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47731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宜良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 前 言根据2010年7月30日云南省中低产田地改造综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上报2010年度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的通知(云中低改办发201031号)文件精神及2010年8月25日昆明市中低改办相关通知要求,结合宜良实际情况,编制本项目建议书。一、编制依据 本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为:昆明市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建设要求、宜良县中低产田(地)改造(2009-2020)规划、宜良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及其他相关基础资料。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确保粮食安全

2、、增加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根本要求;以小工程、大规模、高效益为突破口,坚持治水、改土并重,工程措施和农艺科技措施相结合,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将中低产田(地)改造成为“田成方、渠成网、路相连、树成荫”,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为项目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三、项目区选择按照“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分项负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各记其功、效益显著”的原则,以田、地、水、路、林综合配套的创新发展思路,突出“科学统筹资金,在使用性质和管理渠道上不变”的前提下,树立项目整合和资金整合的典型

3、,确定拟建宜良县201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在宜良县北古城镇架格水库灌区,辖车田、木龙、南冲、安南4个村委会。该项目整合了架格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烟水综合配套项目。四、项目区基本概况拟建宜良县201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区位于宜良县城东北面,距宜良县城23公里,距北古城镇政府所在集镇14公里,东面与石林县石林镇接壤,规划项目区地势南高北低,区域内南北最大纵距为10km ,东西最大横距6km,受益为车田、木龙、南冲、安南4个村委会,22个村小组,3000户,人口11500人,有耕地38500亩,其中水田6500亩,旱地32000亩。区内海拔高程1845米-1555米,属珠江水系南

4、盘江流域,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气温、土温变幅不大,具有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雨潮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气候长,早午温差大,年降雨量多集中在5月下旬至于10月期间,根据宜良气象站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911.2mm ,占全年降雨量的86%,冬季受寒冷气流影响,干燥少雨,降雨量占全年的14%,且光照少,气温低,风速加大,蒸发量增大,多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6.6,极值最高为35.6,极值最低为-6,多年平均日照数2200h;区内交通便利,宜良北古城柴石滩都是柏油路,北古城柴石滩公路穿项目区而过。宜良主要沙石料场、水泥厂都在北古城境内,建筑材料丰富。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气候条件好,

5、日照充足,适宜种植烤烟、水稻、玉米、小麦、蚕豆等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2008年区内国民经济总收入8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58元。区内水利设施现状:有总库容290万m3的架格小(一)型水库一件(正在进行除险加固工程施工,投资1000万元,目前施工进度达90%);上、下龙沟5500米;架格水库主干渠西大沟8000米;七.O隧洞1600米;东、西老青龙沟7800米,盘江边抽水站2站,总出流量2200m3/h;2010年烟水综合配套项目竣工完成投资1264万元,建成水池166座,沟渠19.036千米,安装管网31.7千米。项目区存在问题及必要性分析:项目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匀,水利

6、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水资源浪费严重,每年烤烟、玉米等经济作物均不能在最佳节令栽种,造成农经作物产量低,品质差,生产效益低,严重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之项目区二、三产业尚不发达,产业结构单一,广大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增加收入和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土地增加产出来实现,农业生产一直停留在传统农业上,农产品产量徘徊不前;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化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以上几方面因素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已建水利工程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小塘坝病险隐患多,抽水站设备老化,渠系渗漏、坍塌、淤塞严重,主、支机耕道宽度过窄、路面状况较差,部分耕地无任何水利设施,已建水利工程不能

7、充分发挥各自效益,严重制约了灌区群众生产生活。架格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虽然解决了水源工程建设难题以及烟水综合配套了一些设施,但是受投资数额的制约,还不能满足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项目区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必要。四、建设规模、内容及目标项目拟建规模2.5万亩,工程措施依据”宜蓄则蓄、宜引则引,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规划原则,主要以配套田地间的机耕路、管网、水池、水窖等工程为主,兼顾小塘坝的整治等水源建设工程进行规划布置。具体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3000亩,拟建机耕路20千米,沟渠10千米,蓄水池30座,小水窖1000座,安装管道10千米,治理小坝塘4座,更新改造抽水站4站;农艺

8、科技措施为综合配套1万亩。经过采取工程措施和农艺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后,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提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强度,广种薄收现象将得到有效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将得到合理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估算平均每亩耕地减少用工20个,增加经济收入450元。五、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编制依据:水利部颁发的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水总2002 116号),云南省水利厅、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关于下发云南省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试行)的通知(云水规计2005116号)、昆明市计委、市水利局关于试行昆明市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概(估)算费用构成及

9、计算标准的通知(昆水发200268号)、昆明市水利局关于我市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中一些问题的意见(昆水发200269号)。2、投资估算:拟建项目规划受益面积2.5万亩,按照2000元/亩的标准建设,项目估算投资5000万元,其中烟草部门(烟水综合配套项目)投资1264万元,水利部门(除险加固工程)投资1000万元,农业部门投资2736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2200万元,农艺科技措施投资400万元,其它费用136万元)。3、资金筹措:积极争取省级补助500万元,市级配套2200万元,县级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6万元。六、项目实施计划本项目计划1年完成,具体实施进度计划为:20

10、10年10月25日前完成规划;2010年12月31前完成项目勘测调查及扩大初步设计的编制;2011年2月20前完成工程招投标;2011年3月1日开工建设, 2011年6月30日竣工投入使用;2011年7-9月开展资料整编、竣工验收等工作。七、 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在省、市各级召开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会议后,为认真贯彻执行相关会议精神,全面抓好我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县委副书和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顾问组,负责组织、协调我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各项工作,并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相关单位抽调工作人员,负责处理办公室日常

11、事务,目前在岗工作人员1名,拟再充实补充3名。2009年县财政拨了5万元作为启动工作经费,宜良县中改办购置了3台计算机,1台打印复印一体机和一部电话兼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真正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健全、人员到位、经费保障,确保宜良县中低产田地改造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为了更有力的保障本项目在前期规划、勘测设计、施工管理等重要阶段性工作的顺利实施,宜良县农业局拟成立以项目法人为主体的项目管理机构宜良县201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工程建设管理组(简称项目组),负责具体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其组成人员为:组长:袁绍祥(宜良县农业局局长 高级农艺师)副组长:袁川(宜良县农业局副局长 农艺师)工程技术总工:夏禹君

12、(宜良县农业局 水利水电工程师)成员:段汝裕(专家顾问 水利水电高级工程师)张翔(宜良县水务局勘测设计队队长 水利水电工程师) 王照林(专家顾问 农艺师) 陈清华(宜良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 农艺师) 赵春梅(水利水电工程师) 张国兵(水利水电工程师)2、技术保障措施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必须加大工程实施中的技术含量,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成果,发挥专业技术人员优势,积极引导科技人员参与项目建设,对项目区农户进行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和现场示范,提高项目区农户的技术水平和素质,增加项目工程的科技含量。业务部门要认真做好项目的踏勘、设计、施工的技术指导和督促、检查、验收等一整套服务工作,保证工程按时启动,顺

13、利实施和如期完工,严格按国家、省、市规定的技术标准精心组织施工,制定建设合同和技术责任书,实行领导目标责任制和技术人员承包责任制,强化施工管理,严把技术质量关,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确保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圆满竣工;加大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实行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提高土壤肥力,推广优良品种,实行规范化种植,增施有机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使项目建设达到预定的目标。3、资金管理措施积极争取省、市专项资金,整合有关项目和资金,多方面筹集项目建设所需资金,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项目资金一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金纪律,强

14、化资金审计监督,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项目实行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坚决制止挤占、截留、挪用、串用等违纪违规的行为,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效益。4、建后管理措施拟建项目实施后,由宜良县农业局移交北古城镇人民政府管理,北古城镇政府交付给受益村委会使用,北古城镇政府负责监督。受益村委会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维护制度和措施,相关村民小组制定村规民约,规范建设工程的管理和维护,确保工程发挥长久效益。受益村委会、村小组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水池(窖)、沟渠内无淤泥、杂物,管道无阻塞、破损,机耕路上禁止堆粪草、垃圾,保持沟渠、管道、机耕路畅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理由,随意改变工程

15、设施。若发现破坏工程设施者,责令当事人按照工程设计修复,并处以15倍罚款。因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不负责任造成工程设施损坏的由村委会、村民小组自行修复。要切实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村民自觉自愿管好、维护好各种工程设施。八、 效益分析1、经济效益项目区建设前年平均亩产粮食786公斤,项目实施后年亩产粮食930公斤,亩增144公斤,按市场平均价格2.1元/公斤计算,亩可增收302元;加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蔬菜等高效农业的兴起,亩均耕地可增加经济收入4001000元,项目区人均纯收入可增加250元。2、社会效益 该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

16、带动了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项目综合运用工程、科技、农艺等措施,进行水、田地、林、路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地解决制约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问题,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提高现有耕地的产出率,对于巩固、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长期保持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确保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田实现排灌系统完善、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田间机耕道路畅通,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水平,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该项目在进

17、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通过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可以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化程度,延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吸纳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就业的空间和渠道。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维护农村稳定。该项目实施后,项目区农村经济实力增强,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为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民收入有了稳定的来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既维护了农村的稳定,又增强了党和政府的凝聚力

18、。3、生态效益该项目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提高现有耕地资源的产出率和水资源的利用率,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遏制农业生态恶化趋势,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项目采取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办法,项目区水土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推广配方施肥等措施,将使土壤理化状况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该项目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的优势,有利于统筹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效益。通过对资源的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降低资源的消耗和减少环境污染,将更加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九、 建议拟建宜良县2010年中低产田地改造示范项目符合省、市有关中低产田地改造的总体规划要求,项目区选择合理,总体思想认识高,建设目标、任务明确,建设内容具体、详实,投资合理,实施计划可操作性强,各项组织管理措施有保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中项目整合及资金整合的典范,对当前抗大旱、保民生具有重大意义,建议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实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