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14245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研究综述 毛柳燕(四川省双流县兴隆镇初级中学,610200)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急剧增多,这一群体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中的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而在目前还没有引起国家和社会的足够重视。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隔代抚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日益减少,许多农村人口为了增加收入,纷纷到城市务工。这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家庭的收入,但是由此也产生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并且日益严重。 一、 农村

2、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李永鑫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经商或者进行其他活动,而长期由长辈、亲属或者其他人代为照管的未成年人。他还由此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推出我国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南京师范大学的曹加平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8 1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他在文章中引用段程荣、周福林的数据,精确地指出我国14周岁以下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2

3、90.45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华中师范大学的陆春燕等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人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并由此推出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确数量为1981.24万人。其他还有一些定义,与以上几种观点都大同小异。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群体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年龄比较小,研究者一般将其界定为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孩子由年龄较大的祖父母一代抚养,或者由其他血缘不是很近的亲属监护抚养;这些孩子需要很强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并且在急剧扩大之中。应当看到,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深

4、入研究,留守儿童、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空巢儿童等五花八门的概念在目前的文献中均频繁地出现,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逐渐将概念统一到留守儿童上来,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在2严重的产生了躁动和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遇事偏执,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父母不理解,认为父母无能,没有给自己提供较好的经济条件。山东大学的陈恒彬通过在山东莱州发放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从有效的调查问卷中经仔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监护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导致这些孩子的成绩下降,学习效果降低;缺乏亲情的关爱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孩子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对家庭经济状况感

5、到忧虑,压力较大;受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的道德品质下降,有的甚至走向违法乱纪的道路。中央党校的张国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视角,列举了农村留守儿童以下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性格柔弱3所谓心理弹性,是指个体在遭遇逆境时,有助于其良好适应的保护性因素,个体自身因素和个体外部因素是保护性因素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选用Block&Kreman的心理弹性量表,以班级为单位,对浙江省台州市和温州市的初一初二学生进行分层随即抽样,选取其中596名自我报告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学生作为被试,经仔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留守女童的心理弹性显著高于留守男童;父亲外出的留守儿

6、童心理弹性最高,其次为双亲外出的儿童,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父母在外时间的长度成反比;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有随着与父母团聚频率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由母亲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高,由爷爷奶奶等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其次,由父亲担任照看任务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最低。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推出,双亲尤其是母亲的外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大,而且父母外出的时间越长,农村留守儿童越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凌宵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是以下一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隔代监护或者亲戚朋友监护的情况下,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谈心、交流很少,对他们

7、的思想和心理问题少有引导,虽然在物质上关爱很多,但心理慰藉普遍不足。曹加平把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归结为隔代抚养:在隔代抚养的情况下,监护人的教育观念普遍落后,由于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的精力也很有限,由此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习惯教育的缺陷;隔代抚养下的儿童,虽然得到了监护人的疼爱和呵护,但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爱和归属的需要往往处于匮乏的状态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产生孤独、寂寞、敏感、焦虑等不良情绪;亲子教育的缺失,往往导致隔代抚养下的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心理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偏差;隔代抚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其教养态度往往是保护的、溺爱的,照顾过度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

8、.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3-18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3-18 凌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忧, 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4的和忽视的、拒绝的,很容易造成儿童的任性、孤僻、冷漠、攻击、胆怯、被动、神经质和社会性低等个性特征,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倾向性。另一位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河北省东光县三中的牟汝文则认为,社会因素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为随

9、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要向城市转移,由此肯定会形成规模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信息时刻影响着留守儿童,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他在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也将家庭因素列为主要原因之一。张国举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其主要因素。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外出务工父母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与子女缺少沟通,也疏于管教,担任监护任务的监护人在精力和知识上又难以胜任教育孩子的重任,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下,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由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其次,在学校教育

10、方面,学校侧重在校时段的管理,难以估计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问题,使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矫正;第三,农村社会教育环节薄弱,教育观念落后,又难以阻隔不良社会风气对留守儿童的侵蚀,使一些留守儿童误入歧途而不能自拔。陆春燕等也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她除了谈到家庭抚养与教育方面的原因外,也从心理健康和犯罪与越轨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首先,她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亲情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在他们心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时,他们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一些不良诸如愤怒、失落、焦躁、担忧等不良情绪由此产生并长期积

11、累,使他们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倾向;其次,在犯罪与越轨问题方面,由于儿童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的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成年人给与其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但是,看管农村留守儿童的大多是他们的爷爷奶奶,他们往往照顾不到孩子心灵世界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 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 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 5的行为因此容易超越常规,产生一些极端的结果。应当说,当前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原因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

12、问题必然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缺少大量的心理学科研工作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造成了当前的研究内容缺乏统一的专门设计,各个调查自行其道,研究成果无法提供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各种基本特征,研究成果尚不能形成体系。此外,当前的研究方法比较随意,很多研究明显带有先入为主的倾向,缺少实证研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因此受到影响。 四、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凌宵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作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准备外出的时候,要先把子女的问题认真解决好,在外出期间,也要经常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子女进行沟通和联系,从心理上给与他们足够的关心;其

13、次,学校和老师要格外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较强的特点,学校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第三,基层组织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各项权利得到保证。作为农村的老师,凌霄等提出的这些措施都比较具体,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值得推广和借鉴。李永鑫等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极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首先,父母不要一位重视经济利益,要尽量减少在外时间,特别是在儿童尚处于幼年的时候,要想办法在本地就业,以免因为一时的利益影响儿童的终身发展;其次,父母要经常回家看望儿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把儿童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第三,由于照看人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

14、在心理弹性方面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所以他建议在外出时,最好由母亲留在家中担任照看子女的任务,其次时委托爷爷奶奶等,最好不要由父亲来扮演照看者的角色。李永鑫的观点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很新颖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这方面学术界应该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求找到 凌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忧, 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13-186最好的解决策略。曹加平等在分析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策略时,除了提到要重视家庭和学校的因素外,还着重阐述了利用社会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

15、童爱心服务队”的想法。他们认为,在农村中,不乏有许多受过一定教育或有一门手艺的心灵手巧的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可以把这些人组织起来,利用农闲时节,教给留守儿童们一些基本的生活、娱乐知识。此外,还可以组织起离退休的老教师,承担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农村留守儿童。陈恒彬除了提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外,阐述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子女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同时,政府要加大投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以此减少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物质因素。 通过较长时

16、间的研究,当前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原因以及解决对策都有了一定的成果,这对解决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社会问题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研究还没有全国性的调查作为支撑,各地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进行的局部研究受到技术力量的限制,规范性也不高。因此,有必要及早组织一次有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研究的专题性全国调查,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知道各地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管理工作。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陈恒彬.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莱州市400留守儿童为例,西安

17、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00-104 7 参考文献 1李永鑫,骆鹏程,谭亚梅.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05,103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闵永胜,姚本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15 陈恒彬.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以山东省莱州市400留守儿童为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6张国举,王彬竹.新农村建设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17凌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令人忧, 语文,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8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49王志红.关于农村打工族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2,510李翠英,熊英.湖南农村留守儿童行为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011周宗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