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6856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危害因素检测(cg)(1).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 2012年5月,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主要内容,职业接触限值采样化学物质检测粉尘检测物理因素检测,一、职业病危害因素与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或产生的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或存在的其他职业性有害因素,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一)按危害因素的来源分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二)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颁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中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十大类:1、生产性粉尘 2、放射性同位素与放

2、射线 3、有毒化学物质 4、物理因素 5、生物因素 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 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 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 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 10、导致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二、职业病与分类,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2.分类:我国的职业病分为10大类115种。职业病10大类:尘肺、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职业中毒、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眼病、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职业性肿瘤

3、 和其他职业病。,三、检测评价,化学物质检测,粉尘检测,3,4,物理因素检测,物理因素,5,2,1.职业接触限值,概念: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接触限制量值。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三类。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1.职业接触限值(续),分类: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2部分:物理因素。化学有害因素主要指化学物质、粉尘和生物因素。,1.职业接触限值(续),(1)化学有害因素的

4、职业接触限值: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在遵守PC-TWA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最高容许浓度(MAC):工作地点、在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均不应超过的浓度。,1.职业接触限值(续),(2)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高温作业、射频辐射、工频电场、振动、采光和照明、紫外辐射、激光、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物理因素接触限值与接触职业危害因素时间有直接关系,可以理解为时间加权能量值。,1.职业接触限值(续),:包括电磁辐

5、射、高温气象条件、高温作业分级、激光辐射、局部振动、煤矿井下采掘作业地点气象条件、体力劳动分级和体力工作时心率和能量消耗的生理限值。,1.职业接触限值(续),(3)职业接触限值应用: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人单位监测工作场所环境污染状况、评价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状况和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接触化学因素的程度的重要技术依据,也可评估生产装置泄漏情况、评价防护措施效果等。物理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是用于监督监测工作场所工作人员接触物理因素职业危害状况和生产装置的泄漏情况,评价工作场所卫生状况的重要依据。对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做以下6点说明:,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说明:时间加权平均

6、容许浓度 代表性采样,劳动者时间段与对应浓度之积的总和除以8。CTWA(C1T1C2T2CnTn)/8 CTWA8h工作日接触化学有害因素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mg/m3)8一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h),工作时间不足8h者,仍以8h计。C1,C2CnT1,T2Tn时间段接触的相应浓度;T1,T2TnC1,C2Cn浓度下相应的持续接触时间。个体采样器采样测定的浓度,直接计算。主要为防止长期接触导致的慢性健康损害。,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说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与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配合使用,当8小时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符合要求时,仍不

7、应超过的短时间接触限值。对职业危害因素变化幅度大的情况下,要求进行采样测定15分钟的时间加权平均浓度。采样15分钟。防止劳动者接触波动的高浓度,避免引起刺激、急性作用和其它有害效应。,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说明:最高容许浓度作业场所和地点采集的有代表性样本,不允许超过的限值。对急性毒性、刺激作用和危害性较大的有毒物质制定此准。保护劳动者免于急性和刺激作用。,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说明:经皮吸收物质对标有“皮”字的有毒物质,应当防止经皮肤污染而导致的危害。应当采用个人防护措施,防止经皮肤吸收而导致的中毒。,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

8、使用说明:总尘与可吸入尘分别制定了总粉尘和呼吸性粉尘的PC-TWA和PC-STEL。建议尽可能进行呼吸性粉尘的评价,当不具备测定呼吸性粉尘的条件时,可以测定总粉尘浓度。,1.职业接触限值(续),职业接触限值的正确使用说明:存在两种以上职业性有害因素无联合作用的资料时,分别测定浓度,与标准对比进行分析评价;当存在联合作用时,作用于同一器官、系统和相同的作用。或者已知存在相加作用时,应当分别测定浓度,按照下述公式计算联合作用系数I=C1/L1+C2/L2+Cn/Ln(I1超过接触限值;I=1或者1未超过接触限值)存在其它联合作用模式时,尚无明文规定。,2.采样,2.采样(续),采样前准备 现场调查

9、 采样仪器准备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2.采样(续)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调查。必要时可以进行预采样,2.采样(续)现场调查,调查内容: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劳动者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工作地点卫生状况和环

10、境条件、卫生防护措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和使用情况等。,2.采样(续)采样仪器准备,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要求。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2.采样(续)采样方法,定点采样 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采样时段的选择 个体采样 采样对象的选定 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定点采样,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在不影响

11、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定点采样,采样点数目的确定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 个采样点。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 台设置1 个采样点;410 台设置2 个采样点;10 台以上,至少设置3 个采样点。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 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

12、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7.2.2确定。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米设置1个采样点。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 个采样点。,定点采样,采样时段的选择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

13、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个体采样,采样对象的选定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个体采样,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在采样对象范围内,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其中应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个体采样(续),采样对象数量的确定在采样对象范围内,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

14、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按下表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每种工作岗位劳动者数不足6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3.化学物质检测,实验室检测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检测实验室进行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检测方法现场检测用于需要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作出迅速的判断评价,例如,发生事故后的工作场所的检测,有剧毒物质存在的工作场所的常规检测等。常用方法:检气管(气体检测管)法、气体测定仪法。,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分光光度法(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光分光光度法、萤光分光光度法)用于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测定。原子光谱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原子萤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

15、体发射光谱法)用于金属和类金属的测定。色谱法(离子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多种离子,各种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电化学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催化极谱法、电位溶出法)测定氟及一些金属化合物时灵敏度高。,现场检测优点及注意事项,优点: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操作比较容易。注意事项:检测方法是否成为我国的标准方法,能否用于职业卫生状况的评价。主要用于事故检测和日常检测。,4.粉尘检测,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的测定包括:粉尘浓度测定、粉尘分散度测定、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测定、石棉纤维的测定。遵循GBZ/T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4.粉尘检测(续),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称量法。呼吸性粉

16、尘浓度的测定:预分离-滤膜称量法。粉尘分散度的测定:滤膜溶解涂片法,自然沉降法。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焦磷酸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线衍射法。石棉纤维粉尘计数浓度的测定,滤膜/相差显微镜法。,5.物理因素的检测,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不同于化学性有害因素,必须使用特别的仪器,根据其有害因素的特点进行测量。噪声 高温 射频辐射 振动 照明,5.物理因素的检测噪声,测量参数。稳态及其他非脉冲噪声:A计权声级、等效声级、频谱。测量仪器。声级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积分声级计或个人噪声剂量计:2型或以上,具有A计权、“S(慢)”档和“Peak(峰值)”档。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工

17、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GBZ/T 189.8-2007)。,5.物理因素的检测高温,测量参数。干球温度、湿球温度、黑球温度、定向辐射热、风速、体力劳动强度。测量仪器。WBGT指数测定仪,WBGT指数测量范围为2149,可用于直接测量。干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1060。)、自然湿球温度计(测量范围为540)、黑球温度计(直径为150mm或50mm的黑球,测量范围为20120)。分别测量三种温度,通过下列公式计算得到WBGT指数。室外: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室内:WBGT=湿球温度()0.7黑球温度()0.3辅助设备:三脚架、线缆、校正模块。测量

18、方法及要求。详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7部分:高温(GBZ/T 189.7-2007)。,5.物理因素的检测射频辐射,测量参数:高频: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微波:功率密度测量仪器。超高频: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测对象的测量仪器。高频: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测量对象的测量仪器。即量程范围能够覆盖10V/m1000V/m和0.5A/m50A/m,频率能够覆盖0.1MHz30MHz的高频场强仪。微波:选择量程和频率适合于所检验对象的测量仪器。测量方法及要求。超高频测量详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1部分:超高频辐射(GBZ/T 189.1-2007)。高频测量详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2部分:高频电磁场(

19、GBZ/T 189.2-2007)。微波测量详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5部分:微波辐射(GBZ/T 189.5-2007)。,5.物理因素的检测振动,测量参数:加速度、频率。测量仪器。振动测量仪器:采用设有计权网络的手传振动专用测量仪,直接读取计权加速度或计权加速度级。测量仪器覆盖的频率范围至少为5Hz1500Hz,其频率响应特性允许误差在10Hz800Hz范围内为1dB;4 Hz10Hz及800 Hz2000Hz范围内为2dB。振动传感器选用压电式或电荷式加速度计,其横向灵敏度应小于10。指示器应能读取振动加速度或加速度级的均方根值。对振动信号进行1/1或1/3倍频程频谱分析时,其滤波特性应符合GB/T 7861的相关规定。测量仪器校准:测量前应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进行校准。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9部分:手传振动(GBZ/T 189.9-2007)。,5.物理因素的检测照明,测量参数:照度、均匀度。测量仪器:照度计。测量方法及要求。详见照明测量方法(GB5700-2008)。,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