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14619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待后进生的智慧——读李镇西老师的作品有感.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善待后进生的智慧 -观看李镇西教师专业成长2有感 今天通过聆听李镇西老师教师专业成长2的讲座,我对于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更清晰和深刻的认识,仿佛许久以来困惑自己的难题豁然开朗了。 李老师认为要把转化后进生作为最好的教育科研。因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年代,每一个学校,可以说都有后进生。看一个老师的水平,就看他对后进生的态度和转化后进生的成效。在他看来,优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天才也不是学校教出来的,但是学校教育对于后进生的影响确实很大。一个名叫万同的孩子,从一个哪一科都听不懂、听不进去的学生,在李老师的耐心教育下,成为一名积极上进的孩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一位优秀老师是如何把后进生转化为积极

2、上进的学生的,同时也向我们阐明了善待后进生的智慧。 在李老师看来,对待后进生要把握几个策略:一、要相信孩子;二、要建立感情;三、要允许反复;四、要降低要求;五、集体帮助;六,鼓励为主。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后三个策略。 首先,对后进生要降低要求。 无论是在行为习惯上还是在学习上,给他们坡度,降低要求的难度,让后进生有一个适应和改进的过程,只有这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他们才会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就感的激励下才会有不断进步的动力。比如,老师对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布置背诵某篇课文的任务,而对于后进生要求能够读准确、熟练即可。这样一来,后进生没了学习上的压力,可以轻松、愉快地投入

3、到学习中去了。 其次,要靠集体的帮助。 我们总是感觉后进生的教育问题很难,尤其是在班上的后进生比较多的情况下更是觉得希望渺茫。李镇西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班上几十个同学都是我们的助手,我们应当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比如让其它同学监督、观察后进生的点滴进步,与此同时,让后进生从各种角度体会到成就感。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可采用互相结对子的办法,让优等生帮助后进生,实现“兵教兵”,既让优等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又让学生们体会到了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况且,有的时候后进生碍于面子羞于求助与老师而是问周边的同学,这样做达到了多个目的。 最后,要以鼓励为主。 我们都明白在教育中鼓励的作用是难以估

4、量的。李镇西老师采用了每个周末评比,为表现进步的同学发报喜单。那个叫万同的学生,起初什么也不学,因为他什么也听不懂,李老师不是给他讲大道理,而是换一个角度为学生考虑,让他在课上抄写小说烈火金刚,孩子被书中的故事所吸引,表面上安静下来了。达到了李老师的“先让学生坐得住,再往学习上引”的目的,然后对万同提出了“其他同学背诵,你只会朗读”的要求,极大调动了这个学生的积极性,有一次朗读课文很出色,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这样的鼓舞比老师夸奖多少句起的作用都要大。 从李镇西老师的身上,我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要想更好地关注后进生,除了有足够的爱心之外,更需要的是教育的智慧。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育学生也是如此。

5、毕竟,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某一种教育方法在某个学生身上很奏效而用在另一个学生身上却一点也不起作用,这就要求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善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探索教育的智慧,在帮助、转变后进生的同时自己跟学生一起成长!向李镇西学习什么爱心与教育读后所想到的 毫不掩饰地说,我是流着眼泪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以前也看过许多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甚至是外国的也曾涉猎,其中当然不乏优秀的作品,有的曾给我指点迷津,指引给我努力的方向;有的也曾引起心灵的震动,让我深深地思考。但是那些书大多数是枯燥的道理或者是空洞的说教,好多是硬着头皮看下去的。而这次不同,这本书拿到我手的那一

6、刻起,我再不愿放下。我被李镇西老师对教育教学的深沉的爱深深打动了,尤其是李镇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平凡但又包含着深情的故事,强烈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一边和李老师跟他的一个个鲜活的学生经历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边不停地流泪。我不禁感叹: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热爱教育的老师,世界上竟然有在学生身上投入如此多的师长。他绝对配得起“伟大的教师”这个称号,他绝对是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他和每一个学生的故事都堪比小说,但比小说更真实、更可信;他的每一篇教育手记都堪比诗歌,但比诗歌更动听、更精彩。掩卷沉思,我不禁叩问自己的心灵:我们该向李镇西学习什么?童心李镇西老师是一个很具有童心的人。他忘记自己的年龄

7、,放下自己的架子,抛弃为师的戒律,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学生之中。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和孩子们一起远足郊游,登山探险;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和孩子们一起玩碰膝盖的游戏而且乐此不疲;正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被学生扳倒在地,和学生滚作一团;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和学生周末一起包饺子,一起玩扑克牌,输者钻了他家一桌子底;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为一件小事和学生一起流泪;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他也会为一件小事和学生一起悲伤我们老师的教育对象不同于工厂工人制作的零件,一个模子铸出来,甲乙丙丁一模一样。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灵魂,有个性,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能力,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要想让学生接受我们的教育

8、,我们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而走进学生心灵的基础就是拥有童心。对于刚毕业走上讲台的老师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可能和学生还比较接近。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谁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学生拉开年龄的差距,而且是愈久愈甚。要想顺利完成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童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使自己和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脑力去思考,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多次告诫教育者:“我们必须会变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所谓“会变小孩子”就是拥有一颗童心。对此,先生有一段话很是发人深省:“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

9、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样的悲哀。他没有打着她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写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样的伤心。”李镇西老师就和陶行知先生一样拥有一颗纯洁无暇的童心,做一个合格的教师,这样的童心必不可少。 爱心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

10、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爱教育爱学生“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的典范。他说:“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该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不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地感情恩赐,不应该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而是发自肺腑地对朋友的爱。”他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做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他没有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笑眯眯的送上一张贺卡一个笔记本;课余,与学生一起聊中东和平、伊拉克战争或者贝克汉姆、周杰伦;一个学生家长为了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执意送给他一

11、篮子鸡蛋,他每天煮熟一个按时送给这个孩子;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他慷慨解囊;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他尽职尽责,感化教育,从不歧视;对于素昧平生的外地学生,他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和对方通信,解除他们生活中的烦恼,解答他们生活中的困惑,化解他们和家长的矛盾,指引他们确立人生的目标;帮助他们寻找到人生的方向李老师爱学生的事情,大大小小,不胜枚举。教育的爱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作出来的一种姿态,不是一种模式,一种手段,一种技巧。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每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学习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

12、无私的爱,力争自己也像李老师那样锻造一颗晶莹纯洁的爱心,把爱的阳光洒进教室的每一个角落,用爱的雨露滋润每一位孩子的心田。 有心 刚开始了解李镇西老师的时候,就听人说李老师是一个工作生活的有心人。读过他的著作之后,对这种评价我深信不疑。就拿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来说,洋洋数万字记述的都是他和学生交往过程中发生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他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他就一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着自己的教学生涯的每一个片断,记录着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步成长的足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83年,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因为劳累过度需要住院休息,走之前,来看望他的学生的名字他提起来如数家珍;像87年底,

13、他的爱人生过孩子学生给送来的一篮子鸡蛋;像95年,他和爱人分居两地期间,学生跑到他的宿舍吃火锅的情景,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成为了写作时的不可多得的素材。而我认为最能体现李镇西老师是有心人的事情应该是他保存的太多的文字材料,像与善良的宁玮、坚强的杨守丰等人的每一封书信;写在学生生日贺卡上的每一句祝词;当年学生做的作文和写的日记;甚至落后学生的一份检查他都原封不动地保存着,可以说,爱心与教育最感人的情感就是从那一封封书信、一篇篇习作中抒发出来的。例如,读到他写坚强女孩儿杨守丰的章节时,我流的眼泪最多,而触动我心灵的就是这个孩子写给李镇西老师的信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还有她的同学写给李老师的信中谈到

14、的她的顽强、勤奋、好学、懂事,这些都深深地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读者。这些都是他的财富,是不可多得的无法重复的财富,也许你认为这样的财富每个教师都有很多,是的,在我们每个做老师的生活中, 如李镇西老师一样,我们的身边也发生过无数感人的故事,我们的心灵也曾经被无数个精彩的瞬间而感动,可惜的是,时机最好的时候,我们并没有拿出手中的笔,把这些教学路上的珍珠串起来,等有一天我们需要这么一些珍贵的东西,想重新拾起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它们早已不知散落何处,再无迹可寻。现在想来,那将是我们多大的损失!所以,我们也要像李镇西老师那样,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搜集日常生活的各种素材,不但要找到,还要保存

15、好,不但保存起来,还要在适当的时候记录下来,在故事中重温我们教学生涯中的感人篇章,在文字中诉说我们作为老师的喜乐心情,在文字中展示我们为人师的高洁情怀。 勤 奋古今中外,关于勤奋的名言警句实在是太多太多,相信每个老师学生都能随口说些这样的句子来。勤奋的道理谁都懂,但是在自己的工作学习中能真正做到勤奋的人却不多,而李镇西老师绝对算是一个勤奋的人。按他自己的话说,从教20年,他“一直在不停地阅读”,读书“已经成了他的生存方式之一”。有人问他是从哪里得到那么多的读书时间,其实,只不过是他养成了“手不释卷”的习惯,每天晚上必须倚在床头看几十分钟的书,否则就会失眠,即使是外出开会、讲学或者旅游的当儿,他

16、也必须带上几本书,以致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成了他读书的场所。他不只是读,同时还写。最初是读书随笔,后来是一篇篇的论文,最后就是现在的20多部教育专著。这中间的跨越需要多少的精力和时间?需要多强的毅力和坚持的韧劲?而且李镇西老师他还不是专业的作家,他的正式的职业是教书,读书写书的事情还必须在业余时间完成。20年来,他读书不停,笔耕不辍。如果没有一股老黄牛般勤奋的精神,哪里会有这么多著作的诞生?或者没有今天这么有名气的李镇西也说不定。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李镇西老师为自己的工作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也许我们一辈子也难以望其项背,但是还是应该向李镇西老师学习,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向专业化发展,做一个无愧于学生信任的称职的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