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59860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方忠敬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内容。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凸显,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正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行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

2、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丰富。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以人

3、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

4、要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既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要把生态文明同其他“三大文明”相并列。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

5、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具有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正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放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前严峻。其特点是: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增加

6、,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 1、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

7、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神州6号卫星遥感监测我国的国土的沙滩、荒漠和戈壁滩面积呈增加趋势。这对于地球村的村民而言,必须面对它,正视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近50年中,我国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森林

8、覆盖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近10年来,我国耕地已减少了9000多万亩,全国不少省份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指标早已提前用完。 2、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一类至三类、四类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及水库中

9、,呈富营养状态的占46.2。全国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为5.7毫克升,为三类水质标准。公报还指出,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农村饮用水符合饮水卫生标准的比例约为66%,有34%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存在水质污染或者污染隐患。 3、大气环境的污染此起彼伏 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a,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2008年全国城市519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

10、城市21个、二级标准的城市378个、三级标准的城市113个、劣于三级的7个。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工业粉尘、地面扬尘、建筑工地尘、土壤风蚀尘等。目前我国燃煤量约1.5亿吨/a,大约有 2/3的工厂能源还在主要靠燃煤。这些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污染物。 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吸附着大量化学物质的细小悬浮颗粒被吸入人体,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夹带大量化学物质,如碳氢化合物、氢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们在阳光作用下,会形成一种刺激性的烟雾,能引起眼病、头痛、呼吸困难等。 我国SO2排放

11、量至今仍较高升,2008年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48毫克立方米,酸雨影响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40,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沙尘暴从1998年起,沙尘天气明显回升,2008年出现19次,接近60年代水平。为近50年之最,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 据UNEP最新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的上空已经被棕色云团所笼罩。它不仅能使大气能见度下降,还会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报告还指出,如果PM2.5的浓度上升20g/m3,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有约34万人死亡。我国这三个城市,均被纳入到全球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行列,并已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碳

12、排放国,黑碳主要来自农作物秸秆和煤炭等的不完全燃烧,它和二氧化碳一样会产生温室效应。 4、土壤环境污染隐患重重 我国人多地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按耕地面积计算,化肥使用量达40 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土壤和水体造成危害而设置的单位面积施用量安全上限。很多地方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致使土壤致病微生物增多。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近郊土壤环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污染的土地面积早已超过1.5亿亩,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约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且每年还在以大约15%的速度递增着。

13、这些污染土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化肥农药类有机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属类等。其中有些难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一些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地段,土壤中发现的有害物质多达近百种。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危机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与消费模式,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以较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

14、我们克服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发展的困难,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摆脱能源危机、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题中应有之义。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生态文明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5、。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在思想上正确认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发展轻保护生态转变为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并重;从生态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生态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其次,要大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强化生态危机意识,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群众的资源环境意识,促使人们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和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使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奉行的价值观;第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改变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方式

16、,调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切实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和社会道德观念,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建设生态家园成为人人参与的自觉行动。 2、转变发展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能否重视并且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有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的政绩观,充分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要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积极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17、,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要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把对干部的基本考察和政绩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政府自身考核与人民群众满意度考核统一起来,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履行职责、落实政策好的要给予奖励,对因决策失误、监管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3、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建设

18、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促使经济发屡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上来;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通过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不同层次的企业、产业共生关系,实现共享和梯级利用资源能源,把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建成高效的生产、消费体系

19、。 4、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屏障。 加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强天然森林、天然草地、天然湿地等原生植被保护,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构建以森林植被为主、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加强外来有害入侵物种防治和生物安全管理。加大高原湖泊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切实改善高原湖泊水环境质量。强化污染防治与节能减排。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实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努力实现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加强城乡环境保护与治理

20、。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设和保护,确保城乡群众饮用水安全。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开展城市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深化农村生态示范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强化农村地区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加强农用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场地环境监管,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严格资源开发环境监管。在资源开发中要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做好资源、能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境影

21、响评价,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防止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健全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促进新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有效保护水资源。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提高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对旅游开发等活动的环境监管。 5、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从产业结构来讲,是一种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大

22、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发展小户养殖、蔬菜瓜果、畜禽养殖、花卉苗木等特色农业,培育优势品种,提高农业效益;三是通过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城市交通业、餐饮业污染,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生态服务业,使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四是要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和人居环境建设,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切实改善城市,特别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面貌。 6、完善环境保护制度,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 制度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石,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完善健全

23、的体制机制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保障。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依法治理轨道;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三是实行生态补偿政策,开征环境税、资源税,真正形成体现污染者付费,受害者获补偿,贡献者获奖励,多消费者多交税的社会公平和生态公平机制;四是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坚持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真正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五是要建立环境战略评估制度,对党政干部应进行生态环保的责任审计,要把生态绿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GDP指标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生态保护、资源利用方面的战略评估和预测,阻止资源环境破坏行为的发生,使各项经济活动沿着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 中外历史启迪我们: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的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中华民族世代生存和永续发展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缓解中国目前脆弱的生态环境国情,有助于加强中国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发展和交流,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湖南省双峰县国土资源局退休高级农艺师方忠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