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88116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方案A1.doc(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1、主要编制依据22、工程概况23、测量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24、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85、高压旋喷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26、真空深井井点降水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47、三轴搅拌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68、土方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79、钢筋加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910、钢筋安装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2011、钢筋电渣压力焊焊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2412、钢筋直落纹机械连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2513、模板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2614、混凝土浇筑是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3015、砌体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3416

2、、抹灰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3617、地面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3718、防水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3919、门窗安装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40上海核工院核电研发设计中心(三期)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1、主要编制依据1.1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1.2钻孔灌注桩施工规范DG/TJ08-202-2007;1.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1.4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TJ08-40-20101.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SJ120-991.6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101.7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GB50204-2002(2011版);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9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1.10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21.11钢管扣件式模板垂直支撑系统安全技术规程DG/TJ08-16-20111.12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1.13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2、工程概况上海核工院核电研发设计中心(三期)工程位于上海市虹漕路29号的原有基地内,北临田林路,东临核电设计综合楼(A 座)及核电研发综合楼(B 座,二期工程),南面为毛家塘,西面为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本

4、工程由两座主楼(C 座、D 座)通过中间的裙楼(E 座)连接而成,呈“L”型布局,中间设变形缝。本工程地下为3 层车库,开挖深度13.0m,地下建筑面积23825m2;地上C 楼为15 层,建筑高度66.45m,D 楼为11 层,建筑高度54.55m,裙楼为4 层,建筑高度23.95m。工程地下部分建筑面积23825,地上部分建筑面积38125,总建筑面积61950。3、测量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及纠正措施3.1场地平面控制网选择不当、精度不够3.1.1通病现象场区控制网制定不便于施工测量,布网不当,无法进行闭合校核。3.1.2形成原因(1)平面控制网的制定及施工方案中未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特性,如设计

5、定位条件,建筑物形状和布局,主轴线尺寸的关系,未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等进行全面综合考虑。(2)平面控制网制定未考虑闭合图形,施测时无法校核其准确性。(3)平面控制线之间距离太短,影响精度要求,控制点之间有障碍物,不通视。(4)制定标高控制网时,未根据已知标高点的准点(导线点)位置,综合考虑建筑物的布局特点。3.1.3预防措施(1)控制网中应包括作为场地定位依据的起始点和起始边,建筑物的对称轴和主要轴线,主要的圆心点(或其他几何中心)和直径方向(或切线方向),主要弧线长、弦和矢高的方向,电梯井的主要轴线和施工的分段轴系等。(2)控制网要在便于施测、使用(平面定位及高层竖直测设)和长期保留的原则下,尽

6、量组成四周平行于建筑物的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3)控制线的间距以30-50m为宜,控制点之间应通视,易测量;控制桩的顶面标高应略低于场地是设计标高。(4)根据本工程现场实际情况,东西相距50m、南北相距100米作水准点,并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校核。(5)各水准点点位要设在基坑开挖和地面受开挖影响而下沉的范围之外,水准点桩顶标高应略高于场地设计标高。3.1.4纠正措施当发现场区控制网设置不便于测量时,应重新对不便于测量的区域进行规划调整,并对测量方案进行完善,直至满足施工要求。3.2建筑高层误差偏大3.2.1通病现象水准测量时,产生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超过了容许误差范围。3.2.2形成原因

7、(1)仪器和标尺有缺陷或未校正,产生误差。(2)仪器架设位置与前后视点距离差偏大,产生偏差。(3)水准仪视线未整平,视平线不平行于水准面。(4)水准仪照准时,“十”字丝线未正对水准尺中线。(5)水准仪照准时,焦距未调好,视差未消除。3.2.3预防措施(1)加强测量人员培训,提高测量人员业务素质,按要求做到持证上岗。(2)测量仪器和工具应定期送有资质的检验单位检验和校正,消除系统误差。(3)架设仪器时。力求前后视距相等,消除因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而引起的误差。(4)水准仪照准时,用微动螺旋使“十”字丝线纵线正对水准尺中线,持尺者要使尺身垂直。(5)水准仪精确调平时,确保水准气泡居中,照准后眼睛

8、在目镜后上下移动观测,调整焦螺旋,直至“十”字丝交点在目标中上下不显动,消除视差。3.2.4纠正措施沿闭合水准路线做水准测量,闭合差在容许误差范围内,可以平差,否则应重测。3.3测距偏差3.3.1通病现象在普通量距中,出现实测值之间数据差异。3.3.2形成原因(1)选用量距工具不当,不能满足精度要求。(2)距离全长超过一整钢尺时,定线产生偏差。(3)未吊锤插测杆,分段点位置偏离,造成读数积累偏差。(4)两人拉尺用力不均,或未拉紧拉平钢尺。3.3.3预防措施(1)皮尺易伸缩,量距要求较低时使用。在距离测量中,应选用抗拉强度高,不易伸缩,经有资质计量单位检定过钢尺。(2)当距离超过一整尺时,应采用

9、“三点一线”,并可采用经纬仪定线、定位。(3)在吊锤球尖端指示地面点处,测杆与钢尺同一侧竖直后再插入。(4)应两人同时用力均匀拉紧并抬平钢尺,然后读出数据。(5)斜坡上量距离,应由坡顶向坡下丈量,以避免锤球在地上确定分段点时产生偏差。3.3.4纠正措施为了校核并提高丈量精度,要求进行往返丈量,取平均值作为结果,量距精度用往返测距值的差数与平均值之比表示。普通量距在平坦地区要求达到1/3000;起伏变化较大地区达到1/2000;丈量困难地区不得大于1/1000;。如果往测和返测距离值的差数,与往返丈量平均值之比超过范围时,应重新丈量,否则可以平差。3.4施工测量主轴线确定及定位测量方法不当3.4

10、.1通病现象建筑物测量放线,无法保证与复核设计尺寸与相对位置的准确性。3.4.2形成原因(1)定位依据正确性无法保证。(2)测定主轴线前,未认真编制明确的测量方案。(3)主轴线控制网布设形式不够科学,数量不足。3.4.3预防和纠正措施(1)定位依据是现有建(构)筑物时,应会同建设、设计单位到现场对定位依据的控制点、线和标高等具体位置进行测量,并记录备案。如果定位直接的依据是建筑红线、道路中心线或测量控制点时,要在会同建设、设计单位现场交桩后,根据计算的数据实地检验各桩间距、夹角和高差,以防参照物、控制点及桩本身的误差与矛盾影响施工测量精度。(2)编制测量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主轴线应尽量位于

11、场地中央,主轴线的定位点一般不少于3个;主轴线中纵横轴各个端点应布置在场区的边界上,为了便于恢复施工过程中损坏的轴线控制点,必要时主轴线各个端点可以布置在场区外的延长线上。3.5基础定位不准3.5.1通病现象基础验线时,经检查复核发现基础放线误差,轴线偏差超过规范规定,见下表。长度L(m)L3030L6060L90L90允许偏差(mm)51015203.5.2形成原因(1)未检测所使用的轴线桩是否松动和位置是否正确。(2)使用经纬仪向基础上投测建筑物主轴线时,未经闭合校核,就测放细部轴线。3.5.3预防措施(1)根据建筑物主轴线控制网的控制桩,检测各轴线控制桩位确无碰动和位移后方可使用,要明确

12、具体使用的轴线控制桩号,防止用错。(2)根据基槽周边上的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向基础垫层上投测建筑物大角、轮廓轴线及主轴线,闭合校核无误时,再测放细部轴线。(3)强化检查验收制度。细部轴线测放自检后,应组织技术、质量部门先行验收,检查基础定位情况和垫层顶面的标高。确定无误后,再会同建设、监理复核验线,合格签字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3.5.4纠正措施一旦发现基础放线偏差过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定位控制桩位置到细部轴线尺寸进行检查复核,纠正错误。如果偏差超过两倍中误差时,重要部位应重新测放轴线。3.6基坑抄平处理不当3.6.1通病现象基坑开挖深度与设计标高不符,或基坑内两端及多块局部水平标

13、高线偏差较大。3.6.2形成原因(1)基坑内水准标高控制方法不正确。(2)基坑面积较大,而水准标高基准点设置数量不足,致使前后视线不等长,距离差过大。(3)基坑内四周引测的水平标高点未闭合,局部控制桩移位。3.6.3预防措施(1)本工程为深基坑工程,我方可在基坑四周找侧面竖向平直规正的围护桩,在其上各涂一条10cm宽的竖向白漆带,用水准仪根据原始水准点测出0.000一下各整米数的水平线,用红漆段间隔分色,做出标识,作为水准控制点,然后在基坑内使用水准仪,校测基坑四周围护桩上的水准点是否在同一标高的水平线上,误差不得超过3mm。在施测基础标高时,应后视两个以上的水准点作为校核。(2)观察时尽量选

14、择适当的坑内基准点,使前后视线等长。3.6.4纠正措施对基坑底进行标高测量时,如发现标高误差过大,应重新自基准标高引出标高,对基坑底进行重新抄平。3.7轴线控制点偏差3.7.1通病现象使用吊线坠法工艺向上传递轴线时,轴线竖向控制出现偏差。3.7.2形成原因(1)线坠制作精度不够,导致控制点与线坠轴线和细钢丝不在同一轴线上,产生引线偏差。(2)操作不认真,未解除钢丝扭曲打结现象,未设防风吹的设施。(3)吊线时,未提供照明、通讯联络设备,上下操作不认真。(4)由于楼层较高,预留洞位置交叉偏移,吊线不畅通,轴线控制点引测不准确。3.7.3预防措施(1)线坠呈圆柱,顶端为锥形,重15-20kg,其锥形

15、尖端与钢丝悬吊线应与坠体轴线为同一竖直线。(2)坠线应使用没有扭曲的0.5-0.8mm钢丝,吊时线坠应保持稳定不旋转,吊线本身平顺。悬吊时所在楼层设风挡设施,预防风吹造成吊线本身偏斜或不稳定。悬吊时要注意有充足的亮度,保证坠体尖端正指控制点。(3)在投测中要有专人检查各预留洞位置是否碰触吊线,上下要配合默契,通讯畅通,取左、右投测的平均位置轴线。(4)在0.000地面或地下室底板上,制定轴线控制网或以靠近高层建筑结构四周的轴线点为准,逐层向上悬吊引测轴线和控制结构竖向偏差。3.7.4纠正措施为保证控制点坠吊精度,楼层每升高3-5层(14m左右)时,重新于结构面上预埋钢板,投测控制点,并用经纬仪

16、或激光铅垂仪进行闭合校核,如误差超过3mm时,则逐一重新悬吊。3.8激光垂准仪投点偏差大3.8.1通病现象使用激光垂准仪投测轴线进行竖向控制,精度不能满足要求。3.8.2形成原因(1)首层结构平面上轴线控制点精度不能保证。(2)仪器未调置好或仪器自身未校核好。(3)未消除竖轴不垂直于水平轴产生的误差。3.8.3预防和纠正措施(1)首层楼面上的轴线控制网点必须要保证精度,预埋钢板上的投测点要校核无误后刻上“十”字标识。在浇筑上升的各层混凝土时,必须在相应的位置预留200mmX200mm与首层楼面控制点相对应的孔洞,保证能使激光束垂直向上穿过预留孔。(2)为保证轴线控制点的准确性,在首层控制点上架

17、设激光垂准仪,在调整仪器对中,严格整平后方可启动电源,使激光器起辉发射出可见的红色光束。光斑通过结构板面对应的预留孔洞,显示在盖着的玻璃板或白纸上,将仪器水平转一周,若光斑在白板上的轨迹为一闭合环时,调节激光管的校正螺丝,使其轨迹趋于一点为止。(3)为了消除竖轴不垂直水平轴产生的误差,需绕竖轴转动照准部,让水平度盘分别在0度、90度、180度、270度四个位置上,观察光斑变动位置,并做标记。若有变动,其变动的位置成十字的对称型, 对称连线的交点即为精确的垂准仪正中点。4、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4.1坍孔4.1.1通病现象坍孔的表征为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孔内冒细密气泡,出渣量显著增加

18、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明显增加等4.1.2形成原因(1)泥浆相对密度不够及其它泥浆性能指标不符合要求,使孔壁未形成坚实泥皮。(2)由于出渣后未及时补充泥浆(或水),或河水上涨,或孔内出现承压水,或钻机通过砂砾等强透水层,孔内水流失等造成孔内水头高度不够,对孔壁压力过小。(3)护筒埋置太浅,下端孔口漏水,坍塌或孔口附近地面受水浸湿泡软,或钻机直接接触在护筒上,由于振动使孔口坍塌,扩展成较大坍孔。(4)在松软砂层中钻进进尺太快;提出钻锥钻进,转速太快,空转时间长。 (5)冲击(抓)锥或掏渣筒倾倒,撞击孔壁,或爆破处理孔内孤石、探头石、炸药量过大,造成 过大振动; (6)水头过高,使孔壁渗浆或护筒底形

19、成反穿孔。(7)清孔后泥浆相对密度、粘度等指标降低,用空气吸泥机清孔泥浆吸走后未及时补浆(或 水),使孔内水位低于地下水位;清孔操作不当,供水管嘴直接冲刷孔壁,清孔时间过久或清孔后停顿时间过长。(8)吊入钢筋骨架时碰撞孔壁。 4.1.3预防和纠正措施(1)在松散粉砂土或流砂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速度,选用较大相对密度、粘度,胶体率的泥 浆或高质量泥浆,冲击钻孔时投入粘土,掺片,卵石,低冲程锤 击,使粘土膏片,卵石挤入孔壁起护壁作用。(2)汛期或潮汐地区水位变化过大时,应采取升高护筒,增高水头,或用虹吸管,连通管等措 施保证水头相对稳定。(3)发生孔口崩塌时,可立即拆除护筒并回填钻孔,重新埋设护筒

20、再钻。 (4)如发生孔内坍塌,判明坍塌位置,回填砂和粘质土(或砂砾和黄土)混合物到坍孔处以上 1m-2m,如坍孔严重时应全部回填,待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行钻进。(5)严格控制冲程高度和炸药用量。(6)清孔时应指定专人补浆(或水),保证孔内必要的水头高度, 供浆(水)管最好不要直接插入钻孔中,应通过水槽或水池使水减 速后流入钻孔中,以免冲刷孔壁。应扶正吸泥机,防止触动孔壁,不宜使用过大的风压,不宜超过1.5-1.6倍钻孔中水柱压力。 (7)吊入钢筋骨架时应对准钻孔中心竖直插入,严防触及孔壁。对轻度坍孔可加大泥浆相对相对密度和提高水位,对严重坍孔可用粘土泥膏投入,待孔壁稳定后采用低速钻进。4.2钻孔

21、偏斜4.2.1通病现象成孔后不垂直,偏差值大于规定的L/100,钢筋笼不能顺利入孔。4.2.2形成原因(1)钻孔中遇有较大的孤石或探头石。(2)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交界处,岩面倾斜处钻进,或者粒径大小悬殊的砂卵石层中钻进,钻头受力不均。(3)扩孔较大处,钻头摆动偏向一方。(4)钻机底座安置水平或产生不均匀沉陷、位移,钻杆导架不垂直,钻机磨耗,部件松动。(5)钻杆弯曲,接头不正。 4.2.3预防和纠正措施(1)安装钻机时要使转盘、底座水平,起重滑轮缘,固定钻杆的卡孔和护筒中心三者应在一条 竖直线上,并经常检查校正。(2)由于钻机较长,转动时上部摆动过大,必须在钻架上增设导向架,控制钻杆上的提引龙头

22、,使其沿导向架对中钻进。(3)钻杆接头应逐个检查,及时调正,当主动钻杆弯曲时,要用千斤顶及时调直。(4)在有倾斜的软、硬地层钻进时,应吊着钻杆控制进尺,低速钻进,或回填片、卵石冲平后再钻进。 冲击钻进时,应回填砂砾石和黄土待沉积密实后再继续钻进,偏斜严重的可在开始倾斜处设置少量炸药(小于1kg)爆破,然后用砂类土和砂砾石回填到该处位置以上1m左右,重新冲钻。4.3缩颈4.3.1通病现象钻孔灌注桩成孔后,孔直径小于设计直径。4.3.2形成原因(1)软土层受地下水影响和周边车辆震动。(2)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3)钻锥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4.3.3预防和纠正措施在软塑土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

23、浆护壁,降低失水量。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内,孔壁形成泥皮,则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及时焊补钻锤,或在其外侧焊接一定数量的合金刀片,在钻进或起钻时起到扫孔作用;如出现缩颈,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4.4桩底沉渣量过多4.4.1通病现象沉渣量过多一般表现为清孔泥浆指标超出规范要求。沉渣厚度过大将极大的降低灌注桩的单桩承载力,并给混凝土灌注带来困难。4.4.2形成原因(1)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未进行二次清孔。(2)泥浆比重过小或泥浆注入量不足而难于将沉渣浮起。(3)钢筋笼吊放过程中,未对准孔位而碰撞孔壁使泥土坍落桩底。(4)清孔后,待灌

24、时间过长,致使泥浆沉积。4.4.3预防和纠正措施(1)施工中应保证钻孔灌注桩成孔后,钻头提高至距孔底1020cm,保持慢速空转,维持循环清孔时间20min,必要时可以适当延长清孔时间。(2)合理控制泥浆的密度、粘度等指标。(3)钢筋笼吊放时,应确保钢筋笼的中心与桩中心保持一致,避免碰撞孔壁,从而减少沉渣。(4)桩孔清孔后尽量缩短待灌时间,避免泥浆沉积而使桩底沉渣过厚。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40mm,并应有足够的首批混凝土储备量,首批灌注混凝土可参考规范规定的计算式进行计算,使导管一次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0m以上,以利用混凝土的巨大冲击力冲挤孔底沉渣,达到清除孔底沉渣的目

25、的。4.5断桩4.5.1通病现象断桩是指混凝土凝固后桩体不连续,中间被浆液、气泡、泥块等疏松体充填的间断桩。断桩现象影响了桩身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降低了桩体强度和承载力,直至无法满足设计要求。4.5.2形成原因(1)首批混凝土灌注时若导管底端距孔底过远,则混凝土被浆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混凝土桩体与基岩之间被不凝固的混凝土填充。有时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导管密封不良,浆液浸入使混凝土水灰比增大,形成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施工中还会发生浇注混凝土时,导管提升和起拔过多,露出混凝土面,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出现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的现象。而采用从孔口直接

26、倒入的办法灌注混凝土,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坚硬,个别截面出现疏松、空洞的现象。另外,混凝土出拌合楼待灌时间过久或中途运输路程过长,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大,产生离析或局部初凝现象而直接用于灌注,也将造成断桩。(2)灌注过程中若发生埋管、卡管,使导管在混凝土中掩埋过长,混凝土已初凝或接近初凝,内阻力成倍增长,导管被卡死在混凝土内,也将造成断桩现象的产生。4.5.3预防和纠正措施(1)钻孔后必须认真清孔,清孔时间应根据孔内沉渣情况而定。(2)清孔后要及时灌注混凝土,避免孔底沉渣超过规范规定。(3)在灌注混凝土前,应认真进行孔径测量,准确算出全孔及首批混凝土灌注量。(4)混凝土出拌合楼待灌时间

27、或中途运输时间应合理控制,一旦开始浇注工序,灌注过程一定要连续、快速,准备灌注混凝土要足量,确保在混凝土初凝时间内连续浇注。(5)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避免停电、停水,并随时控制混凝土面的标高和导管的埋深,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应确保导管的密封性,导管的拆卸长度应根据导管外混凝土的上升高度而定,切勿起拔过多。(6)为有效预防断桩的发生,施工中还必须做好原材料的检测与试验工作,严格按程序确定混凝土的配合比。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初凝时间与坍落度损失应满足灌注要求。4.6护筒失效4.6.1通病现象在钻进过程中护筒变形或突然往下沉,护筒外壁冒水,刃脚或钻孔壁向孔内外漏浆

28、。4.6.2形成原因(1)埋设护筒时,回填土夯实不够,埋设太浅,护筒脚漏水。(2)护筒制作不良,接缝不密合或焊缝有砂眼等,造成接缝漏浆。(3)由于护筒下方孔内大面积坍孔,致使地层发生变化,从而使钢护筒下沉并倾斜,失去护筒作用。(4)由于地下障碍物或护筒内外压力差过大,使护筒局部变形、开裂、漏水,失去护筒作用。4.6.3预防和纠正措施(1)采用粘土加固护筒周围时,若漏水严重,应将护筒拔除,然后回填重新埋设。(2)在顶入钢护筒时,尽量将钢护筒埋得深一些,增加其稳定性和抵抗局部冲刷的能力。(3)如果护筒的下沉量较少,通过提高泥浆密度和粘度的方法,改善泥浆指标后,继续钻孔。(4)护筒变形处理可以根据其

29、变形的部位进行灵活处理(氧割、千斤顶校正、套筒法等)。5、高压旋喷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5.1加固体强度不均、缩颈5.1.1通病现象旋喷桩成桩直接不一致,桩身强度不均匀,局部区段出现缩颈。5.1.2形成原因(1)旋喷方法与机具未根据地质条件进行选择。(2)旋喷设备出现故障(管路堵塞、串、漏、卡钻等),中断施工。(3)拔管速度、旋转速度及注浆量未能配合好,造成桩身直径大小不均,浆液有多有少。(4)没有根据不同的设计要求和不同的旋喷方法,布置不同的桩位点。(5)旋喷的水泥浆与切削的土粒强制拌和不充分、不均匀,直接影响加固效果。(6)穿过较硬的粘性土,产生缩颈。5.1.3预防和纠正措施(1)应

30、根据设计要求和地质条件,选用不同的旋喷法、不同的机具和不同的桩位布置图。(2)旋喷浆液前,应作压水压浆压气试验,检查各部件各部委的密封性和高压泵、钻机等的运转情况。一切正常后,方可配浆,准备旋喷,保证旋喷连续进行。(3)配浆时必须用筛过滤,过滤网眼应小于喷嘴直接,搅拌池(槽)的浆液要经常翻动,不得沉淀,因故需较长时间中断旋喷时,应及时压入清水,使泵、注浆管和喷嘴内无残夜。(4)对易出现缩颈部位及底部不易检查处,采用定位旋转喷射(不提升)或复喷的扩大桩径办法。(5)根据旋喷固结体的形状及桩身均质性,调整喷嘴的旋转速度、提升速度,喷射压力和喷浆量。(6)控制浆液的水灰比及稠度。(7)严格要求喷嘴的

31、加工精度、位置、形状、直径等,保证喷浆效果。5.2钻孔沉管困难,偏斜、冒浆5.2.1通病现象旋喷设备钻孔困难,并出现偏斜过大及冒浆现象。5.2.2形成原因(1)遇有地下物,地面不平不实,未校正钻机,垂直度超过1%的规定。(2)注浆量与实际需要量相差较多。5.2.3预防和纠正措施(1)放桩位点时应钎探,摸清情况,遇到地下物,应清楚或移桩位点。(2)旋喷前场地要平整夯实或压实,稳钻杆或下管要双向校正,使垂直度控制在1%范围内。(3)利用侧口式喷头,减小出浆口孔径并提高喷射压力,使压浆量与实际需要量相当,以减少冒浆量。(4)回收冒浆量,除去泥土过滤后再用。(5)采取控制水泥浆配合比(一般为0.6-1

32、.0),控制好提升、旋转、注浆等措施。5.3固结体顶部下凹5.3.1通病现象旋喷后的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5.3.2形成原因当采用水泥浆液进行修旋喷时,在浆液与土搅拌混合后的凝固过程中,由于浆液析水作用,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造成在固结体顶部出现凹穴。凹穴的深度随土质、浆液的析出性、固结体的直径和全长等因素的不同而异。5.3.3预防和纠正措施(1)在旋喷完毕后,挖出固结体顶部,对凹穴灌注混凝土或直接从旋喷孔中再次注入浆液。(2)对于构筑物地基,采用两次注浆法较为有效,即旋喷注浆完成后,对固结体顶部与构筑物基础底部之间的空隙,在原旋喷孔位上,进行第二次注浆,浆液的配方应用无收缩或具有微膨胀性的材

33、料。 6、真空深井井点降水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6.1基坑地下水降不下去6.1.1通病现象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的排水能力有余,但井的实际出水量很小,因而地下水位降不下去。6.1.2形成原因(1)井深、井径和垂直度不符合要求,井内沉淀物过多,井孔淤塞。(2)洗井质量不良,砂滤层含泥量过高,孔壁泥皮在洗井过程中尚未破坏掉,孔壁附件土层在钻孔时遗留下来的泥浆没有除净,结果使地下水向井内渗透的通道不畅,严重影响单井集水能力。(3)滤管的位置、标高以及滤网和砂滤料规格未按照土层实际情况选用。故渗透能力差。(4)水文地质资料与实际情况不符,井管滤管实际埋设位置不在透水性能较好的含水层中。(5)真空泵

34、无法正常运行或无法提供真空环境抽水。6.1.3预防措施(1)钻孔孔井应大于井管直径300-500mm,井深应比所需降水深度深6-8m;井管应垂直放在井孔当中,四周均匀填砾砂,砾砂应用铁锹下料,不允许用机械直接下料,防止砾砂分层不均匀和冲击井管。砾砂填至井口下1m,然后用不含砂的粘土封口至井口面。(2)在井管四周灌砂滤料后应立即洗井。一般在抽筒清理孔内泥浆后,用活塞洗井,或用泥浆泵冲清水与拉活塞相结合洗井,借以破坏深井孔壁泥皮,并把附件土层内遗留下来的泥浆吸出。然后立即单井试抽,使附近土层内未吸净的泥浆依靠地下水不断向井内流动而清洗出来,达到地下水渗流畅通。抽出的地下水应排放到深井抽水影响范围以

35、外。(3)需要疏干的含水层均应设置滤管,滤网和砂滤料规格应根据含水层土质颗粒分析。(4)在土层负责或缺乏确切水文地质资料时,应按照降水要求进行专门钻探,对重大复杂工程应做现场抽水试验。在钻孔过程中,应对每一个井孔取样,核对原有水文地质资料。在下井管前,应复测井孔实际深度。结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水文地质情况配井管和滤管,并按照沉放先后顺序把各段井管、滤管和沉淀管依次编号,堆放在井口附件,避免错放或漏放滤管。(5)在井孔内安装或调换水泵前,应测量井孔的实际深度和井底沉淀物厚度。如果井深不足或沉淀物过厚,需对井孔冲洗,排除沉渣。6.1.4纠正措施(1)重新洗井,要求达到水清砂净,出水量正常。(2)在适当

36、的位置补打深井。(3)选择合适型号、可正常运行的真空泵,并以密闭管与井相连接确保降水井能在真空环境下进行抽水作业。6.2基坑地下水位降深不足或降水速度慢6.2.1通病现象(1)观测孔水位未降低到设计要求。(2)在预定时间内达不到预定降水深度。(3)基坑内涌水、冒砂,施工困难。6.2.2形成原因(1)基坑局部地段的深井量不足。(2)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型号选用不当,深井排水能力低。(3)因土质等原因,深井排水能力未充分发挥。(4)水文地质资料不确切。基坑实际涌水量超过计算涌水量。6.2.3预防措施(1)先按照实际水文地质资料计算降水范围总涌水量、深井单位进水能力、抽水时需过滤部分总长度、点井根

37、数、间距及单井出水量。复核深井过滤部分长度、深井进出水量及特定点降深要求,以达到满足要求为止。深井布置应考虑基坑深度和形状,可沿基坑四周环形布置,也可在基坑内点式布置。深井的井距一般15-20m,渗透系数小,间距宜小些;渗透系数大的,间距可大些。在基坑转角处、地下水流的上游、临近江河等的地下水源补给一侧的涌水量较大,应加密深井间距。(2)选择深井泵(深井潜水泵)时应考虑到满足不同降水阶段的涌水量和降深要求。一般在降水初期因地下水位高,泵的出水量大;但在降水后期因地下降深增大,泵的出水量就会相应变小。(3)改善和提高单井排水能力,可根据含水层条件设置必要长度的滤水管,增大滤层厚度。(4)由于本工

38、程基坑开挖深度超过8m,可根据分层挖土情况采用二道以上滤管分层取水。一般深井滤水管设在底部,抽水先抽滤管部位的下层水,上层水由水的重力作用通过土体的空隙往下慢慢渗透,从而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的含水率;这样土层越厚,降水需要的时间越长。采用多道滤管则可缩短降水时间,但要注意每道滤管挖土暴露后立即用毛毡或其他材料将其封闭,防止影响抽水效果。6.2.4纠正措施(1)在降水深度不够的部位,增设深井。(2)在单井最大集水能力的许可范围内,可更换排水能力较大的深井泵(或深井潜水泵)。(3)洗井不合格时应重新洗,以提高单井滤管的集水能力。7、三轴搅拌桩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基坑围护工程止水帷幕采用单排

39、三轴38501200搅拌桩,共275幅。7.1通病现象基坑开挖后止水效果较差,出现漏水漏沙,乃至涌砂。7.2形成原因(1)三轴搅拌桩垂直度偏差过大。(2)施工时出现冷缝,且未对冷缝进行处理,造成桩间形成缝隙及孔洞。(3)桩间有效搭接宽度小于规范要求。(4)三轴搅拌桩有效深度不足。(5)水泥质量较差,造成施工时无法正常成桩。7.3预防和纠正措施(1)施工前应该调平机器垂直度,并保证施工区域无影响施工的地下障碍物,确保成桩垂直度。(2)搭接施工的相邻桩,施工间歇时间不应超过24h,当超过24h,搭接施工时应放慢搅拌速度;若无法搭接或搭接不良,应作为冷缝记录在案,并经围护设计单位认可后,在搭接处采取

40、补救措施。(3)正常情况下成桩采用一喷一搅的搅拌工艺,砂性土地层采用两喷两搅;水泥和原状土需均匀拌和,下沉及提升均为喷浆搅拌,下沉速度为0.5m/min-1.0m/min,提升速度为1.0m-2.0/min,下沉时喷浆量一般为额定总浆量的70%-80%;压浆速度应和提升(或下沉)速度相配合,确保额定浆量在桩身长度范围内均匀分布;提升时不应在孔内产生负压造成周边土体的过大扰动,搅拌次数或者搅拌时间应能保证水泥土搅拌桩质量。(4)因故搁置超过2h以上的拌制浆液应做废浆处理;施工时因故停浆,应在恢复压浆前浆三轴搅拌机提升或下沉0.5m后再注浆搅拌施工。(5)认真进行原材料检验,进场水泥等材料,供货单

41、位必须提供质量保证书等有关资料,工地按规定做好复检、抽检,待检验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严禁使用过期水泥、受潮水泥。8、土方施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8.1土方坍塌8.1.1通病现象在挖土过程中或挖土后,挖土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发生塌方或滑塌现象。8.1.2形成原因(1)开挖顺序不合理。(2)基坑降水效果不好,基坑积水过多。(3)开挖边坡位置附加载荷过大或外力振动影响,边坡失稳而塌方。8.1.3预防措施(1)开挖边坡时应遵循由上而下、分层开挖的顺序,合理放坡,不使边坡过陡,同时避免对止水围护桩造成破坏。(2)上海地区地下水十分丰富,本工程又属于深基坑施工工程,因此在挖土前,应特别注意对降水施工过程

42、的质量控制。当基坑局部积水过多时,应提前做好排水措施,防止积水冲刷使边坡失稳。(3)施工中避免在基坑边存放过多建筑材料,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4)必须待围护桩混凝土强度达到100%以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开挖过程中(由业主)委托专业监测单位对基坑进行全面监测,出现报警立即采用措施。8.1.4纠正措施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将坡度改缓;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在将塌方松土清除后,用块石填砌或由下而上分层回填2:8或3:7灰土嵌补,与土坡面接触部位做出台阶式搭接,使接合紧密。8.2土方超挖8.2.1通病现象土方超挖即土方开挖后标高低于设计要求标高。8.2.2形成原因(1)

43、测量人员未正确导引标高。(2)土方开挖时没有安排人员跟踪监控。8.2.3预防措施(1)土方开挖过程中,测量应不定期对标高进行复核,防止因人为或其他原因造成标高不准。(2)项目技术员、施工员全程跟踪土方开挖过程,不断测量土方标高,在机械开挖至离设计标高20cm时,采用小型机械及人工清底,确保土方不被超挖。8.2.4纠正措施土方在开挖时,出现超挖情况,作业人员不得擅自采用开挖的松土回填、夯实。必须报请项目工程师,由项目工程师与设计人员商量后,按设计意见进行回填(也可通知项目技术副经理后,采用级配砂石回填至设计标高。8.3土方回填时杂物未清理8.3.1通病现象基坑的积水淤泥杂物清理不好。8.3.2形

44、成原因基坑未清将积水抽排,淤泥杂物未清理或清理效果不好。8.3.3预防和纠正措施回填时必须将水抽干,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经监理同意或签证认可后方可回填。9、钢筋加工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9.1钢筋剪断尺寸不准9.1.1通病现象剪断尺寸不准或被剪感觉端头不平。9.1.2形成原因(1)定尺卡板活动。(2)刀片间歇过大。9.1.3预防措施(1)确定应剪断的尺寸后拧紧定尺卡片的紧固螺栓。(2)调整固定刀片与冲切刀片间的水平间歇,对冲切刀片作往复水平动作的剪断机,间歇以0.5-1.0mm为合适。9.1.4纠正措施根据钢筋所在部位和剪断误差情况,确定是否可用或返工。9.2成型尺寸不准9.2.1通病现

45、象已成型的钢筋长度和弯曲角度不符合图纸要求。9.2.2形成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9.2.3预防措施(1)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只,配料前事先考虑。(2)为了画线简单和操作可靠,要根据实际成型条件(弯曲类型和相应的下料长度调整值、弯曲处的弯曲直径、扳距等),制定一套画线方法以及操作时搭扳子的位置。(3)为了保证弯曲角度符合图纸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定做标志的措施。(4)对于形状比较复杂的钢筋,如要进行大批成型,最好先放出实样,并根据具体

46、条件预先选择合适的操作参数(画线过程、扳距取值等)以作为示范。9.2.4纠正措施当所成型感觉某部分误差超过质量标准的允许值,应根据钢筋受力和构造特征分别处理。如果存在超偏差部分对结构性能没有不良影响,应尽量用在工程上。对结构性能有重大影响或无法安装的,则必须返工。9.3箍筋弯钩形式不对9.3.1通病现象箍筋末端按规范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成。9.3.2形成原因(1)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2)忽视规范的弯钩形式应用范围。(3)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混乱。9.3.3预防措施熟悉各中角度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在钢筋加工的配料过程要注意图纸上的标示和说明。9.3.4纠正措施对于已加工

47、成型而发现弯钩形式不正确的箍筋(包括弯钩平直部分的长度不符合要求),应做以下处理:斜弯钩可代替半圆弯钩或直弯钩;半圆弯钩或直弯钩不能代替斜弯钩(斜弯钩误加工成半圆弯钩或直弯钩的应作为废品)。10、钢筋安装质量通病预防和纠正措施10.1柱子外伸钢筋错位10.1.1通病现象下柱外伸钢筋从柱顶甩出,由于位置偏离设计要求过大,与上柱钢筋搭接不上。10.1.2形成原因(1)钢筋安装后虽检查合格,但由于固定钢筋措施不可靠,发生变位。(2)浇筑混凝土时被振动器或其他操作机具碰歪撞斜,没有及时校正。10.1.3预防措施(1)在外伸部分加一道临时箍筋,按图纸位置安设好,然后用样板、铁卡或木方卡好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