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品德与生活》课中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品德与生活》课中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探索.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 谈品德与生活课中关爱单亲家庭学生教育的探索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关注生命,是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永恒主题。鲁洁教授在回归生活一文中指出:“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使人去过一种美好的生活”。教学要面向全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善待每一个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品德与生活(社会)也是感化心灵的教育场所。综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一课,涉及到家庭美满幸福、浓浓亲情主题的教材内容遍及每一个年级,现列举如下:年级单元单元主题板块主题一(上册)一你好 新学校3、学校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完成课程表三我爱我家1、我的爸爸和妈
2、妈 2、亲亲热热一家人3、让我自己来吧一(下册)二今天我当家1、上超市2、进厨房3、有人生病时4、当好小主人二(上册)一难忘的假期1、暑假中的一天(纳凉晚会)二我是中国人1、中秋节二(下册)五长大真好1、我长大了:“小实践”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三(上册)二我的家庭1、我来画棵家庭树 2、我家的故事3、家人关怀我的成长 4、欢迎来我家四(上册)二温馨一家人1、孝心献老人 2、谢谢你们,我的父母3、家庭收支知多少 4、我也会当家五(上册)一亲情树下我成长这些教材都是按照完整家庭设计教学内容的,但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教育无疑是个缺陷,甚至是一个教育的网点。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 孩子们
3、生活的环境都有着不可预测的变数,也不是没有烦恼的伊甸园。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不仅自身会有曲折,而且会因家庭的变故造成对他们正常教育的障碍。请看以下一组单亲家庭个案调查情况:一(2)班共 37人。吕懿慧: 父母离婚,由母亲在贝贝家政打工过日子;袁梦洁 :父母离婚,由母亲理发供养她读书;张云飞: 父母离婚,住在年迈的奶奶家读书;顾增祥 :3岁时父亲意外事故死亡,靠母亲做临时工维持生计;罗晓敏 :母亲不久前病逝,家里为了医治她母亲的病,落下一大笔债,还有一个弟弟还在读一年级,年迈的奶奶帮她一家烧饭。从本班数据表明,单亲家庭约占14%,这是一组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不良的家
4、庭环境中,家庭的变故在他们心理留下了阴影,最缺少的是正常家庭父母的关爱。他们整日生活在矛盾之中,时不时地为一些家庭琐事无端烦恼和焦虑。有的少言寡语,胆小怕事,自卑,不愿意和同学交往,整天生活在一个孤独的城堡里;有的自控力差,对集体漠不关心,爱说谎话,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有的在他幼小的心灵早已背上家庭沉重的包袱,他们感到自己被父母拒绝,为家庭的破裂感到羞耻;还有的走上犯罪道路虽然孩子生活的环境不是人人平等的,但在课堂上享受到的教育应该是平等的。针对以上特点,教师作为一位教学组织者、引导者,如果这类教材处理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而且可能会触景生情,往事不堪回首!那么怎样妥善处理触及这
5、些群体情感的“荒漠”地带呢?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认识规律和生活经验精心策划课堂,找准情感引发源,甚至并以此整合成鲜活的教学资源,把一本本活生生的生活教材为我所用,唤起学生心灵的激荡。真正让每一位学生在品德课堂中幸福成长。一 、把友情请进课堂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天地,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场所,更是师生交往的生活舞台。因此,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中只有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只有教材吸引学生,学生吸引教材,成为相互对话的文本,才会相得益彰,更有实效。单亲家庭的学生最缺少的是父母之爱,教师要处处关心他们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次诚恳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
6、笑,都会在他们心里激起层层浪花。如上述中的顾增祥,沉默寡言,那家庭的灾难给他留下较为清晰的痕迹;又如罗晓敏,早一个月前母亲病逝,当她给母亲送葬回来,人好像换了一个似的,以前活泼开朗的她,小小年纪经历这场打击,教室里再也听不到她银铃般的歌声啦。于是,我在上今天我当家中“有人生病时”这一节课时,罗晓敏触景生情,于是我在这一节课上发动全班学生进行募捐,我首先带头向她捐了一百元,李红红老师也捐给她五十元,更感人的还是我班学生杨汪洋的老奶奶,她听到这一消息后,也马上到学校捐给她一百元,还提出不要说出她的名字,多善良的老人啊!全班同学有送礼品的、有捐出零用钱的、有做贺卡慰问的“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这
7、样感人的场面让罗晓敏泪如雨下!从而让她感到缺了一位母亲的爱,多了三十几个同学的爱和老师的呵护,生活在一个充满友爱的班级大集体里充满生机,感到自己不幸之中又特别幸运。同时让学生们感到“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从而激发学生珍爱来之不易的生命!不难看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就是要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教化人,同时教师力求使自己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不留痕迹地引导儿童对他所面对的生活世界、生活意义进行不断地理解,建构他们的精神世界从理解走向实践,在生活中创造美好境界。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关注人身上更持久的“朴素的道德”,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让学生体悟“德性之知”,逐步养成作为一个现代人应当具有的素质。
8、二、用行动保护自尊 教科书作为连接师生活动的媒体,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课的学习,都是儿童在倾听教科书这位朋友说话的同时,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凝聚着儿童思想和情感的作品集。它既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工具,也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应该合理使用,而且要创造性地使用。现在教科书中有关家庭生活的文章,大都是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教师在讲解这类文章时,尽量从感情上给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以予照顾,用真心弥补对他们来说比较敏感的问题,给学生一片感情的蓝天,保护那颗受伤的心。如在我爱我家中“我的爸爸妈妈”、“亲亲热热一家人”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爱的主题音乐中畅谈自己感受的
9、家长给予的爱,教室里到处可见情真时的泪水,意浓时的微笑。这是,父母离异的吕懿慧伏在课桌上痛哭失声:“爸爸不要我!爸爸坏”随之袁梦洁低下了头,把头埋得很低很低,不敢正视老师和同学。于是我就走过去,轻轻搂住吕懿慧的双肩,温柔地说道:“老师知道你心里的难受,虽然爸爸不在你身边,但我们是一家人,你愿意老师和同学拥抱你吗?”孩子激动地点点头,我给了她一个最温暖的拥抱。同样我对袁梦洁也是如此,并俯下身对袁梦洁说:“你是好孩子,看你多坚强啊!好样的!”于是,更多的同学去拥抱她们,或者送她们一句话,孩子感受到了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的友爱。同时,我并以此入手,引导认识到父母虽然离异了,却还是爱着她的;爷爷奶奶更是给
10、了她许多的关爱与呵护。在这节课上,这些父母离异的孩子得到了特别多的关爱,收获着满满的幸福。同时我尽量挖掘这些特殊孩子在特定环境下长大的闪光点:独立生活能力强、特别能吃苦、爱劳动这些又成为现代养尊处优独生子女学习的榜样,并激发他们从挫折中锻炼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在逆境中奋起,以适应风云万变的大千世界。“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总是渴望能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在课堂中也需要“偏爱”!这样课堂中就把关爱转化为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个性形成的资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成功的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也应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三、让教育走出校门教育家陶行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新课程
11、源于生活,将品德课堂的空间无限扩大,以儿童生活的经验激活教材。对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教师和家长更应齐抓共管,并及时和家长联系。对教育子女确实有困难的家长,教师应给予方法上的指导,更换教育方式,使教育行之有效。张云飞:父母离婚后,长期寄养在年迈的奶奶家。有一次,在异地的妈妈偶尔带她到身边,久别重逢的母女逛公园、买新衣服、买零食,还给她零用钱。没过几天,又回到奶奶的身边,而此时此刻她的心早已飞向远方的妈妈。有一天,她找了个借口对奶奶说:“我要乘车去找妈妈。”奶奶怎么也劝不住她。她在马路上跑,根本不管迎面开来的汽车,多危险!幸亏有大家的帮助,才拦住了她,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次“找妈妈”事件后,老师就
12、及时和她的母亲取得了联系,在上中秋节一课时,邀请她的离异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明天,暂且走在一起,来到课堂现场,度过合家团圆的美好时光。让并把这件事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告诉她的母亲,并给她母亲介绍了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这一段感情危机。这样通过老师与家庭的沟通,及时发现、及时疏导,做到多种教育交融,让学生化解内心的痛苦,体验生活的真谛,使学生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放飞生活的赞歌,从而使思品课德育目标与家庭教育互相协调、优势互补。单亲家庭的孩子就象海面上行驶的一叶孤舟,在心理阴影及精神上的创伤虽然无法弥补。但对于儿童来讲,课堂学习也是一种生活,而且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在品德课上教师当好“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天使”,把这份特别的爱献给他们,把生活作为本源,使我们的品德课真实起来,与学生亲近起来,与生活接轨起来,这样的德育课堂才会更具吸引力,也真正体现品德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我们坚信,通过这样有效的教育,一定会使这些孩子避过惊涛骇浪,渡过暗礁岩石,安全抵达明净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