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682185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BIM的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第一章 前言31.1 BIM的定义31.2 BIM的特征41.3 BIM的技术体系5第二章 BIM在国内外研究现状62.1国外研究现状62.2国内研究现状8第三章 BIM在我国的发展103.1 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的融合103.2从二维设计到三维BIM设计113.3 影响3D BIM普及的主要因素12第四章 对BIM在我国的发展的建议144.1发展的根本问题144.2提出的建议14结束语19参考文献20谢 辞21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行业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其中有来自国外设计公司的强大竞争,以及来自更发达城市的设计公司的竞争(如上海、北京的设计公司)。

2、同时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带来了越来越紧迫的设计任务和设计时间,层出不穷的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新的设计思想,这些都要求设计人员要不断更新自我,进行再学习。未来的设计行业将会蕴含更高的科技含量和更丰富的设计思想,并达到更高的工艺水平。不懂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建筑师,不久的将来将失去获得OFERR的机会。所以本文通过研究BIMR的特征与技术体系等,结合BIM在国内外研究现状而反映出BIM在我国的发展,对BIM在我国的发展提出建议,以促进和实现BIM技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和应用。关键词:建筑信息模型;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BIM技术Abstra

3、ct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facing challenges from a wide range, including strong competition from foreign design companies, as well as the design competition from the more developed cities (such as Shanghai, Beijing, design company). At the same time, the

4、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 brought more and more urgent task of designing and design time, the endless stream of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ies, and new design ideas, which are designed to constantly updated and re-learning. The design industry in the future will contains a higher tec

5、hnology content and richer design ideas, and to achieve a higher level of technology. If we do not understand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 -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which architects in the near future, we will lose access to OFERR. By study BI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chnology system,

6、 combined with BIM in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BIM in our BIM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 promote and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BIM technology in China.Key words: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Whole Life Cycle;

7、 BIM Technology第一章 前言建筑业的现代化已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是高能耗、低效率等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现代化转型。我国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建筑行业本身特点所决定。建筑业属于“碎片化”的行业结构,项目参与方众多,缺乏纵向的集成的链式管理结构,严重阻碍信息共享与流通;第二,建筑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三,信息化应用水平落后;第四,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五,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1.1 BIM的定义BIM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或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的简称,即:建筑信息模型。BIM 是以三维数字技

8、术为基础,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BIM 是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一个完善的信息模型,能够连接建筑项目生命期不同阶段的数据、过程和资源,是对工程对象的完整描述,可被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普遍使用。BIM 具有单一工程数据源,可解决分布式、异构工程数据之间的一致性和全局共享问题,支持建设项目生命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管理和共享。建筑信息模型同时又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管理的数字化方法,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进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对设计单位来说,BIM采用三维数字技术,实现了可视化设计。因为实现了图纸和构件的模

9、块化(图元),并且有功能强大的族和库的支持,设计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模型搭建。该模型包含了项目的各种相关信息,如构件的坐标、尺寸、材质、构造、工期、造价等。因此,BIM技术创建的工程项目模型实质是一个可视化的数据库,这是与AutoCAD、MicroStation等传统绘图软件显著不同的地方;另一个不同之处是,采用BIM技术以后,枯燥的制图变成了一个类似搭积木的工作,过程和结果都更加直观,更有趣味性。搭建的三维模型能够自动生成平面、立面和剖面等各种视图和详图,将设计人员从抽象繁琐的空间想像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错误的发生。另外,BIM与很多专业设计工具能够很好地对接,这使得各专业设计人

10、员能够对BIM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设计;同时,BIM模型是项目各专业相关信息的集成,方便地实现了各专业的协同,避免冲突,降低成本。对施工单位来说,因为包含了工期和造价等信息,BIM模型从三维拓展到五维,能够同步提供施工所需的信息,如进度成本、清单,施工方能够在此基础上对成本做出预测,并合理控制成本。同时,BIM还便于施工方进行施工过程分析,构件的加工和安装。基于BIM技术的四维施工模拟,不仅可以直观地体现施工的界面、顺序,从而使总承包与各专业施工之间的施工协调变得清晰明了,而且将四维施工模拟与施工组织方案相结合,使设备材料进场,劳动力配置,机械排版等等各项工作的安排变得最为有效经济地控制。对

11、项目管理公司来说,在项目管理中BIM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冲突识别,如识别管线、设备、构件之间的碰撞,是否满足净高要求等;建立可视化的模拟环境,更可靠地判断现场条件,为编制进度计划,施工顺序,场地布置,物流人员安排等提供依据。时下流行的项目管理软件P3单纯依靠图表和文字对项目进行描述,缺乏一个直观形象的载体。BIM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不但为项目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实体参考,输出的结果也更加直观具体;BIM模型能够自动生成材料和设备明细表,为工程量计算、造价、预算和决算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以往工程量计算都是在图纸上量,或使用鲁班和广联达等软件重新建模计算,与原有的设计模型难免产生偏差,耗时费力

12、,结果也不准确。现在,借助BIM技术,造价人员直接使用原有的设计模型,提高了效率,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最后,BIM提供三维效果图、动画和漫游等功能,使非技术人员看到可视化的最终产品。由此不难看出BIM对建设工程项目的影响是全过程、全方位的。BIM模型与项目管理所需的模型可能存在差别,但是项目工程师可以以这些模型为依据,借助P3等项目管理工具,对项目进行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和资源管理。另外,项目工程师还可以在BIM模型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项目管理的模型,比如,使用Navisworks建立适用于施工的BIM模型,也可以较好地服务于项目管理。可以这样说,基于BIM技术的建筑信息模型在全过程的工程项目管理

13、中将处于核心和支配地位。1.2 BIM的特征BIM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模型信息的完备性除了对工程对象进行3D 几何信息和拓扑关系的描述,还包括完整的工程信息描述,如对象名称、结构类型、建筑材料、工程性能等设计信息;施工工序、进度、成本、质量以及人力、机械、材料资源等施工信息;工程安全性能、材料耐久性能等维护信息;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等。(2)模型信息的关联性信息模型中的对象是可识别且相互关联的,系统能够对模型的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生成相应的图形和文档。如果模型中的某个对象发生变化,与之关联的所有对象都会随之更新,以保持模型的完整性和健壮性。(3)模型信息的一致性在建筑生命期的不同阶段模

14、型信息是一致的,同一信息无需重复输入,而且信息模型能够自动演化,模型对象在不同阶段可以简单地进行修改和扩展而无需重新创建,避免了信息不一致的错误。1.3 BIM的技术体系BIM是一种比较新的系统技术和管理方法,在其产生、普及应用过程中,建筑行业已经使用了多种数字化、电算化的方法,包括CAD、CAE、VDC、BLM与可视化等。现试举其中部分专业技术与BIM的关系。BIM与各个专业软件相辅相成构成了建筑行业信息化的基本结构。在范围上,现有的这些专业软件属于BIM技术应用的一部分,由于信息共享和分类标准问题,这些软件在数据传输和部分功能上并未完全融入BIM体系。理想的BIM体系(如图1)应是诸如CA

15、D绘图、工程模拟、决策优化、可视化、无线射频识别等相关专业软件终端成果数据都可在BIM中进行存储、交流、使用。在应用上,通过BIM后台数据服务器,方便各专业软件终端数据的统一存储、检索、调用,扩大并链接这些分散的软件具有的功能。BIM像一条纽带将这些分散的专业技术整合到一起,提高了这些专业技术的系统性。CAERFIDCAD可视化BIM图1 BIM与专业技术的关系因此,整个建筑行业从设计、造价、建造到运营维护的信息决策与集成化程度大大提高。例如对于设计完成的图纸,可以使用CAE技术从BIM模型中抽取项目相关的各种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模拟,对于不合造价等要求的设计方案可通过CAD修改,修改完成的数

16、据又可通过BIM的可视化功能进行形象演示。RFID(无线射频识别)应用于建筑工程,主要负责信息采集,通过网络传输给BIM的信息中心处理,在BIM模型中对所有部件与RFID信息设定一致的唯一编号,那么这些部件的现场状态就可以用RFID技术采集,然后在BIM模型中通过可视化的功能形象实时地表现出来,给管理者提供快速、准确的现场信息,提高决策效率。第二章 BIM在国内外研究现状投资大、工期长、技术复杂、参与方众多、施工难度大等特点,导致建筑工程风险无处不在,各参与方在享受项目成功带来的利益同时,也必须共同承担项目失败所可能带来的风险。据有关统计显示,项目失败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不仅仅是因为技术层面

17、上欠缺,更多的是因为管理层面上的失误,即各参与方的信息没有及时的沟通或者共享等。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发布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仅仅由于项目成员之间数据互通性的要求所产生的成本费用就占项目总费用的6%左右。现代IT技术在建筑业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是从避免信息流失和减少交流障碍两个方面解决工程实际问题:(1)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应用,即推行建设工程设计、施工以及管理工作的工程信息模型化和参数化;(2)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BL

18、M(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的推广,提高建设工程信息在各个参与方之间的共享程度,减少信息在这些界面之间的交流障碍。2.1国外研究现状2002年,行业分析家Jerry Laiserin和Wang Xin第一次完整的提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概念,从此,BIM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开始在工程建设行业被广泛使用。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类似的技术研究就没有中断过。1975年,Chuck Eastman教授提出“Building Description System”概念;1982年,Graphisoft公司提出VBM(Vi

19、rtual Building Model,虚拟建筑模型)理念;1984年,推出ArchiCAD软件;1986年,Robert Aish提出了“Building Modeling”的概念。2009年,Succar在论述BIM技术发展框架中就目前国际上较著名的BIM相关研究做了统计和总结,结果显示:发达国家的BIM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字化、标准化建设,并与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用于“数字城市”、“智慧地球”等相关研究。2006年,Bazjanacz在研究BIM技术时,将BIM模型所包含的几何属性、空间关系、地理信息、工程量数据、

20、成本信息、建筑元素信息、材料详细清单信息以及项目进度信息等运用到项目全过程管理中,在全过程达到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近年来,信息共享和协同工作方面成为国外学者研究的重点。Vineet R. Kamat、Xiangyu Wang等研究了三维模型转换和显示,将实体模型转换为VRML格式,再通过VRML控件进行模型显示,以求实现协同、共享。Sheryl、 Alan和Ngoc在利用Microsoft Office Access关联式数据库管理系统作为中转,将自己研发的项目进度管理程序Repcon与BIM模型双向关联,实现了项目管理的进度模拟。如今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被公认为继CAD技术之后建筑业的

21、二次科技革命,不再停留在个人或者个别公司研究的层面,各个国家已经将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之上。(1)美国2003年,美国总务管理局(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GSA)推出国家3D-4D-BIM计划,并在其管辖的建设项目中进行BIM技术试点,探索BIM应用的模式、规则、流程等一整套全生命周期的解决方案。GSA于2007年陆续发布BIM技术应用指南,以规范和引导BIM技术的发展与应用。2006年,美国联邦机构美国陆军工程兵团(the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USAGE)制定并发布一份十五年(20062020)的BIM路线图

22、,并与美国国家BIM标志(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UBIMS)保持最大限度的一致性。2007年,美国建筑科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NIBS)制定并发布了美国国家BIM标准(NIMS),负责主要研究工作是其下属机构buildingSMART联盟,该联盟还编制了IFC标准以及BIM杂志一Journal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2007年7月,威斯康辛州要求州内新建大型公共建筑项目必须用BIM技

23、术;2009年8月,德克萨斯州对政府投资项目提出应用BIM技术的要求;2010年9月,俄亥俄州颁发BIM协议。(2)英国2011年5月,英国政府建设顾问主任Paul Morrell表示,五年内英国所有的政府工程都将使用BIM模型。同年6月,英国政府正式宣布,所有政府项目在五年内都必须采用3D-BIM协同。(3)日本995年,日本政府着手策划电子信息化战略,提出E-Japan (Electronic Japan)电子日本,督促日本建筑行业规范化、信息化;2005年,提出以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的“U-Japan (Ubiquitous-Japan)”战略;2010年3月,日本的国土交通省的官厅缮

24、部门要求在其管辖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BIM技术。如今,BIM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已经上升到日本政府层面上。(4)韩国20世纪90年代,韩国开始将IT引入建筑业:到2000年,韩国建筑业开始步入自动化阶段;2008年以后,建筑与IT融合才迈进深入阶段,打造一个融合、综合、智能的u-aty。2008年4月,buildingSMART韩国分会正式成立,并以韩国建设领域BIM和尖端建设IT研究、普及和应用为目标。随后,韩国公共采购服务中心(Public Procurement Service)制定并颁发了 BIM实施指南和路线图;韩国国土海洋部在土木、建筑领域指定BIM应用指南,建筑领域BIM应用指南于20

25、10年1月发布。2.2国内研究现状21世纪初,香港建筑师协会(HKIA, The Hong Kong Instiute of Architects)开始推广应用BIM技术;2009年初,香港建筑信息模型协会(HKIBIM,The Hong Kong Instiute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正式成立;2005年以来,Autodesk公司在香港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BIM年会,并建立了“Autodesk香港BIM奖”。从我国建筑业信息共享技术发展历程来看,从计算机辅助设计到ISO-10303,再到IFC标准的引入,已经从单纯的计算机工具引入逐渐向建筑业信息化

26、道路迈进。可以预见未来十年(2011-2020),我国建筑业将集中解决BIM/BLM技术。2011年5月10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等新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在BIM技术的研究应用方面,国内学者也展开了各个方面的探讨:张建平等建立了基于IFC标准的BIM体系架构,并且开发了 4D-GCPSU (4D-Graphics of 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Site-Utilization)系

27、统、BIM数据库以及基础数据集成管理平台,完成了我国BIM标准的编制工作。何关培等在BIM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主持编写的BIM技术应用系列丛书,从三个不同纬度(不同项目阶段、不同项目参与方、不同应用层次)为中国BIM技术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节能设计、施工优化、成本控制、工程安全分析等方面的应用。郑明渊等在研究智慧绿色建筑(MEGAHouse)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应用BIM技术,并与RFID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Devices,无线射频识别)结合,在设计阶段进行虚拟施工、进度模拟、碰撞检测,施工阶段进行进度

28、跟踪、实时成本控制。2008年,陶敬华和远方将BIM技术和BLM理念引入海洋工程结构设计中,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的VB.NET语言对Revi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解决了海洋设计平台结构设计软件SACS与IFC国际标准的兼容性问题,实现了从CAD到CAE (结构计算)的自动化,并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2009年,王广斌提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项目成本核算理论及实现方法,但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针对建设期的成本投入,无法应用于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控制;2010年,王广斌在DSS(Development Strategy Simulator)CAD模

29、型的基础上,提出基于BIM的前期策划方法,有效地提高决策质量。2011年,黄华提出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解决方案,开发各个专业联合数据库,以ODBC数据库驱动程序将基础数据与BIM模型集成,同时通过API接口将各种专业软件与BIM动态链接,极大的提高了信息交流与共享水平。上海鲁班软件(集团)公司董事长杨宝明博士带领其团队,对建设工程全过程管理的BIM应用进行详细的研究与探讨,并相继推出鲁班BIM浏览器、鲁班造价、Luban PDS系统等一系列软件,实现工程基础信息网络化共享与协同工作。关于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国外起步比较早,理论与技术发展也较为成熟,将BIM引入BLM中,并在工

30、程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然而,国内则更多地侧重于BIM理论的研究,将BIM技术局限于每个割裂的项目阶段,很难发挥BIM的全部价值。并且,我国BIM技术普及率还很低,只有少数大中型设计院开始研究BIM的应用。可喜的是,近些年来随着BIM在一些重点项目中应用,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地铁等,BIM技术将在我国建筑业信息化道路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三章 BIM在我国的发展当前,有关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各种概念及术语已日趋普及,同时各地不断涌现出一些造型独特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切似乎预示着建筑设计行业即将迎来一场技术变革。建筑设计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主流技术正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新技术是否

31、意味着更多的“奇形怪状”的建筑作品,国内设计院所应何去何从?要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不妨先从协同设计及BIM技术两方面谈起。3.1 协同设计与BIM技术的融合目前我们所说的协同设计,很大程度上是指基于网络的一种设计沟通交流手段,以及设计流程的组织管理形式。包括:通过CAD文件之间的外部参照,使得工种之间的数据得到可视化共享;通过网络消息、视频会议等手段,使设计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跨越部门、地域甚至国界进行成果交流、开展方案评审或讨论设计变更;通过建立网络资源库,使设计者能够获得统一的设计标准;通过网络管理软件的辅助,使项目组成员以特定角色登录,可以保证成果的实时性及唯一性,并实现正确的设计流程管

32、理;针对设计行业的特殊性,甚至开发出了基于CAD平台的协同工作软件等等。而BIM(建筑信息化模型)的出现,则从另一角度带来了设计方法的革命,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二维(以下简称2D)设计转向三维(以下简称3D)设计;从线条绘图转向构件布置:从单纯几何表现转向全信息模型集成;从各工种单独完成项目转向各工种协同完成项目;从离散的分步设计转向基于同一模型的全过程整体设计;从单一设计交付转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支持。BIM带来的是激动人心的技术冲击,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BIM技术与协同设计技术将成为互相依赖、密不可分的整体。协同是BIM的核心概念,同一构件元素,只需输入一次,各工种共享元素数据并于

33、不同的专业角度操作该构件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协同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参照。可以说BIM技术将为未来协同设计提供底层支撑,大幅提升协同设计的技术含量。BIM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也将是新的工作流及新的行业惯例。因此,未来的协同设计,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设计交流、组织及管理手段,它将与BIM融合,成为设计手段本身的一部分。借助于BIM的技术优势,协同的范畴也将从单纯的设计阶段扩展到建筑全生命周期,需要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各方的集体参与,因此具备了更广泛的意义,从而带来综合效率的大幅提升。然而,普遍接受的BIM新理念并未普及到实践之中,这使得我们感觉有责任去正视和思考BIM设计的优势与不足。从理念

34、到实践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必然的,并且多种现象表明该过程在中国可能要更长一些,但是这不应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3.2从二维设计到三维BIM设计当前,2D图纸是我国建筑设计行业最终交付的设计成果,这是目前的行业惯例。因此,生产流程的组织与管理均围绕着2D图纸的形成来进行(客观地说,这是阻碍BIM技术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原因)。2D设计通过投影线条、制图规则及技术符号表达设计成果,图纸需要人工阅读方能解释其含义。2D CAD平台起到的作用是代替手工绘图,即我们常说的“甩图板”。2D设计的优势在于四个方面:一是对硬件要求低(2D平台是早期计算机唯一能够支持的CAD平台);二是易于培训,建筑师和工程师在

35、学习了2D基本绘图命令,相对于可以代替绘图板及尺规等基本工具以后,就可以开始工作了:三是灵活,用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通过图形线条表达设计内容,只要该建筑用2D图形可以表达,就不存在绘制不出来的问题。应该说,大多数的情况下,2D的表达是可以满足建筑设计要求的;四是基于2D CAD平台有着大量的第三方专业辅助软件,这些软件大幅提高了2D设计的绘图效率。除了日益复杂的建筑功能要求之外,人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对于美感的追求实际上永远是第一位的。尽管最能激发想象力的复杂曲面被认为是一种“高技术”和“后现代”的设计手法,实际上甚至远在计算机没有出现,数学也很初级的古代,人类就开始了对于曲面美的探索,并用于一些

36、著名建筑之中。因此,拥有了现代技术的设计师们,自然更加渴望驾驭复杂多变,更富美感的自由曲面。然而,令2D设计技术汗颜的是,它甚至连这类建筑最基本的几何形态也无法表达。在这种情况下,3D设计应运而生了。3D设计能够精确表达建筑的几何特征,相对于2D绘图,3D设计不存在几何表达障碍对任意复杂的建筑造型均能准确表现。去年国庆前评选出的“北京当代十大建筑”中,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大剧院、国家游泳中心等著名建筑名列前茅,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无法完全由2D图形进行表达,这也预示着3D将成为高端设计领域的必由之路。尽管3D是BIM设计的基础,但不是其全部。通过进一步将非几何信息集成到3D构件中,如材料特

37、征、物理特征、力学参数、设计属性、价格参数、厂商信息等,使得建筑构件成为智能实体,3D模型升级为BIM模型。BIM模型可以通过图形运算并考虑专业出图规则自动获得2D图纸,并可以提取出其它的文档,如工程量统计表等,还可以将模型用于建筑能耗分析、日照分析、结构分析、照明分析、声学分析、客流物流分析等诸多方面。 纯粹的3D设计,其效率要比2D设计低得多。地标性建筑可以不记成本,不记效率,但大众化的设计则不可取。可喜的是,为提高设计效率,主流BIM设计软件如Autodesk Revit系列、Bentley Building系列,以及Graphisoft的ArchiCAD均取得了不俗的效果。这些基于3D

38、技术的专业设计软件,用于普通设计的效率达到甚至超过了相同建筑的2D设计。这些BIM设计软件的出现本是激动人心的事情,然而在经历了相当长的时期之后,在我国并没有真正普及。实际上,即使在其它国家,例如亚洲的邻国日本,BIM设计技术也尚未广泛推广。3.3 影响3D BIM普及的主要因素(1)机制不协调BIM应用不仅带来技术风险,还影响到设计设计工作流程。因此,设计师应用BIM软件不可避免地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到个人及部门利益,并且一般情况下设计师无法获得相关的利益补偿。因此,在没有切实的技术保障和配套管理机制的情况下,强制在单位或部门推广BIM是不太现实的。另外,由于目前的设计成果仍是以2D图纸表达的

39、,BIM技术在2D图纸成图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程序的细节不到位,表达不规范的现象。因此,一方面应完善BIM软件的2D图档功能,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结合技术进步,适当改变传统的设计交付方式及制图规范,甚至能做到以3D BIM模型作为设计成果载体。(2)任务风险我国普遍存在着项目设计周期短、工期紧张的情况,BIM软件在初期应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技术障碍,这有可能导致无法按期完成设计任务。(3)使用要求高,培训难度大尽管主流BIM软件一再强调其易学易用性,实际上相对2D设计而言,BIM软件培训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对于一部分设计人员来说熟练掌握BIM技术有一定难度。另外,复杂模型的创建甚至要求建

40、筑师具备良好的数学功底及一定的编程能力,或有相关CAD程序工程师的配合,这无形中也提高了应用难度。(4)BIM技术支持不到位BIM软件供应商不可能对客户提供长期而充分的技术支持。通常情况下,最有效的技术支持是在良好的成规模的应用环境中客户之间的相互学习,而环境的培育需要时间和努力。各设计单位首先应建立自己的BIM技术中心,以确保本单位获得有效的技术支持。这种情况在一些实力较强的设计院所应率先实现,这也是有实力的设计公司及事务所的通用作法,在愈来愈强调分工协作的今天,BIM技术中心将成为必不可少的保障部门。(5)软件体系不健全现阶段BIM软件存在一些弱点:本地化不够彻底,工种配合不够完善,细节不

41、到位,特别是缺乏本土第三方软件的支持。软件的本地化工作,除原开发厂商结合地域特点增加自身功能特色之外,本土第三方软件产品也会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2D设计方面,在我国建筑、结构、设备各专业实际上均在大量使用国内研发的基于AutoCAD平台的第三方工具软件,这些产品大幅提高了设计效率,推广BIM应借鉴这些宝贵经验。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国家大剧院,以及在建的上海中心、甚至地方的重要建筑如广州歌剧院、重庆歌剧院等,无一例外地交给了国外的设计事务所。建筑高端设计领域还相当缺乏国内同行的声音。这种局面值得国内同行警醒,我们已到了应该付出切实努力并迎头赶上的时候了。为在我院推广普及BIM技术,我院已委

42、托具备项目设计、技术研究及CAD开发综合能力的工程软件室担当了BIM研究中心的角色,制定了详细的BIM实施路线,包括技术研究、技术培训、试点设计、技术支持、配套研发等实施环节,以期在BIM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第四章 对BIM在我国的发展的建议4.1发展的根本问题经过对国内BIM发展的反复怀疑,经过和国内BIM业内专家面对面的讨论,经过自我的思考总结,本人认识到:BIM在中国的发展关键是摸索恰当的BIM商业模式。现在看来,BIM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恰恰不是我们平时最为关注的软件产品,或者技术应用问题,又或者BIM标准问题,等等,而是如何在顺应时代要求的大前提下,协调好各方关系,探索建筑行业新的动

43、态平衡的发展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理清问题的先后,主次。4.2提出的建议(1)政策扶持目前,要在中国推动BIM,强力政府扮演的角色绝对是至关重要。对BIM相应的政策扶持完全可以加速BIM在中国的进程。从社会总成本,总生产效率及环境保护各大方面来说,BIM的推广是政府必可为也必大有作为的事业。国家已经将BIM建筑信息模型系统作为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的重点研究项目建筑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依据科技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一五”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要求设置。 以下是科技部关于此课题申请指南的部分相关内容: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结合我

44、国建筑业生产与管理的现状,研究建筑业企业的协同工作与资源和信息集成技术问题,强化建筑业过程管理、系统集成、协同工作以及集约化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的创新,提高企业组织实施和管理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的能力,培养专业化的建筑业信息化人才,造就一批高水平的建筑业信息化软件开发商和建筑企业,提升行业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建筑业技术进步。 此课题具体目标是:在标准规范方面,建立建筑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制订建筑业信息化基础数据标准和企业信息化通用技术规范,解决建筑业信息化的基础性问题。(2)培育主流软件 深入分析从20年前开始持续到今天的工程行业“甩图板”运动,我们会发现,工程行业形成了AutoCAD的DWG

45、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这样一种局面,这种局面对复杂的工程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起到多么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哲学的角度,形成这样局面,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越复杂,形式越多变,其实是越需要统一的基础。历史是一面镜子,已开始的建筑行业,甚至工程行业的二次信息化革命,也会沿着近似的历史轨迹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培育几个主流的BIM基础软件,对行业发展是多么重要。目前来看,当然也包括国内BIM软件产品,实际的来说,Revit是最有可能成为BIM平台基础软件之一的产品。随着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加速应用BIM平台,短短的几年内全球已经有超过15万的用户正在使用优秀创意工具Autodesk Revit软件,这

46、也使得该软件成为行业内能应用于BIM的用户面最广的软件之一。Autodesk Revit,作为BIM专门设计的软件,使得建筑师和设计师能够在建筑整体上工作,而不再依照不同楼层、不同部分、不同角度分开规划。Autodesk Revit能够通过三维绘制的方式实现建筑师和设计师脑海中的设计图,真实地展现实际建筑。并且Revit参数设置技术可以使任何改变后的参数应用到整个设计过程中。纵然Autodesk Revit目前还存在一些缺点,但由于它的设计理念是超前的,代表了未来CAD(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Revit将越来越受到建筑师的青睐。(3)BIM资格认证和咨询机构 如果我们把BIM比喻为外

47、形、功能各异,性能优良的汽车的话,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开“车”上路行驶,他需要首先被“驾校”培训,获取驾驶资格后才能开车上路。而且,他开的如何,水平高低,也需要有机构评判。 是的,本人想说,BIM市场的发展,需要一群理解BIM理念,掌握BIM方法论和实施技术,充分发挥BIM优势的人。如何认定什么人或者机构已具有这样的资质,需要有公正的认证机构。现在香港BIM协会已在开展此类工作。在我国,这样的认证机构最好是具有官方背景的非盈利组织。有了这些合格BIM人员后,就比较容易确定项目中BIM应用的层次,这个有点像目前国内设计院需要某领域一定数量的认证人员才具有该领域的设计/生产资质一样。 对于通过BI

48、M认证的群体,我们可以用一个更专业的称呼标记这个群体 BIM咨询师。BIM需要大量充足的培训,现在社会节奏太快,每个项目要求的时间很短,往往容不得建筑师边学边干,这是BIM咨询师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BIM咨询师的作用绝对不限于给建筑师提供帮助,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里,BIM咨询师都可以参与。他们可以给业主,给建筑院,给施工单位,为物业公司提供各自立场的专业咨询服务。BIM咨询师必然对整个建行行业的业态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点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其实从建筑业更高的层面来看,BIM咨询服务将推动建筑业更高集中度的专业分工的形成。 (4)软件产品的发展 现阶段,BIM软件需要做好国家化和软件整合,这两个巨大的课题,从而真正能方便建筑从业者的工作,做到BIM数据的无缝传递。 从保护用户硬件投资的角度,相应的BIM软件需要保证足够的性能,以便在一定配置的电脑中能较快地运作大型项目的设计工作。 在专业配置上来看,现在主要集中在建筑专业应用,对于结构、给排水等专业的应用还很少,缺乏有效的三维协同设计模式。往往是建筑专业使用BIM做完设计以后,没有办法给其他的专业提资,只得又从BIM走回了CAD。基于以上的问题,对于研发、推广BIM技术的厂商,应该广泛地收集客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各种信息资料,结合不同设计行业的实际需求和工作模式,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