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696218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渼陂古村建筑调研报告i. 渼陂古村建筑的整体概况渼陂古村位于吉安赣江支流富水河西岸,古为庐陵县纯化乡七十六都,现属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管辖,是文陂乡政府所在地,渼陂古村位于集镇的南部,距吉安市中心约28 公里。方位为东经11552,北纬2628。古村芗峰东立, 象形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天然形胜, 更有古建筑文化源远流长。据/庐陵渼陂梁氏族谱序中记载: “ 梁之先曰天监始自潭州, 历十三世, 日胜用仕南唐, 微仕郎生子六, 以六龙字之次第繁衍, 而居庸之派龙四郎系也, 世延甲村至宋宣和间, 祖仕阶徙今之渼陂寨上, 兹修谱以正其本支, 冀以贻其后”据此可推知, 从北宋宣和年间

2、梁氏开基祖梁仕阶来到渼陂建村立寨, 延续至今已有近900 年历史。经过前期十多代传人的繁衍经营, 到明代中后期渼陂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庶之地, 这里不仅拥有当时中国南方一流的民居建筑,而且已逐步发展成为知名的村镇合一的贸易经商集散地, 梁氏族人由此不少成为拥有雄厚资金的富商大贾。降及清代,渼陂的商业进一步得到发展, 街上90% 的店铺均为梁氏族人开设经营。经济的繁荣必然带来文化的发展, 经考察, 整个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主体, 从古建筑中到处透视出古代民间文化的蕴含, 虽然经过近千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战火兵燹的毁损, 但保留下来的东西依然可观, 在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 布局错落有致, 八卦巷道,

3、卵石路面, 村落的南面有28 口象征上天星宿的池塘环绕, 且小桥流水, 口口相通。村落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有367 栋, 而且类型广泛齐全, 有民居、祠堂、书院、义仓、牌坊、楼阁、店铺、码头、教堂、庙宇、革命旧址等。最难得的是位于村北的约900 米长的明清s形古街沿富水河逶迤伸展, 似文宜曲, 保存最为完整。整个渼陂古村的古建筑融宗族与宗法文化、书院与儒商文化、建筑艺术文化以及近现代红色文化为一体,古色文化 与红色文化交相辉映, 互相渗透, 相得益彰, 具有很高的民间文化考古和旅游观赏价值。ii. 渼陂古村建筑发展的根源我们通过几天实地考察, 走访长者, 访问村民,查阅族谱, 并根据渼陂村所处

4、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认为: 渼陂梁氏先祖因地制宜、穷则思变确立的“兴学经商、富民旺族” 的建村方略( 即商儒合一的格局) 正是渼陂的经济得以发展, 古建筑群得形成的主要动力和原因。渼陂古村地处吉泰盆地,海拔在5154米之间,地势比较低洼,洪水季节常被水淹。富水河是赣江的一条支流,渼陂村位于富水河下游的西岸, 这里芗峰东立, 象岭西护, 瑶山南耸, 富水北流, 山抱水环, 无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但是, 像赣江许多支流的下游一样, 富水河下游地势低洼, 如果赣江涨水, 赣水回灌进入支流, 可造成庄稼被淹, 房屋遭浸, 或者支流的中、上游遭遇暴雨, 支流河水倾刻暴涨, 同样形成水

5、灾, 而在江西, 尤其是古庐陵地区的雨季主要集中在农历的五月, 俗称“端午水” , 而且这个季节正好是南方水稻结穗灌浆的时期, 遇到这两种水灾, 轻则水稻减产, 重则颗粒无收。历史上溯, 考古思今,渼陂村处于这种年复一年的大小水患之中, 其生存条件仅靠农业, 显然是难以维持的, 由于渼陂傍靠富水河, 而富水河又是赣江的支流, 故水运非常方便,加上渼陂地处吉安、吉水和泰和三县交汇之点, 人口稠密, 这样就为渼陂发展商业贸易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而要发展商业贸易就必须有文化素养, 渼陂先祖显然洞悉了这之间的因果关系, 所以他们在发展商业经济的同时, 也极为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

6、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由于水运方便, 货源充足, 所以商贾云集, 交易繁忙, 吉安、兴国甚至赣江上下更远的赣州、南昌等地富商也常来此调货, 店铺生意火爆, 除店铺之外, 渼陂还建有规模宏大的万寿宫、当铺店、义仓急公祠和福神庙等有代表性的建筑。此外, 还有几家大烟馆和睹场, 万寿宫内外还有不少的小百货摊点和地方风味小吃,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特别是夜幕降临, 街上路灯常明,人如潮涌, 常有戏班登台助兴, 好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万寿宫前院两侧门上的“”天不夜、月常明”字匾正是当时渼陂繁荣街景真实的生动写照。三、渼陂古村建筑特色祠堂为了兴宗振族, 维系宗族的团结发展, 渼陂梁氏族人

7、秉承先祖的遗训, 非常重视宗族和宗法制度的建立, 其主要的措施就是大量地建造祠堂和不断地续修族谱, 在渼陂不但有梁氏总祠, 还建造有各房派的房祠以及大户人家的家祠, 从总祠、房祠到家祠都分别有族规戒律, 并且将封建礼法与伦理用私法的形式对它们加以确定, 以教化和约束族众。为了使宗族和宗法制度得以执行,还不断健全了宗族管理机构, 除了族长之外, 还配有专司族规的人员, 查阅梁氏族谱记载的房派支系, 清楚明晰, 有条不紊, 渼陂梁氏从南宋修纂第一部族谱开始, 续修不断, 正是这种按照父系的血缘关系, 将梁氏族群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和宗法制度, 使族人依此凝聚, 秩序由此维系, 宗族赖此稳定, 成为

8、渼陂梁氏千年不散的奠基石。渼陂古村现仍保留有古祠堂5 座, 家祠若干。其中数梁氏宗祠永慕堂 较为雄伟壮观, 设计精渼, 工艺精深, 文化底蕴深厚 。永慕堂 始建于宋, 元季毁于兵燹, 明正德己卯重建, 崇祯四年重修, 乾隆十六年再修, 同治间几度重修扩建, 最后重修于乙卯至民国四年, 古祠飞角挑檐, 为二层三进石柱, 砖木结构, 长62 米, 宽19. 7 米, 面积1 221 平方米, 祠堂有石柱34 根, 木柱24 根, 石刻楹联20 副,门口有石狮1对, 石鼓1 对, 上悬挂着梁氏宗祠 石刻牌匾, 中后栋有石刻围栏, 左侧有宽敞的厨房, 中栋两侧有忠、信 , 笃 、 敬四个大字, “永慕

9、堂”巨匾悬在中堂正中, 板壁后面书有 朱柏庐先生家训格言, 堂顶上均有精渼的绘画, 大门后有 唐源名宗 牌匾( 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为 红四军军部 , 正因为是革命旧址, 所以 永慕堂得到较好的保护。宗祠主要是用作族人点丁灯、饮丁酒的地方,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 凡在过去一年内添了男丁的, 都燃亮花灯, 悬挂于祠堂横梁之上, 花灯上写上诸如“引福归堂,引儿板桂、 状元及第、添丁发财 ”等吉详语句, 代表为父母者的心声, 花灯下悬挂婴儿的名字, 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荫, 元宵当晚, 添丁者按俗例以盘菜形式宴请族人饮丁酒。此外,宗祠内还是族人举行婚丧嫁娶典礼和村族

10、进行磋商重大事项的场所。根据对各个宗祠的综合分析,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宽敞高大,气势雄浑壮观,以上面提到的永慕堂为典型。第二,抬梁架构,用料精挑细选,多为粗硕材料。宗祠的中堂中缝梁架抬梁式,与民居清一色的穿斗架构不同,宗祠的中堂多为抬梁式架构,砌上露明造,有无架梁成托屋顶,明间显得宽敞明亮,无论房梁,均用材硕大。永慕堂正梁架直径超过60 厘米,明间金柱、前檐直径亦有53-56厘米。规模较小的节寿堂中,木质圆柱直径也大30-40厘米。第三,工艺精湛,装饰华丽。从前门廊到初堂祖龛,无论砖、石、木构件,无不重工装饰。门廊常作三开间,抱鼓,蹲狮、门簪,皆以红石为之,立体雕,浮雕,线雕,无所不用其极

11、;梁架出檐的斗拱、荷叶墩,皆为精渼的木雕;仰顶有天花藻井,境地有彩绘;烟头也有彩绘。上中下三堂的明间仰顶亦有藻井,中堂檐步不作卷棚轩式者,明次吉安均有藻井彩绘。寝堂祖龛的槅扇香炉等,也莫不是工艺上乘的艺术品。求志堂内匠心独具, 巧妙宜人的梁柱连接, 精雕细刻的梁托、窗棂和彩屏, 更令人叫绝的是堂内天花顶上两幅大型百少和百老图 , 图内100 位少年和100 位老人, 或站、或行、或坐、或卧、或张口呐喊、或低头沉思, , 栩栩如生, 呼之欲出。有人评说百少图和百老图是两幅可以与 清明上河图6相媲美的佳作 。正是这些石刻楹联、鎏金壁画、雕木刻的点睛之笔, 使得渼陂古建筑熠熠生辉, 遐思万千。第四,

12、悬匾镌联,品味较高。宗祠的正门上方和中上堂皆有匾,门匾多为红石质,如如“梁氏宗祠”,”轩公祠”,“本公祠”等,堂匾多为巨大的木匾,如“永慕堂”,“求志堂”,“孝友堂“,“节寿堂”等。宗祠的中、下堂及钱天井间多置石柱,方形,柱上镌刻对联。在梁氏宗祠永慕堂内, 除了24 根木柱, 还有34 根7 米高的红石柱, 柱下有雕刻石墩, 采用石柱显然是因为它有比木柱更好的耐腐和耐久性, 仅此可见当初建祠时石雕工程的浩大, 石柱顶采用十字槽榫接上部木柱, 而木柱上纵横拉结承受着木梁, 门前和藻井曲线檐顶镂花斗拱, 翘角飞檐, 显得轻巧精致, 器宇轩昂。据村民介绍: 建筑上这些石雕木刻工艺多为本村工匠所为,

13、在渼陂除了大量的族人从事贸易经商, 也有不少小户人家的族人从事工匠工作, 其中木匠居多,在方圆百里的其他集镇, 均有不少梁姓工匠。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渼陂古村到处可见到族人精美的石雕和木刻工艺也就不足为怪了。、民居渼陂现有的民居,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初年建筑,且分布上密集。据我们的统计,古村现在民居约583栋,明清建筑367栋,537余户,2400余人。渼陂民居,为典型的赣式建筑。穿斗构架,青砖灰瓦,庄重典重典雅,简朴实用,具体如下:1、用料考究,牢固耐用。居民墙体介意尺寸较大的青砖平跌眠砌,多数直至机脊。木柱多为圆形,亦有方形,均用料较粗,结实耐用,室内地面地面以青迢迢砖平铺。而且富人家民居的勒

14、脚和墙基采用青石板砌筑。青石板材质密实,不易受风霜雨雪和地下潮气的侵蚀,而且他们在上下条石之间以及横向条石和竖向阳角条石之间还采用了暗销连接,使得民居建筑的底部形成一道密闭连接的“腰箍”,大大地加强丁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基础墙体和勒脚虽然用青砖砌筑,但是所用的砂浆采用煮得很稠的糯米稀饭拌和石灰砂浆来砌筑墙体,这种砂浆粘结力很强,可大大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强度,而墙体勒脚部位的粉刷,据当地村民介绍在糯米砂浆中还要掺入桐油、蜂蜜等成分,这种粉刷砂浆不但有很好的隔水能力,而且质感很像水泥。虽历经了近百年,现在仍有很好的手测强度。这是他们能偶完整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2、门楣前厅,重点装饰。绝大部

15、分的民居,大门门楣上方在门罩和题额。门罩多为单楼,间有三楼者,均飞檐翘角,一般为砖构,少量木构,以砖构,古雕,木雕及灰朔等手法装饰。题额通常为四字,多墨书,亦有石刻者。室内重点装饰在前檐。仰顶多有藻井,顶上多为透明玻璃,有采光的作用,藻井整体形状为八卦状,周围多为彩绘。连接前金柱的额枋上,有描金雕刻,少量的甚至镶嵌铜版浮雕。而两厢上方,则饰以槅窗状话板,花板的槅心和绦环板上,以透雕和浮雕手法,表现博古、花鸟或人物故事,有的则满板雕刻或绘制家训、格言,多描金饰彩。3、经济实用、突破成规。民居多为五样三间式。其两侧山柱省去,以山墙承托楼栌,檀条,是赣式民居的通常做法。渼陂民居不仅省去了山柱,而且连

16、中缝梁架也往往省去,以墙代之,在后檐步,为了加大后厢房的面积,则常增一柱,性曾较为深的拖步。4、平面布局、较为简洁。基本上位单间建筑,平面为“凹”字形。还有一种组合式民居,在主体建筑的一侧或两侧建花厅,话花厅以主体建筑一面为照壁,明间檐步,仅有半月状掛落式花罩,次间以槅扇板代墙。在照壁、槅扇上绘制图画,书写匾联,文采斑斓。毛泽东旧居“名教乐地”和“康民和亲”居即为如此。商铺元末明初, 渼陂街发展较快, 至明朝宣德年间, 街市日趋完善, 店铺鳞次栉比, 至清朝乾隆年间, 渼陂街已十分繁华, 再经清道光、咸丰到光绪年间, 渼陂街已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 共有店铺200 余家, 不仅经营棉布土产、竹木

17、粮油及药材, 而且外地调入的南北海鲜杂货应有尽有, 后来洋布、洋纱、洋油、洋火等洋货也源源不断进入渼陂市场, 那时富水河面上帆船来往如梭, 络绎不绝, 船歌号子此起彼伏, 大小10 个码头装卸货物日夜不停 。渼陂商业街除了村镇合一的特点外, 与周围县乡集镇不同的是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渼陂集镇是为梁氏家族所控制的痕迹。附近其他县乡集镇的店铺大多是杂姓开设, 只要有势力有资本就行, 并不严格排外, 而在渼陂则不然, 渼陂街上的店铺90% 以上是梁姓开设营业, 其中又主要以梁显哲、梁显召、梁显豪、梁显吟四兄弟所创办的达亿、志诚、伟胜、三义( 当地人称为 四大家族) 四大商号所控制, 他们资金雄厚, 声誉

18、极高, 在全国各地开设了30 余家分店。对外他们一致团结排外, 对内他们又有各自的势力范围, 也正因为渼陂集镇是这种格局, 由于商业贸易相对控制, 渼陂梁氏家族就可以积累大量的利润资金用于扩大商业贸易, 也可以大兴土木建造公益建筑, 如梁氏宗祠、万寿宫、义仓、养源书院、梁氏祖墓等均为梁氏宗族所建, 敬德书院和又新书院又为达亿家族所建, 而振翰学舍又为三义家族所建, 其他还有各家族建造的牌坊、家祠和庙堂等。渼陂古村的规划因地制宜, 布局错落有致。现存店铺108家,夹街对峙,皆为晚清民国建筑,店面建筑更为突出其实用功能,而不事雕饰。绝大数店铺的平面为纵向长方,央阔6-10米。前有一、二级台阶和深不

19、及一米的门廊,前墙为板壁,中辟双开门。 古街沿富水河而设, 街道呈S 形走势, 像流水那样柔和地微弯过去又缓缓地折过来。站在街头望不到街尾, 其中蕴含着曲径通幽的奥秘,同时有着防风的功能。街道满铺鹅卵石, 街中心为了方便手推车通过则采用条型青石板铺设,两侧设有排水明沟,下部有纵、横相通的排水阴沟,有组织地排往池塘内(据说阴沟内放养了众多乌龟,起着自动疏通阴沟的作用)。 房子前为店面,后卫仓库或作坊。街道北面每隔数十米便设有上岸码头, 共有10 个之多, 一方面便于货船停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拥挤, 方便疏散。书院在明、清时期, 由梁氏宗族和各大房派兴办的书院多达6 所,形成了“序塾相望, 弦

20、诵相闻 、人无贵贱, 无不读书” 的重读书的风气, 完备的教育环境, 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知识人才, 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的渼陂儒商文化。渼陂现存书院四座,但都已经失去原有功能。分别为养源书院(即文昌阁)、敬德书院、明新书院、振翰学舍。从平面布置和立面构架看,书院主体建筑与民居差别不大。但较之民居,书院建筑略注重装饰,其不为和技法,主要是木构件的雕刻,如门罩,槅扇,漏窗花花板等皆有描金雕饰,藻井井底,则为彩绘。、渼陂古村建筑的保护渼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总体来说,古村落各种建筑保

21、存较为完整,现有民居约583栋,其中有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367栋明清时期的建筑,而且造型独特,功能完备。有古祠堂、古书院、古街、古牌坊、古民居等;狭长幽深的小巷,青砖灰瓦的古宅,古祠堂是渼陂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也是整个村落最精华的古建筑。渼陂古村历经八百多年的风雨沧桑,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通过我们的实地访问和了解,我们注意到虽然旅游开发影响或部分影响了村民们的正常生活,但大部分村民对古村落的建筑持保护态度,而且保护意识较高。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残墙断壁,主要建筑物的破坏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盲目地破四旧,导致很多精美的文物古迹遭到破坏,至今我们仍可以看到那个时期破坏时留下的痕迹,一些门楣上的题

22、额遭到涂、划,精美的木雕、石刻被敲打掉,一些庙宇佛像更是遭到毁灭性打击。老人在给我们讲解那个时候的历史时,既为之感到愤怒,又为之感到特别十分的叹息。在上世纪六十之八十年代里,由于古村落人口的不断增多,现在一些现代建筑在古村里兴起,又缺乏统一规划建设,导致与古村的整体古建筑风格不相协调,有些没有土地建房的,就将一些在他们眼里认为是破败的古建筑推倒建新的房子,这种建设性的破坏是非常大的。另外由于年代久远,古建筑历经风雨洗礼,古民居损坏不可避免,维修房屋,翻盖房屋是很正常的事情。由于认识和管理不到位,加之缺乏适宜的建筑材料,一些村民把青砖灰瓦,换成红砖红瓦。老式木装修改成钢窗和铝合金。一批民居的古风

23、古貌正在慢慢消失。还有的为了保护乡土建筑,把古朴的过街楼抹成了水泥疙瘩,把古街道铺成了平整的甬道。由于维修不得法,把古色古香的乡土建筑变成了没有历史沧桑感的现代建筑,把好事做成了坏事。村里那些土坯房和废弃破旧厕所等,严重影响了古村的整体风貌,加上村内居民过多,生活垃圾乱扔、乱倒,猪栏牛栏到处都是,污水横流,村中28口池塘也已不完整难以体现当时星宿的格局。家畜家禽都是散养,家畜家禽的粪便无法及时清扫,村内气味十分难闻。古村现有建筑,局部遭到破坏。在过去有“小南京”之称的万寿宫,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 1987年改建学校,万寿宫被拆除,仅存下半截长70余米的残墙和破烂不堪的镶嵌有“万寿宫”石刻匾的临

24、街牌坊式院门,门楣上石雕残破殆尽。义仓、古街、民居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二七”会议旧址,年久失修已出现墙体开裂、门罩松动等现象。“名教乐地”毛泽东旧居随着年代的久远,牌坊式前院门已倾斜开裂,进院左右两个“抬头见喜”透窗现已濒临倒塌,整个屋面瓦片大部分已松烂,房屋外面明暗水沟已堵塞。厨房墙体出现的裂缝宽达5厘米。节寿堂现房屋由于年代久远,屋顶瓦片已烂,木梁已朽烂,下雨天有漏水,木制大门早已退色朽烂。另外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始村落格局破坏:28口水塘围绕古村而建,因生态破坏,围塘种田增多,局部水塘干涸。另外文物偷盗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走访的时候,看到部分祠堂里精美的木雕,描金,祖龛被偷,这样的损

25、失也是不可估量的。治针对现状,结合实际,我们认为:第一、必须制定合理古村落建筑保护与开发长远规划,重视古村风貌的保护,古村进行保护规划应对古村的历史建筑及文物古迹进行加固修缮,恢复古村的原貌。古村内的许多年代久远的频临危险的建筑要尽快组织专业人士进行抢修,如文昌阁、小教堂和牌坊等要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原样修复。古村内散存于各家各户的文物要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分散保管,明确责任,确保各种文物不损失,不流失。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高起点、高规格地编制一个与渼陂古村实际紧密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规划。第二、全民参与,多元投入,古村建筑的开发需要大批的资金,保护最缺也是资金,单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是远不够的,如果能够调动当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实行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利益共享, 形成良性保护的长远机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