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5049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居住小区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裕和豪庭居住小区1#2#楼工程基坑监测方案编 制 人: 职务: 职称: 审 核 人: 职务: 职称: 审 批 人: 职务: 职称: 江苏宏信建设有限公司涿州分公司2014年6月22日目 录1 工程概况3 2 监测目的33 监测项目3 4 方案编制依据4 5监测布点4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5 7监测频度5 8监控报警6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610附图:观测点布置图8 1工程概况本工程为裕和豪庭住宅小区工程,位于河北省易县泰元南大街原粮食局家属院场地。本工程为地上十八层,地下一层,一层为自行车库,层高4.65m,二层(含)均为住宅,其中地下一层为工具间及设备用房,层高2.9m,建筑物主要屋

2、面板高度为49.15m。1#楼总建筑面积14697.69m2,地上建筑面积13953.77m2,地下建筑面积为743.92m2,2#楼总建筑面积21436.49m2,地上建筑面积20353.86m2,地下建筑面积为1082.63m2,室内外高差均为0.45m,本工程建筑耐火等级一级,地下防水等级一级,基础形式为肋梁式筏板基础,主体为剪力墙结构。基坑支护采用土钉墙支护形式,坑深4.2m。 2 监测目的确保裕和豪庭居住小区基坑工程的稳定、安全性。确保施工影响区域内的已有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稳定,为控制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供判断数据。及时为基坑施工提供反馈信息,通过测量数据的分析,掌握围护结构稳

3、定性的变化规律, 随时根据监测资料调整施工程序,消除安全隐患,是工程信息化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3 监测项目1)坡顶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2)坡体深层水平位移观测3)对施工场地内边坡、道路及周边建筑物进行巡视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边坡有无塌陷、裂缝及滑移。开挖后暴露的土质情况与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有无差异。基坑开挖有无超深开挖。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是否有超载情况。基坑周边建筑物、道路及地表有无裂缝出现。 4 方案编制依据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4)建

4、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5)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6)裕和豪庭居住小区设计施工图。 5 测点布置1) 基准点:为进行变形测量而布设的稳定点,需长期保存的基准点,应设在基坑开挖变形影响范围以外,通视条件良好并便于保存的稳定位置。对于本工程,在距基坑边缘以西50m外的泰元大街路边,设置了三个位移观测基准点。2) 工作基点:为直接观测变形点,在距基坑边缘以西30m外的办公区的建筑物上设置了一个水准观测基准点。3)观测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观测点设置间距不大于25m,水平位移观测点同时作为垂直位移的观测点。观测点采用钢钉设

5、置在基坑边的返坡上。在保留办公室的四角设置四个沉降观测点。在基坑每侧的中心处布置测斜管,共设四个。测斜管应保持垂直,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观测点布置示意图见图1。 6 监测方法及观测精度 1)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初始值:基坑工程监测工作的准备工作应在基坑开挖前完成。应在至少连续三次测得的数值基本一致后,才能将其确定为该项目的初始值。坡顶垂直位移及保留办公室沉降观测: 观测仪器采用DSZ1水准仪五米水准标尺。采用二级水准测量进行观测,其精度指标为: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 0.5mm; 附合闭合差 0.3mm( n为测站点)。坡顶水平位移:采用GTS332N全站仪建立坐标系统,通过

6、直接观测点位坐标值来确定水平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地下水位变化:本项目地勘报告显示,基础埋深均在地下水位以上5m左右,结合易县地区地下水位年变化范围在1m左右,可以不考虑地下水对基坑开挖及支护的影响,也不考虑地下室抗浮问题。坡体深层水平位移:在坡顶外土体中预埋测斜管,观测前测定管顶水平位移,然后以测斜管上部管口为相对基准点用测斜仪观测各深度处侧向位移。观测点精度不低于1mm。 2)观测要求:同一项目每次观测时,宜符合下列要求: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使用同一监测仪器和设备;固定观测人员。 7 监测频度1)坡顶水平位移监测:基坑开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内,可每2d观测一次,

7、基坑开挖至5m以下及基坑开挖完成后一周内,每天观测一次。基坑开挖至基底后一周后无明显位移时,可适当延长观测周期,每510d观测一次。2)坡顶垂直位移及建筑物沉降观测:在基坑土方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筏板混凝土浇筑完成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3)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一步加强监测,缩短监测时间间隔,加密观测次数,并及时向施工、监理和设计人员报告监测结果:监测项目的监测值达到报警标准;监测项目的监测值变化量较大或速率加快;基坑及周围环境中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雨、市政管线出现泄漏;基坑附近地面荷载突然加大;临近的建筑物或地面突然出

8、现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开裂。4)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应连续监测。 8监控报警基坑及支护结构监控报警值以累计变化量和变化速率两个值控制,累计变化量的报警指标不应超过设计限制。本基坑坡顶水平位移报警值设为25mm,水平位移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2mm/d。周围建筑物报警值以累计变形量、变形速率、差异变形量并结合裂缝观测确定。本基坑周围建筑物沉降报警值设为15mm,倾斜报警值设为10mm,倾斜速率报警值设为连续三日大于1mm/d。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应立即报警:周围建筑物砌体部分出现宽度大于1.5mm的变形裂缝;附近地面出现宽度大于10mm的裂缝; 9数据记录、处理及监测成果1)外业观测值和

9、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记录表中任何原始记录不得擦去或涂改,原始记录不得转抄。2)观测结果超过限差时,应进行重测。3)对各周期的观测数据及时处理,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4)对变形的分析应将变形大小和变形速率结合起来,考察其发展的趋势,并做出预报。5)提交当日报表及监测报告。报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标题应标明监测内容、测试日期与时间、报告编号等。测试数据和成果应提供测点编号、初始值、本次测试值、较上次测试的增量值、变化速率等。对监测值的发展及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述,当接近报警值时应及时通报现场经理、施工人员,提请有关部门关注。监测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工程概况,监测目的;监测项目,测点(图表)位置;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资料;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异常情况原因分析;监测值全时程变化曲线;超前预报效果评述;监测结果评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