或三天所造成,而是累积不少时日而使然。这也是个转变,也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但它却不是个令人快乐的转变。每个人都会改变,只是莱莉的改变在青春期之始。也有些女人可能会在二十年后才发现她

38、的先生有外遇,因为她早已失去魅力,后果或许只有离婚一途。与你生活在一起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影响你建立某种行为方式,有些可能对你有益,但有些或许有害我们将一再地探讨这些行为方式到底是什么。如果真是有害的话,再来看看它们是如何使个性改变的。第五章:父母是罪魁祸首呢?还是英雄?现在让我们回到童年吧。如果说任何创伤是驱使你改变生活方式的一项主要因素.那我们不禁会这样想:“那么我们的第一种生活方式又从哪里来的呢”?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的行为方式都与其父母相似。那是为了配合双亲而形成的第一种形为方式。奈丽是家中的长女,她是父母亲整个生活的重心,生活得非常快乐。然而她父亲仍一直希望有个男孩,到奈丽五岁时,终于如

39、愿以偿。弟弟一出生,爸妈的关心转向了,奈丽非常吃惊,于是常常大闹脾气,虽然母亲了解她,但她的父亲却无动于衷,反而与她更疏远了,奈丽于是改变了她的战略:让自己成为多病、脆弱的女孩,但这办法也没用,虽然妈妈关心她了,但父亲仍视她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虽偶尔也会尽义务似地到她床边看看,但都一下子就离开了。奈丽再度改变态度。她成了家中的好帮手,自发自动的整理餐桌,倒垃圾,并照顾刚在学走路的弟弟。这次她终于扮对了角色,她的父亲又开始注意她了,就这样她定了她的生活方式。奈丽借着错误的尝试一直在寻求能够获得她想要的生活方式得到父亲的关怀。以后的几年里,她不断地加强这种行为方式,同时也强化了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

40、动机。任何行为的动机都含有两种要素: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深信这个行为将有助于达成目标的信念。奈丽的目标是得到她父亲的关心,而她的每个行动都加深了那个欲望,因为她知道唯一达到目的的方法是让自己成为顺从的帮手、仆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个生活方式,这个想法,依旧跟随着她。为什么不呢?它是那样有用,因此她也就忽略了这种生活方式对她造成的伤害。当她渐长成少女,远离家庭后,害处就会显现出来。只要她一遇见喜欢的年轻男士,她首先想到的便是想尽能够服侍他的方法,例如那男的提到吃饭的事,她一定急于邀他至住处,然后煮给他吃。接着又替他缝衬衣的钮扣和打字等。这样做令她深具信心。刚开始时,因为她能看出自己是在对他证实本

41、身的价值,做为服侍的工具之价值。她甚至会献出贞操,就只为了取悦对方,而不是为了分享快乐。终于两个特殊的问题又会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第一个问题是:只要有男士暗示要与她结婚时,她必会一下子感到既惶恐又失望,她是办不到的。为什么呢?她自己也说不上来,就是不行,没有心理准备等等,或是其他的的借口。第二个问题是:她所相处的男人都是同一类型者,自私,都在利用她,这种人多半表现得非常专制,偶尔也会露出软弱的一面声称他是需要她,最后则是吓坏了她或是把她赶走,她也不清楚自己是如何与这些人相处的。但我们知道如何来解释这两个问题。只要她一想到结婚这件事,她便打从心底地感觉对方并不是真的爱她本人,而是把她当做免费的佣人

42、或妓女看待,因为她知道唯一吸引男人的方法是献出自己所能,一旦男人选上她,她反而不能相信对方除了把她当有用之物外还会爱上她,这也就是她感到害怕又失望的原因。她又怎会老是吸引住善于利用她的人呢?因为会利用别人的人对于有用的人物极为敏感,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使那些男人并非属于善于利用别人的人,但奈丽本身的生活方式也会使对方变成合乎奈丽需要的人。奈丽回忆父亲临死时她站在床边的情景,她发现父亲关心的不是她而是她的弟弟,那时她真是万念俱灰。她把那次的事件称做心灵的创伤,她爱父亲但父亲根本就不象她所想象般地爱她。奈丽称它是心灵的创伤其实是不对的,因为它并没有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她当时并没有批评她父亲把她塑

43、造成那种女人典型;她也没有因为发觉服侍别人并没为她带来她想要的关心,而排斥那种性格,当她再遇见另一个男人时,她还是会替他做很多事情。奈丽的个案说明了几个要点。第一点它显示出一个人孩童时的生活方式一直在持续着,虽然自我创造的原则里曾说到,人每天都在重新创造自己。但是只要你选定某个生活方式,它就会一直跟着你,除非有一天你有了心灵的创伤而带来改变。如果我们不是有什么理由摒弃这种生活形态的话,它会永远保留下去,象习惯一样。 有哪一种心灵的创痛可以帮助奈丽改变呢?要是奈丽认识一个坚持不让她服侍的男人,或许就有希望了,虽然要碰见这样的男人可真不容易。你看吧!奈丽今晚又在表露她烹饪有一手了,煮得棒极了!当然

44、也有些男人在奈丽坚持要帮他做家事时,开始担忧起来,我指的不是担心奈丽企图“抓紧”他们。有些男人或许会这样说.:“奈丽,你不必做那些事的,事实上你根本不必以为只有做了那些事才能取悦我的心”。是有这样的男人,但问题是奈丽却没机会认识他们。第二种能帮助奈丽改变的方法是本书所要提到的,换句话说,亦即由于了解自我创造的原则,井知如何运用在自身而得的一种对自己有益的转变。就奈丽的例子而言,她发现了自己屈从的个性只是更加深她对自己及对所有的男人的畏惧,或许她是接受心理治疗后才知道这种情形,但也可能她根本就没去找过任何心理医生。这又说明了另一个要点。有许多人一有心理问题都喜欢求助于心理分析家,而那些分析家又是

45、如何帮忙他们解决困扰的呢?让我们假设奈丽去见过心理分析家,后者分析过她的孩童生活后,坚称她的问题来自童年,并侧重在她对她的父亲的爱上,告诉奈丽说她一向都在尽力讨好其父.让自己成为一位可爱的奴隶,而且这种个性一直在延续,所以分析家就归纳出她的主要心理症状即是把所有的男人都当成自己的父亲看待,要是奈丽能清楚这个症结毛病就会消失了,因为她或许就会开始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男人,对待自己。奈丽在花了一段长久的时间及金钱后,很可能接受心理分析家的劝告,不再服侍男人,寻回自信。这种情形下我们可以看出不管分析家或是病人本身都以为发掘过去对于个性改变非常必要,但是他们很可能错了。虽然他们未必能找出从前发生过的一切

46、事情,但他们主要是帮助奈丽改变生活方式有益的转变,他们都以为关键在于了解过往一切,但事实上并不然,而是奈丽要去改变她目前的活动才是最重要的事,所以分析家是帮了奈丽的忙,但是如果不懂得自我创造的基本原则,就无法运用它来使治疗生放。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曾说过的话,我曾说人类的个性并非固定不变的,不管是在童年或以后的岁月里。它每天都受到我们自由意志所发出的行动而更改,这乃人类天性使然。我认为这便是自我创造的原则在起作用,亦即每次我们活动时,都在加强行为背后的动机、感觉、想法或态度。我也曾说过,这条自我创造原则是了解和控制我们心灵生活唯一最重要的途径,它能帮助我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是目前的样子,及如何去

47、改变它。它替心理学的演变过程中解答了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例如由于“令人愉快的转变”这种新观念的诞生,我们得知为什么有些人会改变,但有些人却不会。但是只要你了解这个原则后,不需要找心理医师的帮忙,自己就能塑造或改换自己本身的个性。说了这么多,仍只是举例来证实自我创造原则的重要性,以使读者们更能了解它的情况罢了,而从下一章起,我就要开始介绍这条原则的含意及它将如何在你身上发挥功用。第六章:妄想狂如何形成你有可能成为妄想狂。当然妄想狂的人并非一日造成,或许还要费点力,幻想及坚持等,不过我确信只要存心去做,任何人都可能如此。而且你会发现愈来愈不容易改变。当然,我没法保证你定会成为一个十足的妄想狂者有成

48、千成百的人想害你。不过我能肯定你会引起不少令人担忧焦虑的不幸,而使你的朋友忘不了你。这一章里就是要说明妄想狂是如何形成的,下一章则是如何改掉它。当我们谈到“妄想狂”这个字眼时,到底我们心中想到什么,先让我举出三个特性吧!第一个是“没有来由地觉得自己处身于危险或遭人迫害中”。一个严重的精神病患者就会相信有个坏蛋正在操纵一项大的阴谋,连地方上的警员、他的同事、邮差及店员都参与其间,他们要联合起来破坏他的名誉,毒死他或企图撞伤他,因此他心中充满了恐惧感,表现出愤怒的自卫行为,为了保护自己,他会不惜一切去奋斗的。妄想狂的想法虽与精神病患不一样,却以不同的程度表现出这第一特性。最轻微的症状就是敏感,较严重的症状就是执著于某种想法,如他要被革职了,或他的太太与别人有染,或有人怀有恶意地监视他的住所,或是如果他的朋友得知他的某个缺点后就会瞧不起他等等。第二个特性是“没来由地觉得大家都在注意他”。真是奇怪,妄想狂的人都会觉得获得太多的关心,而精神病妄想狂者更是以为整个国家的人都跟着他走,他什么都知道,因为可能上帝或总统会给他消息,他常把自己幻想成非常伟大的人物而别人都想迫害他,且认为别人迫害他是因他太伟大了。至于一般人的妄想想法是别人无时无刻不在议论自己。例如,老板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