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43894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部分.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之四 诊,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主要内容望、闻、问、切,四诊的定义,中医临床诊察疾病和收集疾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 望、闻、问、切 四种运用医生感官诊察疾病的手段,从整体出发,灵活运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法,详细收集各种临床资料,抓住临床特征,结合疾病的本质,准确地诊断疾病,预测预后。黑箱(表象-本质),望、闻问、切获临床信息,四诊合参,诊断辨证,目 录,第一节 望诊第二节 闻诊第三节 问诊第四节 切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象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第一节 望诊,一、全身望诊,(一)望神广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

2、狭义: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通过观察人体生命活动的整体表现来判断病情。有得神、失神、少神、假神四种情况。,望神的四种情况,有神,假神,失神,少神,一、全身望诊,(二)望色,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正常面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一、全身望诊,(二)望色,常色主色:指由禀赋所致、终生不变的色泽。,黄种人正常面色:微黄透红,明润光泽。,一、全身望诊,客色:,指受季节气候、生活和工作环境、情绪及运动等不同因素影响所致气色的短暂性改变,非疾病所致。,五色诊(病色):根据面部五色的变化诊察疾病的方法。,赤(属火):热证,青(属木):寒证、痛证、惊风、血瘀,黄(属土):湿证、虚证、黄疸,白(

3、属金):虚证、寒证、失血,黑(属水):肾虚、水饮、血瘀,肝,心,肺,脾,肾,病色,善色:明润光泽而含蓄,表示病情较轻,预后较好;恶色:晦暗枯槁而显露,表示病情较重,预后欠佳。,一、全身望诊,(1)青:主寒、痛、瘀血、惊风,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久病面色与口唇青黑者,多属于心气、心阳虚衰,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者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病人。,一、全身望诊,面色青黄(苍黄)者,可见肝郁脾虚,肝脉瘀阻。小儿眉间、鼻柱、唇周见青色,为小儿惊风。,(2)赤:主热证,满面通红(实热证),两颧红赤(虚热证),一、全身望诊,(3)黄:主脾虚、湿,萎黄:

4、脾胃气虚黄肿:脾虚湿盛,阴黄:寒湿证,阳黄:湿热证,一、全身望诊,(4)白色:主虚、寒,面色淡白无华:气血虚面色晃白:属阳虚面色苍白:亡阳、脱血夺气或阴寒内盛。,一、全身望诊,(5)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面色淡暗:肾阳虚面黑干焦:肾阴虚眼眶周围色黑:肾虚水饮或 寒湿带下。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多为瘀血久停所致。,一、全身望诊,一、全身望诊,(三)望形体,1.肥胖痰湿体质 干瘦多火体质2.浮肿 水肿证 臌胀证3.瘦瘪 恶病质 疳积证,(四)望动态,1.动静多动多为阳证,热证,实证少动多为阴证,寒证,虚证,(四)望动态,2.咳喘气粗声重,坐而仰首者多为热证,实证;喘促气短,坐而俯首多为寒证,虚证

5、。3.抽搐:主肝风内动4.偏瘫:中风偏枯证5.痿痹痹证关节肿痛,曲伸不利,麻木疼痛。痿证四肢痿软无力,行走困难。,头面,眼-神色态鼻口唇齿龈喉,耳,毛发,躯干皮肤,二、局部望诊,二、局部望诊,(一)望头面头过大、头过小先天不足。口眼歪斜中风(二)望五官眼、耳、鼻、口唇、齿龈、咽喉(三)望颈项躯体瘿瘤肝气郁结,气结痰凝羸疬痰凝或血瘀项强经气不利或热极生风鸡胸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腹部深陷久病虚弱,新病津脱腹部青筋暴露肝郁血瘀,(四)望皮肤,1.外形:水肿、鼓胀、皮肤干瘪枯槁、疳积、皮 肤甲错2.斑:斑形如锦,或红或紫,平摊于皮肤,抚之不碍手消失后不脱皮。3.疹:色红,形如米粟,稍高于皮肤,摸之有碍手

6、感,消失后脱皮。4.痈毒疔疖:丹毒、湿毒、痈、疽、疔、疖(五)望毛发,二、局部望诊,三、望排出物,1.望痰涎涕唾2.望呕吐物3.望大便4.望小便,清稀、腥味 寒证、虚证黄稠、恶臭 实证、热证,四、望小儿指纹,正常指纹:红黄相兼,隐现于风关之内。内容:观察指纹长短,颜色,浮沉三个方面。部位:分风、气、命三关。临床意义: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五、望舌,舌质:即舌体,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舌面上附着的苔状物,由胃气熏蒸而成。望舌注意事项:光线;自然伸舌;顺序:舌 尖舌中 舌根 两侧;舌苔 舌质。注意辨别染苔。,舌根,舌中,舌边,舌尖,舌诊脏腑部位分属图,心肺,肝胆,肾,

7、脾胃,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舌质淡红明润,胖瘦适中,柔软灵活;舌苔淡白均匀,干湿适中,不粘不腻,揩之不去。,病舌及主病,1.舌质舌色:淡白、红、绛、紫舌形:老嫩、胖瘦、裂纹、齿痕,五、望舌,(1)舌色,淡白:主虚证、寒证。,淡白而胖嫩(虚寒证),舌色淡白(气血不足证)淡白而瘦薄(气血两虚),五、望舌,红舌:主热证,舌红苔黄(实热证)舌红少苔(虚热证),五、望舌,绛舌:主邪热炽盛、阴虚火旺,舌绛有苔温热病热入营血,或脏腑内热炽盛;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久病阴虚火旺,或 热病后期阴液耗损。,五、望舌,青紫舌:主气血不畅,阴寒内盛舌色淡紫带青,嫩滑湿润 热毒炽盛 舌紫红、紫绛而干枯少津 瘀血阻

8、滞局部紫色斑点,五、望舌,(2)舌形,老舌:实证、热证嫩舌:虚证、寒证,五、望舌,胖舌:主虚、湿,舌淡白胖嫩,苔白水滑,多为脾肾阳虚,水湿停留;舌红绛胖大,苔黄厚腻,多是脾胃湿热,痰浊停滞;舌赤肿胀而苔黄,乃热毒壅盛,心脾有热;,五、望舌,瘦舌,舌瘦薄绛干:热盛伤阴 阴虚火旺。,舌瘦瘪淡红而嫩:心脾 两虚 气血不足,五、望舌,芒刺:主热证,舌尖心火亢盛舌中胃肠热甚舌边肝胆火盛,五、望舌,齿印:主脾虚湿盛,舌质淡嫩,边有齿痕,多为脾虚;舌体胖大,舌质淡白,苔白湿润而有齿痕,常为阳气虚弱,水湿内停。,五、望舌,2舌苔,苔色:白、黄、灰、黑苔质:厚薄、腐腻、润燥,五、望舌,(1)苔质,薄苔:主表证,

9、疾病轻浅,厚苔:主里证,外邪入里,五、望舌,润燥苔,润苔:津液未伤,燥苔津液亏耗、热盛伤津,五、望舌,腐腻苔,腻苔主湿浊、痰饮、湿温,腐苔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五、望舌,(2)苔色:白苔:主表证,寒证,苔薄白为病邪在表;苔白而厚,主湿浊内盛,或 寒湿痰饮;苔白滑黏腻多主痰湿;苔白厚燥裂,可见于湿温病邪热炽盛,暴伤 津液。,五、望舌,黄苔:主热证,薄黄苔常为风热在表;苔黄黏腻,为湿热或痰热食滞;焦黄干裂或有芒剌,为里热盛极,耗伤气阴。,五、望舌,望舌的意义,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别病邪性质推断病情进退,舌质 正气 舌苔 邪气,第二节闻诊(听、嗅),一、听声音,1.声音实证、热证声音重浊而粗、

10、高亢洪亮、烦躁多言虚证、寒证声音轻清,细小低弱,静 默懒言新病声音重浊、嘶哑久病声音轻清、体弱,2.语言,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热扰心神郑语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心气大伤,精神错乱独语神志不清,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心气不足,痰气郁结狂言精神错乱,语无伦次,不避亲疏。痰火扰心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中风证,一、听声音,呼吸,呼吸声高气粗而促,多为实证和热证;呼吸声低气微而慢,多为虚证和寒证。喘:实病邪壅塞肺气 虚肾虚不纳气或肺气虚衰。哮:有冷热之别。,一、听声音,咳嗽,暴咳声哑为肺实;咳声低弱而少气,或久咳音哑,多为虚证。外感病多咳声重浊;小儿咳

11、嗽阵发,连声不绝,终止时作鹭鸶叫声,为百日咳;小儿咳声嘶哑,如犬吠,可见于白喉。,一、听声音,呕吐,虚证或寒证,呕吐来势徐缓,呕声低微无力;实证或热证,呕吐来势较猛,响亮有力。,一、听声音,呃逆,虚寒者,呃声低沉而长,气弱无力;实热者,呃声频发,高亢而短,响而有力;新病呃逆,声响有力,多因邪客于胃;久病呃逆不绝,声低气怯,多为胃气衰败征兆。,一、听声音,二、嗅气味,1.口气2.汗气3.痰涕气味4.二便气味5.经带气味,一般而言,各种排泄物与分泌物,凡有恶臭者多属实证、热证;凡带腥味者多属虚证、寒证。,第三节 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了解疾病的起始、发展及治疗经过、

12、现在症状和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倶当辩,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一、问寒热,寒恶寒和畏寒。恶寒:自觉怕冷,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 觉寒冷者。畏寒:久病体弱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取 暖,可以缓解者。热实热和虚热。实热:机体受外邪侵袭,体温升高者。虚热:患者阴阳、气血不足引起发热,兼见其他虚证症。,恶寒发热 表证(表寒 表热)但寒不热 里寒证(实寒 虚寒)但热不寒 里热证(实热 虚热)寒热往来 半表半里证,一、问寒热,二、问汗,表证辨汗无汗为外

13、感风寒;有汗为外感风热或表虚证。里证辨汗自汗,汗出不已,动则加重,多为气虚,阳虚所致。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为阴虚内热所致。局部辨汗头汗,阳热或湿热。半身汗出,痰湿或风湿阻滞,或中风。手足心汗出,脾胃湿热或阴经郁热。,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新病疼痛,痛势剧烈,持续不解而拒按实证。久病疼痛,痛势较轻,时痛时止而喜按虚证。胀痛,痛处不定气滞。刺痛,痛处固定瘀血。冷痛寒 灼痛热 重痛湿 游走痛风 酸痛湿阻或肾虚,(2)疼痛部位,头痛太阳经头痛痛连项背。阳明经头痛痛在前额或连及眉棱骨。少阳经头痛痛在两颞或太阳穴附近。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脑齿。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

14、牵引头角。,三、问疼痛,四肢痛(多见于痹证):游走痛风胜(行痹);剧痛喜暖寒胜(痛痹);重着而痛湿胜(着痹,湿痹);红肿热痛热胜(热痹),三、问疼痛,四、问饮食口味,1.食欲和食量2.口渴和饮水3.口味,五、问睡眠,失眠 实证:邪气内扰,气机失 调,痰热食滞 虚证: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嗜睡 虚证:阳虚阴盛、气血不足 实证:痰湿内盛,困扰心神,六、问二便,问小便小便色黄而短少者热证。尿白而清长寒证。,问大便,便秘 久病、老人、孕妇或产后便秘多属虚证。新病便秘、腹胀、发热多见于实热证。,六、问二便,泄泻 大便清稀如水或兼有恶寒发热者,为外感寒湿。大便黄褐、热臭、肛门灼热为湿热。大便酸臭为食滞。久泻

15、不止,腹胀纳呆,面色萎黄为脾虚。黎明前腹泻为脾肾阳虚。腹痛即泻,泻后痛不减为肝郁犯脾。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痢疾。,七、问小儿及妇女,问小儿 2.问妇女 月经 带下,第四节 切诊,用手和指端触觉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的检查方法。切脉(桡动脉)按诊,(一)影响脉象的外源性因素,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平脉的生理变异 四季气候:平脉相应四时气候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性别:性别不同,则体质有差异,

16、脉象亦不同。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妇女婚后妊娠,脉常见滑数而冲和。,年龄:年龄越小,脉搏越快,婴儿每分钟脉搏120次;五、六岁的幼儿,每分钟脉搏90-110次;年龄渐长则脉象渐和缓。青年体壮脉搏有力;老人气血虚弱,精力渐衰,脉搏较弱。儿童脉象较软,老人脉多弦硬。,体格: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情志: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劳逸: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人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饮食

17、:饭后,酒后脉多数而有力;饥饿时脉象稍缓而无力。此外,有一些人,脉不见于寸口,而从尺部斜向手背,名叫斜飞脉;若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名叫反关脉。,地理环境:南方地处低下、气候偏温、空气湿润,人体肌腠缓疏,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紧缩,故脉多表现沉实。,西医也“号脉”,(二)脉诊的部位和方法,早期的切脉方法比较复杂,要切按头颈、手、足等多处部位的脉动。以后逐渐简化为只切按手腕部的脉搏,称为“寸口”诊法。在这短短寸许长的脉动部位上,古代医家做足了文章。他们将腕横纹向上约一寸长的这段动脉分成了“寸、关、尺”三部。,1、部位,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臂与心脏近同一水平线

18、上,手掌心向上,前臂平放。,环境要安静,诊脉时间不少于一分钟,(1)体位 病人的体位是正坐或仰卧,腕关节下垫一松软的脉枕。(2)平臂 无论正坐或仰卧位,前臂应自然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3)时间 诊脉最理想的时间是清晨,实则不必为拘,随时可诊。,2、诊脉方法,(4)布指:中指定关:即先用中指在高骨内侧下方定关位,再以食指在关前定寸位,以无名指在关后定尺位。,(5)指力指法,轻手循之曰“举”(即用较轻的力触按至皮肤),称为“举法”,又称“浮取”、“轻取”。重手取之曰“按”(即用较重的力触按至筋骨),称为“按法”,又称“沉取”、“重取”。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即用不轻

19、不重的触按至肌肉),称为“寻法”,又称“中取”。,(6)调息(平息),即调息切脉 以息计数,一呼一吸,名为一息,正常情况下,一息脉跳四次。,(三)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内经记载脉象21种,我国最早的脉学专书脉经提出24种脉象,宋崔嘉彦脉诀增补革、牢二脉,濒湖脉学增长脉,提出27种,李士材的诊家正眼又增加疾脉,故近代多从28种脉论述。(景岳全书16种最少)。,左手心肝肾右手肺脾命,运用三种指力:先浮取(举)再重取(按)后中取(寻)寸关尺三步,每部有浮中沉三候,三部九侯。,正常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至,来去从容,和缓有力,节律均匀。,常见脉象,常见病脉及主病,浮脉脉象:轻取即得

20、,如水上浮木。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 表浅。主病:表证。有力为表实证,无力为表虚证。,浮,中,沉,常见脉象,脉象:重按始得,如石沉水底。特点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沉。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证,无力为里虚证。,沉脉,浮,中,沉,常见脉象,脉象:一息脉来不足四至。特点是脉搏次数少。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迟脉,常见脉象,脉象:一息脉来五至以上。特点是脉搏次数多。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数脉,常见脉象,脉象:脉来坚实,三脉有力,来去俱盛。主病:实证。,实脉,常见脉象,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特点是 如珠走盘。主病:痰饮、食积、实热。,滑脉,常见脉象,脉象:脉细行迟,往来艰涩不畅,

21、如 轻刀刮竹。主病:气滞血瘀、痰食内停有力;精伤、血少无力。,涩脉,常见脉象,脉象:端直如长,如按琴弦。特点是 脉的硬度较强。主病:肝胆病,诸痛、痰饮。,弦脉,常见脉象,脉象:举之无力,按之空虚,应指软 弱。主病:虚证。,虚脉,常见脉象,脉象: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特点是脉 窄、幅度小。主病:诸虚劳损,湿证。,细脉,常见脉象,脉象:脉来缓中时止(止无定数)。主病: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结脉,常见脉象,代脉,脉象:脉来缓慢而止有规则(止有定 数)。主病:脏气衰微,痹证,痛证,惊 恐,跌扑损伤。,常见病脉与主病,从脉的深浅分 浮脉-主表证 沉脉-主里证 从速率分 迟脉-主寒证 数脉-主热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