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645600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6.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_图文.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讲,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2,本 讲 纲 要,重点问题,个体发展的含义与一般特征,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化,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个体发展(individual development),含义: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身心)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与阶段,认知过程,生物过程,社会情感过程,婴儿期(0-2),儿童早期(3-5),儿童中后期(6-11),青春期(12-22),成年早期,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从认识客

2、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个体发展成熟的表现,两种发展观对比:,图(1),以智力的发展为例,发展的特征(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取代了旧质要素而占据优势地位,发生质的“飞跃”,表现出间断现象而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但是,后一阶段的发展总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而且萌发了下一阶段的新质。,正常情况下,个体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如个体动作的发展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发展的特征(二)-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图例,

3、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图 3);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图3)。从总体发展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再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开始出现下降。,发展的特征(三)-不平衡性,图例,图(3),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 动作机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印刻效

4、应,尽管一个正常儿童的发展总是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的个体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例如,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性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开窍较晚。,发展的特征(四)-差异性,对教育活动的启示,适时开发循序渐进,及时施教早期开发,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育原则,考虑年龄特征 实施一贯教育,学生的认知发展及教育含义,引言:怎样对6岁儿童和14岁儿童解释“圆”或“球”这些概念?是使用文字、图片还是例子?年幼儿童和年长儿童理解这些概念上存在哪些差异?对这些问题的

5、解答,主要涉及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及其转变,而这些转变,在教育心理学上就称为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的含义,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识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改变的历程。(张春兴)按照皮亚杰的观点,认知发展等同于智力发展。,学习的目标,阐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总结皮亚杰理论对不同年龄学生的教学启发,皮亚杰的简介,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认知发展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专家。皮亚杰一生著述极多,出版了近50本著作,发表了200多篇论文。其一生致力于个体认识发生发展的研究(认识论研究

6、),创立了“发生认识论”;而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也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理论。,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心理结构既有量变,又有质变。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知识的主动建构 人之所以有各种活动,特别是认识活动,是由于人具有理解客观世界和满足好奇心的内在欲望,即人类具有一类探究世界的内部动机。皮亚杰相信,儿童对周围世界的探索活动,是由各种内部动

7、机所驱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信念源自达尔文的观点,即生物体适应环境。人类使用自己智慧以适应自身所处环境;换言之,为了生存,人类凭借智慧去发现世界的运作方式或预测事件的发生。,基本概念,基本概念的解释,图式:存在在头脑中组织并理解信息的概念或构架。同化:儿童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体系结合的心理过程。顺应:儿童调整自己以适应新信息的心理过程。组织:将孤立行为集合为高级的、运转更为顺畅的认知系统;将各项集合或划为不同类别。组织的运用能够改善长时记忆。平衡:被皮亚杰用来解释思维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机制。即,企图理解世界认知冲突思维平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认知的发展

8、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婴儿最初的动作没有目的。在婴儿的动作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产生了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思维开始萌芽。婴儿最初分不清自我与客体,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存在。直到一周岁左右,儿童才会表现出将眼前消失的物体仍然视为存在,这就是皮亚杰所谓的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测试,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各种感觉运动图式开始内化,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语言频繁应用,但是不能表达抽象的概念。认知活动不局限于感知活动,但此阶段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不可以逆转、自我中心的、只能反映静止状态,且推理不合逻辑。,守恒性测试,

9、三山实验,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无一例外地认为别人在另一个角度看到的沙丘和自己所站的角度看到的沙丘是一样的!。,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认知结构中具有的抽象概念儿童能够同时考虑到问题的多个维度,守恒观念形成。其思维表现为多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反映事物的转化过程,能凭借具体形象的支持进行逻辑推理。,具体运算阶段:个体守恒发展,个体守恒发展(续),形式运算阶段(11-15),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其思维最大特点是

10、已经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加以区分,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他们可以想象尚未成为现实的种种可能,相信演绎得到的推论,使认识指向未来。由于形式运算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因而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才能真正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才能进行假设检验、推理论证以及科学思考。,认知发展阶段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知发展阶段是普遍存在的,其顺序不可改变。但其快慢在不同个体身上表现不同,思维越是发展到高级阶段,个体差异越大。不同学科领域所表现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特点可能会有不同。研究表明,自然科学领域形式运算思维出现较早,而社会科学领域发展较为缓慢。,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即指受遗传程序控制的主体(

11、主要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2、经验,就是个体与外界物质环境接触而获得的一类认知。皮亚杰对经验作出区分:一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二是逻辑数理经验,它发端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产生于主体对客体施加的动作及其协调。3、社会环境,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语言,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4、练习,主要涉及“平衡化”,是认知发展的最基本因素,以此来阐明发展的动力机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1采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强调,儿童主动寻求答案时,学习效果最佳。因此主张要充分尊重学生和激发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创设情境,将课堂变成探索和发展之地;鼓励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

1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2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皮亚杰从思维和语言两方面进行研究,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而是具有同成人有质的差异的独特心理结构的个体。思维方面,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且常常是通过命题思维,而儿童就不同。言语方面,成人的言语具有稳定性、社会性、逻辑性和交流性,而儿童就不完全如此。儿童在感知运动末期,才出现了言语的萌芽。到前运算阶段,开始以象征的方式使用语言,并出现自我中心的语言。儿童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逐渐向成人一样去使用语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儿童的确不是“小大人”,他们无论在思维上、语言上,都与成人有质的差异。而

13、且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也有质的差异。因此,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形成儿童智力的、道德的推理能力。问题就在于发现最合适的方法和环境去帮助儿童构成他自己的力量。,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3、教育要遵循儿童的智力发展的顺序儿童的智力发展不仅仅是渐进的,而且是遵循一定顺序,每个阶段之间是不可逾越的、不可颠倒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展的条件。因此,教育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4、教育可以适度促进发展虽然四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不可逾越和颠倒的,但通过增加适当的环境刺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发展的进程。,学生的人格发展与社会化,引言:你了解自己所处社会的行为要求、道德规

14、范、价值观念吗?你了解自己的父母、教师、同学和朋友吗?你了解自己吗?你在做出重大人生抉择时,受谁的影响最大呢?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与个体社会化过程密切相关。,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作为班主任,李老师发现班上有些学生很特殊:小明学习成绩虽好,但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小红表现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喜欢寻根究底,有时会给任课教师带来很多教学麻烦;小平成绩一般,但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满;小军做事退缩,缺乏自信心,不善于表现自我;小力由于父母放弃管教,整天在游戏机房玩耍而不上课。,质疑?,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认为小明没有朋友的可能原因来自哪些方面?如何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你将如何引导小红的探索行

15、为?你如何使小平正确认识自我?你如何帮小军树立自信心?你如何与小力的父母沟通,使他重新回到课堂?,学习的目标,理解人格的含义描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主要阶段,列举该理论的教学含义。解释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阐述自我意识、教师和同伴对个体社会和情感发展的影响作用。,人格的含义,人格(personality):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W.Misehel,1980)。,人格的含义,英语中的personality 一词源于拉丁文,本意是指面具,即演戏时应剧情需要所画的脸谱,它表现剧中人物的角色和身份。把面具指义为人格,实际上包含着二层意思:一是指个人在生活舞

16、台上表演出的各种行为,即公开的自我;二是指个人蕴藏于内的特点,即被遮蔽起来的真实的自我。1、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2、人格更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3、人格是一种蕴含于中,形诸于外的统一体,人格的含义,如果把个性理解为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的、独特的整体特性,那么个性与人格即为同义词。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个性是指人的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仅表达人格的独特性,但人格还有整体性的特点。个性是相对于共性(generality)而言,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人格只对人而言,人格特征既有个人所独有的,也有与他人相似的或共同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ri

17、k Homburger Erikson,19021982),一名美国精神分析医生,也是当时最有名望的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发展理论。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从情绪、道德和人际关系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人性发展。因此,埃里克森的这一理论又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理论的主要观点,儿童的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几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的成熟和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成功而合理地解决危机,将形成积极、健全的人格特征,反之向消极方向发展。,人格发展的八阶段,信任感与不信任感(0-1.5岁)

18、,信任感使人对周围世界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是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基础。这种信任感是在出生头两年发展起来的。婴儿最迫切需要的是父母的爱护。这个阶段的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之间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如果说前一阶段还处在依赖性较强的阶段,那么这个阶段的儿童就要学会许多动作,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许多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不愿他人干预。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对发展其想象力与自由地参与活动感兴趣,儿童日益增多的语言和运动能力使他有可能把自

19、己的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的范围。另外,此阶段儿童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这是儿童进入学校掌握知识、技能的时期。儿童在这个时期第一次被赋予一些期望他们去完成的社会任务。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自我同一感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个时期儿童最主要的特点是出现了自我同一感,尝试把自己有关的各个方面统合起来,形成一个自己觉得协调一致的整体。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此阶段非常重要,其同

20、一性的发展与前几阶段任务的完成有着密切关系。,成就同一,性别同一,职业同一,自我同一,生活方式同一,人格同一,兴趣爱好同一,同一性扩散,过早自认,同一性延缓,同一性获得,同一性的发展,同一性的发展,在同一性的某些问题上,已经探索了其他有意义的选择的吗?,是 否,此人已经作出了承诺了吗?,是 否,同一性获得,同一性延缓,过早自认,同一性扩散,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这是人们解决婚姻问题和过早期家庭生活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这是人成家立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

21、沛感,避免停止感。,自我整合感对绝望感(成年晚期),这是一个人一生主要努力趋近完成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教育启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且给出了解决危机的具体办法,有助于教师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教育启示(举例),给予学龄前儿童最大的自由,允许他们自行选择参与的活动;鼓励儿童和同伴进行社会化游戏,并勇于承担责任;为儿童树立榜样,提供条件,使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儿童规避失败,赢得成功。小学生正处在第四阶段,即变得勤奋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对于教师来将,重要的是培

22、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应该坚定地使学生学有成效,但不要过分苛求。初中与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应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他们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自我意识的涵义,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结果,同时它的形成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个体社会化的进程。自我意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主观的我,即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者;另一个是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我。具体来说,个体的自我意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三种心理

23、成分构成。这三种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自我意识。,自我的成分与发展阶段,生理自我(0-3),社会自我(3岁以后),心理自我(青春期萌芽),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般来说,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知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其需要、动机、能力等其他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自己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也就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情绪体验。例如,自尊、自信、自卑、自责、成功感或挫败感等都是种种自我体验,自我体验反映了主体的我的需

24、要与客体的我现实之间的关系,如果客体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需要就会产生肯定的自我体验,为自我满足;否则就会产生否定的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控制又表现为发动和抑制)。,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的自我(1-3):社会的自我(3岁以后):心理的自我(青春期萌芽发展):,生理的自我(1-3),是靠活动、接触,通过大脑神经活动的分化抑制过程才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躯体自我意识。表现:开始将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并在与人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活动能力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评价。,社会的自我(3岁以后),社会自我(social self-conc

25、ept)是个体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担任的各种社会角色的知觉,包括对各种角色关系、角色地位、角色技能和角色体验的认知和评价。正式在与外界事物或他人交往中,通过与他人打交道,逐步建立。,心理的自我,随着认识能力的不断提高,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从过去一切随成人尤其是随家长的观点和做法,表现出青年人的独立感、自我理想,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在看法和行为上带有浓厚的自主的个人色彩。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发展是与他的心理自我发展是否完善密切相关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的影响,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的发展方向。自我调控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影响人格发展的社

26、会因素,家庭的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思考题目,你或你的学生现在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哪一阶段?你是否了解自己?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自己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如何借助父母或同伴的力量,帮助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建立自信心?,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教育,引言:个别差异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包括认知、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我们主要讨论学生的认知(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及其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差异,在我们周围的学生中,你会发现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喜欢听教师讲,而有的学生喜欢自己看书,还有的学生喜欢凡事都动手操作一下,但是成绩的高低没有显著性差异;当

27、然你也会发现有的学生理解问题很快,但有的学生相对就缓慢了许多;还有男生数学、物理等学科普遍比女生强,而女生外语、语文一般优于男生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学生的认知差异导致的结果。,认知差异及其表现,学生在获得信息、作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主要表现为认知方式、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的不同。,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知觉、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中加工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认知风格的基本特点:普遍性;独特性与个体性;相对稳定性;价值中性。,认知方式的构成要素,生理要素:主要表现在学习者在进行学习时对时间节律以及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包括认知过程中归类

28、的宽窄、信息的继时加工与同时加工、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差异等。社会性要素:包括个体在独立学习与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特征。,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雷诺等),认知方式的主要差异(国外研究),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沉思型和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辐合型与发散型,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研究这种认知方式最有名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在二战期间对飞行员的研究。场独立性者对客观事物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场依存性者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依赖于外在的参照,难以摆脱外在因素的影响。,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场

29、依存性与场独立性这两种认知方式与学习有密切相关。场依存性者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其学习的努力程度往往受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场独立性者在内在动机作用下学习,时常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这两类学生对教学方法也有不同偏好,场独立学生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场独立的教师喜欢演讲,而场依存的教师喜欢与学生进行相互作用。如果教师和学生的风格相同,教学效果就会好些。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场独立的学生倾向于选择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场依存学生则倾向于选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沉思型和冲动型,美国心理学家卡根运用匹配相似图形方式进行研究。反映了个体信息加工、形成架设和解

30、决问题的速度和准确性。冲动型思维的学生反应快,但错误多;而反思型的学生反应慢,但错误少。,沉思型和冲动型,反思型学生适于细节分析,冲动型学生适于整体把握。与冲动型学生相比,反思型的学生表现出更成熟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更多地提出不同的假设。而且反思型的学生能较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忍受延迟满足,更易于对自己的回答做出解释。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各有优缺点,各有所长。研究表明,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可以进行取长补短。,整体型与序列型(英帕斯克),采取整体性策略的学生在从事学习任务时,倾向于对整个问题将涉及到的各个子问题的层次结构以及自己要采取的方式进行预测,视野较宽。采取系列性策略的学生,把重点放在解决一系列子

31、问题上,十分重视逻辑顺序。,辐合型与发散型,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辐合型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为搜索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指向一个方向,逐步缩小解答范围,直到找到最正确的答案。发散型与之相反。,认知风格差异与教学(帕斯克的研究),有关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认知方式的匹配实验。他先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认知类型,然后让学生学习两种不同的材料,一种材料适合于整体型加工方式的学生,另一种适合于序列型加工方式的学生。结果是当学习材料与学生认知方式相匹配时,学习效果好;反之,当学习材料与学生认知方式不匹配时,学生学习一般都不及格。,认知风格差异与教学,开展认知风格检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摆脱传统观念的影

32、响,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于学生自己偏好的学习风格来学习的机会重视认知风格互补,促进学生良性发展,智力的个体差异(认知能力的差异),智力:解决问题并从经验中学习与适应的能力。智力的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量的差异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质的差异主要指个体的智力构成成分的差异。,智力差异的早期研究,比纳西蒙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韦克斯勒量表等比率智商:IQ(intelligence quotient)=心理年龄MA(mental age)/生理年龄(chronological age)x 离差智商:Deviation IQ 10015Z=100+15(X-M)/S,智力

33、差异的早期研究,图解:IQ得分与正态曲线近似,大多数人得分处在分数的中段,极高和极低的分数十分罕见略高于三分之二的分数位于84-116分之间,50人中仅有人超过132,低于68分在50人中也仅有人,智力差异与成就,一般而言,儿童的智商越高,学习成绩越好,将来接受教育的水平就可能越高。反之,智商越低,学习成绩就可能越差。儿童的智力水平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数量,而且也影响他们的学习质量。有关研究表明:IQ在30以下没有学习的可能;IQ在5070之间是可教育者;110是中学学力线;大学毕业120,博士学位130。110以上,越高,学习越轻松,学习成绩优秀的可能性越大。智力影响、制约学习深度、广度和速度

34、。智力与学业之间的相关和具体阶段有关,小学阶段为至,在中学阶段为至,在大学阶段为至。,智力对学习的影响与学科的性质有密切关系:阅读、作文等成绩与智商的相关最高(中学阶段为0.6至0.7),数学和自然科学次之(约为0.4-0.5),写字、手工、图画和体育的成绩与智商的相关最低(约为0.2)。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等。总体水平上,男女智力大致相当,但男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从智力结构上看,男女存在性别差异,各有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智力测量的使用与误用,智力测验是一个工具,其有效性决定使用者的知识、技巧和使用的正确性。在现实生活中,心理测验可能被应

35、用于正面的意图,也可能被滥用。,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改革教学,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教学组织形式:包括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教学方法:如掌握学习教学手段:如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等但这些形式有利有弊,应谨慎而行。,智力的类型差异,对于智力的构成,一般认为智力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很多心理学家有自己的看法,有代表性的观点:斯腾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萨罗耶/梅耶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等。,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分析、判断、评价、比较和对照的能力,创造、设计、发明、创作和想象能力,使用、

36、应用、执行及实践能力,人际,内省,多元智力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倡议,认为心理能力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种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和自然智力等。他的智力理论扩大了传统智力的观念,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深远意义。,言语,逻辑数理,音乐,身体运动,空间,自然,情绪智力理论(戈尔曼),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美国耶鲁大学的萨洛耶(Salove)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梅耶(Mayer)五种情绪能力: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自身情绪

37、的能力;自我激励;认识他人的情绪;人际关系的管理。示例:抗拒诱惑实验,不同智力理论对比,加德纳,斯腾伯格,萨罗耶/梅耶,语言/数学,分析性,空间/运动/音乐,创造性,人际/个体自省,实践性,自然观察,情绪,教育启示,某个领域中的表现并不能说明在其他领域中也会有类似的表现。教师必须避免将学生分为聪明和和不聪明的。示例:光谱计划课程,根本的出发点每个学生都有潜力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培养自身的优势。通过提供一个学习背景,从中更清楚地发现并儿童的优、缺点,实现取长补短的目的。,认知结构的差异,认知结构:个体的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每个学生的知识内容和组织方式都是不同的,因此构成了不同的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是认知结构的三个主要特征,本讲思考题,一、名词解释认知风格多元智力理论 认知结构二、简述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与教育对策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教育启示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及教育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