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5436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藏农村公路设计指南.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藏自治区交通行业指南(编号XXX-2014)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设计指南 2014-12前 言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计划的实施,西藏地区社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交通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公路建设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科学、合理地进行西藏地区农村公路设计,提高农村公路交通的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为此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农村公路处启动了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设计指南的研究制订项目,以便指导西藏农村公路的设计工作。编制工作由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农

2、村公路处、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负责完成。主编单位: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农村公路处西藏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建设管理处西安中交公路岩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起草人:冯振中 张成彬 尼玛卓玛 向毓志 田金昌 张武刚 谷志文 张敏静 任玉林 孙永香 季新友 任 勇 朱自成 王锐军陈 彬 柳 甜目 录1 总则12 总体设计23 路线64 路基125 路面226 排水247 桥涵268 隧道329 路线交叉3410 交通工程及安全设施3811 环境保护与景观4112 概预算441 总则1.1 为统一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设计,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

3、14),结合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特点,制定西藏自治区农村公路标准设计指南(以下简称指南)。1.2 本指南主要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及公路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交通部二00四年七月十二日印发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意见(交公路发2004372号)编制。1.3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西藏自治区县道、乡道、村道及通往寺庙道路的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其他矿山、林区公路可参考使用。1.4 农村公路设计应坚持“安全、经济、实用、耐久、环保、美观”的指导思想,合理选择桥涵、隧道(明棚洞)、路基防护工程、交通工程等结构形式。2 总体设计2.1 一般规定2.1.1 农村公路设计应符合当地公路网规划,综合考虑路线走廊带范围的远期社

4、会、经济发展,确定项目起讫点、主要控制点以及与之相关的公路、铁路、管线等的衔接形式。2.1.2 农村公路设计应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升级改造,减少占地,保护基本农田;着重提高路面等级,完善防护、排水、安全设施:尽量避免高填深挖,减少对沿线生态环境的损害,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生产生活质量。2.1.3 根据西藏自治区县、乡(镇)、村、寺庙分布特点,结合沿线自然地理条件、灾害分布状况,农村公路设计应基于通达、通畅两个目标。2.1.4 对于以下项目:1 未通公路2 经论证灾害难以绕避,并且治理困难或者治理费用过高应考虑以通达为建设目标。除以上两种情况应以通畅为建设目标。2.1.5 以通达为建设目标设计注

5、重以通为主,可考虑分期修建,保证路基的稳定,对小型灾害进行治理,对于难以绕避的大中型灾害考虑保通,路面采用碎石路面或砂砾路面。如外购材料运输困难,桥涵可采用半临时结构(下部结构一次到位)。具有较为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保证行车安全。2.1.6 以通畅为建设目标设计注重以畅为主,确保寿命,提高抗灾能力,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桥涵构造物完备,具有较为完善的排水工程、交通安全设施。在养护到位的前提下,实现安全、舒适的行车环境。2.1.7 农村公路建设应注重危旧桥涵改造。2.1.8 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以上地区农村公路的大、中型构造物应进行抗震设计。2.2 公路分区及其特征根据地形地貌特

6、征,公路病害(灾害)类型,水文特点,结合公路建设条件的差异,西藏地区可分为以下四个公路分区:2.2.1 高原草原草甸区1 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平缓,为平微或丘陵区,属高原草原、草甸地貌。2 主要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积雪、风吹雪也比较普遍。典型代表区域为那曲以北61道班以南的青藏公路沿线路段区域。2.2.2 高原荒漠区1 地形地貌特征地形平缓,为平微或丘陵区,属高原戈壁、荒漠地貌。2 主要的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季节性冻土和盐渍土,积雪、风吹雪比较普遍,部分区域存在沙害。该分区的典型代表为新藏公路、中尼公路沿线部分路段区域。

7、2.2.3 宽浅河谷区1 地形地貌特征地形相对平缓,河谷宽几百米至数公里,属宽浅U型河谷地貌;2 主要的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泥石流和水毁。该分区的典型代表为拉萨河、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大部分区域。2.2.4 中高山狭窄河谷区1 地形地貌特征河流下切强烈,岭谷高差巨大,岸坡高陡,属狭窄V型河谷地貌;2 主要的公路病害(灾害)及代表区域公路病害(灾害)主要为滑坡、泥石流、崩塌、雪害及水毁。该分区的典型代表为川藏线沿线大部分路段区域。2.3 设计车辆农村公路交通量较小,行驶车辆多为拖拉机、农用车、小客车、载重相对较小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和行人等。农村公路路线与路线交叉几何设计所

8、采用的设计小客车、载重车辆外廓尺寸如表2.3。表2.3 设计车辆外廓尺寸(单位:m ) 车辆类型总长总宽总高前悬轴距后悬小客车61.820.83.81.4载重汽车122.541.56.54注:自行车的外廓尺寸采用宽0.75m,高2.00m。2.4 设计速度西藏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原则上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执行。应根据各地区公路网的规划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按照公路的使用功能和远景交通量综合确定农村公路的等级。一般采用三级、四级公路两个技术等级。连接县与县、县与乡(镇)的公路采用三级公路;连接乡(镇)与乡(镇)、乡(镇)与村、村与村以及通达寺庙的公路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表2.

9、4列出农村公路的一般适宜等级。表2.4 农村公路的等级及适应情况公路等级适应的交通量 (辆/日)设计速度(km/h)预测年限(年)适宜农村公路层次三级公路200060004015县道、乡道、村道或通达寺庙3015四级公路双车道:2000 单车道:15090桥台背、涵台背、挡墙94注:表列数值以重型击实试验法为准。 当铺筑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时,其压实度应采用现行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中二级公路的规定值。2 改建或整治工程的路基,除满足压实度要求外,路基顶面弯沉值也应满足设计要求,对于路基顶面弯沉值达不到设计要求的路段应对其路床进行换填或加固处理。3 多年冻土区的隔热层路基、片块石路基的压实标准

10、,应根据现场修筑试验路段分析论证,在保证路基强度要求的前提下确定。4.2 路基防护与支挡4.2.1 一般规定1 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西藏经济发展情况等确定路基设防目标;根据水文、地质条件与设防目的等选择防护类型。2 同一条公路不同路段根据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防护等级。个别路网不完善、损毁后无法就近迂回通车的路段,地形险峻、容易发生重大不安全事故的路段等应适当提高设防等级和标准。3 设置防护工程时应查明当地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情况。计算防护工程基础的最大冲刷深度时,土层的密实程度应选用松散,并应分别采用春融水和降雨洪水进行分析,确定基础的最小埋深。4 多年冻土区、涎流冰区

11、路基宜采用干砌片石、铅丝石笼等柔性结构的防护工程,其基底不得置于高含冰量冻土层中。路基边坡防护宜采用生态防护(移铺草皮或边坡植草等)。对多年冻土区段的圬工构造物,宜采用片石混凝土结构。5 中高山狭窄河谷区的高填方段路基应设置边坡或路肩防护,沿河侧设置的浸水挡墙宜采用片石混凝土结构,临河路基的临河一侧还应根据需要设置安全设施。挖方路基段的防护工程设计应充分研究次生病害发生的可能性,根据需要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 新建公路或改建公路沿线分布的典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应进行专项勘察设计。4.2.2 挡墙结构类型、特点及适用条件挡墙结构类型、特点及适用条件类型特点结构示意图适用条件重力式挡土墙仰斜式1、

12、依靠墙身自重抵御土压力,仰斜墙背土压力较小;2、型式简单、取材容易、施工简便。3、仰斜墙背可与开挖的临时边坡相结合,减少开挖适用于墙前原有地形较为平坦的路肩、路堤和路堑等支挡工程,用于河岸防护时应采用片石混凝土结构,墙高不宜超过12m。 俯斜式1、依靠墙身自重抵御土压力,俯斜墙背土压力较大;2、型式简单、取材容易、施工简便;3、墙背填土易于压实适用于墙前原有地形陡峻的路肩、路堤支挡工程,墙高不宜超过5m。衡重式挡土墙1、利用衡重台上部填土的下压作用和全墙中心的后移,增加墙身稳定性,节约断面尺寸;2、墙面陡直,下墙背仰斜,可降低墙高,减少基础开挖适用于地面横坡陡峻的路肩墙;也可用于路堑墙(由于衡

13、重台以上有较大的容纳空间,上墙加缓冲墙后,可作为拦截崩塌落石之用兼有拦挡坠石作用),墙高不宜超过12m。衡重式路肩墙不宜用于旧路改扩建工程锚杆(索)挡墙1、由钢筋混凝土墙面(整体板壁或肋柱及挡板)和锚杆(索)组成,依靠锚固在岩层(或土层)内的锚杆(索)的水平拉力承受土压力,维持全墙平衡;2、属轻型结构,材料节省;3、基底受力甚小,基础要求不高宜用于墙高较大的岩质路堑地段,可用作抗滑挡土墙,可采用肋柱式或板壁式单级墙或多级墙,每级墙高不宜大于8m,多级墙的上、下级墙体之间应设置宽度不小于2m的平台桩板式挡土墙1、由桩、锚栓及墙面板三部分组成,它的稳定一是靠桩底端有一定入土深度后的被动土压力;二是

14、靠桩顶附近使桩保持垂直的锚栓。2、可机械化施工,施工速度快用于表土及强风化层较薄的均质岩石地基,挡土墙高度可较大,也可用于地震区的路堑或路堤支挡或滑坡等特殊地段的治理4.2.3 材料1 片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应不低于30MPa。2 寒冷地区水泥砂浆强度应不低于M7.5。3 寒冷地区水泥混凝土及片石混凝土强度应不低于C20。4.3 路基拓宽改建4.3.1 一般规定1 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根据原有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地基土的性质、不良地质的发育情况,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保证拓宽改建公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2 公路路基拓宽改建设计,应调查拟拓宽改建公路目前路基的稳定情况,并对

15、原有路基和拓宽场地进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调查、勘探和测试,查明原有路基的填料性质、含水量、密度、压实度、强度和稠度状态,查明原有路堑边坡地质情况、原有防护排水措施计边坡稳定状态。3 路基改扩建设计,应分析评价新拼接路基对原有路基沉降变形和边坡稳定的影响程度,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应保持良好的衔接,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减小拓宽路基与原有公路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防止产生纵向裂缝。4.3.2 路基拓宽改建宜采用单侧加宽方式。4.3.3 拓宽改建路堤的填料,宜选用与原有路堤相同且符合要求的填料或较原有路堤渗水性强的填料。4.3.4 拓宽原有路堤时,应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应小于1.0m

16、,当拼接宽度小于0.75m时,可采取超宽填筑或翻挖原有路基等工程措施。并宜在相应路基层位的压实度基础上提高一个百分点进行压实要求,从而尽可能减小加宽路基部分与旧路的沉降差。4.3.5 原有防护排水等构造物无明显损害、且强度及稳定性满足改建要求时,宜全部利用;若部分损坏或不满足改建要求时,可加固利用、改建或拆除重建。4.4 特殊路基4.4.1 一般规定1 特殊路基包括特殊土(岩)路基、不良地质路基和特殊条件下路基,路线应尽量予以避让。2 大型灾害无法避让时采取保通方案,中小型灾害应予以处治。3 路线通过特殊路段,应采取综合地质勘察,查明特殊地质体的性质、成因类型、规模、稳定状况及发展趋势;特殊路

17、基设计所需要的物理力学参数,宜采用原位测试的数据,并结合室内试验资料综合分析确定。4 特殊路基设计应考虑地质和环境等因素对路基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变化规律,路基病害整治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力求根治的原则,通过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因地制宜,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案和有效的工程措施。4.4.2 滑坡地段路基1 滑坡地段路基设计,应查明滑坡性质及滑坡体附近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以及滑坡的成因类型、滑坡规模与特征等,分析评价滑坡稳定状况、发展趋势和对公路工程的危害程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路基施工和运营安全。2 对规模大、性质复杂、变形缓慢以及短期内难以查明其性质的滑坡,可采取保通

18、方案。3 滑坡防治应根据滑坡类型、规模、稳定性,并结合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公路的重要程度、施工条件及其它要求,采取排水、减载、反压与支挡工程的综合治理措施。4 高边坡、特殊岩土和存在不利结构面的边坡,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避免产生工程滑坡。4.4.3 崩塌与岩堆地段路基1 崩坍与岩堆地段路基设计,应调查该地段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资料,查明已经发生的崩坍与岩堆的类型、范围、成因及对公路的危害程度,做出公路建成后崩坍与岩堆的发生或发展的预测与稳定评价,并考虑综合防治措施。2 路基设计应避免高填、深挖并远离崩坍物堆积区。对于中、小型崩塌地段,采取遮蔽、拦截、清除、加固等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

19、理。3 在岩堆地段,应根据路基类型、岩堆规模和物质组成、下伏岩土的性质和坡度、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情况等,对岩堆的稳定性进行分析。4 岩堆地段路基应采用低路堤或浅路堑,并采取稳定加固措施。4.4.4 泥石流地区路基1 泥石流地区路基设计,应查明泥石流的成因类型、规模、特征、活动规律、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2 泥石流治理应全面考虑跨(翻)越(桥梁、涵洞、过水路面、明棚洞)、排导(排导沟、渡槽、导流堤)、拦截(拦挡坝、格栅坝)以及水土保持等各项措施,做好总体规划,进行综合治理。4.4.5 软土地区路基1 应调查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按照现行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有关规定,

20、采用适宜的勘探方法进行综合勘探试验和现场原位测试,并进行统计与分析,为设计提供可靠的软土物理力学性质指标。2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基的设计包括沉降计算、稳定验算及其相应的处治方法的设计;施工中的沉降与侧向位移(稳定)观测的技术要求应作为设计内容。3 软土地基上修筑的路堤底部均宜设置透水性水平垫层,厚度以0.50m为宜。对于缺少砂砾的地区,可以将土工合成材料和砂砾垫层配合使用,以减小砂砾垫层的厚度。4 西藏地区一般软土厚度较薄,可采取换填方案进行处理。4.4.6 盐渍土地区路基1 盐渍土地区的公路,应查明沿线不同类型盐渍土的分布范围、含盐特征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等情况,根据盐渍土类型及盐渍化过程,研究和

21、分析可能产生的路基病害(溶蚀、盐胀、冻胀、翻浆),合理确定设计方案,满足路基强度和稳定性要求。2 路基应以填方路堤通过,其高度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水文地质、土质盐渍化程度、地下水毛细作用高度、盐胀深度、冻胀深度以及公路等级等因素综合确定。3 路基处理应针对土基含盐性质、盐渍化程度、当地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形和筑路材料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提高路基、路基换填、设置隔断层、改善排水条件等有效措施,保证路床处于干燥或中湿类型的稳定状态,不受盐分、水分的影响。4 路基提高的高度,应与防治措施及排水设计综合考虑。5 隔断层设置层位应高出地面和地表长期积水位,以隔断水分和盐分进入路基上层或路面基层。6

22、盐渍土地区路基必须设置完善的排水设施,并结合当地农田排、灌系统综合考虑。7 地表排水困难、地下水位较高或公路旁有农田排、灌水渠的路段,应在路基一侧或两侧设排(截)水沟,以降低地下水位或截阻农田排灌水,排(截)水沟距路基坡脚应不小于2m,沟深应低于地表1.0m以下。8 在排水困难、占地容许的路段,可设置蒸发池。4.4.7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1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设计,应查明沿线多年冻土的分布、类型、冻土层上限及水文地质等情况。在冻土沼泽、冰丘、冰椎、热融湖(塘)地段修筑路基,应详细调查其范围、规模、发生原因及发展趋势等。2 冻土沼泽(沼泽化湿地)、热融湖(塘)地段,应以路堤通过,路堤高度应高出沼泽暖

23、季积水水位加毛细水上升高度加有害冻胀高度再加0.5m,且满足保温厚度的要求,通过较大的热融湖(塘),还需考虑波浪雍水的影响。3 路基填料设计应考虑冻结层上水的发育情况及填料的冻胀敏感性,有条件时应优先采用卵石土或碎石土作填料。严禁使用塑性指数大于12,液限大于32%的细粒土,富含腐殖质的土及冻土。保温护道填料,应就地取材,可采用泥炭、草皮、塔头草或细粒土。4 按工程环境特点和工程建设不同阶段采用区段设计和场地设计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冻土的类型及年平均地温采用保护、一般保护和一般路基的设计原则。5 路基位于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可按一般路基设计;位于富冰冻土、饱冰冻土、含土冰层地段,以及冰丘、冰

24、椎、多年冻土沼泽、热融湖(塘)、地下水路堑地段,宜采用片块石通风路基。6 路基设计应与路面结构设计综合考虑,减少其路基过大变形或不均匀沉降而引起路面结构性破坏。4.4.8 风沙地区路基1 风沙地区路基设计,应调查收集当地气象、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筑路材料、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料,确定当地沙漠类型。2 在风沙地区筑路,应调查当地治沙经验,结合不同的沙漠类型和公路工程的特点,确定有利于风沙流顺畅通过的路线线位和路基横断面形式及防止路基被风沙吹蚀和积沙掩埋的工程或生物防护措施。3 风沙地区应根据不同区域沙漠地貌类型设防,在风沙流比较严重的过干沙漠地区,应按照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25、,除对路基采取防护措施外,还应在路基两侧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沙体系;对干旱沙漠地区宜采用工程和生物相结合的防护措施;对于微湿和半干旱沙地地区宜采用生物防治或生态恢复措施。4 沙漠地区路基在重点做好综合防沙设计的同时,也应注意路基填料、整体强度和稳定性问题,同时还应考虑今后养护维修和管理方便等问题。5 干旱流动沙漠地区路基可不设置边沟等排水设施,但对于有浇灌要求的路段也应考虑排水设计,宜设置宽浅形边沟和大孔径桥涵。6 风沙地区路基应以低路堤为主,填土高度应根据路堤上的风向、风速变化等情况确定,一般路堤高度宜比路基两侧50m范围内沙丘的平均高度高出0.3m2m。当路线通过高大复合型沙垄或复合型沙丘链地

26、段,路基高度以填方略大于挖方或接近平衡为宜。7 风沙地区填方路基应采用缓边坡或流线形横断面。路肩与边坡相交处宜设成圆弧形。4.4.9 雪害地段路基1 雪害地区路基设计,应调查收集当地自然地理、气象要素、灾害程度、积雪状况、风况、地质等资料,分析雪害成因,确定雪害类型,提出正确的处治方案和措施。2 雪崩调查应查清公路沿线地形地貌、雪崩类型和分布、数量和范围、雪崩的汇雪面积、雪崩的裂点位置、山体坡度、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必要时测绘汇雪面积地形图和雪崩运动路径的纵断面图。3 风吹雪路段应对汇雪面积,风雪流行程中的地形、地物、植被等情况进行调查,测定风雪流的移雪数量,冬季风力与风向及其频率和持续时间、年总降雪量、最大及平均积雪深度、冬季气温及冻融时间、风雪流的主导风向、风吹雪的类型及其危害程度等。4 在路线必须通过可能发生雪崩的路段时,可按照稳定山坡积雪,改变雪崩运动方向,减缓雪崩运动和清除积雪等原则,采用水平台阶、导雪堤(墙)、土丘、挡雪墙、防雪林带等设施;在雪崩较严重路段,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及有特殊要求的公路,也可采用防雪走廊、明洞、隧道等遮挡构造物。5 在风吹雪地段,应根据当地风雪情况及地形条件,合理设计路基横断面形式,并宜采用填方,避免或少设路堑。必要时,在工程量增加不大的情况下,可适当加宽路基。6 在平坦开阔和稳定风吹雪路段,路基应采用流线型或缓边坡路堤形式,尽量避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