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读后感.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673074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菊与刀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菊与刀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菊与刀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菊与刀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菊与刀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菊与刀读后感.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菊与刀读后感菊产自于中国,象征着古代文人品格高尚,气节淡定的一种植物,与其同等地位的还有兰、竹、梅,而菊在日本则是代表着皇室的家徽,菊更多地代表了日本民族中淡定、儒雅、谦和的一面,也说明了日本民族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日本的武士道,刀是日本武士的随身兵器,是由中国唐朝的兵器发展而来,在武士眼中他承载着日本这个民族的意志和希望,更代表着日本民族精神中嗜血、好战的一面。当菊与刀都融合在一个民族身上时,我们知道,这是静与动的交锋,文与武的融合,善与恶的争辩。“菊与刀”简简单单的三个字承载着太多大和民族的特性,充分概括了日本这个民族的矛盾性。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

2、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日本人是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跋武而又崇尚美德;既桀鹫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顽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菊和刀正好象征了这种矛盾。这是一个从中国衍生出来的民族,我们甚至可以说中国与日本是同文同种,因为你永远不会在日本迷路,你可以从日本人的行为举止中发现古代中国所推崇的温良恭谦让。然而日本人暴戾的性格又会让你刮目相看。作者通过比较日本人、中国人、美国人、暹逻人来客观的描绘出这个民族的众生相,用夹叙夹议的方式再现了日本人性格形成、文化发展的必然和

3、合理性。日本人做事总是有板有眼,总是有一个目标在激励其前进,这个目标以前是伟大的天皇,然而也可以瞬间变成占领军的麦克阿瑟将军。换做任何一个其他民族,这种转变都是罕见的。日本人骨子里没有主见,认定了的事情就会一直走下去,它们总认为总有一条路是通向未来的,并且这一切都是已经规划好的,遵从规则,并且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日本虽然经历数次将军的更替,但是天皇却从来没有被推翻过,甚至占领军也是借用天皇的权威才一夜之间降服了日本。这点就和中国不一样,中国历史经历一段时期就要改朝换代,皇帝的权威远没有天皇大,也许正因如此,日本人才对天皇如此一致的尊崇。对于美国人来讲,这简直是个奇迹,它们把权力巨大的天皇理解

4、成上帝或者其他的神,然而日本的天皇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作者在比较中日两国的异同时,部分比较还是错误的,也许是作者并没有来得及研究中国人的性格,其实日本人的性格中所以的成分都可以在中国找到原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的重要性渐渐不同罢了。就拿等级制来讲,日本人讲究个安分守己,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得越级和僭越,日本人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一样的社会准则。并且各个等级的人的身份终身确定,武士的儿女终究还是武士。其实中国一直也是等级制森严的社会,从周朝的鼎的分类就可以看到,各朝各代也基本沿袭下来。从对人的称呼上也可以发现中日共有的等级痕迹,而美国对人的称呼就没有那么

5、多。中日两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宗教的信仰了,日本人有自己的神道教(国教),而中国却信奉儒教,日本人至今还虔诚的参拜靖国神社,而中国的宗教却在近代没落下去。中国讲究的是仁与和,日本讲究的则是忠和义。两国都重视孝道,其实忠义仁和都包含在中国文化的精髓里,但是日本则更重视其中的忠和义。作者在叙述两国的文化理念的时候,更多的强调了二者的区别,实际上二者的共同处更要多一些,甚至是全盘的保留,只是日本因为地狭人众,各地的差异性更小。不像中国各地又有各地的差异。情义几乎是日本人处世的核心,尤其是对名誉的情义,武士道便是最经典的呈现。日本人总是处在忠和情义的冲突中,情义是用来复仇的,而忠则更多靠自杀来实现。历史

6、上著名的四十七士完美的诠释了这点,是日本真正的民族史诗,它在世界文学的地位不高,而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却无人能敌。对于做漫画的人来说这书很有价值,它完全解答了日本式的传统情节结构,解答了为什么许多无聊的故事会在日本大受欢迎,并且在中国受到一部分特定人群带着怀疑的欢迎。压在二战时期日本人肩上的担子正压向我们这一代的人:家族责任(独生子女的事业成就将决定全家的未来),考试和竞争(考试正急速变得不可理解),社会侮辱的增加(青少年侮辱他人在改革开放前比较少见并时常直接引起暴力冲突,而如今我们的同龄人正在将侮辱他人当作维持生存必须的精神食粮),逼迫性暴力的减弱(要么杀人,要么不动手,“把人打服”的现象正从社

7、会上淡化)、愤怒被同情和默许,舆论的复杂化和不负责任、就业难、对宗教需求增加却得不到社会满足、日本式“情义”正成为中国的义务教育和家教、自杀不会引起社会鄙视反会遭到同情社会的变迁使我们的环境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所以审美观也更接近二战时期的日本(而不是现代的日本)。内心深处讲,二战时的鬼子兵,其实就是一群武装、有组织、有大量雄性激素的同人女。但是我们毕竟是中国人,对日本式的审美,只有共鸣,不可能全盘接受,但是,我们跟日本产生共鸣的,是菊,还是刀?新中国的政策决定了我们不会有日本式的男女观,但是我们可能有日本式的父母观;我们的复仇观肯定和欧美是统一的,但我们的报恩观却可能去接近日本;菊,我们这一代人貌似没有接受;刀,已经成了许多人性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无所谓好坏,该发生的事必然会发生,我们所要做的也不过是在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发生后,仍然在这个社会上继续生存下去而已。最佩服这个伟大的民族,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最佩服这个民族,大地震中井然有序、从容镇定;最佩服这个民族,对待科技精益求精、永不懈怠。人不能只是一张白纸或者一台机器一样的生物的人,而是生下来就要接受无形的社会传统教育的社会的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能只是生理的,而必然是社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