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和教育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梦和教育梦.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梦和教育梦尊敬的院长、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谈谈对“两会”的理解,我因为工作的领域在高等教育,所以说我把这个题目限制在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根据我的理解,把目前“两会”对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作出的规定,从背景、意义以及如何应对,从这几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一、概括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教育发展的论述(一)取得的六个方面的成绩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几年确确实实,党中央下定决心优先发展教育,这一点我觉得是战略性的,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各方面都需要资金,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但是还有其它部分。大家知道我们有13亿多人,国防需要资金,经济发展也需要资金,但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这几年
2、把它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去认识,而这一点也对中国的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大家都说这几年叫“中国奇迹”,为什么叫中国奇迹?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人口占全世界的1/5,一个贫穷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但是用了短短30多年改革开放的时间以后,取得如此之成就,可以说几年一个台阶。最近这十年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上升了五位,为什么呢?仅仅是我们工资低吗?工资低的地方比我们多的是,但是为什么中国发展了?因为中国有一个成系统的教育,也就是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里头,发展中国家这个大国以后,成系统的进行义务教育的覆盖率。这样一个覆盖率实际上它起的作用是非常之重要的。我们中国打工的至少是初中毕业生,很多是高中毕业生,而
3、且这些打工的能从农村走出去,从西部走到东部去,都是非常具有创造力、有开放精神的,而且通过学校教育,他又是有纪律的、有知识的,这一点其它国家未必做到。工资低的地方比我们多了,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有些国家工资非常低,你给他发完一个月的工资,他马上不工作了,拿这个钱喝酒去了,过一段没钱了又来了,他对现在的社会没有理解。我想这点非常重要。.全面实现城乡九年免费义务教育,惠及1.6亿学生中国这几年又向更高水平的新工业化迈进,这就有赖于中国这些年高等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实际上的发展,都对中国做出了很大贡献,我想这样的战略决定是正确的,它是一个基础。这些年来,当然也注意到教育公平。改革开放初期,刚开
4、始我们在文革的混乱局面当中,小平同志特别重视教育,这时候处于赶超阶段,想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尽快实现超越。因此那个时候,我们的资源、物力、人力都是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尽快提高我们的水平,搞了一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重点制在当时是起了积极作用的,实际上在那个情况下只能如此,在大家都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尽快地培养出一批,至少能追踪国际教育水平、高科技水平的人才,这批人才靠什么呢?就靠一些重点学校来支撑。但是,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随着我们的社会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仅仅搞重点的已经显然不合适了,中国需要的人才已经是批量式的了,再一个中国的教育,既然已经普及了,公平也就上升到一个主要位置,而公平
5、就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所以我们在义务教育阶段都是城乡免费,这样以后,无论是落后地方还是富裕地方,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大家都能享受义务教育,最开始不是这样,最开始人民教育人民办。现在国家的投资,保证了它的普世性、普惠性。国家资助制度不断完善在这个公平过程当中,国家资助制度也不断完善,从各个层面,无论是小学,有些地方免费午餐的问题等等。包括到研究生,进行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包括我们高职的一些优惠政策。.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初步解决了进城务工子女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尽管还存在问题,但确实初步解决了。但是现在社会不考虑这个问题那是不行的。.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另外完
6、成了中小学校舍的安全工程,以及义务教育实施绩效工资,这也为了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施行免费教育,我去年到北外工作的,我在这之前是北师大副校长,而且我就分管教学,而恰恰师大免费教育,连文件起草我都参与了。这个项目是温总理亲自抓的。这个项目90%以上必须是中西部的学生,完全免费,免学费、免住宿费,发生活补贴费,然后这些学生再回到这个省级去工作,也就是双重的公平,让这些西部的学生能享受一流的高等教育,回去以后再促进当地的义务教育发展。.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水平我们现在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经提高到30%,袁部长说暂时不提普及高中教育的问题,他说尽管不提,实际上高中已经达到80%几了,就
7、是说毛入学率。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15岁以上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平均达到9年以上。在我们读大学的时候,当时的毛入学率是非常之少,不到1%,这些过去这些年做的事。(二)今后两个方面的建议.继续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过去我们已经优先发展了,那么以后继续。“目前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已经超过2万亿元,今后还要继续增加”,为什么?投资未来,投资我们的孩子就是投资未来。投资孩子干什么呢?投资他的教育,开发他的潜力。但是必须把这个钱用好,让人民满意,别花了钱,原来钱少的时候,教育反而非常好,钱多了以后教育质量反而下降了,人民肯定不满意。过去钱少的时候,有重点小学、重点中学,但是现在钱多了,大家都是独生子女,
8、都是平等的,为什么我们享受不到优质资源?这存在一个人民满意问题。.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怎么让人民满意?怎么提高质量?那就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很多问题看起来是这个问题本身,实际上最后是教育的模式和制度改革问题,是理念先进不先进的问题,是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重点就是着力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因为体现公平的在教育,主要是义务教育,也就是在孩子教育的起点上是公平的。相对而言,不能说到高等教育再搞均等化,为什么呢?高等教育是培养各类人才,任何国家都需要顶尖大学,任何国家也都需要高水平的职业学校,缺一不可。没有创新性人才,我们的科技就永远受制于别人,我们只能在后头跟
9、着跑,而中国人好像目前的特点就是在后头跟着跑的能力比较强,模仿能力、山寨能力比较强,只要别人有了,我们很快就给它搞出来,但是在别人没有的时候,我们把它搞出来的这种能力还比较弱。实际上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创新性人才,也需要高技能人才一起参与,因为技术本身发展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创新,返过来又促进理论创新。我到一个实验去参观,他告诉我,说:“我这些实验设备都不是买的,我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验理念搞这个,说如果是我买设备的话,我只能是重复别人的实验,或者说改动一下小部件,这些都是根据我自己的理念重新设计这个实验。”这就进入创新性阶段。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实际上中国正处在新型工业化阶段,工业化发展的后期和新型工
10、业化的阶段,职业教育才是必须大力发展的。我们有几年应该说走了一些弯路,如果是趁高等教育发展的时候,把主要精力放在职业教育上,中国现在的工业化水平可能更有人才来作为保障,就业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也解决得比较好了。接着说了一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它不再说均等化了,各级各类,什么级的都要提高质量,什么类的,在你这个类别里提高质量。比如说外国语大学,外国语水平得提高质量。我们现在叫复合型人才,提倡学生讲四门外语,你在这方面提高质量,我们不可能要求他和清华的学生一样,把原子弹造好。“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为国家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国家是要发展的,发展是需要人力的,人力不是一般的人力,我们不缺人
11、,缺的是人的头脑里头迸发的创造力,这就靠教育的开发。二、个人体会(一)全球化给教育带来了什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角色除了中国的形势,也有全球的形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性角色,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更容易感受到这一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角色。当时为什么利比亚出事的时候,我们预计撤侨1万9千人,结果撤的是3万9千人?因为政府都没有办法掌握那么多中国人到那里去了,我们的经济触角已经是全球性的,从小语种的需求来说我就能感受到这点,所以全球化这是一个问题。.信息技术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首先看知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我过来的时候看到咱们的实习车间,老师告诉我这都是师生自己造的,我觉得这个非
12、常受鼓舞。数控机床,这就是新型工业化的特点。知识的数字化和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过去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互联网时代,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两样都不能缺,为什么?如果没有冷战的结束,全球的信息化可能也没法实现。因为什么?那时候有铁幕,两大阵营互相都封锁着。但是没有互联网,冷战结束也就结束了,也不可能形成目前的状况。这几个因素综合在一块,信息流已经全球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也多样化了。我们过去就是上课念书,甚至买本新书都很困难。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上课讲得不是那么生动,但是大家琢磨,他讲得挺深刻,系统性、深度还是不错,那时候就是记笔记,后来我到北京来读研究生,我买了一本书一看怎
13、么这么熟悉?后来发现就是老师讲的,老师他提前买到这本书,我们见不到,他就念这本书。但现在就不行了,现在信息化时代,老师再这样的干法,肯定被学生哄下台去了。现在IT、互联网、Ipad、手机,手机也具有学习功能了,知识产业和创意产业。最近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登的一个题目叫一个人的网络学院教学震动了世界,一个美国人创办了可汗学院,他为什么创办这个学院?他是个数学天才,很多亲人都让他辅导孩子,他忙不过来就弄了课件,然后放在网上,上网以后发现非常有效。这个人是有点天才,需要什么知识的时候他就先学,学会了以后就上网,上网别人就跟着他学,他一个人就办了一个可汗学院,而且影响非常大,学习效果非常好。在这种情况下,
14、大学的知识权威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我不通过大学,我也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因此这对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面对这样一个威胁,大学教育组织形式,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形成了冲击。你再像原来那种方式,就像我刚才提到的,30几年前改革开放初期那位老师的教育方式,那显然不行。另外,像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显然也不行,为什么?因为网络上都有那些东西,再记笔记那种方式肯定不适合了,而且这样对大学的实际效能也提出质疑。我们高职没有这个危险,尤其是普通本科,这几年扩招,扩招了以后,由于三流本科,结果要理论水平的上不去,要动手能力的又没有,家长花了钱,学生也浪费了青春,结果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种投资显然就既不利国也不
15、利民,那就对大学的实际效能提出了质疑。这就是面对着大学本身怎么办的问题,各类教育怎么提高质量的问题,怎么办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教育改革的问题。为什么要提教育改革?改革就是红利,因为我们很多东西实际上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和社会它应该是相互塑造的,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要求,教育又返过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者是一个互相塑造的过程。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过去我们说教学相长是一种说法,现在这种方式已经转向了互动,教师的角色已经由组织者转向学习伙伴。教师组织大家一块学习,在大学里面,这一点体现得非常清楚,那些博士生导师,我也是博导,我很多知识是跟着学生一块学习的,这个非常正常。比如学生研究这个问题我过
16、去没有研究过,可以,他一边研究我一边看,他提出问题来以后,我要指导他的时候,我得知道怎么回事,我给他提供一些背景性知识,就是原来的来龙去脉,等他研究透了,实际上我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加深了,尤其在信息技术上更是这样。学生肯定要比老师强,我当时记得一个笑话,一个学生教他的导师怎么用电脑,老一代好多人不会用电脑,这个学生就给他老师写了个程序,他在的时候帮着老师按哪个键哪个键解决了,他一走告诉他个程序,你怎么弄,打开文件夹再打文件,结果他理解成什么呢?他到他的书柜里把文件夹拿出来摊到桌上打开,不管事啊。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师生是学习的伙伴关系,大学开始对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式进行改造,信息技术革命对
17、教育方式途径的改造。比如美国有网络视频公开课,这返过来对学校显然就造成了影响。比如同样讲道德课,现在中国的学生也拿拿桑德尔来要求他的老师了,公开视频课讲得非常好,讲公正课,老师还像原来的那种教法,学生肯定看不上你,这老师就得想办法让学生能喜欢自己,那你就要提高水平。像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都在进行教室空间结构的改造,也就是说不再像原来讲台、黑板,下头坐着学生,不是那样了,很多已经变成民主式的,比如说几个圈,老师在这几个圈里游走,四面墙上全有黑板或者有电子视频,大家上去谁都可以演示一番,竞争式的,学习的空间确实在发生改变。师生已经变成互动,和学生互动的一种网上空间。我在师大管教学,后来我也改造了几
18、间教室,我们至少要有几间赶上现代的,大家慢慢朝着这个方向走。另外许多大学也策划建设有利于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的新型图书馆,有些图书馆不光是存书,而且就是学习的场所,而学习场所随时都可以调动各种信息、电子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将以知识转移为特征的社会参与的自主学习方式要整合进高等教育,如果你不整合高等教育,被淘汰的人就是你,落伍的就是高等教育这所学校,被淘汰的就是你这种旧的教育模式。所以说社会在变化、教育也必须在变化。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使整个世界的人员跨国流动成为一种常态。过去也有留学,但是过去的留学和现在的留学性质完全不一样,因为过去留学就是向一国学习,现在的留学是什么呢?任何一个国家即使你不
19、出国,也在参与全球性竞争,必须具有全球性视野。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很多银行也好,什么也好,它的服务其实都是全球性的,我们做的产品即使我们不出国,实际上也在参与全球竞争,如果没有全球头脑,它的产地、资源,各方面的信息你很难进行获利性经营。所以学生的国际经验就越来越丰富,要求学生学会交流、学会获取实践性知识,不仅学书本知识还要学实践性知识。因此许多大学倡导多元文化观念,为什么要倡导多元文化?原来我们为什么说一定坚持什么,而现在不这么说了呢?过去我们见到外国人,就跟看笑话似的,跟看动物似的,你们年轻人没觉得什么,我记得刚改革开放的时候,我第一次碰见外国人,我都想跟着多看两眼,看到底什么样,就像看熊猫差不
20、多。现在见多了才见怪不怪了,人也差不多了,原来就觉得差异特别大。所以现在倡导多元文化观念,也就是说要理解别人、包容别人,为什么北京精神提包容呢?你要成为世界城市,你就得包容差异。但是光包容也不行,要做全球积极公民。在这个世界上,我不仅胸怀祖国,实际上有一种全球视野。例如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口号就是:全球教育+全球联网=全球机遇,在网络时代全球教育很容易实现,全球联网,加在一起就等于全球机遇。实际上,不仅中国人去外国去,很多外国人也到中国来找工作,这就是全球机遇。那么到中国来找工作的,都是那些学了汉语,而且在中国待过的,有的在这里访学一年、两年的,有了这个经验他就多了一个机会。当时我记得作为北师大的
21、副校长,我去新加坡,当时是师大和新加坡联合办了一个教育项目,既有学士也有硕士,教授汉语。学了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因为汉语背后是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是第一。第二,中国当时还是第三大经济体,我说中国是第三大经济体,而且还是正在发展的一个大经济体,你懂了汉语就等于多了一个机会,大家觉得这个说得还是对的,这就是全球机遇。再一个,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成为常态,另一个表现就是大学国际化。原来就是北大、清华提出来国际化,实际上现在地方性大学、各种大学都在国际化。我到很多地方去,我看他们更重视,反而像北京见怪不怪了以后,不怎么提这个事了,因为他觉得已经差不多了。很多地方性大学把这个当做一个重要的事情来推进。
22、那么大学的国际化有哪些表现呢?留学生数量大幅增加,过去的留学是少数,发展中国家的少数学生到人家那求经,而富裕国家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也属于资源性的,通过奖学金来做这件事。现在不是,现在教育发达地区把它当做一种产业,而对输出国变成一个教育的新的机会,它变成一个投资。第二方面就是教师队伍国际流动明显加速。很多老师实际上也国际化了,到这儿干几年,到那干几年,现在变成了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越是有创造力的人,越采取这种流动方式,因为他有流动的资本,他到哪都能受欢迎。而且他在流动当中,他又获得了新的能力,变成他新的资本。所以说新一代学者也越来越青睐灵活和弹性的工作方式,这也给大学提出了新的问题。像原来
23、,把一个老师绑在那里的那种方式,你可以绑,但是绑的都是能力差的、走不动的。你想吸引好的,那怎么办?就得有点弹性。现在为什么学生学习快呢,一个是他们的信息技术比我们老一代强,再一个信息技术好到什么程度呢?你给他设计障碍他翻墙过去了,你翻不过去。教学资源以后确实是跨国流动的。各国的大学成为文化多样性展示的场地和空间北外有140多个外国专家,讲着各种语言,有英语、有德语、法语,也有阿莫哈拉语,埃塞尔比亚的,这就真正全球化了。另外你到学校里头也可以看到有各国的留学生,原来的留学生都是来咱这学语言的,但是现在很多留学生来这是学经济的,学中国经济、学法律的、学政治的。我有一次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小伙子,我就
24、问他一下,你来自哪里?他用中文回答,他说我来自澳大利亚,他会说汉语,我说你的汉语不错,我说你学什么的?他说我学政治的。所以说,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展示空间。再一个高质量教育期待和大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之间这个矛盾也在改造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同时也改造着世界的高等教育,不仅仅中国。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在西方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完成的,当然美国最早。我去澳大利亚考察的时候,澳大利亚说他也是最近这几十年才完成,说过去上大学的非常少,但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确实给高校带来了新的压力。因为在过去大学是少数人上学的地方,它是象牙塔,大家觉着学者有点怪,说这些人就是怪人,就跟别的人不一样。但现在不是了,
25、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在大学里或者上学或者教书或者进修的,过去对大学有一种神秘感,现在没了,当有神秘感的时候,大家是一种敬畏,或者不理解,当知道大学就是那么回事,天天见到大学生、见到老师,上大学回来,上得好还好,上得不好,哦,大学就这回事啊?原来精英教育的时候,因为本来就稀缺,到哪里都能找个好工作,现在大众化了,过去上了大学人家都挺好,你怎么一上了大学以后找不着工作呢?所以公众仍然期待大学要进行卓越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但是大众化了,实际上大家的教育程度都提高了的时候,那种台阶式的敬仰、敬畏就没了,实际上我们的教育水平也在提高,但是大家老觉得这个教育没做什么贡献。我是搞西方哲学的,我认真地研究了一下,最
26、早的老一辈的哲学家,我认为现在的学者,实际上做的那种深度一点不亚于他们,但是现在这些人仍然不是大师,过去因为很少人懂西方的东西,很少人懂那种高深的学术,识字的都少,研究的也少,他到国外以后回来建立一两个学科是没问题的,他就是大师了,那就是鹤立鸡群了。现在呢?大家都是鸡了,甚至是洋鸡,或者说大家都变成鹤了,由于都变成鹤了,互相看着还都像鸡。实际上你看我们现在上天入地的,有些我们都是这些年来培养的,他们做的贡献一点不逊色。当然你说,你还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是咱们高校起步才短短的二三十年,甚至短短的一二十年。大众化给大学的形象带来一些影响,但这也是好的一面,为什么呢?去神秘化。大学教育是否物
27、有所值就成为公众的话题了,学生的增多也带来就业的压力,过去不够分的,各个省里专门到大学来放电影,吸引学生回省里工作,来抢人才,现在肯定不是这样了,你得自己找。除少数一流大学,其他大学不得不趋向比较职业化的方向培养,我觉得这是对的,因为中国的阶段正好是工业化阶段。高等教育大众化又进一步增高了公平的呼声,怎么回事呢?原来少数人上大学的时候,大家觉得无所谓,为什么呢?那是少数。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我是下过乡、当过工人,在工厂里忽然知道要高考了,晚上上夜班,白天学习,就一个两月的时间,稀里糊涂就考上了。等上大学以后,我记得那个时候大家都是羡慕的眼光,你看看谁的孩子,人家考上大学了,真了不起,那时候
28、是这样说。现在在北京,有的说同事的时候,就说你看他就不成功,他孩子连大学都没考上。反过来了,这一反实际上是一个性质的差别,原来是大多数人不上大学,现在是大多数人上大学。但是当大多数人上大学的时候公平意识就强了,所以现在盯着的事是什么,从起点上就是招生,招生到底名额怎么分,是异地高考还是什么,有了很多争论。教育公平理念实际上和追求卓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冲突,因为高等教育它不是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它是个选拔教育。我就亲自见过,有一次我参加一次会,当时跟复旦大学的校长,当时学位司的司长,开会的时候吃自助餐,我们俩坐一块了,结果来了一位,一听说他是教育部的,火不打一处来,说教育都被你们教育部给搞坏了,不知
29、道怎么回事。后来我就说,你什么事啊?他说你看我女儿累成那样都没考上北大、清华,后来我说你的概念就是错的,你的概念好像累了以后好像好像就能考上北大、清华,这个概念就是错误的。他说反正你们不行,为什么不行?他说你看我那个公司里,招的大学生,外语还不如我呢,我说你的大学生哪来的,他说是某某学院的,我说那是刚升格的,我说你要到北外找几个来,肯定比你强。给国家领导人翻译的不都是在北外找的。这个事情,它就是公平和卓越之间发生了冲突,好像高校都应该是那种水平才对。你看现在大家特别关注公平,对招生性别方面的规定也比较敏感,我们是比较受冲击的,北外75%是女生,为什么?现在女的学习好,尤其外语,但是有些专业,比
30、如像阿拉伯国家,他不接受女性,所以我们就想办法多招几个男生,现在都受批评,说性别歧视。后来我说你到北外你就知道了,那里男生是弱势动物。而且它有些国家由于文化原因确实需要男生,你说学生学了以后到那里没用,浪费了。但是不行,不依不饶,公平和实际需要之间确实得找出一定的平衡,因为高等教育它是个选拔性教育,得选拔最合适的人去做这个事,还得研究这个事,确实公平是对的,首先公平是对的,然后怎么样研究才能达到公平。竞争文化逐渐渗透进大学。大众化以后,肯定大家得竞争,提高大学效率。为什么?过去大学是不愁这个什么的,我只要办学就有人来上学,别说上大学了,那时候能上中专大家都很高兴。我们那时候中专和大学一块考,上
31、了大学就上大学了,上不了大学的就上中专,上了中专都非常高兴了,为什么?因为那时候少啊。现在不是了,现在有些学校的招生已经成问题了。你看我有一次去贵州招生,后来我就发现,招生宣传那个地方最积极的,变成两头,怎么变成两头?一头是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他们两家争,争什么?争状元,在那盯着;一头是这些独立学院、民办院校在那里抢生源,中间这些学校好像都无所谓了,现在处在这个阶段。像日本、台湾少子化比我们早,它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中国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问题。大学为什么竞争呢?必须提高你的大学质量和教育。提高效率就要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用什么提高?用教师。因为在大学里这个特点是什么,
32、大学和农村不一样,农村过去低知识化的劳动,他确实多一个人就多干一份活,那是体力劳动为主。但是在大学里不是,大学里有的时候是一个人顶上百个人、甚至上千个人,比如爱因斯坦这样的。但是有些教师确实不适合在高校里,高校是知识创新,至少是综合创新或者综合运用能力比较强的一个地方,但是有些老师来这了以后都达不到这个水平,达不到这个水平你就出不去,所以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育队伍的流动性只能进不能出,这种聘用制度确实存在着尖锐的矛盾.我这几年体会,有些不适合在高校里工作的,他真是急流勇退出去了以后,反而发展得非常好,因为人是多元智能,他当老师可能不行,他到别处反而发挥得非常好。我确实有很多例子,有的人愿
33、意困在这儿,我就不走了,但在这里也不发挥作用。交学费上学的现实也增强了学生的维权意识,所以说要法治化什么的。另外公共资源和投资的增加使公共监督也日益增加,学校现在压力越来越大。为什么呢?大家感觉国家给你投了这么多钱,4%,尽管青年教师买房子买不起,但是跟社会上比,人家还认为你是高收入者,你看那些交税的,超过12万的要登记什么的,很多都是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监督越来越多,不光是监督学校,也监督老师,当然校长更得小心点。第四,知识传播方式的改变,也使大学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大学有些新功能,这就是社会参与、全球联系,通过知识转移服务社会。原来教学就是教学,大家习惯于只要放下课桌就行,强调校园的安静
34、性、强调它清水衙门与外头不联系,是一片净土,但现在不是这样,而且也不能这样。因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互相塑造的关系已经越来越密切,社会的变化要求教育作出反映,新的知识又促进了社会的变化,二者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强。所以说国外大学提出,大学有第三个功能叫知识转移,实际上我想知识转移正好是我们服务社会和文化引领,两个功能都在里边。大学必须通过知识转移来提供服务,而且在知识转移过程当中实现你的价值。我简单说一下大学功能演化的三个发展阶段。大学在西方产生,从宗教神学院,修道院开始慢慢形成,最初它就是培养一些牧师或者培养神学家、法学家、医生,培养当时有用的,最早的学科哲学、神学、法学、医学,因此这个阶段只关注
35、教学,也确保了教学的中心位置;第二个阶段关注教学和科学研究,以洪堡为代表的这种研究性大学,有了研究性大学以后,大家趋之若鹜,美国当时学习就向德国学习,美国最早的一些思想家都是留学德国。这个时候你只有具有研究能力,你才成在知识教学方面站得更高;第三阶段就是兼具教学、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这个时候返过来是什么呢,尽管教学是第一位的,然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只有参与社会才有真实意义的研究课题,你研究了真问题,才能提高你的研究水平,你提高了你的研究水平才能提高你的教学针对性,它变成这个关系。所以说大学的功能有一个有效的整合问题,就是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体化,
36、不要把三个功能给它切割开来。.大学在全球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大学扮演的重要的参与者角色,同时又深受其影响,这一点我体会最深,国际化程度使大学实现其功能的重要途径要素,大学扮演着文化引领者和社会服务功能和文化使命越来越明显,大学扮演着一种角色,国际文化交流的推进器、国际文化冲突的减压器、国际文化融合的加速器。大学最到接触的都是学者,学者把不同的理念、文化互相带来带去,在世界上带来带去,推进了大学的发展。另外,各自的理念都不一样,有的理念可能就是样式不一样,背后的精神差别并不是那么大。那么通过学者的研究,增进了理解、增进了沟通,通过沟通增加了理解,冲突就会减压。比如我们搞西方哲
37、学的,把西方的东西拿过来,通过中国的土地表述出来,然后又带有中国特点的,实际上就融合了,我们现代汉语本身就是融合,已经有西方的文化在里头了,怎么这样说呢?我们标点符号就是如此,我们的语法也是受了西方影响,比如说什么什么是什么,过去古代汉语哪有这种表达方式。所以说西方的影响已经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被中国吸收了以后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真正像唐代很多西域的文化也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一样,同样中国的文化也在大踏步的走向西方,尤其中国这些年来经济发展以后,你看西方语言里好多词都是中国词,包括豆腐那个词都是中国的词。(二)高校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对于我们教育本身,比如教育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改革,提高服务水
38、平。如何应对这些呢?.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可能变得要更加灵活和富有弹性。象牙塔式的纯学院派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按步就班、一个萝卜一个坑、机械式的管理没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因为现在高水平的教师他就是候鸟似的,而且他通过这种候鸟似的流动,他是提高了他的水平,他把更新的东西不断地来回传递。我在悉尼大学考察的时候,发现悉尼大学他工资单上的人上万名,但实际老师并没那么多,他聘请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到这来工作一段时间,另外聘了很多做银行的来给经济学院、金融学院讲课,聘了很多工厂里的人来跟他们合作,所以说这就是跟社会越来越密切嘛。我们原来的那种非得为我所有的概念就出问题了,包括我们现在的观念,比如说评估,
39、我那里有140多个外籍教师,但是评估的时候不算,这就很奇怪,教外语外国专家却不算,因为他不属于正式编制,但他起的作用可是关键,这就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怎么打破这个东西?你把它非得变成我们这样的,有必要吗?关键是为我所用,而且还用得比较经济。既然大学越来越多受到公众和公共领域的评判和监督,我们就得思考大学内部如何组织,如何进行大学内部的组织?比如最近重庆工商大学的问题,这就是内部组织的问题,我想各个学校都面临这个问题,包括北外,都有很多问题。如果没有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另外大学与社会如何互动,我们该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简单的排斥,社会上不要管我,那行吗?因为我们吃的是纳税人的钱,4%哪来的
40、?也就是说人民是老板,既然人民想知道、人民关心这个事,你就得给人民讲清楚。但是怎么互动?为什么发生一些问题呢,就是互相还没有适应。.依法办学将是高等教育有序和平稳发展的保障。法制化仍然是中国高等教育追求的目标,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需要规则,那么最基本的规则就应该是法制化,尤其像高等教育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高等教育需要法制化?因为它恰恰是一个知识创新的地方,创新更需要法律的保护。在中国整个教育界将面临什么呢?中国教育界将面临着一个后4%的问题,面临着后4%,也就是说4%实现了之后,中国的教育将面临更大的监督,要面临着更严峻的质问、质疑,我没给你钱的时候我没办法,我给你钱了以后,那个时候没钱,现
41、在有钱了怎么样,这个时候大家的问题就会更多了。所以说社会对高校的关注将更加密切,依法办学是必然趋势。人民分成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当不一样的诉求都一股脑朝向高等教育的时候,高等教育是无所适从的,只能以法律来规范各方面的互动关系。所以说许多国家的大学建立,包括政府的拨款、大学的组织架构都是依照一定的法案实施的,只要出了事,都按法律来走,根据法律去解决。这样都透明化的,也知道按照怎么样的一种规范去进行互动。我们现在没什么规范,一般出了事就是闹,看谁脸谱厚,另一方脸皮薄的就失败了,就变成这样了。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1大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无论如何变化,都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运行,
42、很多国家已经是这样了,或者通过修正法案,比如说这个法案不行了,通过修正法案来突破原有的限制,我觉得这值得我们借鉴。咱们现在老说去行政化,实际上去行政化主要是减少行政干预,不是不要管理,管理就是服务,如果一所学校如果没有服务体系支撑,它怎么办呢?但是关键是要减少行政干预,一个政府对学校的直接干预,因为它不是法律框架下的、规定下的干预,经常是直接干预,直接干预为什么让学校去行政化,因为它跟行政是一体的,按一个方式去要求,这个学校就变成一体化了,上级有什么部门,也得要求学校建什么部门,学校就变成了社会,它不是学校了。另外去行政化也有学校内部问题,学校的管理层是服务于教学科研还是教学科研人员的上级呢?
43、按照行政化就是上级,如果是按照法定,大家只是不同的角色而已,都是为了一个共同事业,既然是社会,它是有机的,一袋土地,马斯的比喻特别形象,一袋土豆它没有任何有机性,它只是装在一个袋子里,但树是有机的,因为它有树根、树叶、树枝。行政管理它就应该是个有机性的。.大学的教学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和富有挑战性。现在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师教、学生学的模式将演变为教师、学生、社会各行业有专长的人士之间互动和交流,而且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大大改变和拓宽,现在好多人拿ipad在学习。很多现有的东西已经存在了,老师再照本宣科已经不行了,那怎么办?老师就要提出更有创造性的、能激发学生兴趣,大家一起解决问题当中提高能力。
44、大学将赋予学生越来越多的研究探索的机会和动力,这一点也确实是中国的一个弱点,中国多少年封建传统,照本宣科惯了,中国人一般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中国人太善于考试了,就是我们学知识能力特别强,但创造知识能力并不强。开个玩笑,说美国大学里,大家现在都知道,考试第一名都是中国人,只要第一名不是中国人的情况下是什么呢?说中国人没参加考试。但是在研究问题、提出问题的时候,这就不是我们的长项。这个以后要加以改造,耶鲁大学校长说中国人在知识扎实性方面、系统性方面是无一抗衡,但是在知识的融合,就是不同知识的转移、融合、批判性思维方面确实有一定的缺陷。我想咱们高职实际上也需要一种知识融合,也有一个技术转移、知识转移、
45、综合创新也有一个过程,实际上都是如此。现在技术的发明,反过来推动技术的发展。4.从发挥功能角度看,大学将变得更加直接介入或参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事务。很多事不像原来体力生产的时候,现在社会发生的变化,知识含量越来越强,也需要大学的参与。而大学要交出有用的人,又必须在这些实际事务当中进行科学研究、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教学与科研、教学与参与社会服务、理论研究与实际探索之间的界限我想会越来越模糊。所以说,我希望尽管我们要求学生好好学习,但是学生的参与实际活动的时候也不要限制,他会获取到更多对未来有用的发展能力。.大学评价方式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和社会各界的参与。社会发展对大学演变的
46、驱动越来越直接,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大学评价方式在改变。评估不再致力于打分、评优,而是详细描述大学成功与欠缺之处,知道你成功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改进的地方,这些促进大学的发展。(三)如何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就是内涵式发展。十六大以来,这十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我们还在树立信心,十年来高校教师发展情况,教职工人数从130万到220万人了,但是好在优化了。专任教师占学校教职工比例,由过去十年前的47.4%升至63.2%,也就是说行政其他人员、辅助人员减少了,教师在增加。另外,这几年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到大幅增长,现在本、高职2011年的在校人数已经是千万计了。谈谈我的理解
47、,大学的内涵式发展首先应该是有质量的发展才是内涵式发展,但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就是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质和量是统一的关系,我认为从大的方面应该是统一的关系,没有一定的量谈不上质。如果全国只有两所学校,北大、清华,我想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永远上不去,没有一定的量谈不上质,没有一定的量它不能体现质,而且也无法提升质,如果量少了以后,它会躺在优越的地位上,当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竞争意识才会激发活力。所以说质和量应该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当然了,量会影响到质,但是问题是怎么样保持它二者的促进关系,这是质和量的关系。我想现在中国重要的已经不是量了,因为头几年量的扩张突飞猛进,可能下一步主要是质,但
48、是提高质是更困难的,量是容易扩张的,质是更加困难。因为我们面临着很多制度性,我前头说了,比如提高教师的水平,提高教师的水平就得有淘汰,但是没有这种办法,美国是采取什么,如果说第七年你没评上职称,你自己就得走人,这样就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水平,但在我们这里没办法。那怎么办?现在就只好都互相挖人,我把你更好的挖来,只好采取这种方式,然后现有的人先存着再说。下一步,我想有没有改革措施?现在反正有社会保障了,有社会保障了怎么来增强活力,这也是面临的严峻的问题。.大学内涵式发展应该是有特色的发展。都想变成北大、清华,这可能吗?这根本不可能,全国人民都考北大、清华去,那不开玩笑嘛。我到美国去我就发现,中国人
49、对哈佛大学的崇拜要超过美国人对哈佛大学的崇拜,哈佛是美国好学校当中的一个,而我们中国是什么的,哈佛是最好的美国大学,这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对教育,愿意当第一,让孩子能上第一的绝不上第二,不过主要还是要看孩子他适合什么。这面临一个特色教育,学校要基于自己的传统、环境和条件,积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我在北师大的时候,当时有人提出来,有些领导就提出来要多上几个小语种,因为面临国际化,我当时就顶着,我当时就管这事,北师大是培养教师的,弄那么多小语种干什么?扩大了规模,但是质量能上去吗?跟自己的特色相差很远。同样我来到北外以后,也是如此,那天有人建议我开艺术专业,类似艺术传播、影视理论的,我说北外太小,也没有这个基础,没法上。而且北外现有的,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它也设立了法学院、国际上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以及新闻专业,确实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