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22451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第19卷第4期山东建筑工程学院Vo1.19No.4旦Q些Q墨坠卫oFCTUREANDENGINEERINGDec.2OO4文章编号:10035990(2004)04002204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郭小辉,张玉坤2(1.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总院,天津300072;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摘要:通过对传统聚落的研究,发掘了传统聚落中的优秀特征,比如界域性与中心性的形成对居民心理的安全感与归属感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还有传统聚落的风水性所体现出来的朴素的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等.根据这些优秀特征,结合当代人居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现代人居环境

2、问题给予启示.关键词:聚落;人居环境;界域性;中心性;风水;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FromthetraditionalsettlementtothecurrentinhabitedenvironmentGUOXiaohui.ZHANGYukun2(1.AcademyofArchitecfualDesignandCityPlanning,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2.SchoolofArchitecture,Tianjin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Bystudy

3、ingofthetraditionalSetflemen,theexcellentcharacterofthemaleexhumed.Justastheformoftheeonfinesandthecentricityhavetheirinfluenceontheresidentssenseofsecurityandascriptionandtheintercourseofthepeople.Andthesimpleideaofecologyan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fromthefonhmofthetraditionalsettlementisfound.Bas

4、edonthis,theproblemofthecurrentinhabitedenvironmentisanalyzed,andexpecttobehelpfultothecurrentinhabitedenvironment.Keywords:settlement;inhabitedenvironment;confines;centrieity;fengshui;ecology;sustainabledevelopment聚落在辞海中解释为人聚居的地方以及村落.人聚居的地方涵盖的面很广,聚居地或是现在所讲的聚居环境都可以包含其中,而村落则是典型传统意义上的聚落.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和

5、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乡村这个原先占世界大部分人口比例的聚居形式正13趋减少,尚存的许多也加入了乡村城市化的行列.人类文明固然是发展了,然而许多文明的病症也纷纷出现,例如大城市病,居住环境中人情的谈漠等等.而且,人们居住小环境不断改善的同时又伴随着地球大环境的持续恶化.此时,回过头来看一看传统的聚落,虽然在物质上远没有现代来得丰富,然而人们在精神生活上具有更多的满足感.现在对居住环境的研究上已开始更多地重视居住者的满意程度,和对城市大环境的贡献,而非仅仅重视一些硬性的指标.为什么过去我们拥有的在社会进步的今天却失去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途径很多,本文从传统聚落的特征着手,联系现代的人居环境做一些研究

6、与探讨.1界域性聚落的形成因素有很多,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收稿日期:2OO402.一16作者简介:郭小辉(1977一),女,河北唐山人,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历史遗存的保护与开发箜塑,J龌笠:丛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23聚落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呈现着不同的形态.不同的自然环境产生山村,水乡,平地村落等不同形式的聚落,而各种社会人文需求又产生村落,乡镇,城市等各种级差的聚落.聚落形态虽各有不同,但总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研究这些共性对于发掘其优秀特征,并将之用于当今人居环境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共性之一便是聚落的界域性.聚落是人聚居的地方,人工物聚集之处与周边环境自然而然会产生一定的分界

7、,这是聚落与生俱来的界域性.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了聚居生活.从考古发掘的原始部落的遗址来看,无论是西安半坡遗址,还是临潼姜寨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其周围均有防御性壕沟,将聚落与周围环境作一定程度的隔离.这类界域是具有实际防御功能的,纯粹满足安全需求.晋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当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聚落环境便是由这山与狭小的出人口构成了天然的界域,从而与世隔绝,悠闲自在地生活.这种界域是人们出于避世目的而主动选择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聚落有着更为明确的人为界域.布朗族在建寨时首先要确定界

8、域,先是栽上许多小木桩定点,然后用茅草绳与白线将寨子围起来并使头尾相接,表示大家团结和睦地居住于此.最后建立寨门,并在寨门边栽二根木桩,象征守寨门的神.寨门一般做得较为简陋,仅是聚落象征性的出人口,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幽灵侵入聚落,是一种宗教性的防御措施.同样,草绳的坚固性很差,其围护功能也只是象征性的,重要的是明确了聚落的界域,具有神圣的约束力,人们一般不会越出此界域建房定居.在这里,草绳取代了防御性的实体围合,聚落的界域性用宗教意识体现出来.由此可见,聚落的界域由最初的实质性防御功能转化成为一种精神的需要.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界域的聚落中,彼此相识往来,关系亲密融洽,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园.聚

9、落的界域性有助于居住者加强相互间的认同感,形成友爱互助的社会关系.同时,界域的存在,使聚落从其外部环境中划分出来,成为人们所能控制的领域,使聚落更具场所性,从而给居住者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对比传统的聚落,现代人的居住环境尽管在物质条件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可人们依旧觉得缺乏安全感,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爱,漠然是城市居民普遍的态度.纽约市立大学曾作过一项研究,比较了城市与小城镇居民的行为.在某个案例中,研究者按了160家的门铃,要求借用电话.研究表明被准予进人家中使用电话的比例在小城镇比在曼哈顿平均多出二倍:曼哈顿的居民很少开门,即使做出反应,也只是通过门讲话或是通过窥视孔察看,他们对这类拜访感到很

10、不安全.以上研究说明,由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体量太大,人们无法较直接地感受到其界域.过多的人,过多的地方和过多的信息量使人们难以控制其生活的环境.许多人也许一辈子都不会相互认识,人们的行为也没有太多约束,因为缺乏与行动后果相联系的社会关系.因此,友谊减少,犯罪率的提高接踵而来,并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人性的淡漠,安全感的缺乏等恶果.2中心性聚落是由人创造与建立的,大凡人工物总有一定的秩序.中心性便是人为秩序中最为突出的一点.实体众多而复杂,并列平等则导致混乱,无中心存在,使人缺乏场所感和存在感.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原始社会的聚落形态.西安半坡遗址的聚落中央有一座规模较大的氏族公共大房子,周围四十六个小

11、房屋均面朝此房呈放射状布局.临潼姜寨遗址的建筑则分为五组,每组都以一座大房子为核心,其它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这种布局上的中心性很明显地反映着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按照血缘,宗族关系聚居的方式使得聚落形态上出现了宗祠为核心而形成的节点式的公共活动中心.尤其是一些历史较为久远的大的村落,这种结构更为复杂而具有层次,比如福建的客家围屋.聚落形态的中心性,反映出不同层次的宗族结构关系,从而使自发形成的聚落形态具有了一定的秩序.还有一些聚落中心则带有宗教的色彩.例如傣族认为村寨是个生命体,其心脏便是寨心.寨心一般位于村寨主要道路上一块较大的空地,形象较为简单,或是一块石头,周围有几根

12、木桩,或是用篱笆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围成一个土台.每年人们都要在寨心进行祭祀活动,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保护本寨的兴盛,使聚落成员免遭灾难,因而寨心具有神圣的宗教意义.此外诸如回教的清真寺,白族的本主庙,苗家的枫树图腾等,都因其神圣的宗教意义而成为聚落的宗教性中心.在聚落中更大量和普遍的则是一些日常活动交往的中心.无论是寨门,场坝空地,供人休息的凉亭还是长廊阁宇式的风雨桥等,都因为生活的需要和使用的频繁,而成为别具活力的交往中心.一段描述水口的话如是说:父老兄弟出作入息,咸会于斯,显然水口亦是聚落的日常活动中心之一.与宗族中心或宗教中心相配置的一些戏台,广场等同样成为聚落成员日常交往或从事集市贸易或举

13、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正是由于这些宗族,宗教及日常交往中心,人们对标志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容易地把握聚落的布局形态及秩序.聚落中心良好的定向作用使聚落形态具有可识别性.更为重要的是,聚落的中心性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根据诺伯格?舒尔茨的观点,人都具有向心感,从而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就易产生混乱;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因此,聚落中心不仅提供个人情绪的安全,又可在社交上提供重要的共同意识,它提供了人们交往的机会及场所,增进了成员之间的了解,从而促进友谊的形成.城市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日常的生活大多在家里便可完成而无须借助公共空间,却减少了原先频繁的接触,

14、使得友谊难以形成.一个突出的例子便是为什么老城区的人往往不愿迁入新的居住区.因为原先拥挤的环境和落后的设施客观上使得人们将日常生活融入公共交往空间,人们彼此熟悉了解并互相帮助;而新的居住区各自为政,互不往来,更别说形成友谊了.尤其是许多居住区的建设,因为经济利益的驱使而过度提高容积率,使得人们公共交往的空间愈加减少.居住空间缺少中心性和公共空间,就无法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从而使人际关系日益冷漠.现代的居住建设就应该汲取传统聚落的中心性优点,加强住区的场所性以及人们的关联性,从而形成具有归属感的居住环境.3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性2004正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保护生态环

15、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建筑界而言,为了迎接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挑战,就要加快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的设计创作,这已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历史责任.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重视人和环境的关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应的观点.古代朴素的辩证思想影响下,人们用相生,相克的观点来表达环境和人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说法,其本质应当看作是一种古代生态观的体现.儒家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道家的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都强调了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以生态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的就是返朴归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识,让生活同生命相和谐

16、,要尊重生活,维护生命,这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活,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力量相联系的生活.中国民居在天人合一哲理的影响下从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乃至取材及营造技术等均充满了朴素的生态精神.在中国传统聚落的生态精神中,充分表现了崇尚自然,引入自然的生态精神.把自然看作是人化的自然,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人化.孔子所说生生之谓易,即强调生活就是宇宙,宇宙就是生活,领略了大自然的妙处,也就领略了生命的意义.民居在选址中常在青山翠绿,秀水常流的境地中筑路通桥,相地建宅.中国传统的风水学说中有得水藏风的说法,这对选择居住环境的地址很有参考价值(图1),而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就是选址的基本原则

17、,过去很多自然村的基地的选择,往往是符合这个原则的.具有上述自然环境和相对封闭的空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和小气候,背山屏挡冬季北向寒风,面水迎来南向季风,朝阳具有良好的日照,缓坡避免淹涝之灾和保持水土,并易在农副业的多种经营下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图2).负阴抱阳的基本原则不一定要有山有水,在平原地区只要形成背靠依托,面临全局和处于主动有利地位的内向空间也属于这种格局.一层街道为一层水,一层墙屋为一层砂,门,J竖等:从传统聚落到当代人居环境25前街道即是明堂,对面屋宇即为案山(阴宅房心集).负阴抱阳的建筑布局是通过层数,层高和地坪来调整的,整幢建筑前低后高和左右翼呈环抱状也是模拟了负阴抱阳的

18、自然环境.图1风水空间模式示意图图2符合风水原则的理想居境古人对居住环境认为:人立和宅存,是辨证的统一体.在这种阴阳合成的观点下,中国民居从南到北塑造了以院落为中心和单元式的基本平面格局,即屋宇为阳(实),而院落为阴(虚).这种阴阳相成,虚实相间的院落序列空间,在密集的居住状态下较好地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解决了日照,通风,保温,隔热,反光和防噪等问题.中国民居的院落非常重视其大小与室宇的比例,院落承接阳光雨露,日月精华,纳气通风,以具有藏风聚气,通天接地的功能.院落和室内过厅穿堂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较大的气流网络,院落空间是气流集散的汇合处.比如苏州在堂屋后最小的天井名为蟹眼天井,它起

19、着良好的拔风,排风的作用.西北高原则以下沉式庭院来连接一组窑洞以沟通天地.我国传统聚落的精神内涵及其形态在许多方面均表现出其超前和现代的生态观念.当代世界大环境的迅速破坏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日益被重视,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人居的自然环境设计;运用和借鉴传统聚落的生态精神来营造一个具有良J生生态循环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化人居环境.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就为今后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的改善与创新指明了目的,方向与手段.4结语周易?系辞中有一句话:夫易,彰往而察来.研究过去方可瞻望未来.美国人类学家贝尔(H?

20、A?Bear)曾说:我们这门学科必须采纳回顾的研究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某些必要的洞察力,以便扭转现代文明的破坏性轨道.同样,在我们研究人聚环境,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今天,对过去人们聚居的地方一传统聚落进行回顾与分析无疑是必要而有益的.尽管历史在不断发展,世事变迁,人们的居住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借鉴传统聚落形态的优势特点依然可以给予我们解决现代居住环境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启示.参考文献:1陈宏,刘沛林.风水和空间模式对中国传统城市规划的影响J.城市规划,1995(4):l821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3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o.4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6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7饶小军,探索人居环境研究的新维度J,建筑,1999(6):4850.8蔡镇钰.倡导传统民居生态精神,营造跨世纪的人居环境J,城市开发,1999(5):1719,9藤井明聚落探访M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0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