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1213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2.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ppt(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演讲者:王欢,云南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特征探析,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3个省区之一。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云南有51个,其中人口超过5000人,并有一定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有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独龙族和满族等25个。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云南省共有 4236万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41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 13。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虽然低于汉族,但地域分布广泛,全省各地、州、市、县都有。各少数民族因风俗习惯、聚居特点和所处地理环境的

2、不同,呈现出类型和格调不同的服饰景观。,前言,目录,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云南的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地形崎岖,山地多而平地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很大,海拔最高达6740m,最低只有76.4m;气候千变万化,冷热各不相同。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显著,滇西北地区位置偏北,海拔较高,全年偏于寒冷;滇中、滇东、滇西地区纬度和地势适中,气候较温和;滇南、滇东南地区纬度和海拔都较低,气候偏于炎热。,地理环境使民族服饰景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一、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高寒山区的民族服饰以

3、厚实、粗糙为特征;坝区与河谷的民族服饰则以轻盈、秀美为基调。,白族,彝族,地理环境对服饰的用料和形制产生直接的影响。,藏族、普米族和摩梭人男女都普遍穿戴的长衣(袍)裙裤靴装;彝族、纳西族、白族、部分汉族和苗族男子的披皮或披毡衣裤装;汉族、白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满族、纳西族、拉祜族、壮族、瑶族、哈尼族、傈僳族、回族的上衣下裤装;傣族、布朗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哈尼族、基诺族、苗族、藏族、怒 族、傈僳族女子的上衣下裙装等;,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藏族:长衣(袍)裙裤靴装,傣族:上衣下裙装,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的功能也有影响。,实用美观,地理环境对

4、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气候寒冷地区:御寒保暖成为这些地区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防止日晒、透气纳凉、方便生活和生产活动则成为这些民族服饰的主要功能。,气候炎热地区:服饰多以简洁、轻薄为特色。实用而美观,二、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区划,根据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依据各民族服饰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形成过程,以及服饰的用料、制作工艺、形制和着装方式等服饰文化特质,将云南的民族服饰景观划分为滇西北区、滇中滇东区、滇西南区三个景观区域。,在三个景观区域内分别形成特征和差异都较为明显的三种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温暖地区的

5、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类型,寒冷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身穿万件,不如腰系一线”,厚重,衣、裤、帽(包头)、鞋(靴)俱全,衣装层数较多,用料除麻、棉和野生纤维(如火草)织品外,还有天然毛皮或羊毛、牦牛毛制品(如毛布、毡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温暖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简洁,上衣下裤,外加坎肩,多用棉、麻布料,住在山区偏冷地带的民族则加披羊皮或 毡,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炎热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景观,女子上衣下裙;男子上衣下裤(瑞丽也有穿裙的),裤管较宽大,用料多数选择浅色、柔

6、 软、较薄、透气性能好的布料;喜穿凉鞋、拖鞋或光脚;,傣族服装“五无”,即“帽无顶、衣无领、裙无腰、裤无裆、鞋无帮”,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地域差异,三、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少数民族服饰的纵向发展,早期云南各民族的服饰比较简陋、功能单一,以遮体 保暖为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经济的发展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纺织品种类增加,衣服样式增多。分为:一是羽装,即用羽毛做的衣服和裙子;二是尾服衣服的后面挂着一张动物毛皮,拖 着一根长长的尾 巴;三是条纹布衣;四是披毡;五是其他各类长短衣服,大概有十多种。唐宋时期是云南 民族服饰发展较快的时期。元代至清代,云南民族的纺织、印染、绣花等技艺继 续向前发展,少

7、数民族服装各式各样。,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云南民族服饰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 0世纪 6 0年代,云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服装主要都采用本地本民族生产的衣 料缝制,穿传统服装的人居多。6 0年代以后,由于工业衣料和成衣供应增加,云南内地城乡的衣着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男子穿涤卡布中山装和涤棉、的确凉衬衫的猛增。“文革”时期,出现了穿绿军装的热潮,对民族传统服饰带来的冲击不小。8 0年代中期以后,市场逐渐活跃,服饰商品琳琅满目,款式繁多。,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现在,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大致有三种情形:一是日常生活中仍普遍穿戴的传统服装,如白族、纳西族、傣族、彝族、哈尼族

8、、苗族、瑶族、壮族、蒙古族、布依族、水族等民族,其中女性穿传统服装的比例比男性高;二是传统服装平时穿的少,仅喜庆节日、祭祀活动才穿戴的服饰;三是仅老年人穿而年轻人不穿的服装,年轻人即使穿戴,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四是随着旅游宣传和旅游开发而使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审美价值的民族传统服饰得以推广,如傣、撒尼、白、佤等民族的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少数民族服饰的空间变异,通海的蒙古族,他们从以畜牧为主的寒冷的北方到 以农耕和渔业为主的温暖的云南杞麓湖畔,新定居地四季暖和的气候使他们脱下了皮袍大褂和皮帽筒靴,代之以适应环境和劳作要求的布质短衣长裤。,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在云南民

9、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中,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就频繁地进行着各种文化交往,而服饰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无不参与到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并在交往中相互借鉴、融合和吸纳。这种现象在汉族分布区的边缘地带较为普遍,在这一地带坝区居住的回族、彝族、白族、纳西族、傣族、壮族和布依族等,由于与汉族临近或杂居,受汉文化的影响较深,因而在服饰上汉化特征较显著,尤其是男子服饰已与汉族无太大差别。,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变异,民族服饰文化的自然交融,一方面丰富了各民族穿戴的内容;,一方面又导致民族服饰的差异性不断弱化、相似性逐渐增加,使处于强势的汉文化的地域空间不断向弱势的少数民族地区扩展。,少数民族服饰景观的时空

10、变异,四、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发展是否会因审美观的变化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相反的方向,甚至被现代信息社会文明所同化,使其逐渐丧失民族原有的特质。这是长期以来民族文化保护者们最为担忧的一种现象和过程。,经济学的角度讲,民族服饰文化是一项宝贵的资源,对于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就云南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显现出的地位和目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区域优势已被社会各界所认同,云南在实施建立“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战略中,必将把那些包括服饰文化在内的民族特色文化与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持

11、、继承和开发利用视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少数民族服饰经济价值的利用,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云南的民族服饰文化不应当被忽视,更不应当被曲解为原始和落后。当民族的文化作为景区的主体参与到地域旅游活动中来时,民族服饰则是最直观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种旅游景观。民族服饰淀积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游客的视觉中,面对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民族服饰,他们的追求得到的是美感与真实的结合。因此,在利用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应当对民族服饰给予足够的重视,从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到民族服饰的制作者与穿戴者,都必须了解和尊重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色和现实意义的民族服饰文化。,少数民族服饰传统文化的利用,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和利用,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